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上古文明初探

濮陽上古文明初探

史國強

據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可知距今1萬前的濮陽地區還不適應人類居住,而太行山東麓低山地帶的岩溶洞穴,就比較適合人類生活。安陽小南海人是已知的在豫北、冀南和魯西地區最早聚居的人類群體。距今約2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革命」的重要標誌是打制石器向磨製石器轉化、石器加柄而成為複合工具以及石器的分類等,而陶器的出現則成為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徵。

距今約8000年,濮陽地區開始有人類居住。在戚城遺址的最下層發現有磁山、裴李崗文化類型的遺存。這個時期,石器以四足三足石磨盤,棗核狀石磨棒和長條形兩端雙面弧形刃石鏟為主要標誌性器物。此時,濮陽地區大面積的黃河沖積平原已經形成,並適宜人類居住和生活。原始農業產生,沼澤區遍布著魚、蝦、蛤、蚌之類的水生動物。丘崗地帶叢林密布,大象、麋鹿、豺狗、羚羊、狼虎以及野豬、狐兔等野獸出沒其間,平原上則叢生著諸如桑、竹、梓、漆等類灌木、喬木和大面積的原始森林。

濮陽地區的東部緊臨一個巨大的湖泊,它甚至可以東達泰山地區西部的兗州地區,這就是雷澤水域。雷澤地區的先民為華胥氏,知名學者呂思勉、王獻唐等認為華胥氏可能是赫胥氏。濮陽地區有相傳為赫胥陵的大土固堆。

大約距今7000年時,魯西北地區有「北辛文化」,其年代比磁山、裴李崗文化稍晚,文化類型相近,與濮陽戚城遺址下層文化是同時並存、類型相近的文化系統。這個文化系列的先民族群,後世稱為東夷集團。

6000~7000年間,濮陽地區的後岡一期文化崛起,實際是東夷文化興盛發達,向周邊擴展時期。此時,這一族群為太昊集團。後人往往把太昊與伏羲合為一人。

東夷部族的遺迹遍布太行山以東的整個黃河下游地區,濮陽地區已知有十幾處。這一文化,過去通常稱為仰韶文化。故宮博物院原院長說:後岡一期文化是與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並存的另一譜系的考古學文化,它和山東地區的北辛文化及大汶口文化存在著源流關係,……如果和史書對照,它當是東夷的一個發展階段」。

6000年以前,濮陽地區很可能沒有華夏族群的活動,因為沒有發現華夏族群(即炎黃部落)的文化痕迹,基本上都是東夷集團的文化遺存。

後岡一期(東夷)文化是從磁山、北辛文化直接發展成長起來的。它的基本特徵是:以素麵陶為主,含有部分彩陶,以鼎、壺、缽為基本組合,紅頂缽是典型器物。它顯然和同時期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文化流行裝飾陶,彩陶占相當比例,以夾砂罐和瓶、缽為基本組合的基本特徵相差甚遠。

主流意識認為,半坡文化是典型的華夏文化,即炎黃文化。而後岡一期文化則是東夷文化,即長期傳承下來的太昊、蚩尤、少昊文化。二者分屬兩個同時存在的不同族群。DNA單倍體Y染色體測定,其根本血系完全不同。

在濮陽地區流傳這一時期的傳說故事,主要有伏羲畫八卦、女媧摶土造人、倉頡造字等。

華夏族團主要以游牧狩獵為主,而東夷族團主要以農耕為主。兩大族團後來發生嚴重對立,並很快發展成戰爭。原因是因為華夏族團勢力從西向東的大規模擴張。

東夷文化在邯鄲、安陽、濮陽、新鄉等地區以及滏陽河、漳河、衛河流域有廣泛分布。其中安陽後岡、大司空、濮陽西水坡、鶴壁大賚店、邯鄲地區的下潘汪、界段營等十餘處遺址,因曾經過科學發掘研究,成為這一史前文化類型中研究最為廣泛深入、成果最為豐富的一個系區。

從文化分布的地理概念上看,邯鄲地區的東部(大名一帶)向南,經濮陽地區倉頡陵、戚城、西水坡、小海通等遺址入長垣境內,東夷文化呈南北一線分布。而這條線以東則不見同期文化遺存,直到泰沂區西部才又出現這一文化類型。也就是說,今濮陽地區以東至泰沂地區西,中間有一個大面積的後岡一期文化空白地帶,這應是廣大的雷澤水域。大約經過1000多年的時間,在今山東陽谷、濮陽市的范縣、台前等地才出現龍山文化遺址。這應當是後岡一期文化經大汶口文化發展成為山東龍山文化後,包括濮陽地區在內的河南龍山文化東漸的結果。

從地貌上來看,是由於黃河的淤積,雷澤不斷縮小,先民聚落「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流動的結果。

濮陽西水坡遺址的後岡一期文化,由於揭露面積大,出土器物豐富,發現跡象多,特別是M45蚌塑龍虎及其他動物圖形的出土,引起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除了對龍的起源、演變和龍的精神以及M45墓主人、龍虎蚌塑研究之外,海內外專家學者最關注的還是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研究,而探索這一時期的宗教文化及與其相關的社會狀況是研究的重點。

有學者認為,侍奉神、侍奉巫師和侍奉統治者,是中國歷史進程中依次出現的三種不同的社會現象,世界上不少民族的歷史都沒有走出這一法則。從西水坡M45直接見到的是侍奉巫師的現象,在後岡一期文化時期,濮陽地區社會還沒有進入侍奉統治者這一歷史時段,階級或者還沒有產生。

後岡一期文化時期的各個部族的首領都可能是大巫師,直到後來的華夏文化顓頊時代亦然。

傳說華胥氏在雷澤之畔因踩上了龍的大腳印而懷孕生了伏羲,這個故事說明李學勤等認為伏羲氏族「興起於雷澤,即今河南北部濮陽一帶」的觀點是有淵源的。伏羲是東夷部族集團的大首領,史家多有論證。伏羲經過十幾代的傳承,向南擴展到陳(今淮陽一帶),冀南豫北及山東廣大地區的東夷首領是蚩尤。後岡一期文化屬東夷文化,碳-14測定距今6000多年,和伏羲生活的年代相契合。

後岡一期文化的興盛時期,亦即東夷集團的大發展時期。他們曾經擴大到山西的汾河流域。然而正是在汾河流域最早與西方的半坡文化(華夏集團)發生碰撞。在實力強大的半坡文化的攻擊下,東夷集團節節敗退,而華夏集團緊追不放,勢力不斷擴大。

大約在6500年前,陝西的半坡文化發展壯大,進入勢力大膨脹階段,它與周邊文化進行強烈碰撞,地域爭奪十分慘烈。經過反覆較量,半坡文化取得勝利,而其自身經過千年發展,也因為融入了眾多新的文化成分和文化因素,最終導致其自身的進一步變革,過渡成為廟底溝文化,即典型的黃帝文化。

一般認為,華夏、東夷兩大族團的激烈碰撞期,正是黃帝戰蚩尤時期。蚩尤戰敗,被黃帝腰斬,東漢《皇覽》載:山東壽張闞鄉(今濮陽市台前王油坊一帶)有蚩尤冢,每年農曆十月初祭蚩尤。冀魯豫地區流傳至今的每年十月初一祭祖先的習俗,或許與此有關。

後岡一期文化(東夷文化)在廟底溝文化(黃帝文化)膨脹勢力的步步緊逼之下,逐步向東退縮,以致於原屬於東夷集團的大片土地統治權被取代。在與廟底溝文化的抗衡中,後岡一期文化也受到對方文化的影響,他們調整內部機制,不斷澄汰,容納新的文化,最後過渡為大汶口文化(仍屬於東夷系列)。

隨著廟底溝文化(黃帝文化)出現在太行山以東地區以後,原在此處的東夷文化便銷聲匿跡了。而在山東汶、泗河流域則不見廟底溝文化的遺迹。後岡一期文化卻在那裡發展成為大汶口文化,即東夷文化的又一個歷史階段。他們不斷與已經佔據了太行山以東原屬於東夷文化範疇的華夏族群發生征戰。農耕文化的東夷族群儘管有以弓箭技術熟練的有窮(窮)氏的大力支持,也沒有能夠戰勝強悍的游牧狩獵文化的華夏族群。

華夏集團在與東夷集團爭戰的過程中,也吸納對方的先進文化來完善自己,如弓矢、天文、文字、農事等等。

上述文化碰撞與融合現象,都可以從考古學研究中找到依據。

西水坡後岡一期文化遺存中有明顯的兗州王因遺址的文化因素。王因遺址曾經至少發現分屬20個個體的鱷的殘骨,又與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形似鱷的蚌龍相巧合,這是發人深思的。

西水坡後岡一期文化上層實際已成為廟底溝文化,在《發掘簡報》中稱為仰韶文化晚期階段。這個時期華夏族團已完全佔領了包括濮陽地區在內的豫北、冀南地區。

在夷、夏兩大族團文化碰撞和交融中,經過了劇烈的搏殺,從西水坡遺址後岡一期文化層中可以窺見一些蛛絲馬跡。西水坡出土有被砸爛後拋入垃圾灰坑中的石質人體雕像殘塊,這不是普通的藝術品,它應是和紅山文化中的女神像功能相類似的宗教祭祀神祇,是後岡一期文化時期西水坡聚落抑或是這一地區先民的崇拜偶像。西水坡先民是不可能自毀其神主的,他們認為那樣會因為對神的大不敬而招災至禍。石神像被砸得稀爛,應當是另一個族團入侵之後,首先在意識形態方面對被征服族群的一次粗暴的改造所致。原住民的反抗必然遭到殘酷的殺戮。西水坡遺址發現一些凌亂叢葬的無頭屍骨,是否與此次「城頭易幟」有關呢?

到了大約距今5000年前,廟底溝文化過渡為龍山文化。原來只有在東方才出現的斝式鬶陶器在濮陽地區出現。說明大汶口文化晚期,曾一度向西挺進。此後經歷了龍山文化時期,直到夏文化興起,東夷文化系統一直未能恢復到後岡一期時的勢力範圍。

距今5000至4000年間,濮陽地區文化經歷了千年巨變。此時在濮陽地區華夏族群的首領是傳說為黃帝的兒子昌意,而東夷文化集團首領為少昊。昌意按照黃帝的懷柔政策,初步實現了夷夏兩大族團的和平共處。《魏書·地形志》等古籍說,昌意在今南樂西建昌意城,娶濮水姑娘女濮(女僕)為妻,生子顓頊。

傳說顓頊10歲「於宇少昊」,20歲稱帝,在濮水北古帝丘建都。顓頊討伐共工(都共城,今河南輝縣),大勝。天下承平,顓頊在濮陽進行大的宗教改革,大踏步走向文明,顓頊「聲名洋溢,超過黃帝」。

顓頊去世,葬濮陽西。帝嚳即位,遷都商丘,昆吾氏在帝丘建都,故帝丘也稱昆吾之墟。後昆吾氏遷許(今禹州)。

顓頊後裔陶唐氏帝堯在濮陽、菏澤一帶活動,後遷山西臨汾。有虞氏舜生於姚墟(今濮陽東南),有德行,堯禪位與舜。孟子說:舜「東夷人也。」

大洪水災,帝舜命鯀治水無成效,鯀之子禹在河濟之間疏瀹九河,治河成功。禹即帝位,都陽城,在河濟之間。禹命昆吾氏在濮陽鑄九鼎。禹之子啟建夏朝,王朝時代開始,古酋邦時代結束。

夏朝中早期,東夷有窮氏首領羿曾一度奪取夏王朝政權。

約3000多年前,東夷人成湯滅夏桀,建商朝,都於亳。今濮陽西內黃境內有亳城,傳為商都。商人是東夷後裔,古籍有「玄鳥生商」的故事,鳥是東夷圖騰。商文化的蓬勃發展,又四處擴張,打破了原有的兩大地理單元形成的文化格局。商後期的幾次東征,又彌合了不少文化差異。

王國維認為夏商所都「率在東土」。沈長雲認為,大禹治水就在濮陽地區。商代,濮陽地區稱「東」,見於甲骨卜辭的主要方國有倉國(在南樂西倉頡陵,侯爵)、馬方(在范縣北馬陵)、敦(頓)方(在濮陽西)、觀國(在清豐東)等。

殷商動亂期間,位於陝西岐山的姬姓周國迅速成長起來,姬發東征商王帝辛(即紂王),食於戚城(今輝縣西),住於百泉,戰於牧野(今新鄉市),商朝滅亡。周朝建立,把已經縮小了的東夷地區分為齊、魯兩個諸侯國,封勛戚重臣姜尚(字子牙)、周公旦掌控齊魯。在殷商近畿的牗(新鄉一帶)、邶(湯陰、安陽)、東(濮陽一帶)建衛國,封給康叔,都朝歌(淇縣)。至此,周王朝以分封的手段最終統一了山東,東夷作為一個族群的概念消失。

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經歷了衛懿公好鶴失國,王族只有幾百人逃到了漕,又遷楚丘,再遷帝丘的過程。此後380多年,濮陽地區一直是衛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孔子曾居衛十年,至衛公角遷野王,為秦王所滅。秦行郡縣制,濮陽地區為東郡。後,濮陽地區行政區劃逐漸完善,經過長期動蕩不寧,終於漸趨平靜。

在中國歷史上,華夏、東夷兩大部族集團相互爭奪,相互滲透,最終統一。而濮陽地區在這上下數千年間,經歷了東夷文化的興起、發達擴張及被華夏文化所同化、互為消長的社會大變革。學者認為濮陽地區是華夷兩大族團的結合部,即出於上述原因。

推薦閱讀:

如何將一個現代國家「埃及(瑪雅、阿茲特克、印加)」王朝化?
絲路古城 | 敘利亞戰火中的帕爾米拉古城
古代人怎麼判斷出日月星辰是球不是圓?
中亞觀——粟特文明,連接絲綢之路的一曲讚歌
健陀羅,堪與敦煌比肩的佛教聖地

TAG:文明 | 古文 | 古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