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餐廳催菜案例引發的思考

  催菜案例分析,心理意向的重要性

  李總以服務員催菜為例,「例如,有一天晚上店裡生意非常忙,服務員也比較敬業,規規矩矩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其中有一桌客人的菜遲遲沒有上來,於是服務員去廚房幫客人催菜,回來後告訴客人要再等一會兒。客人三番五次地催菜,一直到很僵持的投訴狀態。服務員此時心裡很委屈—我按照客人的要求去催菜,但客人蠻橫無理,一點也不體諒我的難處。客人催菜的行為更加無可厚非—我花錢來這裡消費,理應得到滿意的服務,不會承擔你們因為繁忙造成的後果。二者的心理出發點不同,我作為領導不能責罰服務員,他的心理波動也許是這樣的—我明明盡到了應盡的責任,你還要責罰我,我又不是廚師,無法控制出菜的速度,這簡直是強人所難!這就是服務員心理出發點出現了偏頗。」

  由催菜案例引發的思考總結

  「以上案例說明,服務不應只停留在擺台、疊口布、點菜上,這實在太淺薄了,我們要培養服務員的預見性和溝通能力。仍以上述案例來講,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分析。首先,有部分菜品製作比較費時,例如紅燒、小火慢煨、工藝複雜等等原因,這就要求服務員點菜時控制這些菜品的出現次數,向客人推薦製作迅速的其他菜品相搭配。其次,如果出現了催菜的情況,服務員是直接跑到後廚大喊『三號桌的菜快一點!』,還是對直接負責人說明三號桌的什麼菜需要加快?前者看似完成了催菜工作,實則是敷衍不負責任的表現。第三,催菜後仍然無法保證上菜時間時,服務員能否合理運用自己的權利,給客人贈送冷盤或者打折優惠?這又體現了服務員的積極主觀能動性。」

  溝通有化干戈為玉帛的力量

  在適當的時間,用合適的語言,進行有效的交流,就是一次成功的溝通。李總以公交車上常見的情形為例,「在公交車上不小心碰到別人的事情時常發生,對方說『碰到我了,你幹嘛啊!』如果你說『哎喲對不起,車搖晃沒站穩,實在太抱歉了!』一般這件事就過去了。如果你的反應是『這麼擠你賴我啊?嫌擠別坐公交車啊!』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就該打起來了。餐飲服務中也是同樣,服務員多數時候能以隱忍的態度對待少數客人的無禮,畢竟做服務行業,就要有職業素養完成基本的服務工作。服務員通過溝通和交流,給客人留下好印象,從客人的反饋中搜集意見和建議,這是羲和雅苑對好服務比較理想化的目標,也是在平時工作中不斷改進和強化的關鍵點。」

  使服務員明白 溝通能力受用終身

  使服務員認識到在工作中溝通的重要性還遠遠不夠,或者說信服力不足以讓他們心甘情願這樣做。還需要讓他們意識到,這種能力不僅僅適用於工作,在家裡、朋友圈中以及其他社會交際過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這不僅僅是工作技術,更是生存技能。「我不敢保證服務員會在餐廳工作一輩子,但我希望他們能夠對溝通交流有所感觸。在這裡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接觸了五花八門的想法,如果服務員刻意與所有人進行交流,將會收穫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使他終身受用。」李總如是說。「溝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服務員在成就自我的同時,食客也感受到了你的誠意,會認為你在努力地為他服務,而不是冷冰冰的流程化作業,這更是一種情感的微妙交融。」

  刻意製造小麻煩引起話題

  事實上,很多服務員明白溝通的重要性,但是苦於無法引起恰當的話題,如果生硬地與顧客搭訕,時常換來對方的白眼和敷衍。這時,就需要一個合適的話題切入點,服務員不妨「無意間」製造些小小的麻煩,從而抓住與客人交流的機會。

  「例如,服務員『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牙籤筒,他趕緊向客人道歉:『對不起,我把牙籤筒碰倒了。』其實這小小的意外對客人就餐沒有任何影響,但對於服務員來說就是一個交流的絕好機會。」提及這種小而實用的溝通辦法,李總信手拈來。「這時服務員一邊道歉,一邊取出幾根牙籤放在客人面前,隨口問道:『您二位是第一次到咱店裡來就餐吧?』面對這種判斷性問題,客人此時只能回答『是』或『不是』。然後服務員進一步問:『您是朋友介紹來用餐的,還是從網上看到的?』這是一個選擇性問題,得到客人的回答後,服務員還需再進一步:『您覺得我們的菜品怎麼樣?』這是一個描述性問題,客人也許會認真回答,也許只是敷衍一句『還行吧』。此時服務員應該給客人以更為具象的問題,如:『雞肉粥您喝著如何?』直爽的客人此時就會坦然交流:『這粥味道真不錯,從來沒喝過這麼好喝的粥!』或者『這粥味道還欠點兒,我在某某餐廳喝過這道粥,味道應該……』服務員追問下去:『我把您的建議記錄下來,反映給廚師長。下次您來就餐時給我打電話,我讓廚師長按照您的要求做一份粥,送給您嘗嘗味道如何。』我相信,此時大多數客人都會被服務員的真誠所打動,哪怕飯菜真的不合他口味,也會忽略不計了。我認為,這種技巧和謀略,才是真正的服務。」

  毫不掩飾的讚美是不二法寶

  世人皆愛被讚美,幾句由衷地誇讚可以使人心情愉悅,提高客人對服務的滿意度。「羲和雅苑國貿店店長就很會誇讚人,也許語言稍有誇張,但他的讚美往往發自內心,絕沒有一點敷衍的意思。」李總介紹說,這位店長多次收到客人的表揚信,也建立起在顧客中的良好口碑。「顧客會把這種誇讚理解為服務工作的熱情周到,他能從你的語言中感受到你的真誠。現今社會,人們都很注重自我保護,不會輕易以弱點示人,還常常死要面子活受罪。這就需要服務員有敏銳的眼光,善於發現顧客之所需,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軟化客人的防備,用適當的讚美使客人產生認同感,這就等於服務成功了大半。」

  增值服務嘴巧更要腦子活

  在服務標準趨同的背景下,很多餐飲企業紛紛要求服務員實施「親民服務」、「增值服務」、「細節服務」。那麼,如何才能讓這些服務從條條框框變成具體的行為?李總為記者舉了例子。例如客人中有糖尿病患者,心直口快的人會直接說:『點的菜中不要有甜的,我不能吃糖。』有的客人就會想:『大家一起吃飯甜就甜點兒吧,我不能挑三揀四的。』這時服務員就要在溝通中及時發現病患情況,對菜品做出相應調整。這樣一來,客人對餐廳的期望值就不僅僅在菜品上,而是轉嫁到服務上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愛屋及烏』。所以,現如今的餐飲服務並不是以技巧和標準論輸贏,而是以人文關懷和有效溝通為重點。

  引導客人點菜,植入先導印象

  在點菜服務中,同樣需要溝通的語言技巧。誠如前文所言,服務的流程化作業毫無感情和交流,容易讓顧客產生距離感和壓抑感;服務中進行積極主動的交流能夠引導客人進行合理的消費,這在點菜方面亦有所表現。例如,在羲和雅苑菜牌前幾頁的位置有一道「口水雞」,客人詢問這道菜時,有的服務員就會生硬地說:「這菜做的不錯,點一道嘗嘗吧。」有的服務員就會主動建議道:「請您翻到菜牌後幾頁,有一道『香茅雞』是我們的招牌菜品,味道馥郁濃香。而口水雞比較常見,您不妨品嘗一下這道『香茅雞』。」此時客人會覺得服務員的推薦很受用,而且有了選擇的空間,心想「他說的也對,不妨嘗嘗這道招牌菜」。待「香茅雞」端上餐桌後,客人會主動從味道中尋找服務員剛剛提到的 「馥郁濃香」,從而達到對菜品的認同。這樣,服務員就完成了對顧客點菜的引導,和向顧客頭腦中植入「菜品很美味」的印象。

推薦閱讀:

經典案例!用博弈論來講述5000點的蕩氣迴腸
看案例學裝修 8款風格迥異的客廳設計
「童真缺失」案例的心理調適與反思
公安部公布一批網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
(41)第七節賤命的案例詳解

TAG:思考 | 餐廳 | 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