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個全面」讀懂中國治國理政新思路

2012年11月,新一屆領導集體首次走上前台,成為中國政治的中心,這是一個新的開始,無論是中國媒體還是世界輿論都對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施政方略和治國思路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從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意境深遠的「中國夢」,到力度空前的「打虎」、「拍蠅」,持續不斷的黨風廉政建設;從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化解改革發展穩定的難題。新一屆領導集體履新後的每一個新提法,每一次大舉動都會引起人們極大興趣和廣泛猜測,人們希望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每一個變化中看到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和走向。

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治國思路與國家整體戰略布局,除了對一時一事的分析判斷外,更需要長時間觀察和從全局高度把握。於是,時隔兩年多,在今年2月2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論述了「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這是一次中國發展戰略布局的清晰展示,也是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治國理政思路的全面總結。我們看到,一直以來,我們的黨正是引領著中國沿著這樣一條道路一步步腳踏實地、扎紮實實地走過來的。

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役,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在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問題永遠會層出不窮,但關鍵是在直面具體問題的同時,對國家的發展進行總體的設計與謀劃,推動一個影響力大國找到前進的方向和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把這一目標具體化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中國人民對中國夢不懈追求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提出「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根本路徑,是激發社會活力與創造力,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保障。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抑或是全面從嚴治黨,法治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比作「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充分說明了兩者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進程中的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那麼法治則是護佑改革活力的定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完整勾勒出了法治中國的藍圖,為中國發展戰略布局落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都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保持黨的純潔性、先進性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只有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才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四個全面」思路明確、邏輯嚴密、重點突出,不但是有機的整體,更是相互印證、相互支撐的完整理論體系。讀懂了「四個全面」也就讀懂了當前中國治國理政新思路,讀懂了中國發展的前景與未來。


推薦閱讀:

新加坡的治國方略給中國帶來的管理思考
積極投身新時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汲取為官治國理政的道德智慧
西涼酒泉公(李歆)——苛刑治國戰死疆場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建設法治中國而奮鬥

TAG:中國 | 思路 | 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