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即將進入「4.0時代」,你跟上了嗎?
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過程中,農業作為工業生產原材料的提供行業和工業製成品的使用行業,在「工業4.0」的推動下:
2013年,德國正式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明確了信息化在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時隔兩年,2015年,「農業4.0」也喧囂塵上。
其實,「農業4.0」早在2015年初就有苗頭。當時,有業內專家呼籲將「工業4.0」應用到農業領域。
「工業4.0」打破了傳統的行業界限,帶來跨行業的重組和融合,而農業作為工業生產原材料的提供行業和工業製成品的使用行業,也必將融入這場時代的變革中。
一個概念的誕生
2015年底,北京市大興區某營將種植這樣的500畝西紅柿:它們不是長在土裡,而是採用水培的方式;人進去的時候要穿防護服,以防止細菌進入;溫室大棚根據需要自動調整光線,西紅柿需要快速生長時光線是直射的,而需要慢慢生長時則調整到斜射的角度。
年底將在此營啟動現代「農業4.0」的試點。由於全年均可生產,這裡的產量相當於普通西紅柿的八至十倍。由於物聯網技術的運用,這些西紅柿將實現全程可追溯。
對此,現代「農業4.0」被定義為:採用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和自動化控制系統,將世界最先進的種植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運用物聯網感測器和軟體通過移動平台或者電腦平台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實現農產品全程追溯,使農業生產更具有「智慧」,從而生產出高效、安全、綠色的農產品。
而在長期從事農業信息化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看來,這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農業4.0」。
李道亮表示:「農業4.0』是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技術為支撐和手段的一種現代農業形態,是智能農業,是繼傳統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自動化)農業之後進步到更高階段的產物。」
信息流「無孔不入」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在國際社會引起很大反響。工業技術和生產模式,從機械化生產、電氣化大生產、自動化和信息化生產,到網路化和智能化生產,德國人把它們形象地稱為現代工業模式的四級演變。
農業也是如此。從1.0的體力和蓄力勞動農業到2.0的機械化農業,再到3.0的信息化(自動化)農業,最後達到現代農業的最高階段4.0。
「新一輪的工業化帶來的重要變革就是智能製造,而農業作為工業生產原材料的提供行業和工業製成品的使用行業,也必將融入這場時代的變革中,在向智能化時代即『農業4.0』時代發展。」李道亮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建華博士表示,隨著國家「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實施,農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我國的現代「農業4.0」,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將成為必然。
「木桶效應」突出
在李道亮看來,「農業4.0」是一個新興事物,我國目前還處在「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豐富、示範工程設計」這一階段,「農業4.0」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投資大,風險也大,具有典型的木桶效應。
在國外,根據區位差別,美國學者把現代農業分為都市農業、郊區農業和鄉村農業。在廣大農村地區,現代農業的重點是機械化和信息化,發展規模化的「生態農業」和「精準農業」,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向記者表示,在都市和郊區,現代農業借鑒「工業4.0」的理念是可行的,「但必須與有機農業相結合」。
「農業是高風險的產業,既與季節性和保鮮期有關,也與氣候和市場變化有關。」何傳啟表示,要減少農業風險,就需要把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先進經營模式聯繫起來。單純採用高技術,也許可以帶來高產出,但未必有高效益和高回報。
「控制農產品成本的關鍵是控制『相對成本』,而不是絕對成本,就是要作投入產出分析,或者成本效益分析,把農產品的相對成本(相對於產品價格的成本)降下來,效益最大化而不是效率最高化。」何傳啟說。
協同發展是關鍵「農業4.0」的發展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為關鍵,「突破涉及農業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迎合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是『農業4.0』走向現實的必經之路。」李道亮說。
傳統農業如何有效地應對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毋庸置疑,涉及信息產業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一旦建成,為單個使用者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一特點使得未來產業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想要發展壯大,就要學會合作和信息共享。」一位業內專家指出。
在張建華看來,在農業物聯網方面,相關的感測器技術、無線傳輸技術都已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基本能夠適合現代農業4.0建設的需求。「但要注意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與農業生產實際、與農產品市場流通等相結合。」
推薦閱讀:
※瀾湄命運共同體 媒體合作新時代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19頁
※王利明:法學學科應當步入知識融合時代
※《裸婚時代》熱播引熱議 "裸婚"不"裸婚"是個問題
※從「全面崩潰」到「年度人物」:時代周刊的3張封面是最好的2016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