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祖詠詩鑒賞

生平簡介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  少年時即有詩名,是王維的詩友。王維被貶濟州時,曾贈詩給他。詩中說:「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  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可見早年他生活境況很困窘。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但長期未得授官職。由於仕途落拓,最後歸隱汝水一帶直到去世。他的詩作以描寫山水自然為主,宣揚隱逸思想,辭意清新洗鍊。《終南望余雪》曾傳誦一時。  七律《望薊門》描繪邊地景色,抒寫立功報國的壯志,寫得雄渾壯麗,和他的其他詩篇風格不同。這是他集中僅存的一首七律,也是他僅有的一首邊塞詩。《全唐詩》錄其詩一卷,計三十六首。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祖詠詩鑒賞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所作。唐代應試詩限定寫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詠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做完,他回答說「意盡」。終南山在長安之南,從長安城遙望終南山,只見到它的山北,所以詩人用了「陰嶺」二字,表明所處的位置和所見到的山的部位。  「陰」字用得很準確、精鍊。因為是山陰,氣溫更低,陽光的熱力不足以融化積雪,所以才有殘雪。「秀」  字,點染終南山雪景的秀麗。接下去,第二句就具體描繪山上的積雪。「浮雲端」三個字,表現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說明積雪很厚。正因為山高雪厚,遠遠望過去白皚皚的積雪彷彿浮在雲端。「浮」字,用得生動傳神,化靜為動,使畫面增添了生氣。這兩句,將題目的意思相當完滿地寫出來了。  後二句,形象地表現了雪後的典型特徵。「暮」字說明這是傍晚。「林表明霽色」一句,描繪雪後初晴,落日的餘暉灑在林梢。「明」字,令人彷彿看到積雪在夕陽的照射下閃閃發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為是夕陽,所以只有山頂上樹林的末梢才能浴著日光。這一句集中表現了雪晴日出,山上積雪明亮、奪目的特徵。雪後在城裡,地面上和房頂上的積雪在陽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以致比下雪時天氣更冷。詩人抓住了雪後寒冷的特點,傳達出了自己的、也是人們普遍體驗得到的生活實感。這兩句,一寫山林,一寫城中,仍緊扣著題目的這個「望」字;一寫所見,一寫所感,將雪後的特點全盤托出。  然而,這首詩是不是「意盡」於言內了呢?咀嚼這首詩,確實寫足寫盡了題意,卻含不盡之意在言外。  詩人為什麼採用對比的手法,將終南山與長安相比,以山上積雪浮蕩雲端、林表霽色明亮的美景,與城中暮色昏暗、寒氣凜冽的景象作鮮明的對照?這難道不是有意無意地透露自己厭惡混濁的官場和冷漠的世情,從而傾心嚮往高潔明麗的大自然嗎?  蘇氏別業  祖詠  別業居幽處,  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  灃水映園林。  竹覆經冬雪,  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  閑坐聽春禽。  祖詠詩鑒賞  這首五言律詩,詩人描寫他到深山中的蘇氏別墅遊覽的情景。全篇語言洗鍊,造語新奇,格律嚴謹,意境清幽,是盛唐五言律的一首傑作。  開始兩句點明別墅座落在深山幽僻之處,並抒寫自己一到別墅就產生了隱逸之情。敘事乾淨利落,開篇即點明主旨。以下,就從各個角度寫景抒情,具體闡述這個「臨幽欲隱」的主題。  中間四句寫景極美妙。高峻遼闊的終南山,充當了這座別墅的門窗。住在這所別墅的人,推開門窗就能盡覽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從終南山流出來的灃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著別墅的園林。由此別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經常觀賞青山、園林的秀麗倒影了。這兩句描寫別墅環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開闊。巧妙之處是採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戶繪南山,借園林寫灃水,在小景、近景中蘊藏著大景、遠景,這就是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的「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從遠景轉入近景,描寫別墅園庭。詩人驚異地看到:遮掩著別墅的竹林,還覆蓋著經久不化的白雪;儘管還沒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籠罩在濃重的昏暗之中。這兩句詩,用字非常精鍊。「經冬」,表明了這時已是春天;「未夕」,說明這是白晝。「覆」字表現積雪很厚。在春天裡,還有那麼厚的積雪覆蓋著竹林;在大白天里,庭院居然如此幽暗。這景色多麼新奇呵,可見別墅所處地勢很高,而且周圍一定有山崖和郁茂的林木遮擋了陽光,因此特別清冷和幽暗。  前人評這四句詩「極力出奇」(見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四),這四句詩的確寫出了新鮮的、不同尋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陰」一句,是自晉宋詩人顏延年《贈王太常詩》中的「庭昏見野陰」一句化出,但二語所寫景色側重點不同。顏詩是從「庭昏」顯出曠野之陰;祖詩只寫「庭昏」,卻以「未夕陰」來烘襯。  最後兩句,「寥寥人境外」,寫詩人的感受。置身在這清幽的深山別墅之中,他感到自己彷彿已脫離了塵世,整個身心融入到空闊的太虛境中,一切煩惱、雜念全都消失了。於是,他靜靜地坐下來,悠閑地聆聽深山中春鳥的啼鳴。全詩前七句都是寫靜景,沒有聲息。詩人在篇末表現自己閑坐聽春禽,以聲音傳遞出春的訊息。  殷璠《河嶽英靈集》評祖詠詩「剪刻省凈,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一斑。  望薊門  祖詠  燕台一去客心驚,  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  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  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  論功還欲請長纓。  祖詠詩鑒賞  燕台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築的黃金台,這裡代稱燕地,用以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燕台一去」實為「一到燕台」,四字倒裝,既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同時,起筆就用一個壯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游目縱觀,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傳達出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客子因何而驚呢?首先是因為漢家大將營中,吹笳擊鼓,喧聲震天。此句借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詩意: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現軍營中號令之嚴肅。三四兩句更進一步,寫這笳鼓之聲是在嚴冬初曉之時發出的。冬季本已嚴寒,何況又下雪,加之又是多少天來的積雪,更兼不止一處兩處的雪,而是連綿千萬里的雪;這些雪下得如此之大,又積得如此之厚,且不說它是怎樣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兩眼生花。「萬里寒光生積雪」這一句就這樣分作四層,以托出一個「驚」字。這是向遠處望。向高處望,則是在朦朧曙色中,一切都顯得模模糊糊,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這種肅穆的景象,表現出漢將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邊防地帶如此的形勢和氣氛,自然令詩人心靈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將「驚」字寫足,五六兩句便轉。條件如此艱苦,責任如此重大,邊防軍隊卻是意氣昂揚。  笳鼓喧喧已顯出軍威赫然,何況烽火燃處,緊與胡地月光相連,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織在一起,不僅沒有塞上苦寒的悲涼景象,反而壯偉異常。這是向前方望。「沙場烽火連胡月」這是進攻的態勢。詩人又向周圍望:「海畔雲山擁薊城」,又是那麼穩如磐石。  薊門的南側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脈,帶山襟海,彷彿天生是來護衛大唐的邊疆重鎮的。這是說防守的形勢。這兩句,一句寫攻,一句說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這樣有力有利氣勢的感染下,從驚轉入不驚,於是領出下面兩句,寫「望」後之感。詩人雖然早年不能象東漢時定遠侯班超初為傭書吏(在官府中抄寫公文),後來投筆從戎,定西域三十六國,然而見到三邊如此壯氣,卻也雄心勃勃,要學西漢時濟南書生終軍,向皇帝請髮長纓,縛番王來朝,立一下奇功了。  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驚」,水到渠成,完滿地結束全詩。  這首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全詩緊扣一個「望」字,描寫望中所見,抒發望中所感,格調高昂,振奮人心。詩中多用實字,全然沒有堆砌之感;意轉而辭句中卻不露轉折之痕,在筆仗端凝之中,有氣脈空靈之妙。
推薦閱讀:

如何巧妙解答古代詩歌形象鑒賞題
崔塗《孤雁》鑒賞
【宋瓷鑒賞】品味歲月的質感——宋瓷鑒賞_
鑒賞古典詩歌寫景特色的五個角度
古典詩詞鑒賞: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賞析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