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掉這5個錯誤,孩子會更喜歡你

(Scott Listfield)

「改過遷善從不嫌遲。」——Толстой

1、命令、指揮、控制

告訴孩子去做某件事,給他一個命令:

*你怎麼還不去做作業,快去!

*你必須在下午5點前回到家!

*不準哭!

*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不準再跟那幾個成績不好的壞學生玩!

很多家長常常脫口而出這些話,希望在孩子面前樹立父母的威信,自己說什麼孩子聽什麼。長期以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只會產生兩個結果,要麼孩子成年後無法獨立,沒有主見,要麼越長大越跟父母對著干。

2、警告、訓誡、威脅

告訴孩子如果他做某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你要是再哭的話,我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你要是作業不寫好,老師就會把一個人關在教室里,不能回家!

*如果這次考試不能進入班級前20的話,那你暑假就別想出去玩了!

恐嚇式教育估計是中國父母特有的傳統教育理念。有意思的是,很多父母小時候也被這樣恐嚇過,明知道這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卻願意用這套最愚蠢的方法教導自己的孩子,因為這招用來控制孩子太好用了。

3、歸類、嘲笑、羞辱

讓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歸類,讓他感到羞恥:

*你怎麼能這麼蠢,腦子是不是有問題?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你以後還會幹什麼?

*我上輩子作孽了,生了你這麼一個沒用的東西!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你再看看你自己!

很多家長誤將這種羞辱性語言當作激將法來使用,以為可以激起孩子的鬥志而發奮圖強,但是這些語言除了讓孩子越來越壓抑、自卑外,沒有任何作用。

4、規勸、說教、佈道、說服

試圖用事實、辯論、邏輯、見聞或者你自己的意見來影響孩子,告訴孩子他怎樣做:

*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哪裡有這麼好的條件,不要身在福中不是福。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聽我的總是沒錯的。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很多事情要經過才能明白,身體力行過,結論才有意義。而很多家長都「仗著」自己生活經驗豐富,粗暴地剝奪了孩子各種體驗的機會。如果孩子不採用他們的意見吃了虧,就會收到他們的各種嘲諷,這是對「未過來人」成長權利的侵犯。

5、迴避、轉移話題、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持

儘力使孩子好受一點,說服他擺脫不良情緒,試著讓他的情緒小時,否認他情緒的強度:

*別再糾結這種小問題了,快去睡覺吧。

*同學之間吵個架太正常了,明天就好了!

*你傷心我理解,但我相信這只是一時的。

*不要緊張,爸媽等你考試勝利歸來!

最後這點其實是很多家長和很多育兒類文章所推崇的。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安慰孩子,相比前面的幾種溝通方式,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了。

但是這種溝通法很有問題的,父母對孩子的安慰猶如隔靴搔癢,表面上看用一種樂觀的方式讓孩子從情緒中走出來,其實是並沒有完全解決孩子心中的顧慮。

比如孩子在100米跑步時失誤,最後沒有拿獎,因此很難過。當他鬱郁不歡地回到家時,告訴父母時,父母可能就一句「不就是個運動會的比賽嘛,不得獎有什麼關係,沒什麼好難過的,下次爭取下就好了」把孩子給打發了。

但是,因為挫敗感而帶來的情緒低落是沒有徹底被消除的,孩子甚至會覺得父母一點都不理解自己。

我辛苦地訓練了2個月,風雨無阻,最後是這種結果,我怎麼能不難過呢?

每個人在談話的時候,都希望對方能理解他的感受,而不僅僅是他的言辭。

家長們可以回想下,當你跟你朋友吐槽訴苦時,如果對方直接蹦出一句「我覺得你太小題大做了」、「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你覺得你跟對方的談話還能愉快地繼續嗎?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父母總是認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想法設法讓孩子迅速恢復常態。但是情緒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病態或危險的東西。情緒是短暫的,不會對孩子造成永久傷害。

讓這些情緒消除的關鍵,是父母對這些情緒的接納和承認,並通過具有共情作用的積極傾聽傳達給孩子。

當父母就學會了這樣做時,即使孩子擁有強烈的負面情緒也會很快地消失。

物理大師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推薦閱讀:

是誰把他們變成了暖男?|暖男|妻子|孩子
家長需掌控懲罰孩子的6技巧
生孩子時,沒有麻醉就剖腹產,看看這些媽媽經歷過怎樣的痛
什麼讓孩子變得暴戾(防治校園欺凌②)
小孩子的不快活

TAG:孩子 | 錯誤 | 喜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