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睿評」2017中國GDP總量破80萬億,見證大國崛起的新時代!


導讀:

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了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等重磅經濟數據。2017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於預期,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

如何解讀2017年的中國經濟形勢?2018年中國經濟又將迎來哪些新機遇?

對此,盤古智庫第一時間組織智庫專家解讀2017中國經濟數據,並對2018年的中國經濟進行了展望。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


」2018中國經濟:穩增速,提質量

張濤(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濟模型室主任)

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並不意味著低速增長,而是通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實現經濟系統優化的同時,保證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從結構調整深化來看,消費與投資要以均衡增長為目標。

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2%,預計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維持穩定增長,名義增速為10.1%,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加強。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日益多樣化體現在我國居民消費層次的不斷升級。消費層次從傳統的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費模式提升到以工業品為主的消費模式,再擴展到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模式。消費結構升級在帶動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行業的發展的同時也將創造出大量的投資需求。

我國經濟波動與投資波動的關聯性很強,投資運行周期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宏觀經濟運行的周期。因此,在短期內必須發揮投資的逆周期調節作用,確保經濟平穩增長。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體保持了適中較快的增長態勢,全年名義增長7.2%。預計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小幅回落,名義增速6.3%。「十三五」時期,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通過政府改革,加快淘汰拖後產能,促進產業更新換代和新陳代謝。這就要求現階段的投資更應注意優化結構,在補短板、調結構、強弱項上發揮積極作用,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從增量沖規模到存量調結構、各級政府要卸「統計造假」的包袱

許維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017年的宏觀數據,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經濟結構向內需、向服務業轉型的方向,經濟增長也從L型的「一豎」步入了「一橫」。在這一背景下,仍試圖通過經濟的高增長來謀求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得愈發困難,過去以經濟增量來解決存量問題的方式更是難以為繼,宏觀經濟政策要更重視存量的結構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2018年宏觀經濟穩中有進的穩定背景更多來源於解決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所產生的多元化訴求方面,而非刻意追求GDP的穩定增長。

最近某些不懷好意的外媒刻意炒作中國某些省市GDP「統計造假」,源於內蒙古、天津濱海新區等地政府公開承認經濟數據造假問題,這種地方政府開始統計「擠水分」的過程有利於2018年中國經濟的「輕裝上陣」,各級政府應該本著科學發展的態度認真對待。虛高的經濟數據和地方財政收入,既不利於向中央反映當地真實的經濟狀況以合理統籌區域發展,也無助於地方投融資體系現代化改革,不利於金融體系的去「無效」槓桿。因此,2018年在統計領域對地方政府的考核範疇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力求卸下前幾年「統計浮誇」的包袱,並在考核指標中增加環保、扶貧等反映地方經濟發展質量的項目比重,重視差異化的經濟增長方式培育。

統計數據會說話,過去五年中國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就

葉青(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教授)

統計數據會說話,2017年的統計數據說明了過去的五年,中國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就。一是82萬億的GDP,說明是在加大統計執法力度,去產能,去污染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這個GDP比過去更生態、比過去更實在,體現了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二是增長6.9%,是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說明過去的五年的污染治理、去產能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績,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通道。上升通道將會持續五年以上。這個通道將是以綠水青山為特徵的發展之路。三是地方的統計數據做實,並沒有很大影響全國的數據。對中國統計數據要有信心。五年來對統計數據質量的追求,執法的各項工作取得效果。

見證大國崛起的新時代

熊園(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財經青年學會首席經濟學家)

2017年中國經濟數據完美收官,GDP增速超預期走高至6.9%,GDP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繼續穩站世界第二。顯然,這份靚麗的成績單,是中國步入新時代的給力見證。

分季度走勢看,2017年GDP累計增速4個季度均為6.9%,自2015年以來已連續3年單季波動幅度最大不超過0.1個百分點,整體呈現「低波動、有韌性」的特徵。

分三駕馬車看,消費是中堅力量,房地產後周期下投資的貢獻仍在,全球經濟走好帶動貿易回暖是最大的邊際支撐。

分產業看,供給側改革推動工業生產提速,消費升級和新經濟促使服務業迅猛發展。

總體來說,2017年經濟穩中向好,動能主要有三:去產能、去產量推升PPI,進而帶動工業企業利潤回升;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增速沒有失速下滑,對GDP的拉動作用依舊明顯;全球經濟復甦帶動我國外需。

成績固然可喜,更需看到不足。我國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所面臨的困難依舊艱巨,包括金融風險嚴峻、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差距突出等,也即十九大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矛盾亟待緩解。

往後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重心將正式由「量」轉「質」,GDP增速的指標意義進一步弱化。在全球經濟穩步向好的大背景下,預計2018年我國GDP增速有望保持在6.6%左右甚至更高。

解讀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幅圖

熊鵬(盤古智庫學術委員、高級研究員)

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幅圖。過去10年的社會融資同比增幅(經平滑處理)。不難看出,從2016年8月份開始,社會融資同比增幅就一直為正直到2017年12月才出現了同比為負(-12.7%)。這與黑色商品雙焦的啟動時間完全吻合。2016年底最高同比增幅超過50%。其中,2016~2017年社融同比增幅平均是14.77%,超過了同期GDP增速的2倍。

所以,對於2018年的中國經濟,最簡單的觀測指標是:社融同比增幅。看2017年12月開始的同比為負能持續多久。這是最清晰的指標。

2017年我國經濟形勢好於預期,2018年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鄭聯盛(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7年我國經濟形勢好於預期,增長速度高達6.9%,這與外部經濟形勢改觀、內部短周期調整回升以及宏觀政策持續發力等緊密相關。取得如此之高的增長速度實屬不易,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夯實了基礎。但是,需要重點思考的是:如此之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在實體經濟進行「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部門不斷強化監管、房地產部門深化調控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日益規範的背景下實現的。一方面,這體現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彈性與韌性,另一個方面,這也體現出我國經濟發展可能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問題。

2018年經濟預計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外部環境將繼續保持相對穩定、溫和復甦的狀態,出口可能繼續保持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製造業可能繼續延續短周期企穩回升的態勢,但是,受制於要素價格上升的約束,製造業持續復甦仍然需要額外動力。消費保持消費升級和消費普及「雙輪驅動」的模式繼續穩定運行。物價整體保持相對穩定,通脹壓力不顯著。宏觀政策保持基本穩定,財政政策仍將呈現相對積極狀態,貨幣政策整體穩健中性、適度從緊,金融監管繼續強化。

在認識到經濟增長成績和未來短期平穩發展的同時,更需要考慮到未來經濟增長的隱憂。一是經濟如何緩釋加槓桿壓力?過去2-3年時間,經濟增長是十分喜人,但是,基本是通過加槓桿來實現的,並且加槓桿的主體從地方政府、國有企業進一步延伸至居民部門。居民部門的槓桿率快速提升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是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增長?過去2-3年超預期的中高速增長可能仍然沒有擺脫政府主導、投資為支撐的模式,迅速膨脹的政府性或政策性資產使得我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甚至呈現一定的泡沫傾向,增量資本產出比也在快速上升,這意味著經濟增長效益反而可能是下降的。三是如何真正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功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在於要素與機制,土地、人力、戶籍、資金以及其他要素價格的改革是否匹配經濟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需要,是否能夠真正緩釋供給側的要素約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更加有效、更具持續性的機制是什麼?政府邊界與市場機制、政府引導與市場決定如何有效統籌,這也是未來需要釐清的問題。這可能需要全面、系統、有效的經濟體制改革。

2017經濟穩中有進、韌性增強,2018經濟結構將會優化、發展質量將會提高

劉德偉(盤古智庫研究員)

2017年我國GDP首次突破80萬億元,達到82.71萬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較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結束了連續6年增速下滑的格局,好於市場預期。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成績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深入推進和環保約束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取得的,彰顯了中國經濟的任性。從三大需求來看,對外貿易狀況大幅改善,凈出口對2017年經濟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這一方面說明世界經濟溫和復甦,國際市場需求逐步回暖,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說明經濟全球化依然是新時代潮流,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經濟交往更加密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增大。

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穩中有進,韌性增強,不僅提振了市場對未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信心,而且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調整經濟結構贏得了寶貴時間,騰挪了更多空間。

展望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目標將突出質量導向和長遠發展,適當弱化短期經濟增速目標,進一步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力度,進一步加大環保和效率指標約束,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走出一條內涵式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另外,根據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其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三大攻堅戰之首。這意味著,我國2018年將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推動我國將推動金融業發展回歸主業、回歸本源,加快推進殭屍企業和不良資產處置步伐,有效解決「部分國企債務風險高,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劇」等問題,著力釋放、化解和防範重大風險,為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綜合研判,2018年經濟增速較2017年有所回落,預計為6.7左右,但經濟結構將會優化,發展質量將會提高。

責任編輯:宋勉


推薦閱讀:

大國崛起:日本的崛起
《大國崛起》的內容是什麼?

TAG:中國 | 時代 | 盤古 | 崛起 | 大國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