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字真的有「優越性」嗎?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表達方式。世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民族的語言,當今世界,如果我們能接受在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們之間文化生活有著巨大差異的同時,也存在著被普遍接受沒有差異的普世價值觀,就應該也能接受世界各民族的語言只有發音和表義的不同,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觀點。

然而文字卻又略有不同。一般認為,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工具。那麼,既然語言在根本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文字也應該同樣才對。可是,我們卻常常會聽到諸如漢語「優越性」或漢字「優越性」的奇談怪論,而在民族自豪感和自卑感的雙重作用下,此論可謂頗得人心,在一般民眾甚至一些官員、專家中很有市場。

然而,這樣的看法真的正確嗎?這樣的看法又有多少科學道理?

和其他語言相比,漢語有優越性嗎?我們真的不知道。既然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那麼判斷其優劣的基本標準當然是交流。而稍加分析即不難看出,在交流的問題上,我們根本就看不出來漢語的「優越性」究竟在哪裡。漢語能交流,蒙語也能交流,藏語也能交流,英語也能交流,日語也能交流,甚至連人造的「世界語」都能交流。同樣要傳遞一個信息,或交流一種思想,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漢語比其他任何一種語言更有優勢。然而我們卻可以反證一下:無論古今,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沒有因為其基本不具備漢語這樣的「優越性」而影響交流。甚至在最嚴密的科學問題上,和最緊急的軍事問題上,哪一種語言都沒有因其不夠「優越」而誤了正事。

那麼,拋開語言,只說文字呢?

漢字不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使用人數最多且最古老的文字嗎?這沒有錯。但「唯一」「最多」或「古老」都說明不了問題。就如某個瀕臨滅絕的物種,倖存的「唯一」個體並不比其他已經滅亡的同類更優越。而漢字使用「最多」則只是因為中國人口「最多」而已,和「優越」與否沒有任何關係。動物界昆蟲的數量還是「最多」呢?卻大多只能處於食物鏈的底端,給其他頂端生物充當食物。同樣,「古老」也證明不了什麼。巨蜥還是世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呢?難道就比只有數十萬年曆史的人類更「優越」不成?

無論是語言,文字,或是其他,要判斷其究竟「優越」與否,應建立在大量的數據調查和科學分析上,而絕不是靠自以為是或盲目猜測就能確定的。

有資料表明,「漢字優越」的說法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其時,最流行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說法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的文件中,漢字印刷的文件最薄,所以,漢字比英文等文字更優越。據說,有在聯合國總部翻譯工作的經歷者證明了這一點。加之民眾民族自豪感的泛濫,一時間,這種說法風靡一時,蒙蔽了許多人。

然而稍加分析即不難看出,將漢字與字母文字相比,本身就是一個很不科學的問題,就如小學數學裡常常出現的「一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哪個更大」的判斷題一樣。比如說,同樣一份文件,用英語印刷還是用漢語印刷哪個占的面積更少,這是一個很難比較的問題,因為漢字和英語的書寫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英語是字母文字,是多字母線性書寫的;而漢字是方塊字,是多筆畫面性書寫的——兩者根本無法直接比較。而且,這還只是在比較印刷文字所佔面積,若在同樣字體,也即同樣粗細筆畫的前提下,比較同一份文件列印用墨部分的面積,哪種文字費墨更多,還真不好說。比如最簡單的一個「書」字。用英語是單詞book,書寫時同是四筆,若只橫向比較,當然英語佔位更長,但只論書寫部分的筆畫長度,則似乎不分伯仲。而若比較「鋼筆」(pen),則似乎英語更短。即使如「字典」(dictionary)這樣比較長的英文單詞,若不比長度,而比較一下筆畫數(也即列印用墨面積),漢字也未必有多大優勢。實事上,這樣比較毫無意義。

第二個認為漢字具有「優越性」的觀點則認為漢字的平均信息量大,所以只要掌握較少(2000-3000)常用漢字,就可以達到正常閱讀的水平,而相對而言,英語的單詞量則大得多,一個本科畢業生,至少要掌握6000單詞才能正常閱讀,由此可見,漢字的優越性不言而喻。

這種數據看似比較有理,所以也被「漢字優越論」的吹捧者一再引用。其實持此觀點者似乎在有意忽略一個問題,也即信息學上的基本原理。一般來說,如果某數據所使用的符號系統的平均信息量越大,它的不確定性和消耗量就越大,對數據管理、信息傳遞的精準性就越是不利。因為如果這一信息符號所代表的信息量越大,就越會面臨精度減少、歧義增加的問題。舉漢字為例,在古漢語中,「鬥爭」的「鬥」和「北斗」的「斗」是兩個字,所以人們大可以隨便使用,從來不用考慮產生歧義的問題;現代漢語簡化後,兩字合成一字,「鬥」字取締不用了,可是我們在享受字元減少和書寫筆畫簡單的同時,則不可避免著要面臨著「斗」字多音、多義的麻煩。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卻並沒有因字元的數量較少而影響交流,原因何在呢?只在於漢字強大的構詞能力。與英語相比,漢字要掌握的生字量的確很少,有人統計,不要說3500常用字,甚至只要掌握使用頻率最高的900餘字就可以進行基本閱讀。然而這只是對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說的;對於一個外國人,即使他把3500常用字全都學得滾瓜爛熟也沒有用,因為離開辭彙,很多時候單個漢字根本無法準確地傳達任何含義。漢字之所以可以用較少字元而表達特別豐富乃至極為複雜的含義,主要還是藉助於其強大的構詞能力。比如說,「開心」和「關心」兩詞,只要我們認識這幾個字,就可以讀出來;只要讀出來,就可以知道意思。不過若放在不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外國人那裡,即使每一字都認識,甚至發音也相當標準,可是若只看字面意思,非把它們當成反義詞不可。我們不妨再做一個比較:中國人學習英語,如果掌握了6000單詞,就完全可以進行常規閱讀,並基本理解語段含義;可是外國人學習漢語,在掌握3500常用漢字的基礎上,如果不能再掌握由這些漢字組成的數千常用詞,把一份中文資料放在眼前,他基本什麼也讀不懂。

在這個問題上,還有一種看法是關於「造字」的。他們認為英語中許多新出現的專業用語都要利用字根、字源、前後綴等方法重新造詞,而漢字就基本不用(也不是完全不用,元素周期表中有許多漢字都是後造的),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的漢字組合成詞。事實上,在新生專業用語上,英語中固然要造新詞,而且往往還會造很長很長的新詞,漢語又何嘗不是?不同的只是我們的漢字總量沒有增加,只是把它們重新組合,造出新的詞語罷了。而且和英語乃至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一樣,越是專業的詞語,使用字元也就越多,為新生事物造出超長辭彙並不是字母文字的專利。如果說在這個問題上漢字還有一些優勢的話,那就是我們可以使用古漢語中一些已近消亡的生僻漢字來給它們起名字,從而減少字元的長度。只是這樣一來,不可避免地又要增加字元的數量——這是符號使用的基本原理,無論是哪種語言,都概莫能外。比如在生物學上,只蜥蜴一個物種,世界上就已發現了4700多種,要給這麼多種蜥蜴分別命名,如果不想增長蜥蜴的名字,就只有增加漢字的數量,除此之外,難道還有別的方法不成?

至於把漢字和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相提並論,認為正因為漢字獨特的表意功能和漢字獨立方塊字的特點,才誕生了如此悠久燦爛的漢文化,則更是民粹主義思想在做怪。固然,漢文化的燦爛輝煌離不開漢字的功勞,就如歐美文化的輝煌離不開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的功勞一樣,文字只不過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歐美文化未必比漢文化強,同樣漢文化也未必比歐美文化強(自有清以來,事實上我們是已經弱於西方了),甚至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的印第安文化也一樣,甚至曾經有過完善文字而最終滅亡的埃及文化也一樣——難道會有人因為埃及的聖書文早已滅亡就否認金字塔的偉大嗎?每個民族的文化有每個民族文化的特點,之間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文字,作為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如此。

還有人經常會搬出一種漢字為「智能型」文字的謬論。而這謬論,甚至還引用了相當「科學」的統計數據。據說,新加坡有關專家對7000多名年齡介於6至12歲的孩童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新加坡孩童在智商方面的表現要比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的孩子都要突出。為什麼會如此呢?有「專家」認為,學習漢字可能是其主要原因。這是因為漢字的象形特性對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大有幫助。而又有「專家」研究發現,拼音文字大都屬於一種「單腦文字」,即這種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碼刺激,這一刺激只在人的左腦發生作用。而漢字則是一種奇特的「復腦文字」,具有音碼、形碼(平面排列)、義碼三種不同的刺激,需要人的左右腦同時發生作用。所以認定,漢字在促進人的大腦平衡發展和提高人的智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很奇怪這樣的調查為什麼偏偏發生在新加坡,要知道,說漢語寫漢字,中國才是源頭。假如這種說法真能成立,那麼,使用漢字數千年的中國人,再經過代代優選,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在「智商方面」要比歐美強出許多才是,那麼,何以在屠呦呦之前,以我們的十三億人口之眾,竟連一個諾貝爾科學獎都沒得過呢?

我們且不論這「調查研究」是否真實存在過,僅看將拼音文字視為單純的「音碼」刺激,就可斷定,這樣參與調查的「專家」如果不是偏見,就是無知。事實上,任何一種語言形成的文字,都是具有「音、形、義」三個特點的,表音文字也不僅僅表音,若沒有一定文字知識的基本儲備,表意文字也表達不了任意含義。比如「日」字,拋開其讀音不說,若給一個不識漢字的外國人看,它會想到一個方形字會代表圓形的太陽嗎?我們之所以會見到一個「日」字旁的字就會想到與太陽有關,恰恰是建立在掌握了「日」字音、形、義的基礎之上。同樣地,在英語中,若我們已經知道sun是表示太陽,那麼,當我們讀到sunlight時,同樣可以聯想到溫暖的陽光。這一點,無論哪一種文字,都沒有差別。

還有在歷史上,諸如越南、日本、朝鮮等國都使用過漢字,以及至今日語中仍有大量漢字遺留等,則根本不能成為漢字優越性的理由,因為那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若照此說,英語在世界三十幾個國家使用,那才是最有資格成為最有「優越性」的語言呢!

最後,再補充一個事實,由於過去漢字書寫沒有標點,所以很容易因斷句問題而造成歧義。「五四」以後,中文書寫引進西方的標點符號,從而使漢語的文字表達更清晰準確也更容易閱讀,可謂使漢字如虎添翼,使現代漢語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而且,由於學者們把西方語法學引入中國,給現代漢語規範語法,為漢語辭彙界定詞性(如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都有詞性說明),都使漢語和漢字越來越走向科學化、規範化,這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那些鼓吹漢字較西字「優越」者們,是否要把西文標點也一併廢除,恢復以「句讀」斷句的「純漢字」時代呢?

嚴重違背事實規律和基本科學常識的「漢字優越論」泛濫十數年,不但在民間流行,而且大肆充斥媒體,甚至還有一些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專家教授」跟著推波助瀾,其實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鼓吹「漢字優越」和鼓吹我們祖宗的「四大發明」一樣,都是阿Q式的「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式自大。或者說,是當今全球一體化形式下,我們在文化、科技全面落後西方的背景下,出於一種扭曲的自卑心理,所以才要搬出老祖宗留下的「唯一」「最多」「最古老」的文字來找回一點心理平衡的無奈之舉。

可是,這樣建立起來的虛偽的「民族自豪感」就能使我們趕超西方,就能使我們富強文明嗎?就能使我們的漢語取代英語成為「世界性語言」嗎?事實很清楚,今天世界上學習漢語人數的增多,絕不是人家看中了漢語乃至漢字的「優越性」,乃是由於我們綜合國力逐漸增加的原因。否則,自己不強大,光靠自吹、自戀又有何用?

推薦閱讀:

筆畫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中國的漢字能不能更精簡,更有利於中國文化出口呢?
漢字筆畫吉凶數
吳老師漢字大會(105)
漢字為什麼能夠一脈相承地發展至今?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