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燕:紛繁複雜世界背後的機理
摘要
今天,我們需要一台觀察日趨複雜、形態多樣、變化萬千之世界的新X光機,以幫助我們精準確定問題所在並對症下藥,從而實現我們在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增進全人類福祉。在此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亂象或難題的出現,既是對現有理論的挑戰,也是理論創新的絕佳時機。
紛繁複雜世界背後的機理文 張宇燕
作者,張宇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當今世界給人的感覺是紛繁複雜、亂象叢生。巴西總統受彈劾下台並引發政壇1動蕩,土耳其軍事政變流產,印尼突現市民暴動,伊斯蘭國在中東持續肆虐,敘利亞內戰久拖不決,歐洲難民危機,法國和比利時遭到恐怖主義襲擊,英國公投脫歐,美國總統大選劍拔弩張詭異非凡,美俄之間死灰復燃的冷戰似乎將隨著特朗普當選而出現轉機,中美在亞太的角力因南海仲裁案而愈發撲朔迷離,菲律賓與馬來西亞對美政策隨後又突然轉向,世界經濟萎靡不振,反全球化呼聲分貝日升,等等,便是我們在過去的一年內的所見所聞。在這些貌似相關性不大的事件或現象背後,則隱藏著一些相互關聯的且帶有某種共性的原因或機理。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進步的時代,在因技術進步而享受到物質福利顯著改進的世界,人們看重科學和理性自然而然,以致部分人愈發篤信這樣一個假定,即認為隨著科技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或滿足感會越來越強,很多社會問題以及國際關係難題亦將隨之逐步解決。與此同時,有些人尤其是宗教感下降或長期生活在非宗教環境中的人,對宗教信仰在個人或族群中的意義與影響嚴重低估,甚至認為宗教情懷濃重的人其行為是非理性的或是「瘋狂的」。然而,這種基於理性主義或科學主義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在現實面前遇到了嚴峻挑戰,建立在它之上的社會經濟和國際關係理論的解釋力也在迅速下降。那種試圖用基於理性主義的中短期政策去解決存在了上千年的宗教問題的努力,尤其是在摻雜了一己私利情況下,其收效甚微抑或適得其反,可以被視為當今世界諸多亂象背後原因之一。
人口變遷是我們理解世界變化的一個重要維度。日美歐等發達國家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強化,其中日本人口數量已開始下降,預計30年後65歲以上老人佔比將達到39%。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影響之一是消費不足,其次是思想趨於保守,再有就是勞動力短缺和勞工成本上升,最後是財政壓力增加。主要國家和地區內部族群及信教人口結構變化正向質變接近。歐洲現有5千多萬穆斯林,荷蘭和比利時新生嬰兒的一半出生於穆斯林家庭。照目前的人口增長速率,2050年前後法國和德國都將成為穆斯林人口過半的國家,美國的穆斯林人口亦將超過5千萬。上述數字構成了歐洲難民危機和特朗普移民政策的大背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人口出生率甚高,同時教育、營養、醫療和就業機會又不能滿足新增人口需要,導致了大量就業技能欠缺的青年長期處於失業狀態,業已成為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
收入分配和財富不平等加劇是我們觀察和理解當今世界變局的另一個重要切入點。雖說人類經歷了二戰後快速經濟增長,特別是經歷了19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狂飆時期帶來的普遍繁榮,但基尼係數卻達到了0.71的歷史高度,凸顯出國家間的貧富差距。發達國家內部近幾十年來收入差距亦明顯加大。2015年美國中產階級占成年人總數為50%,遠低於1971年的61%;同期其收入佔比更是從62%降至43%。儘管把收入差距擴大簡單地歸結於經濟全球化稍顯武斷,但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全球分工與貿易收益遠未普惠於大眾,卻是不爭的事實。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內中低端位置不斷固化,發達國家內部利益受到全球化衝擊的群體沒有得到相應補償,因收入差距和戰亂引起的人口從窮國向富國的流動,大體上可以解釋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明顯升級。包容增長近來成為一個關鍵詞的原因亦在於此。
如果能夠不斷地做大蛋糕,見到別人狀況改善後相信自身狀況會隨之改善的「隧道效應」便會起作用。然而當今世界的一大難題在於做大蛋糕的根基受到侵蝕,亦即勞動生產率增長極其緩慢,進而導致全球經濟長期低迷。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增長從1970年代的4%降到如今的1%,發展中國家同樣從2000年的4%以上降至今天的1.5%。生產率增速放緩的原因除了重大科技創新鮮見外,還在於導致阻礙技術創新與擴散的各國內部市場集中和壟斷、全球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升級、教育水準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勞動力市日益場僵化以及預期利潤率降低引發的投資不振。在今年9月初召開的G20杭州首腦峰會上,各位代表把注意力從短期政策轉向倚重促進技術和體制機制創新的中長期政策,主要目的就在於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引導全球經濟走上正軌。然而大家心裡也都明白,此目標的最終實現遠非一日之功。
人們通常認為,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因為它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進福利水平,改善生存環境。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科技創新給人類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破壞性至少在某些特定歷史時期是巨大的。在近幾十年的各種技術進步中,對人類生活和思維方式影響最大的當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促進了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的傳播,便利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集體行動的形成。尤顯重要的是,個人、階層、群體乃至國家的權利意識隨之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們的利益所在也變得更加清晰,訴求的實現變得更加迫切。甚囂塵上的貿易保護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交織融合,極端宗教主義勢力的猖獗蔓延,在相當程度上都和受到信息技術進步大力推動的權利意識覺醒與利益訴求強化密切相關。全球網路化也讓世界開始暴露於網路戰爭的威脅之下。
西方標榜並推行自我定義的自由民主人權,有其深刻的歷史、宗教和社會政治經濟原因。應該講在某些歷史階段,其國家利益在此基礎上確實得以維護與增進。那時的黨派競爭儘管激烈,但整個精英層對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理念或行為準則尚有共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制度變得日趨極端且僵化,並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群體。於是,在選舉政治的不斷強化下,西方尤其是美國精英層開始在一些根本性問題上裂痕加深:個人權利與國家職責孰重孰輕,自由競爭與政府干預孰強孰弱,國內發展與國際責任孰先孰後,以及如何處理與中國等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美國與歐洲國家右翼勢力的迅猛崛起,具有不同利益訴求者之間的絕不妥協,民眾對國家權力機構的高度不信任,國際社會對工業化大國難以兌現承諾表示失望與不滿,向世人展示的恰似一幅西方自由民主人權一步步邁向死胡同的畫面。
主要大國力量對比持續變化是使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呈現出動蕩局面的基本變數。在最近的5年間,中國的GDP從與日本旗鼓相當到兩倍多並達到美國的60%。即便按照包括了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自然資本在內的「包容財富」來計算,儘管差距仍舊巨大,但中國追趕美國的速度也是驚人的。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集團的綜合實力已進入頂峰平台期,緩坡下行也成為基本態勢。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之一是工業化國家普遍面臨的財政困難。財政狀況好壞不僅直接關係到本國民眾福利,拓展或限制政治家的政策選擇空間,還直接影響一國尤其是大國或國家集團的對外政策實施。美國在中東等地的戰略收縮,俄羅斯敢於在敘利亞與美國爭鋒叫板,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在中美之間來回搖擺,其背後都有財政壓力的影子。奧巴馬政府奉行的重返亞太政策,至少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已經在財政上玩不起目前的遊戲了。
在一個相互依存度不斷上升的時代,全球問題層出不窮,然而處理全球問題的全球治理卻存在不足或缺失。同時,表現為國際規則或全球秩序的全球治理,其「公共」程度或「中性」程度也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狀態。不存在世界政府、各國均以最大化自身利益為對外政策目標、全球公共產品提供過程中如影相伴的搭便車激勵或集體行動難題等,基本上可以回答全球治理赤字和全球治理非中性問題。作為全球經濟治理最重要的平台,G20發揮了極為獨特的作用,然而它所取得的成果與全球問題的妥善解決仍距離尚遠。各國為自身利益而不惜損害全球利益的現象比比皆是。從2008年開始,每次G20峰會都向世界表露出堅定且明確的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決心,但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卻是2015年全球新增貿易限制措施達到創紀錄的736項,排在前10位的國家佔總數81%且均為G20成員,而最大受限國是中國。
接下來要問的問題是世界將去向何方。關於未來,有人說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確定。這句話有部分道理。明年一月將宣誓就職的特朗普總統能否彌合大選所宣洩出來的種族、宗教、治國理念上的對立,能否化解國際社會對美國新政府的疑慮並弱化負面的政策溢出效應,已經成為當下世界最大的不確定性。明年德國和法國還有韓國的大選是否會有美國大選式的戲劇性、對立性和詭異性實屬未知,其中涉及的問題和可能引發的後果,有可能堪比美國。即便「伊斯蘭國」作為組織很可能在多方合力打擊下受到重創,但其精神或信念則不會隨之敗落,沒有人能清楚知道它或其他組織謀劃的恐怖主義襲擊會在世界的哪一座城市實施。世界史無前例的高債務水平,二戰後無出其右的持續低緩復甦,主要經濟體前所未有的狹小政策空間,使得無人敢於斷言2016年全球或某個地區不會爆發金融危機或出現經濟衰退。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有些東西還是確定的或確定性程度較高的。除了上面談及的各種觀察外,還有如下四點更具一般性的趨勢。首先,儘管我們無法排除爆發地區或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但主要大國之間的爆發全面衝突是不可想像的,它們之間相互尊重共謀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宿命。其次,以世界各國間相互依存度提升為標識的全球化進程將繼續,不過全球化之路已經過了寬闊平坦、兩旁長滿鮮花綠樹的路段,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掣肘。第三,大國之間力量對比的演化將繼續,工業化國家的相對實力下降,新興國家力量則上升,其影響會以不同的方式在各種國際和全球事務上反映出來。最後,發展中國家以工業化國家為榜樣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將繼續前行,並將長期面臨巨大的生態與環境壓力,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看來是唯一可行且有效的現代化路徑。
描述和理解世界需要理論和分析工具。在一個加速變化的世界裡,既有的理論分析至少在某些領域已經難以肩負起解釋對象世界的重擔。在本次美國大選面前,流行的政治學與大眾傳播學理論顯得蒼白單薄;在此起彼伏的恐怖主義襲擊和全球治理赤字面前,現存的國際關係理論顯得力不從心。人們在追求GDP增長率的時候,「突然」發現所付出的環境和生態成本已經高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以至於不得不考慮用包含生態環境之福利影響在內的衡量指標來替代GDP。變化的世界要求我們更新舊有理論、創造全新理論。今天,我們需要一台觀察日趨複雜、形態多樣、變化萬千之世界的新X光機,以幫助我們精準確定問題所在並對症下藥,從而實現我們在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增進全人類福祉。在此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亂象或難題的出現,既是對現有理論的挑戰,也是理論創新的絕佳時機。
2016年11月12日
文章來源:經濟金融網
推薦閱讀:
※放眼世界—攝影佳作欣賞【37P】
※全在本周發生:懸在全世界頭上的3把利劍將一起落下!
※乾隆誤國,拍腦袋做決定,讓中國落後世界200年
※霍比人的中土世界
※世界十大名犬,血統很重要!中國上榜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