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解自然門

道家無為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如。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行,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之主。自然門功夫之道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 從莊子的《逍遙遊》感悟自然門功夫「厚積」與「有待」的內涵 北海之水不厚,無可善養大鯤;非淵源之廣大不能涵養聖人;鯤化鵬,無大風難以舉遠,無變化難以致大用。這也就是循自然之道,乘天氣之氣,方能致遠的道理。 中國傳統武術講求厚積薄發,作為提升武術修為方法的自然門修鍊過程,就是從不自然到自然的「有待」過程。為此,我們要從三個層面上去理解自然門功夫:首先小與大。自然門功夫是提高武術修為的一種方法,在習練時要如何以小見大,真正去體現「北冥」之大。那就應將少林、武當功夫與道緊密結合,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自然門功夫練法,真正體現武術的崇武尚德、身心具練、內外兼修、天人合一的內涵。其次是有與無、名與利、虛與實的問題。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自然門功夫的修鍊雖離不開人間煙火,但不能不追求其特有的精神支柱「信、禮、義、俠、勇。」正如莊子所說:鵬和小鳥都須經過自己的人生,只有立志不同,見識感覺不同,品味高低不同而已。自然門功夫整個練功過程也就是從有形到無形、有己到無己、有功到無功、有招到無招,只有這樣才是自然門的最高境界。再次就是莊子在《逍遙遊》中的「把無用當作有用,將有用當作無用」的哲學原理。自然門功夫就是不拘於形與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似有似無,隨心所欲。就如杜師爺所言:幾無為,神變化。 總而言之,自然門功夫不但是提升武術修為的一種手段,它也是中國健身、養生、技擊的好方法,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淺解自然門 中華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我國承襲沿革數千年,以操干戈,涉軍旅、尚勇武之術為基礎,吸收相關的理論如禪宗、道家、釋家等以及受不同的時代和自然條件影響,形成許多拳種流派和不同的訓練方法。然而,高層次的中華武術並不是單純的打鬥技術,它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修身養性、技擊等一體功夫。自然門功夫就是它優秀代表。 自然門功夫的形成雖然僅200餘年,但它是在吸收中國武術各種不同流派豐富內涵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提高武術修為的一種修鍊方法,它可以說是「文、武、道」與「軟、硬、輕」等要素在武術上的綜合體現。所謂的「自然」所指的是人所練的功夫處於的一種最好的「狀態」和「方式」,而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物理現象和自然世界。它所指稱的狀態和方式,可屬於宇宙,也可屬於人世間。然而所謂的「自然而然」是讓武術按其基本「自己」成就自己,使練武者的各種動作自由發揮其本能,使其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要想達到這種境界,不是光靠練好武術就能成就其目的,而是要靠修文武道、練就軟硬輕三功,使之具備文武道和軟硬輕基本條件。首先,就是「文, 武,道」。文,亦可理解為文化修養。武術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內涵豐富不是常人所能修得到的,它包含儒、釋、道、佛及哲學思想,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人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要想去理解儒、釋、道、佛及哲學深刻內涵,是有較大的難度的,況且,如果光練武,不習文,就是一介武夫,那麼武術的路是走不遠的;武,亦可理解為參加各種與軍事相關的活動和拳術的習練。武術習練要先強其外丹,外練其手眼身,內練精氣神,養成松膠之體。然而,要想達到這種程度,我們除了要練習拳術與根基功夫的基礎上,還要輔之練習符合自身條件與軍事相關的活動,如跑步、跳繩、杠鈴、騎馬、跳繩,仰卧起坐等,以此來全面增強人的身體素質與協調性。拳術是武之根本,要想練就自然門功夫,除了具備其以上文化與身體素質外,還必須要從外家功夫到內家功夫的過渡,再修鍊自然門,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哲學,宗教皆可謂之道。自然門武術是綜合性武術,它植跟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它的理論離不開儒、釋、道、佛及哲學思想,所以要練好自然門功夫必修道。其次,就是「軟、硬、輕」。萬籟聲老師曾經說過:「功夫者,不出軟、硬、輕三功」。「軟」者,柔也。自然門的「軟」,是在練好武術基礎諸如下腰靠腿壓腿踢腿等正常的軟功基礎上,不用力,不著相,以意導氣,空處用功,動作自然而然,再結合靜坐將身體的各個關節練開,達到折如弓表象的同時,注重身體內在協調能力修行,達到內外一致,從而使形體的各種動作隨心所欲,猶如行雲流水。自然門「軟」功修鍊的目的就得修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硬」者,堅硬,堅固也,剛強有力也。然而自然門的「硬」是相對的,不單純講手腳的硬度,講的是打擊時的穿透力與沉勁。這些則要通過自然門的根基功夫訓練來完成的。從表象上看練的是手上各部位的硬度,可實際上,是以意導氣,從慢到快、從輕到重的「緊火熬完慢火煎」循序漸進的嚴格的訓練過程,練的是骨膜的韌性,目的是歛氣入骨,練精入髓。講的是穿透力和沉勁;「輕」者,輕緩,輕捷,輕快,輕巧也。自然門的「輕」,就是在練好矮襠步、內圈手、跑閃、走簸箕、走宣紙等根基功夫基礎上。使身軀漸輕,但輕而有根,同時逐漸擺脫武術各種動作規範的束縛與羈絆,追求悠然自得,隨心所欲,順其自然的手腳身步法,使各種的外在動作隨心而動,隨意而行,隨神而往,無拘無束,無往而不適。緩時如春風微波,和風細雨,風平浪靜;動時快如驚濤駭浪,狂奔怒瀉。不拘於形與法,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似有似無。同時,要求是心中虛空,至靜無物,在氣微守丹田的基礎上,捨棄思想的一切掛礙,得以心空自然,使體內生理機能,自然發動,空則輕靈無滯;自然門軟,硬,輕三功是相對的,辯證的,非邏輯的關係。它們之間既是獨立,又是相互關連,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再次,自然門還得在明「萬法歸宗」「道法自然」之理為前提,近取諸身練好「氣」,(手眼身步法,肩、肘、腕、胯、膝、頂、項、胸、腰、背、),遠取諸物效其長,(吸取儒、釋、道醫、武之長處),集內外家功夫之精華,去其繁瑣的套路,採用至精至簡的練功方法,形成一0為師,以意使氣,動作自然,身體協調,靈通活潑」獨特練功方法。它只操功夫不問打法,「功成自然會打」,同時可使人達到強健矯捷,延年益壽,與自然同歸的目標。 綜上所述自然門是一門綜合性很高藝術,是武術的一種提升功夫的手段。它要求練習者在修好文武道,軟硬輕基礎上,以自然門獨特練功方法(以意使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空處用功,不拘招式,不用拙力,動作自然。),化外家之鋼,變內家之柔,進行精雕細琢,以內圈手為練氣之本,使氣純歸根,達到身體輕而有根,珠圓玉潤的境界;同時以各種基功(練習鴛鴦圈、子母球、踮竹、虎口棒、竹刷、比麟皮等)為制勝手段,使之「扣如鋼鉤刺如刀,摓如鐵石粘如膠,相對如嬰兒,舉手不能逃」。它不擺架式以應敵,不拘定型以進攻,利用「填空不應響」之訣,因勢乘便,隨手自然,得心應手,超拔於無間。形成鋼柔既濟,身體各部分有極強的協調性,這樣方可使功夫精進,更上一層樓。 練習自然門各種功法切記以意使氣,動作自然。忌暴力猛練,否則只能自傷其身,偏離自然之道。自然門功夫練法 在習練自然門功夫過程中,其身體、步法、手腳的動作,最忌死力僵力,它的練習是仿效道家內功方法。所不同的是,道家求的「是靜中之靜",而自然門求的是「動中之靜」.在練習時所表現出的是:運動速度和心跳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身體外在運動形式越快,而心跳的頻率就越弱,肺呼吸系統運動越小,在練到高層次時就轉為「胎息」。在這種外在的表現形式與內在的純自然虛靈的本體結合,「以意導氣」,使內氣循游於經絡,久之形成純自然的真氣,匯聚于丹田,從而所產生虛無狀態和超強的反應能力,不但能處危冷靜,臨危不亂,而且在運用時會發揮出比常人更多更大的能量。自然門功夫的動中之靜 自然門功夫所追求的動中之靜是根據人的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是在清靜寂寞中的發動規律。老子曾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境界得來不易。自然門功夫是在運動的外動之中求內心得松靜,從而達到行氣不怠,氣血暢通。這種動中求靜的境界,與靜坐求靜有殊途同歸之妙用。 在練自然門功夫時,要求在意念上下功夫,排除雜念,「以意導氣,不加絲毫氣力,絲毫的色相,意到手到,意止手止,使氣純養歸根。」只有精神和意念的高度集中,才能使人的思緒不會紊亂,由意念指揮著各種動作,循序漸進到達到內心清靜、動作松活、不僵不滯、周身輕靈的境界,才是自然門功夫所追求的真正內涵。這諸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為此,我們如果在練就自然門功夫時「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自然也就能在動中求得心志清靜,此近乎於道矣。自然門技擊功法的理論來源莊子的<<說劍篇>>中對武術技擊有這樣一段話: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萬籟聲老師在世的時侯說:莊子的這四句話是自然門技擊功夫的精髓。這四句話的意思是:在與對手搏擊中,耍虛虛實實、虛實結合,使對方猜不出你真實意圖;一旦出手,要穩、准、狠地展開銳利的攻勢,不給對手以喘息的機會;當迂到對手強以自已時,應以躲閃圓滑以應敵,待機而發,待對手露出破綻時方可出擊;攻擊時要神速,不擊則己,擊之則中,在對手反擊前將對手擊倒。強調的是以虛亂實,以快制慢。 也就是莊子理論基礎,才有自然門功夫的總訣: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萬籟聲武學文化內涵「文,武,道,醫,拳」 武術不是單純的體育運動項目,也不是單純的打鬥技術,它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那就是「文, 武,道,醫,拳」。 萬老師言: 「 文者,有聞必有錄也;武者,衛民衛國也;道者,心靈有所寄託也;醫者,濟人濟世 也;拳者,強健心身也」 文,亦可理解為文化修養;武,亦可理解為參加各種與軍事相關的活動;道,哲學,宗教皆可謂之道; 醫,即中西醫學常識;拳,即武術之根本,它是武術的代表。 文,武,道,醫,拳既是廣義的武術,又是中華傳統文化結晶。自然門技擊術與《庖丁解牛》 自然門武學文化根植於數千年華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它蘊含著豐富的東方哲學思想。在冷兵器時代技擊術鼎盛時期的自然門就是以打造上乘技擊術為目的。它從基功、根基功夫到自然拳都是為技擊術而產生的,它的理論則以老莊的「道法自然」為準則,在在技擊中講究「遊刃有餘」。因此自然門技擊功法,除了扎紮實實練好自然門基功、根基功夫和自然拳外,還應去深刻理解莊子的《庖丁解牛》的深刻含義。 《庖丁解牛》在解釋解牛過程時說刀刃「無間」,而牛的筋骨「有間」,而只有把握了間隙之間的「空」「無」,方能以「無間入有間」,因而使刀與骨頭不會有摩擦與衝突,這正是道家強調的對「無」的認識,也是王弼後來在玄學裡明確提出的「聖人體無」。在《庖丁解牛》中庄子強調的是庖丁把握了自然,並實現了自然的內化,順應自然因而才能遊刃有餘。首先表現在庖丁對牛(客觀事物)的系統感性認識上,經歷了「目有全牛」「目無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三個階段。這種感性認識「目有全牛」,是對牛(客觀事物)系統性的表象認識。「目無全牛」是對牛內部結構的認識,經過由表及裡的認識,然後上升到理性,即「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過程。這是莊子·庖丁能隨心所欲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內在原因。自然門技擊術也就是運用「空」「無」的思想,來指導與實施技擊的。萬籟聲老師的「填空不應響」庖丁解牛思想在技擊中體現。所謂的「填空不應響」,就是講對手在舊力已過,新力未產生的「空檔」時,所進行的還擊。技擊場上殺機四伏,要想避實擊虛,就得象庖丁解牛那樣「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運用「填空不應響」與「虛實巧打」之法則,避實擊虛,既躲開對方的攻擊(即使雙方勢均力敵,也應如此),找其空檔、攻其弱點,採用「閃躲圓滑」的靈活身手,可謂「躲閃才是真功夫」。以「騰挪閃展」的身法步,虛虛實實,無中生有,尋隙而入,繼而用「掌需斷石,駢需穿板,踮需破竹,手如鋼鉤」的根基功夫,在瞬間擊敗對手。 自然門是以繁化簡的功夫,只要我們按其它的心法與練法,進行反覆實踐,練悟結合,掌握其規律,就會實際中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其實,技擊場並不複雜,而是人在場上的頭腦過於簡單化,如果我們不動腦去透過現象去了解其中的規律,領悟其中之道理,場上的情況在我們眼中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自然門功夫的動中之靜 自然門功夫所追求的動中之靜是根據人的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是在清靜寂寞中的發動規律。老子曾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此境界得來不易。自然門功夫是在運動的外動之中求內心得松靜,從而達到行氣不怠,氣血暢通。這種動中求靜的境界,與靜坐求靜有殊途同歸之妙用。 在練自然門功夫時,要求在意念上下功夫,排除雜念,「以意導氣,不加絲毫氣力,絲毫的色相,意到手到,意止手止,使氣純養歸根。」只有精神和意念的高度集中,才能使人的思緒不會紊亂,由意念指揮著各種動作,循序漸進到達到內心清靜、動作松活、不僵不滯、周身輕靈的境界,才是自然門功夫所追求的真正內涵。這諸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為此,我們如果在練就自然門功夫時「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自然也就能在動中求得心志清靜,此近乎於道矣。自然門功夫練功的主導思想 「自然」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之一,道家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經》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逐,百姓皆謂我自然。」在最早完整注釋《道德經》的河上公亦云:「道,謂自然之道也」「道性自然。」 自然門自始祖徐矮師到杜師爺心五、萬師籟聲三代自然門武術大師無不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徐矮師尢精道庄哲學,他將道家思想融入其所學,以「道一以貫之」,使武術按道家動修的形式進行習練,在先強外丹,外練其手眼身,內練精氣神,養成松膠之體。爾後,以意使氣,動作自然,直至自然而然,斂氣入骨,練精入髓,靈通活潑。使自然門在理論和實際應用上更上一層樓。並在莊子的<<說劍篇>>中: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的技擊理論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創出自然門練功總訣: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 杜師爺自幼文武雙修,喜莊周文化,好修佛參禪,道功高深,武功出神入化。他作為自然門功夫承上啟下的大師,將自然門功夫傳萬師籟聲等,使之得以發揚光大。 萬師籟聲為自然門的一代宗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他對道家理論有獨特的見解。他以自然門功夫為核心,用趙鑫周、杜師爺、劉神仙、王顯齋等文、武、道、醫、拳真傳為基礎,在吸取儒、釋、醫、武之精華的同時,將自然之道貫穿其所學,形成自然門武學文化體系。他把自然門功夫的練法進行了歸結:「本門功夫,與道家極相通,不過在武功時,乃動中之靜,入道功時,乃靜中之靜也!」。在晚年還在杜師爺「圓中奧妙」基礎上,悟出-0學說,形成練功時抱元守一和行氣如O形相輔相成修練大道。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自然門功夫自清代徐始祖開創後,傳杜師爺心五,再傳萬師籟聲。這門功夫經三代英傑的實踐印證,是一門上乘的內家功夫,也是提高武術修為的一種方法。自然門功夫博採眾長,「近取諸身練好「氣」,遠取諸物效其長」,它集道庄思想與南北,內外家武術精華之大成。 自然門功夫由根基功夫、基功、自然拳三大部分組成。其根基功夫包括鴛鴦圈、子母球、虎口棒、竹刷、比麟皮、駢板、地奔子、走簸箕等:基功包括青象吸針、正倒八字、駢踢、令牌式、內圈手和鬼頭手等:自然拳則是42式,分三行九奌習練。 一、近取諸身練好「氣」 自然門功夫以練氣、練意為主,不論是根基功夫、基功,還是自然拳,都要以「垮肩下氣」之訣為前提,也就是:口閉,以鼻呼吸,意守丹田,自覺兩肩下落。基功(舒筋功),自然拳是仿效自然,以練氣內壯,根據「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主,散則死」規律,挖掘人體潛能,行神練氣,在意念支配下,「近取諸身」,發動人身百骸諸功能。按照「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之法則,以意使氣,在外可提高手眼身法步和身體的高度協調,使內氣與形體動作的一致性;在內「緣督以為經」,使氣成O形流動,周流全身,上達百匯,中至膻中,下達湧泉,促成血脈暢通,生機旺盛,從而百脈自然和融,無病無疾。自然門功夫還根據人類生理的「動靜」二字規律,講究練「動靜既濟」和外動內靜之功夫。動功如:內圈手,鬼頭手,粘行動,駢踢功以及自然拳套路等。靜功則為:青象吸針功,正倒八字功,令牌功等。要習練好自然門諸功法,要O形呼吸,「垮肩下氣」意微守丹田。練靜功時,內鼻出氣時,覺(意)氣尾椎上升至百匯,吸氣時意由顏面降至丹田,其周行無息,為此小周天:出氣時意由腳踵(後腳跟)至尾椎達百匯,吸氣時由顏面下降至膻中,丹田達腳背腳踵,循環無息,此為大周天。立、行、座、卧不離意守丹田。然而習靜時,為相對之靜,一呼一吸,氣為O形運轉為之動。習練動功時,也應遵循「垮肩下氣」之訣。意守丹田,雙眼不離對方兩眉之間(單練時可假設)。以洞察對方細微身體變化前奏和心理動態,全身放鬆,動作不僵硬呆板,「手手打抻,腳腳踢抻」,不著相,不用力。按此練習,即可消除「低頭牟腰」的痹端,又可使骨髓內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使氣流能百骸,旺盛的新陳代謝,說到這裡不得不具體看重介紹內圈手和自然拳。 內圈手是自然門功夫之根本,練的是人體的渾圓之氣。內圈手走圈時應深刻理會「身似彎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腳似鑽」格言。習練時也應「沉肩下氣」,意微存丹田,身體自然形成「前如井後如並」之弓狀,以鼻呼吸,遵守「手不離懷」的特點,以意與拳腳合一,拳腳似車輪運動,手從懷提自胸前經口撐出(手上撐的高度以不遮視線為度),雙腳配合雙手,形成腳如輪,弧形向前,腳尖先行著地,自然隨圓周而行,在轉方向時以單腳(腳前掌)轉,力求達到「腳似鑽」的效果。在行走內圈手運動中,呼吸自然,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按照「久轉不離原標」的原則。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使目光有神,久而不瞬,內氣清,漸覺小腹微重,手腳輕盈。功成後氣布全身,形成渾身都是「眼」,無論對拳從何方攻擊,都能了如指掌。杜師爺試藝徐師祖時,無論乘其熟睡,試之以刀,試之以措手不及或在懸崖吊索上從背後以飛腿試之,均被徐師祖破解。然而杜師爺在1928年南京圖考表演走內圈手,只見其影不見其人。 自然拳是練意行氣拳路練習,它三行九奌習練是在九宮八卦行拳,它不僅嚴格地遵循人體的氣血循環的規律,而且充分融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虛實、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等)。亦以「沉肩下氣」為前提,在行拳時要求放鬆自然,外功內運,以意使氣,動作自然,用無形之意貫穿各個動作,上下左右,前後方圓均能兼顧。且不拘招式,不用暴力,如O之圓周旋自如,使之「式如行雲流水,無停無滯,瞬息存養。動靜清輕而靈,入手神妙。可進退如意,行無定門,非斜非橫,忽高忽低。功夫到此,可謂通真。」行功時也可以腳尖立地。功成後可達到「吞身如鶴縮,吐手如蛇奔,活潑如猿猴,兩足以磨心……」 「近取諸身」除了練好基功,自然拳外還應按照身體構造的特點,練好手、眼、身、法、步和頂、項、肩背等各個器官協調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隨手拈來之境界。 二,遠取諸物效其長 在冷兵器時代,武術為人們提供保家衛國的銳器,因此武術的技擊術成為練武術的最高追求。萬籟聲老師說過:「練習武術套路猶如讀文章,而技擊則是寫文章」,表明技擊的重要性。自然門的各種根基功夫如:鴛鴦圈、子母球、虎口棒、竹刷、上樁、趾竹、駢板以及各種技擊法都是為達到技擊術高境界而習練的。然而它們「遠取諸物」將自南北派武術的技法特長優點為己所用,萬老師在《武術匯宗》里講到自然門出處時說道:「其手法用勁,要亦不出少林武當之淵源者」之說。自然門將它吸收創新,融入道家理論,使之成為「氣歸丹田,勿忘勿助,似有似無,鋼柔既濟之武功。」自然門練氣方法輔之獨特自然門基功、根基功夫,形成自然門技擊術。因此才有要練自然門需要先練習3…5年的少林功夫之說。這些練法上雖外形相同,但在練法上則揉進自然的內功心法,功成可達到「扣如鋼鉤刺如刀,碰如鐵石粘如膠,相對如嬰兒,舉手不能逃」。其具體練習方法以鴛鴦圈、上樁、竹刷為例。 鴛鴦圈練習它不是簡單的為練臂力,而是將套在不過肘的鴛鴦圈在「沉肩下氣」的前提下,以意為先導,意隨手動,進行推、轉、翻、提、沉等各種方法練習,以增添內力。如若將鴛鴦圈誤認為練的是臂力盲目增加重量和練習次數,強行推手極有可能造成內臟損傷。因此練習鴛鴦圈時增加圈數和動作的次數要循序漸進,要適量增加,用柔和松靜內力,讓意隨氣動起,久之可斂氣入骨,使手臂各亇關節猶如深山之老藤,讓周身練出渾圓之勁,切實形成保護人體的盾牌,達到真正意義的「手似兩扇門」,使之在防守,進功運動中自然轉化。 自然門的上樁功練習則由巜易筋功》啟發而形成的獨特練內膜的方法,通過上樁練習可使氣、膜、筋結三者有機結合,達到氣行於身。巜易筋功》中有記載,「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練氣」。「氣行於筋、串於膜、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膜起、氣行則膜張、能張能起、則膜與筋齊堅齊固也」。如果說:內圈手等練的是氣,鴛鴦圈等練的是筋,那麼上樁功練的則是膜,萬籟聲老師曾說:自然門樁功更能練入內膜,其功更高,蓋筋膜在外也!練習上樁功要慎,緩緩而來,可先行馬步,提氣數口。初練可將樁一頭頂在頂牆上,一頭頂在腹或胸,練其胸、腹膜,功成可將樁一頭埋入地下樁頭如磨心,用毛巾覆蓋其上,用胸、腹承樁,背可壓百斤之物,口猶可食奌心,談笑自若。這就上樁動功於其他門派的憋氣式的硬氣功,其妙處不言自明。 竹刷子的習練,為少林七十二藝功法之一。此功法練好可替代金鐘罩,與鐵布衫等功法。人體的內氣運行,即內部氣血運行,是可以某種條件下,激活神經機能產生特殊反映,竹刷子刷打可使內在的,達到四肢百骸的內氣與外部的外氣相結合,當遇到外力使用時,使神經和肌肉同時啟動,產生抵力與外力抗衡,形成身如鐵石。練習竹刷功應「沉肩下氣」,馬襠提氣,也就是先行下垂的雙掌配合吸氣(鼻吸)入上提(吸到不能吸為度),然後將所至頭頂的雙掌往下壓,由鼻出氣(呼到不能吸為度),如此提氣至十次為度(吸慢呼快)。提畢竹刷遍刷四肢和胸背頭頂,左右手輪流執刷,不能用暴力,以自身承受力為度。竹亦可握兩端而左右卷捏之,以習內勁。至於鐵沙包、三角樁、走簸箕等均為少林功夫之精華。然而自然門對諸功法的練習,用意行氣習之,效果更佳,使自然門功夫在實際應用中,身體各個部位成為攻擊和防守的利器。這正是所謂的「扣如鋼鉤剌如刀,碰如鐵石粘如膠,相對如嬰兒,舉手不能逃」。 「遠取諸物效其長」,除了上面所介紹各種外,不能忽略了作為技擊之門的自然門功夫的各種技法、身、步、法均由南北派武術轉化而來。它的技擊法則來自莊子巜說劍篇》,莊子曾言: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至以發,先之以至,也就是說:在與對手搏擊時,自然門功夫以飄乎不定的浪步,車閃法、游擊步法等,帶動身法、步法,給對手以似虛似實的感覺,對手猜不透你的意圖,掌握時機,以少林「填空不應響」技擊手段,展開銳利的進攻,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不擊則己,擊之則中。攻擊時要神速,在對手「舊力己過,新力未生」之際將對手擊倒。然而諸如車輪法、車閃法、游擊法和所謂的「秘傳八法」的內外八錘、內外八腿皆出於少林六合門、羅漢門等,只是用法另有神韻而己。 萬籟聲老師在巜武術匯宗》中對自然門是這樣評說的:本門功成,自有神勇,騰閃剌扎,氣不上浮,有急有徐,有剛有柔,機息渺茫,動則萬變:不固執以求氣,不著相於用力:神乎神乎至無形,飄乎渺乎至於無意,愈練身體愈健,愈老身體愈康,雖外觀贏瘠,內實充盈,此其所以為氣功。「蓋本門功夫,觀於匠師成屋,既可瞭然其始也,固一櫞一桷,一甍一楹,然後斗(合)攏,始成一屋……」 綜上所述自然門功夫源於南北派,內外家及道家理論,它不屬於哪個門派,而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產物。它為武術拋開門戶之見和「貴在創新」創開先例,因此我輩應努力研習,將自然門功夫用於提高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現代散打之中,為發揚光大中華武術作出貢獻。 註:此文章在《精武》上發表過,現經修改潤色重新在博客上發表。 如水人生 孔子曾說過:「水,以自己的軀體滋養著兩岸的植物、牲畜和人類,總在付出,卻從不要求回報,所以最有德;水,雖然不時遭遇險惡的高山和深谷。卻從不畏懼,總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對,所以最勇敢;水,每當填滿深谷和淺坑,就變得像一面鏡子,所以最公平;水,縱然千迴百折,卻始終指向東方,從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實;水,總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礙便繞行,所以最智慧。 老子的師父常樅說:「上善若水」,「水看似軟弱無力,卻含有無盡的內力。」 如水人生,就要明白水無常形這個道理,不應拘泥、刻板,應儘力適應社會,實現自我。我們應多一點韌性,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彎一彎,轉一轉,多一點柔韌彈性,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如水人生,要象水那樣謙卑,恩惠於生物萬靈,卻從不居功、不標榜,若無其事往低處流。 如水人生,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力和毅力,為達目標,夙夜匪解,勇往直前。 如水人生,就要象水那樣積小水,匯百川,成大海;亦可成雨成雲,亦可凝結為冰,雖變化無窮,但不變其本性。 如水人生,就要象水那樣外看似平靜,內蘊含巨大的能量,一旦匯成激流,猶如奔騰的千軍萬馬,萬物都無法抵擋。 如水人生,就能從容適應各種環境,隨容器或圓或方或扁或長,即時洗滌天下的污垢,依然自在快樂。 如水人生,是人生的精彩體現;是智慧的表示;如水人生,是浪漫的情懷;如水人生,是快樂的詮釋;如水人生,可涵養柔弱的心性,修鍊謙遜圓融的美德。關於自然門功夫的層層決竅,步步練法 中華武術源於狩獵,始於戰爭。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武術與其相關的理論結合成為自然。產生於武術鼎盛時期(清朝)的自然門以吸取少林、武當攻防技術為基礎,用道家理論為依據,通過不斷的實踐驗證,形成獨具特色的自然門功夫練法。為此,要練好自然門功夫,就應以明確它必須是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與內外家武術、道家功夫是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的。所以練習自然門功夫就得講究「層層決竅,步步練法」。這是因為它是一門提升功夫的手段所決定。自然門功夫是由中華武術從繁到簡的代表,萬老師在<<武術匯宗>>明確地闡明這個觀點.萬老師說道:"是為自然門,故我們只操功夫,不問打法,而功成自然會打!然綜其手法用勁,要亦不出少林武當之淵源耳."因此吾輩要想學好自然門,必需腳踏實地先把道家和少林或武當基礎功夫練紮實,再守自然門一定法則,"練時不著相,聽其自然,久而久之,則真自然矣!"對於它的每一個動作就要究其它的由來,練好它的基礎動作。如要練好內圈手就要先練好進步鉤手和矮襠步;要練好浪步就得練好車輪禦敵法,少林的移閃磚法(三塊磚,四塊磚,六塊磚),以及掌握道家樁功和呼吸等技巧,只有把握這些功法的層層訣竅,認真正確行每一步練法,只有這樣習練才能達到事倍功半和修身養性效果。
推薦閱讀: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機緣,順其自然,內心就會逐漸清朗
『 股法自然,順勢而為 』
「夜之女王」:一年只開一次的曇花,再次在聖彼得堡植物園綻放
情深緣淺,一切順其自然?

TAG: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