中醫治療糖尿病 從益氣養陰為主到兼顧解毒扶陽
專家:陸付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全球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快速攀升,尤其是屬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和中國,患病人數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位。與此同時,2型糖尿病的治療費用大幅上升,在不同國家約佔整個醫療衛生費用開支的4%~10%,糖尿病已經成為全世界極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中醫對消渴病(相當於糖尿病)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內經》中即有「……有病口乾者……病名為何……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等記載。面對糖尿病防治這一世界醫學難題,中醫的經驗和理論引起了眾多國家政府機構和醫療從業者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深入,中醫對消渴病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
困惑:
益氣養陰理論圓通療效不彰
長期以來,中醫學認為消渴為病,病機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燥熱不僅傷津,更能耗氣。因而多數消渴病患者辨證為氣陰兩虛,治療始終以益氣養陰為根本大法。根據中醫學對糖尿病的傳統認識,糖尿病發病之初可能表現為煩渴多飲、形體消瘦、舌紅少津,似乎有陰虛熱盛證表現;隨著中西藥物治療後,患者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口乾欲飲等為主要表現,臨床辨證多責之為氣陰兩虛證,這被認為是糖尿病的主要中醫證型;繼而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可出現形寒肢冷、陽萎早泄、疲乏無力、自汗盜汗、耳鳴眩暈等癥狀,臨床辨證為陰陽兩虛證。2型糖尿病患者表現為陰虛熱盛證非常少見,出現陰陽兩虛證則多數在病情的較晚階段,因而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證,於是益氣養陰被立為消渴病的根本治法。
根據筆者臨床觀察,這種病機和治法理論,似乎說得很圓通,無懈可擊,但在臨床實踐中單純採用益氣養陰的方法療效卻不滿意。最突出的問題是降血糖效果不好,以致一部分有偏見的西醫認為中藥根本就不能降糖,中藥治療糖尿病也就基本無效。雖然還有部分西醫認為用中藥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某些癥狀,但是他們認為更為客觀的評價指標是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而不是主觀癥狀,並且認為應用降糖西藥在降低血糖的同時也能減輕口乾多飲等癥狀。因此,即使在比較溫和的西醫大夫眼裡,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也只是扮演一個輔助角色。
思考:
清熱解毒近可顯效遠則致偏
查閱古代文獻,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唐代名醫孫思邈創立黃連丸、豬肚丸治療消渴,尤其是黃連這味苦寒葯,為歷代治療消渴病的醫家所推崇。綜觀後世今人治療糖尿病所用的中藥方中亦多用黃連。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證實黃連類製劑可以有效降低高血糖,改善糖尿病的癥狀,並進一步闡明其主要有效成分為小檗鹼。
根據糖尿病發病的現代認識,慢性炎症引起的損害和氧化應激產生的損害確實存在於糖尿病發生、發展的全部過程中,而應用清熱解毒類的中藥確能減輕炎性損害和氧化應激損害,從而保護胰島細胞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和改善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因而,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清熱解毒法的應用可具一箭雙鵰之功。筆者為此曾提出「糖尿病從毒論治」的觀點,倡導在辨證治療的同時,尤應注意「毒」對糖尿病發病及發展的影響,解毒治療可能是糖尿病貫徹始終的一種重要治法。
此外,審症求因,從糖尿病的證候分析,我們依然可以發現「毒」的影子,「毒」在糖尿病的病理機制中確實存在並發揮著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常出現口臭便秘、皮膚瘙癢;日久尤見病情纏綿、變症百出的證候如易生癰俎,創口難愈,此時不難看出「毒」的外在表現。一般認為,糖尿病病理機制中的「毒」,多為內生之「毒」,屬於「慢毒」,性質為「熱毒」,在漸變中損害機體組織和器官。除了上述黃連類製劑外,其他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黃芩、黃柏、桑葉、馬齒莧、魚腥草等亦顯示出對糖尿病「慢毒」的解毒作用。
清熱解毒藥為苦寒類藥物,如果長期服用苦寒類藥物,不僅有傷脾胃,而且陰寒過偏有損陽氣,但是糖尿病又是終身性疾病,解毒治療又需要貫徹始終。因此在我們認識到「糖尿病從毒論治」的道理後,又遇到了新的問題,新的治療矛盾又擺在我們面前。
推薦閱讀:
※哪些蔬菜清熱解毒
※春分養生 清熱解毒
※蛇傷解毒湯
※脫單必看!深度剖析:單身狗七宗罪【上品解毒】
※每日一方|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之銀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