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馬義炯老師講課《關於太極拳的形》
關於《太極拳的形》這一問題,二零零八年一月一日出版的《陳州太極報》,在第一版刊登了我寫的文章《初學太極拳 外形是關鍵》這篇文章。在沒談正題之前,我先說一下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淮陽縣古稱陳州,是我們周口市所轄的一個縣,是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之一,是陳氏先祖——陳胡公的長眠之地。去年3月17日(農曆二月初九),陳正雷大師攜夫人路麗麗老師及兒子陳斌老師、女兒陳嬡嬡老師等赴淮陽進行尋根祭祖活動,到太昊陵、陳胡公陵上香祭拜。淮陽縣習武之風盛行,尤其是太極拳,習練者眾多。因此,該縣為適應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需求,出版發行了《陳州太極報》,這個報深受讀者喜愛。2007年該報總編向我約稿說:很多讀者對太極拳的「意」重要還是「形」重要頗有爭議,要我寫一篇關於「意」與」形」方面的文章,以便幫助讀者分析研究,搞清楚「意「與」形」的關係。
在構思這篇文章時,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徒弟,她在2001年參加河南省太極拳比賽時,曾獲得楊氏太極拳第一名的好成績,後來,她認識了一位太極大師的親傳弟子,想跟他學習陳式太極拳,她徵求我的意見(那時我剛剛接觸陳式太極拳),我說「可以」,於是,她就離開我專門去學習陳式太極拳了
大概過了兩三年,她讓我看看學的咋樣,給我打了一套《陳氏老架一路》,當時由於她走不好纏絲勁,肩、胯、膝是亂擰亂晃,周身不協調,發勁用拙力,一套拳練下來有明顯喘氣的現象,我善意的提醒她要把動作再規範一下,不料她對我說「我老師說了,陳氏拳重意不重形」。見此情形,我也無話可說了。後來我聽說她不再練拳了,原因是身體不舒服,經常頭暈、胸悶、膝蓋痛。由於她不「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忘記了「形正則氣順」的古訓,所以,三十多歲的她臉色蠟黃,明顯消瘦,整天少勁無力,一副病模樣。
到這裡,我決定以《初學太極拳外形是關鍵》為題,寫一篇文章。文章寫好後我不敢寄出,恐怕我的這個觀點有錯誤,於是,我把這個稿子送給我市武術協會張志民主席,讓他給把把關,指正一下。
因為張志民主席是武漢體育學院的高材生,師從江百龍教授學習武術。中國武術七段,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國武術段位制考評員,河南省武術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陳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理事。張志民主席看了以後說「沒問題,寫的不錯,關鍵是標題的前倆字『初學』用得好,初學太極拳就應該外形是關鍵」聽到張志民主席的評論以後,我才把稿子寄出,該稿在《陳州太極報》發表後受到廣泛關注。這篇文章我分別在2011年11月11日和2011年11月18日發表在我(太極大師兄)的日誌里。在我的日誌里發布以後,也同樣受到網友們的廣泛關注,很多網友分享、轉發、引用了這篇文章。
第一講 形與意·氣·神的關係
第一節形與意的關係
關於形與意的關係,我們可以參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存在為第一性,意識為第二性」。太極拳遵循這一哲理,形產意,意促形。太極拳的意產生於前人競技之形,沒有形的存在,也就沒有太極拳的意,太極拳的意反過來又能動地指導太極拳的形。拳譜講:「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這就是講意與形的關係就相當於君與臣的關係。練太極拳不只是四肢的簡單運動,應有意念的支配,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健身效果。形與意是君臣關係,它們在運用時,有形意相順和形意相逆兩種方法。相具體的講:太極拳的意與形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運動。「意」是抽象的;「形」是具體的。抽象的「意」,來源於具體的形,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說的「存在決定意識」。
有規範端正的太極拳架勢(形),才會有正確、端正的太極拳之「意」。符合生理運動規律和拳術原理的動作(形),就是意的基礎,沒「形」的基礎,那「意」也就無所附著。只有學會和掌握了每個動作(形),以及招法要領,才可初步對這套拳有所認識,有了一定的認識,才能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然後才能逐步地「重意」。練正「形」是「重意」的前提。如果不重視形的規範,練拳搖頭晃腦、前俯後仰、東歪西斜的話,意就會隨形而亂。太極拳「形」的質量,決定於意的質量,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意念這個詞,初聽似乎是抽象的,既看不見又摸不著。懂得了上述道理之後,它就不是空洞的抽象了,他是對整個拳套各方面的完整的理性認識,是一種指揮動作(形)進一步精益求精和發展的高度的抽象(靈魂),也就是太極的「意」。
(以前講課時我給大家講過,其實太極拳中的「意」並不神秘,只要是思維正常的人都有意念。「意在古代與『心』是同等概念」,也就是說,所謂心裡的「想」就是大腦的「思維」,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我認為修鍊太極拳時,大腦的「思維」就是太極拳的「意」。所以,「意」被認為是「心」。意是有專註性,對於太極拳的意在不同階段、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講法。意是隨著練拳時間推移在不斷深化的。形在不斷更新,意在不斷深化、升級。練拳時各個階段的意也是不相同的。對於初學者而言意是指記憶、體驗、檢查、思悟等思維意識。太極拳的每一動作,自始至終都是在「意」的指揮下運行。練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於動作。修鍊太極拳要「以意導動,意動身隨」。「以意導動,意動身隨」就是用意識指導動作,使動作隨著意識活動而運動。這就是「以內動導外形,以外形合內動」的傳統太極拳論。太極拳進入高境界以後,任何動作要領都必須從有意識的注意漸漸達到不假思索的、無條件反射的,直至什麼要領也不注意又什麼要領都符合併且是潛意識的清楚。)
這一階段的「意」,他雖是來源於形,但他已經是有了質量的意了,反過來他又能去指揮和促進形的提高。隨著這個提高,「形」又上了新的台階,再反饋於「意」,意念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回過去再去推動形的質量。這樣循環無窮沒有止息。練拳到了後期,意與形的相互促進、提高,到了這個階段,一般的從外表上是不易看出的,他是一種內視,就是意念控制人體之內外一切,即人體的各大系統,特別是運動系統,臟腑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默默地去追求「拳論」所說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這一練拳境界。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意與形均為重要,那麼兩者以何側重。根據我多年練拳的體會:要想重意先去重形,不去重形,意卻成為無源之水,「重意」之詞則成為無稽之談。一切真知來源於實踐,不去實踐一無所知。練正拳架(形),反覆練習至「著熟」,這就是實踐的過程,也是求「意」的過程。祛病健身,懂勁技擊,松體運氣,明理識道之知識,統統都要從長期認真的練架(形)中去獲得。在走架時(練形)把每一個動作的起承轉合,不論是大弧劃圈或小圓過角,將一個個細節記意下來,加深印象,並要將它們積聚起來貫入腦海,日積月累形成概念,逐一增強識其整個拳套的全面,靜靜思考,理出其順序變為理性認識。這個理性認識,就是通常所說的所謂太極拳的「意」。這個「意」,它已經不是雜亂無章的東西了,而是一種循理成章有邏輯規律的寶貴經驗,也就是上升為理論了。
二、怎樣擺正「形與意」的關係?
有文章說,學太極不必在意拳架,我是不太贊同的。拳架是基本功,在演練套路的過程中,規範的拳架即是在走貓步,在練站活樁,在練呼吸等等!所以,太極入門的首要任務就是規範拳架!至於不必在意拳架,是入了門懂勁以後的事!
練習太極拳應該先重形後重意,力求姿勢正確,並在連貫複雜的動作中處處保持正確的姿勢,先求做到「形似」,然後向「神似」方面下功夫。只有遵循一定的規格要求,使身體各部分的姿勢在整體動作中形成動力定型,即所謂「明規矩而守規矩」,才能「脫規矩而合規矩」,達到技術的規範化和自動化。
太極拳強調「重意不重形」,要求「先在心,後在身」,「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盤拳時,先由意動,繼而內動,接著氣動,最後形動,由內達外,內外協調一致。所謂「意」,就是「想」,先賢說:「意者,心神之機,動而未形之謂也。」打太極拳,一招一式無不是用意節節貫串循環往複,直到整趟架子結束,所以有人說,「拳」是「有形的意」,「意」是「無形的拳」。
(我有用意打拳的習慣,特別是第二天的講課內容,我都能用意把第二天講課內容的每一個分動的細節都在腦海里過一遍,就像真的在打拳一樣。講課時我還在用意打拳,我站在那不動,分毫不差的向學員們發出動作口令,指揮學員做動作。比如:「重心不變,扣左腳尖右轉體XX度」,開右胯,右腳向XX上步,腳跟輕輕著地,松右胯,身體微右轉,合右胯,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左腿自然蹬直……右臂走上弧向前掤出,與胸同高,臂成弧形,力點在右小臂外側,左臂下采至左胯旁,手心朝下,指尖向前……眼向前平視……等等。學員們都誇我記性好,其實我是在用意念打拳。意念走到哪嘴就說到哪。)
現在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請您靜下心來,想一個您熟悉的動作,按照我剛才的所講的模式,一點一點的把動作想一遍,就像過電影一樣。也可以邊做動作邊想,這樣就把形和意結合在一起了。
當然,練拳時意動形隨,形隨意動是高級階段,初學者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要達到「先意後形」,需要有一個過程。初學時,大家想的是努力要記住每個姿勢,包括動作、順序、要領等等,而這個「記住」的過程,就已經是「以意導體」,用意的第一步了。以後要努力的,就是時時注意拳意夠不夠濃,到不到位,長期堅持,必有進步。吳圖南大師認為:「太極拳的奧妙就是一切以「意」為之。能如是,則將體會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瀰(彌)六合,卷之藏於密」;「大小由之」之樂趣。其變化就如孫悟空的金箍棒,說大可以是定海神針,說小可以比繡花針還小能放進耳朵眼裡去。這些無形無象地地道道的真功夫,是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的「假想」,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刻苦修鍊出來的。」
總之,習練太極拳,要明白意導形,形促意。只有意高於形,練拳才能事半功倍;要明白形為基礎,意為先導,形意結合方能得巧,持久練功則深得奧妙。
三、怎樣處理好「形與意」的關係?
練太極拳要注意形與意的主從關係。關於太極拳中的形與意何為第一的問題,學拳者必須澄清。太極拳形與意的關係,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意,是大腦思維,是意念;形,是用人的肢體來表現太極拳動作。這兩方面結合形成了太極拳套路。太極拳練到高級階段,就是一個「重意不重形」的過程。
修鍊太極拳首先要明白意念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太極拳是意念拳,重意。講究走架緩慢,動作平穩,圓活連貫。意念始終貫穿整個套路的運行之中。在以意領氣,以氣催形的訓練中,一旦氣血貫通,全身內外就會產生一種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感受:百會透氣,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手指有針刺感,發麻發跳;手臂沉重,全身皮膚有膨脹之感。這是一種用言語難以形容的極其良好的精神享受。反之,如果意念不集中,心猿意馬,走架失控,兩手胡亂劃圈,上身東歪西斜,下肢走無定向,運轉失去生理運動規律和不合拳理要求,人就會動無循序,心中空空,達不到鍛煉的效果。
其次,是「意」的建立離不開「形」的實踐。「重意不重形」,這是對拳練多年,動作(形)正確,而在練拳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人而言的。對於拳齡不長,動作(形)還不夠規範的初學者來說,需要在練拳實踐中,慢慢體會,方能悟出意與形的關係,掌握其中要義。要想處理好意與形的關係,就要體悟、掌握其中奧妙,在修鍊中必須從頭至尾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去學習。只有經過反覆實踐、艱苦努力、細心揣摩,熟悉其動作(形)的基本內在,對「八法」「五步」,內外三合,虛實變化,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法眼法,等諸多要領方面有了切身感受,有了正確、規範的拳架,才能逐步達到「重意」的境地。到了這個階段的「意」,它雖是來源於形,但他已經是有了質量的意了,反過來他又能去指揮和促進形的提高。
隨著這個提高,「形」又上了新的台階,再反饋於「意」,意念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回過去再去推動形的質量。這樣循環無窮沒有止息。練五年拳,有五年形和意的質量,十年有十年形與意的質量,二十年三十年均以如此類推。練拳到了後期,意與形的相互促進、提高,再不要從仆步有多低,分腳有多高,發勁推人有多遠的那些單項性,表面顯能或達標的角度去識其水準優劣,而是要從練拳者的氣勢、神韻和素質方面上的提高去要求。到了這個階段,一般的從外表上是不易看出的,他是一種內視,就是意念控制人體之內外一切,即人體的各大系統,特別是運動系統,臟腑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另外,不論何種太極拳術,它都是老師傳下來的,沒有老師教給的太極拳之形,也就沒有學生的太極拳之意。隨著學者對形的認識不斷提高,意識也在不斷加深。因此,拳論強調「以意導形,以意導氣」,久練才能達到形意統一。總之,習練太極拳,要明白形為基礎,意為先導,形意結合方能得巧,持久練功則深得奧妙。
第二節形與氣的關係
一、怎樣把握外形動作與內氣的關係?內氣和外形動作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活動,內氣活動又能催動外形動作。內氣與外形動作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運行,內氣又能催動外形活動。只有正確熟練的外形動作才能提高內氣運行。
初學時,要按其具體要求,遵循太極拳對各個部位的要求,把握好運動規律和運動標準,尋求和進一步掌握內氣運行的方法,力爭做到動作合度。定勢時要按照太極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來對照。但有些細節用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需要身教口授,因此我們須用辨證的態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所作的具體規定,其目的是要做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 明確了這一點,定勢時體會一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就說明,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已合格。如果感到重心不穩,氣向上浮,便要檢查一下,看是哪個部位做得不合格影響了氣沉丹田。然後調整一下,以達到氣沉丹田為止。用這種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太極拳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則較為容易了。
在定勢時掌握了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以後,運動時再按照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骨節依次鬆開)及其對身法的具體要求和手足運行的路線進行練習,可以導致內氣出入丹田,按照具體不同的動作變化,使內氣如流水似地循行周身。太極拳要求按其運動規律不丟不頂圓轉自如,運動中產生了丟和頂,就直接影響了內氣的運行。在習練中要細心揣摩,走好拳架,對照遵循法則,逐漸縮小運動當中的誤差。運動誤差越縮小內氣的流量就越能增大。並且受到的阻力減小,動作能夠按其法則基本協調,內氣則可以基本貫通。
動作協調,內氣基本貫通以後,運動則產生了質的變化,即從以外形引內氣階段過度到以內氣催外形的階段。古拳譜中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 外形寂然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 意識指揮, 內氣貫通使肢體的運動體系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一處動,百骸皆隨,一處靜全體皆靜。到此階段,練習太極拳一些要求和法則已經是不思而得,不會出現明顯的顧此失彼的現象和運動誤差。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內氣源於臟腑,行於經絡,布流周身,這是人體的自然生理現象。練習太極拳要維護、掌握和利用這種規律。以達到和促進內氣和外形動作的和諧統一、互為因果的關係。
總之,外形動作與內氣的關係正如陳正雷先生所說:第一個過程是以外形引動內氣。學套路、糾正動作,去僵求柔,通過幾個月的練習,手上有麻、熱、漲的感覺,是內氣在體內的初步表現。第二個過程,外形與內氣完整地結合。需要調整身法,周身放鬆,使拳架連綿不斷。這時,突破了第一層功夫,就不用再把注意力放在套路、動作上,要調整身法,達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第三個過程,是真正用內氣來催動外形。叫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到了,形是隨氣而動,氣不動,形截然不動。
二、太極拳修鍊中如何運氣?
氣在人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人體中處處都有氣的運行。太極拳理論中對氣的論述有很多,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功歌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腹內松凈氣騰然」等等,都是說氣的重要。太極拳在內講氣,在外講勁,氣是勁的動力,勁是氣的外在表現,「拳法之妙在於運勁」,這實際上講的就是運氣,氣與勁是相輔相成的,互為里表。練習太極拳不僅要有氣,還要學會運氣。太極拳的氣、勁是按節循序而行的,運氣,就是用意念來統率周身之氣,讓周身之氣聽從意念的調遣,使周身散亂之氣凝聚到一起,運化於四肢百骸,以此催動形體、激發內勁,練成之後即是太極拳的內功心法。練習太極拳一定要學會運氣,不然在練習中會感到氣喘,甚至感覺動作不順暢,有練不下去的感覺。
太極拳運氣的方法與要求可以用以下幾句話來說明:「氣不本於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四梢則實而人虛」。所謂「氣不本於身則虛而不實」,就是氣不是由丹田發出來,外形的氣不與丹田結合,只是手動足動,氣沒有來源,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鍛煉對療病保健,增強體質,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對於技擊,更不能得到要領。正如拳譜上所說: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所以說打太極拳一定要由內氣摧動外形,外形的動作無論是手動、足動、身動(任何部分的動作)都要由丹田發出來的內氣摧動,這樣鍛煉由內而發外,由根而發梢,才能達到完整一氣。運氣是人體的內在交換,練好氣沉丹田對運氣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氣沉丹田能提高身體的吸氧量,氧氣充足會讓我們更舒暢;所謂「氣不行於四梢實而仍虛」就是丹田氣不能發於四梢,氣是由內而發外,由根而發梢,氣有來源(來源於丹田),也有去路,修鍊太極拳時,氣是由丹田發出來,經過四肢百骸都要達於四梢,然後再運回丹田,才能達到完整一氣。
太極拳的運氣和氣功家的運氣有所不同,一般氣功家鍊氣是意念專註於一點,而太極拳練的是活勁,氣由意導,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氣為形體的動力,氣行之於內,體形之於外,表裡一致,是為完整。每一動,唯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一氣。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行拳時要求氣貫四梢,勿使有斷續處,「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整個修鍊過程完全要用意引導氣之運行,內氣鼓盪,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
第三節 形與神的關係
一、什麼是太極拳的神?
汪永泉先生曾說:「太極拳的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體現,由積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藝進展到中級階段才對拳中之『神』的運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盤拳過程中意識到的忽隱忽現,進而神的顯現對行拳、揉手的幫助非同尋常,令人興奮而又不可思議。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規律以後,人的理解力與反應速度會大大提高,處變不驚,應對自然。外在氣定神閑,內在聚精會神,可在瞬間與意念、內氣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調動內功的運走於無形。
在行拳與揉手中,『神』所表現出的奧妙與威力超乎想像,生機勃勃、變化莫測。神的運用不受身體內外所拘,亦不受時間、空間所限,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發揮其養生和技擊作用,不受外物干擾,亦無阻礙」。神指的精神意識、思維和生命活動以及行拳中的內在表現,神具有產生內勁的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形則不可活。神是產生內勁生命活動的主宰,盤拳走架時處處俱體現形神的完美,形神完美能夠很好協調人體臟腑,完成氣血在體內的陰陽變化,能夠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解因外部原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身體和內臟與自然界的平衡。太極拳運動講究的是: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修鍊太極拳主要是練神。神的放鬆是修鍊太極拳的總綱。人,神全則體健,神散則體衰,神銷則體滅。神之功用,無所不至。落實到我們身上,就是決定你健康、命運內在的宗主。所以,形神兼備,精神內勁方能產生。練拳也好,修行也好,就是為了健康長壽,守神、護神、養神,是核心的東西。形神互相依靠,無形則無神,只有「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健康長壽,進入太極拳的高境界。
二、如何理解形與神的關係?
形與神是武術套路演練中最為基本的兩個方面。形是指武術運動中人的整體運動造型,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止的。神則指人體的精神、心志等活動通過面部表情和目光所表現的眼部神態。形神兼備是修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形神兼備在外的要求,手、眼、身法、步法協調配合;在內的要求意、氣、勁力、功力高度統一,學練太極拳要將形與神分兩步進行,即先學練形,後以形領神,而後,形、神統一。做到圓融與剛柔相濟。眼神在修鍊中非常重要,它展示了武術動作內涵所體現的思維指向和注意力的深度。形與神的關係,即獨立存在又相互依存,是武術運動中人體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統一。練習太極拳應當重神,而不能只重形。如果我們習練太極拳只達到表象層次,只追求表面的動作摹仿,那麼打太極拳與做體操可以等同了。
如此,則在打拳的過程中絕不會感受到其神韻。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把拳的神與形劃分出等次來而在習練中忽視了動作的到位。其實二者又是有著緊密的內部聯繫的。練習中,我們頭腦里能感覺、尋覓太極拳的氣韻,而且細心感觸每一個動作中蘊蓄的氣韻,那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做出優美的動作,達到「形美」,也就是說,我們先知其韻,以其韻達其形,形中察其韻,形韻則兼美了。修鍊太極拳要做到以形表神,以神帶形,俗話說「形美感目,神美感心」,這說明了形與神的重要性。常言道「入門先找形,練功不忘形」。形是神的前提和基礎,神寓於形之中,沒有正確的形,神也難以體現出來。太極拳的動作是「太極拳意識」外在的表現形式,其中各種眼法和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尤為重要。在太極拳套路動作演練過程中,如果缺少了規範的形與神的表現,或形態動作質量差,或缺乏內在的表現和眼神的配合,那麼按照競賽評分的標準和要求,該運動員的套路演練水平是很難得到高分的。
以上所談僅為筆者學拳、練拳、教拳的一些體悟,因水平所限且,故謬誤難免,敬請方家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