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槐樹會成為無數人尋根祭祖之地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陸遊
一提到移民的故事,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位於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洪洞西周時期為楊侯國,西漢始置楊縣,隋義寧二年(618年),改名成為洪洞縣。洪洞縣可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縣城,這裡人文薈萃,擁有著長久深厚的文明積澱,在中華文明史上更是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今日的洪洞縣更是因為一句耳熟能詳的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成為無數海內外華人魂牽夢繞的故鄉。
當時的洪洞縣為何要大量移民呢?這其實是有歷史原因和背景的。在元朝末年,由於矛盾階級和民族鬥爭的日益激烈,時常會有農民起義的鬥爭,到了明朝初年,當時剛經過元末的農民大起義又發生了「靖難之變」。「靖難兵起,淮以北鞠為茂草」,四年的戰亂的同時又發生了黃、淮河多次決口泛濫、旱災、蝗疫等一系列的天災人禍,讓整個華北及中原地區都慘受天災人害之苦,這些地域的人口大量減少。可反而山西連年的風調雨順,老百姓免遭了兵荒馬亂之苦,甚至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政府為鞏固政權,鞏固邊防,恢復生產的需要,不得不採取以移民墾荒來振興農業的措施。
當時山西人口多的地方就要屬晉南了,平陽府人口居山西之首,而洪洞縣的人口又居平陽府之首,於是洪洞縣就成為了人口的輸出地。當時移民雖然不是專門針對洪洞人,但把洪洞作為移民的重點,就是很自然的了。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先後共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縣市,這樣有組織的大規模移民持續了50多年的時間。
在洪洞縣的唐代廣濟寺內有一棵古槐,驛道就從古槐的下面經過,於是,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發放川資路費和憑照。相傳移民的時候,老百姓故很多都留戀家鄉,不肯遷移,這時明朝政府貼出告示,欺騙百姓說:「不願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天內趕到。願遷移者,可在家裡等待」。人們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趕往大槐樹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樹下就已經集中了十幾萬人。他們拖家帶口,熙熙攘攘。暗中禱告上蒼,祈求保佑他們平安無事。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手無寸鐵的百姓。一個官員大聲宣佈道:「大明皇帝敕命,凡來大槐樹下者,一律遷走」。老百姓這才發掘他們受騙了,他們有的哭,有的叫,有的破口大罵,但這已經無濟於事了,在官兵的恐嚇下他們只得妥協。
於是,官兵們強迫這些百姓登記不,發放憑照。每登記一個人,官兵就會用刀子在每隻腳小趾甲上砍一刀作記號,以防止其逃跑。「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這就是移民後裔小腳趾甲是復行趾甲的緣故。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路上經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明朝初期,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還是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可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移民,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我們熟知的還有「下南洋」和「闖關東」,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山西洪洞大槐樹從此也就成為了無數的百姓關於故鄉的最後記憶。
很多人來到大槐樹景區都會祭奠祖先。一進入大槐樹景區紀念館就能看見一座迎面的影壁,上面書寫著一個巨大的「根」字,沿著中軸線走過石橋、過獻殿、就能看到那雄偉的祭祀祖堂在高高的台階上巍峨的屹立著。幾縷香煙從巨大的香爐中裊裊升起,顯得莊嚴而肅穆,祭祖堂里擺放著無數的姓氏,讓人眼花繚亂。不過很快就有工作人員告訴不同姓氏的具體位置。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祖先排位上點一炷香、磕一個頭、許一個願,有的是在懷念自己的祖先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有的是在感謝自己生活的美好時代,在祭祖堂里的圖示牌中標明了1230多個從大槐樹移民到各地的姓氏和移民的地方。院中的「移民實證展覽館」通過實物和蠟像的展覽,也把當時移民的場面描繪的惟妙惟肖,淋淋盡致。
在院中,還有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在2011年來大陸的時候,專程來到「大槐樹」祭祖,並且親手栽植的一棵樹。現在的大槐樹也成為無數背井離鄉的華人的精神家園,我們中國人骨子裡的「落葉歸根」和祭拜祖先的情節,在大槐樹下體現的淋淋盡致,六百多年的光陰已經過去了,傳說中的「大槐樹」也早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園中仍有第二代大槐樹、第三代大槐樹在一年又一年,枝繁葉茂的生長著,從這裡走出的無數華人,不也像這槐樹一樣,頑強不息的生長著,代代相傳嗎。
「根雕大門」
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是明代的一處移民基地。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
字體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
道盡了凝結于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槐香橋」
大槐樹是移民史實的見證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滄桑巨變無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蕩漾於中原、華夏,
縈繞於故土新居,縈迴在千萬移民後裔的心肺之際,這是思鄉之情,這是戀祖之情,這是難割難捨的同根同源之情。
「槐香」又曰「懷鄉」、「槐鄉」,正是「望鄉更覺香,回鄉香愈濃,香飄千萬里,懷鄉情更切」。
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曾經在此植樹。
「鸛鳴橋」
「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老鸛窩是一個情結,世世代代為移民後裔魂牽夢繞,它是老家的標誌,是祖地的圖騰。六百年來,汾水之彎,槐蔭之下,鸛鳥群棲,戲水覓草,追逐鳴囀,聲猶在耳。遊子思鄉之情,因鸛鳴而愈濃,移民戀祖之懷,緣鸛鳴而愈切,今回故鄉踏故土,償先輩之願,敘宗族之情,連源流之誼,續世代之好,果如鸛鳴之韻,繞樑回野,久久不絕。
這裡很多的景點都是民國時期造的,很具有神奇的色彩和歷史。
當時遷民啟程時,依依惜別,不忍離去。走了好遠還頻頻回首,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
於是,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了惜別家鄉的標誌。
洪洞大槐樹中明朝民居風景。
「解手亭」
由於當年移民主要是用繩綁著強迫進行的,這樣,誰要想進行大小便時便要向官兵喊「解手」,
久而久之,解手一詞便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甚至現在很多地區仍在方言中保留有這個詞。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
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佔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
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 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在中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志如《溫縣誌》、《寶豐縣誌》、《寧陽縣誌》、
《丹風縣誌》、《商南縣誌》、《山陽縣誌》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
東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千年槐根」 據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
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洪崖古洞」
「洪崖斬壁」、「古洞連雲」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縣名的來歷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
為演繹洪洞這一勝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佔地面積800平方米,
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曲折,可供遊客參觀遊覽。
在節假日里,這裡會上演在大槐樹下尋根祭祖的表演。
移民實證展覽館。
當人們流連在此的時候,雖沒有先祖們惜別故土時涕淚俱下,依依難捨,一步三回頭向大槐樹留連反顧,
但仍有故土難忘的戀鄉之情而久久不忍離去的感覺。雖然後人想像中的宮闕殿宇早已坍塌,
但他們神聖的靈光不會消散,因為一切曾憧憬過、尋找過的靈魂,總會涌動在後來人的血脈中。。。
如今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祭祖。
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
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廣濟寺」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
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
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
即使身在異鄉,靈魂也會化作思鄉之鳥魂歸故土。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推薦閱讀:
※因果教育挽救人心——淨空老法師二零一六年清明祭祖法會談話
※客家祭祖文
※在祭祖大會上的發言稿
※七月中元祭祖、賑濟孤幽增福報
※清明如何祭祖——是家族興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