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傑講解曾國藩鮮為人知的一面
張宏傑講解曾國藩鮮為人知的一面 |
主講人簡介:張宏傑,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作家協會理事。曾在中央電視台「子午書簡」欄目講述「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上海電視台「人文中國」欄目講述「飄忽的源頭」。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遼寧文學獎」等文學獎項。 核心提示 張宏傑認為: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發展,必須和自己的傳統文化尋找介面。一方面要摒棄傳統文化中比較負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弘揚傳統文化中比較優秀的正面因素,這些正面因素在曾國藩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中人」變為「超人」的秘訣: 效仿聖人 真誠投入 自我完善 文化周刊:據歷史資料記載,曾國藩三十歲之前是庸人,請從您的角度談談三十歲之前的曾國藩是什麼樣的人? 張宏傑:曾國藩的天資並不是特別出色,他很小就開始考秀才,連續考了17次, 40多歲才勉強考中。與同時代的左宗棠和梁啟超相比,相差甚遠。梁啟超曾評價他在同時代的大人物當中是最笨的一個,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也曾經當面說他做事太優柔寡斷。曾國藩自己評價說自己做事腦袋轉得很慢,別人讀書已經讀了兩三行了,他拚命地讀,還沒有讀完一行,同樣一件事情,別人很快就決定事情該怎麼辦,他卻反覆思考了幾個小時還沒有想明白。 除了智商這一點之外,曾國藩身上還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很多缺點和毛病:人格和個性在年輕的時候有一些缺陷。比如說他性情比較浮躁,喜歡與人交往,串門、聊天,大部分的時間就這樣浪費了。 他的性格也有一致命的缺點:為人比較傲慢,修養不是很好,脾氣也比較差。雖然考秀才的時候不是很順利,但是後來考舉人,中進士的運氣比較好,在湖南鄉下朋友圈裡總算出類拔萃,並且少年科第,所以一度顧盼自雄。在離家到京的時候,他那位識字不多卻頗有識人之明的老祖父送給他一臨別贈言:你的才是好的,你的官是做不盡的,如果去掉了身上的傲就更好了。 文化周刊:就是這樣一位普通人,卻被後人稱之為傳統社會「最後一位聖人」,在這期間,他是如何「脫胎換骨」的?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麼事? 張宏傑:三十歲是曾國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嶺。三十歲這一年,曾國藩從湖南到北京當官期間,認識了很多大學者、大文人,從他們身上領略到了與他以往朋友不同的高雅氣質。他下定決心要「脫胎換骨「,進行一次徹底的自我完善。他的切入點就是寫日記。他將每天所做的事情按照聖人的要求進行自我反省,並寫下來。同時,他每天還堅持讀《易經》。 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曾國藩取得第一項成功的是戒煙。曾國藩十幾歲開始抽煙,在30歲以前成天煙筒不離手,他曾經試著戒過兩次煙,但都沒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開始寫日課之後的第二十天,曾國藩發誓戒煙。他在日記里說,這種感覺非常難受,像吃奶的小孩突然斷奶,非常難受。前幾次戒煙曾國藩都沒有成功,但是這一次堅持下來了,因為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沒有碰過煙袋。從戒煙這個事情上,曾國藩自己也很有感受,他自己總結說,一個人想改變自己的嗜好,必須有破釜沉舟之勢才有可能。 在增強自身修養方面,曾國藩按照儒家的思想嚴格要求自己,儒家說凡事需在自身找原因,要改過自新。他用這種方式化解了當年與鄭小山打架時結下的恩怨。 曾國藩還有一個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就是藉助外力監督自己。他的日記寫完了給自己的朋友傳閱,朋友們還經常在上面寫一些批註,有點像今天微博的跟帖。曾國藩曾經說過,人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變,一個人靠自己監督自己是靠不住的。他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師友加持」,就是每天監督自己,不再偷懶。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凈十倍。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躁。 |
推薦閱讀:
※曾國藩書《歐陽氏姑婦節孝家傳》
※曾國藩八副對聯,道盡人間大智慧!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尊精神偶像——曾公文正
※曾國藩從屌絲到聖賢(四):十年七遷的修身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