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大道,玄德,上善
閱讀圖書:《老子》
閱讀時間:2016年12月1日
閱讀狀態:上班地鐵路上1小時 讀完
閱讀理念:帶一本書上路
閱讀方法:速讀+略讀+關鍵詞讀書法
閱讀訴求:《老子》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來源。
核心關鍵詞:道、德、無為、無不為、上善、玄德、玄同、玄妙
高頻詞:聖人、民、欲、玄、朴、知、得
讀《老子》,閱讀目的是了解道家思想,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本真正的完整的哲學書,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對應的我正在讀胡適的北大哲學課的《希臘哲學》部分,想對比看下兩種哲學的區別,為何能獲得如此地位。另外也在讀《希臘神話》,可以更好地從神話角度去了解希臘。
莊子繼承了老子,寫了《莊子》,讀完《老子》,也要快速泛覽下《莊子》,《老子》《莊子》是道家最主要的著作,這兩本書讀完就可以大概了解道家的思想面貌了。
說回《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經》,上篇為道,下篇為德。共81章,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九是個位最大的數,九九八十一,不知道這個81是不是有這種玄妙。《西遊記》也是81難,不知道是不是受其影響。總之這個81還是挺值得琢磨的。
《老子》這本書看著字都認識,也挺簡單,組合到一起就是深奧的哲學。讀這本書的感受用老子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感受。「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這本書著實不好懂,所以想一遍攻克基本上沒有可能,所以我用1小時的快速閱讀,整個地閱讀下來,一邊讀一邊看老子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思想脈絡是什麼。其次我去印證我的知識認知,把大概能懂的感覺說的好的句子都摘抄下來。先把這部分掌握了,不能明白的也許是缺乏學力,也許是缺乏閱歷,留給後面去解決。
採用的是關鍵詞閱讀法,也就是看這本書都講了哪些關鍵詞,哪些詞經常出現。比如老子的核心價值觀的詞首先是道、德,其次是善。道是大道,德是玄德,善是上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第一句就講道,但道怎麼解釋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你自己體會下什麼是道?孔子講天道,老子講的道是天地母,這個道要比孔子理解的那個道還大。那道又是怎麼轉化的呢?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世界有四大,按照道,天,地,人排列。《易經》里也不過是天地人三材。這個道多了一個維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提供了從人到道的學習路徑,老子講自然不為誰生,反而是最恆定的。所以道法自然。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關於天道和人道,老子是這麼闡述的,大家自己感受下。老子以道開始,以道結束,可見這個道是他最核心的思想觀。
再說德,這個德是什麼呢?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這段話的重要性在於,從道到德的關係過渡。當然也揭示了治邦安民的策略是愚民而不是明民的道理。這個和儒家的《大學》中的明明德和親民(新民)的觀念是不同的。孔子講君子之德,老子講的德卻不同。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是老子解釋的玄德,有意思的是同樣的話,《老子》里對玄德的話重複說,可見對其重視。但是要解釋這個玄德,於我還並非易事。至少要去明白這個「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劉備很厲害,因為劉備字玄德,顯然他領悟到了玄德的精髓了。可惜不能問問他了!說到玄德,我又想到歷史上有個錢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錢玄同這個名字也許也是來自於《老子》,我們接著說回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老子把德分上下,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他把道,德,仁、義,禮依次按高低排序。顯然老子遵奉的「道德」高於了孔子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至少老子是這麼認為的。而且對仁義禮還是頗有微詞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大家知道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讀了這段話我們對「道法自然」更好理解了,不過也勸孔子別搞仁義禮樂了,不過孔子沒聽他的,也發展出了自己的儒家學說,同樣影響中國幾千年。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關於德,老子和孔子的說法也很不一致。「以德報怨」我們都普遍接受但是卻不容易實行,老子並不認為這樣的德是善。孔子的善是至善,老子的善是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完善,然後說無為,無為現在理解為不做什麼,實際上無為還有個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學得越多,道卻越損,損到一定程度了,就無為了。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講究無為而化民,並非治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做反而有時候比做好。民智不一定好,民朴是一定好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我們平常常說明智,明智老子這麼解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並自知才叫明智。接來下我們再來看「知」。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聖人厲害了,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這和我們說的「讀萬卷書,走萬里路」觀點很不同,對於我來說,還很難理解。
同樣老子經常提到的是「聖人」,而孔子經常提到的是「君子」。體會下,有什麼不同?
《老子》中無數次也提到民。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對於民,他看透了很多,也提出很多化民的方法。(看前面)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少則得,多則惑。
我最近感受很深。
摘抄信息(認知的信息):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德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善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民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得,不可得
少則得,多則惑。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小國寡民的理想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他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推薦閱讀:
※李健:被誤傳的老子
※詩說老子
※帛書《老子》通釋之「絕聖棄智」章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72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