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鍾傳承人複製全球首台機械時鐘

他想刻錄「時間簡史」保留蘇鍾記憶蘇鍾傳承人複製全球首台機械時鐘

 陳凱歌複製的渾天儀照片   首席記者 李龍興 實習生 陳丹丹 通訊員 宋慶陽  南京青奧會開幕式上,演繹的渾天儀、天文望遠鏡等科技元素的大型舞蹈,讓70高齡的蘇鍾製作與修理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承人陳凱歌興奮不已。在他看來,這預示著天文科技「點亮未來」的美好寓意。國慶前夕,當記者慕名前往白塔東路的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採訪時,陳凱歌正埋首制定蘇鍾製作保護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並著手編著由中科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約稿的《蘇鍾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研究》與《中國古代十位傑出貢獻的鐘錶大師》等專著。他想刻錄「時間簡史」,保留蘇鍾記憶。  今年6月29日,陳凱歌帶著精心製作的水運渾象儀、龍舟香漏、仰儀、地平經緯儀等一批古代天文儀器趕赴深圳,參加在那裡舉辦的中國鐘錶國際博覽會。他的展品吸引了很多媒體關注,但是對陳凱歌「不惜代價」複製的「水運渾象」,卻沒有幾個人願意停下來多作了解。  陳凱歌說,雖然世界上第一台脫離了天文儀器製作而成的「獨立時鐘」,是元代郭守敬在1296年創製的「大明殿燈漏」,但是東漢時期張衡製作的「水運渾象」,則可以稱之為「世界第一台水力機械日曆時鐘」,意義重大。水運渾象在水力的作用下,使布列星辰的渾象球不僅可以自動與天體同步運轉,還能夠演示並報告時間,現在這台儀器被中國水利博物館收藏。  近年來,為提升中小學生以及市民科學素質,陳凱歌還與相關單位合作,先後在平江少年宮設計國內第一座「時間館」,在滄浪少年宮建成中國第一座「日晷園」,在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建設「天文科普館」,在香港西貢區設計建成近千平方米的「天文公園」等科普場館、基地。  蘇鍾與廣鍾、宮廷鍾並稱清代三大鐘表基地。有學者撰文指出,蘇鍾1814年才開始生產。作為蘇州市蘇鍾製作與修理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承人,陳凱歌卻自有見解,他以1816年六月蘇州鐘錶同業在陸慕五里村買地四畝建立「鐘錶義冢」的史實,指出「蘇鍾製作」起源至少在常熟人瞿太素拜傳教士利瑪竇為師的1589年,而並非是1814年,把蘇鍾製作起碼向前推了225年。
推薦閱讀:

淺談坦克懸掛
注意!使用抹光機操作時一定要注意這些
物體慣性矩、靜矩的詳細定義
機械錶的硬實力,小談「擺輪篇」
螺絲模具內孔去毛刺,有什麼好方法既快又省?

TAG:機械 | 傳承 | 複製 | 時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