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又名基底細胞上皮瘤、侵蝕性潰瘍,簡稱基癌,是一種來源於表皮或附屬器特別是毛囊的低度惡性腫瘤。其特點是生長緩慢,極少發生轉移。相當於中醫「翻花瘡」、「癌瘡」、「惡瘡」、「石疽」等病的範疇.[病因病機]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為七情內傷,肝鬱氣滯,臟腑功能失調,痰瘀凝聚,阻於肌膚所致;或為痰濕郁久成毒化火,聚結皮膚而成。西醫目前認為本病可能起源於皮膚原始上皮胚芽細胞即未分化胚胎細胞,發病可能與日光暴晒、放射線、燒傷後疤痕等因素有關。具體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辨病]直臨床表現1。1基底細胞癌臨床上比鱗狀細胞癌少見,主要發生於老年人,以60~70歲為發病的年齡高峰,其次為50一59歲,30歲以下發病者較少。1。2本病好發部位為身體暴露皮膚,如頭面部(佔86%一94%),少數見於軀幹部,但掌跖部一般不發病。1。3基底細胞癌的典型基本損害初起為針頭至綠豆大蜡樣半透明結節,後漸增大或彼此融合成不規則的圓形腫塊。根據其發展趨向和臨床特徵大致可分為以下6個類型:l。3.1結節潰瘍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損害,初起一般為單個針頭至黃豆大、非炎症性、淺黃褐色或淺灰白色的結節,呈蠟樣或半透明狀,質硬,表面易出血。以後結節緩慢增大,中央凹陷,並破潰形成底面呈顆粒狀、肉芽狀、菜花狀或蕈狀的潰瘍,伴有漿液性分泌物。有的結節潰瘍邊緣向外擴展和向深部侵蝕,形成如鼠嚙樣的「嚙狀潰瘍」,這是此型基底細胞癌的特徵。1.3.2淺表型本型臨床較少見。損害一般為單發,也可多發,表現為淡紅色浸潤斑,邊界清楚,表面皮膚菲薄,常有極細的糠狀鱗屑,生長極慢,後期出現糜爛。一些面部以外的較大皮損常有線形、匍行性蠟樣邊緣,中央部分糜爛或淺表潰破,頗似濕疹樣癌。1.3.3局限性硬皮病樣型本型臨床十分罕見。好發於面部特別是頰部。損害為扁平或稍隆起的限界性浸潤斑塊,邊緣清楚或不清楚,呈不規則形或匍行形,灰白或淡黃色,表面光滑,常可見毛細血管擴張,觸之似限局性硬皮病,生長緩慢,一般不潰破。1.3.4疤痕性基癌一般發生於面部,損害為淺表性結節狀斑塊,生長緩慢,中央或周圍可產生萎縮性疤痕。1。3.5色素性基癌特徵是在上述各型表現的同時伴有色素沉著,呈灰黑至深黑色,不均勻分布,邊緣色素較深,中央可呈點狀或網狀分布.1.3。6其他類型包括惡變前纖維上皮瘤、基底細胞痣綜合征等。2組織病理基底細胞癌是由起源於表皮或皮膚附屬器的多能性基底樣細胞構成,可向多方向分化.典型的癌細胞呈卵圓形或梭形,胞核深染,胞質少,胞界不清楚,細胞間橋常不明顯。間質內常見較多幼稚成纖維細胞。癌細胞常形成團塊狀,邊緣呈柵欄樣排列,具有向毛髮、皮脂腺及大小汗腺分化的潛能.3診斷要點臨床上典型的結節潰瘍型基底細胞癌一般不難診斷。但不典型的基底細胞癌應注意與鱗狀細胞癌、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皮脂腺痣、惡性黑色素瘤等病鑒別.基底細胞癌主要發生於顏面部,尤以鼻、前額、眼瞼、顳、上唇多見,而鱗狀細胞癌較多發生於手足部或顏麵皮膚粘膜交界處;外觀上基底細胞癌多為蠟樣半透明的結節損害或為侵襲性鼠嚙狀潰瘍,鱗狀細胞癌多為質硬浸潤性邊緣外翻的潰瘍.最後的確診必須依靠臨床病理活檢。[辨證]1痰瘀凝聚證皮損表現以單個蠟樣半透明結節為主,觸之硬實,或伴有色素,不痛不癢.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或滑。2濕毒聚結證皮損表現以侵襲性呈鼠嚙狀的結節潰瘍為主,常伴有漿液性粘稠分泌物。舌質暗紅,苔黃濁或黃膩,脈滑數。[治療]1內治法辨證論治.1.工痰瘀凝聚證治宜行氣化痰,祛瘀散結。藥用醋柴胡15g,鬱金15g,赤芍15g,香附20g,莪術12g,三棱12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紅花5g,白芷lOg,白芥子15g,甘草5g。1.2濕毒聚結證治宜化濕解毒,行氣散結。藥用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石上柏20g,土茯苓20g,香附15g,川朴12g,赤芍15g,苡仁30g,白朮12g,玄參20g,豬苓15g,甘草5g.加減法:若年老體弱或病久耗傷氣血,正氣不足者,宜在上述方葯的基礎上佐加益氣補血、扶正祛邪之品,如黃芪、党參、川芎、當歸等。2外治法2.1藜蘆膏藜蘆lOg,苦參30g,枯礬30g,雄黃lOg,松香lOg,藥用凡士林適量製成膏。每天1次外敷患處。2。2五煙丹膽石、磁石、丹砂、白礬、雄黃各30g,用升華法煅燒了2小時,取丹備用.使用時根據癌腫大小將適量葯丹撒在癌腫表面,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直至腫瘤壞死脫落乾淨為止。2。3信棗散大棗10枚,去核後將0.2g信石放於棗內,置恆溫箱內烤乾,研細末後備用。使用時取適量用麻油調成糊狀外敷患處.一般腫瘤直徑2cm以內者一次用藥0.2—0.3g,2~5cm者第一次用0.5g,間隔2—3周再用0.3g,5cm以上者第一次用1g,2—3周後再用0.5g。2.4五虎丹水銀、白礬、清礬、牙硝各180g,食鹽90g,用升華法煅燒取丹備用.使用時取五虎丹18g,蟾酥、紅娘、斑蝥各0.5g,洋金花粉lg,共研細末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塗佈於癌腫表面,外敷普通藥膏,2—3天換藥1次,直至癌腫完全脫落。2.5砒礬散白砒5g,明礬6g,馬錢子3g,黃連素lg,普魯卡因2g。將白砒、明礬混置於瓦罐內,放在爐火上煅至青煙盡,白煙出,上下通紅,冷卻24小時後取出與馬錢子、黃連素、普魯卡因共研粉,瓶裝備用。使用時取葯散適量外撒於癌腫上,外蓋凡士林油紗,每天或隔天換藥工次,直至癌腫組織脫盡為止。2.6千金散制乳香15g,制沒藥15g,輕粉15g,飛硃砂15g,煅白砒6g,赤石脂15g,炒五倍子15g,煅雄黃15g,醋制蛇含石15g,將各葯研細末和勻備用.使用時取適量藥粉撒於癌腫表面,紗布包紮,每兩天換藥1次。2。7消瘤膏血竭、紫草根各30g,水蛭、炮甲珠、地鱉蟲各15g,松香120~150g,蓖麻子適量,麝香少許製成膏。使用時先用雄黃、生薑塗患處,然後外敷藥膏,每4天換藥1次。2。8皮癌外洗方1號大黃30g,露蜂房20g,荊芥30g,紫草30g,苦參30g,枯礬20g,莪術30g,山豆根20g,水煎微溫外洗癌腫患處。適用於皮膚癌上藥前清洗。3西醫治療3.1X線照射因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很少引起淋巴結轉移,癌細胞對放射線敏感,所以臨床上西醫較常採用X線進行治療。3.2外科手術適用於癌腫侵蝕性損害很深,不宜作其他方法治療時。3.3其他包括用電灼術、冷凍、CO。激光等.3.4外用細胞毒藥物常用的是5%氟尿嘧啶,它可以將基底細胞癌完全破壞,但用藥時痛疼明顯,病人不易接受。3.5維甲酸類藥物常用的如口服芳香維甲酸、13一順維甲酸、異構維甲酸等。3.6免疫療法常使用干擾素局部注射,但療效不十分肯定,可作為輔助治療。[預防與護理]子時注意防止皮膚陽光過度暴晒,尤其是老年人更應注意皮膚保護,減少各種不良的皮膚摩擦刺激。皮膚出現可疑病變應及早到醫院檢查,明確診斷。[古籍選粹].《諸病源候論》翻花瘡者,由風毒相搏所為,初生如飯粒,其頭破則血出生惡肉,漸大有根。濃汁出,肉反散如花狀,因名翻花瘡.凡諸惡瘡久不瘥者,亦惡肉反出如翻花瘡。《外科發揮》翻花瘡者,由瘡瘍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或瘡口胬肉突出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頭,長短不一。[現代研究]湖南邵陽地區人民醫院腫瘤組用面鹼石灰糊劑加鹼性氟尿嘧啶液治療皮膚基底細胞癌9例,其中潰瘍型7例,結節型2例。腫瘤面積在lcm。以內者2例,1.5~7cm,7例,結果有效率100%,療程20—120天,平均52.6天。具體做法是:先用鹼石灰糊劑塗於癌腫表面,20分鐘後用3%硼酸溶液清洗創面,每天1—2次。用藥2—8次後瘤體可基本消失,殘留的創面用10%鹼性氟脲嘧啶外塗,每天7—10次,連續7—10天。若創面潰瘍經久不愈,可用黃連、黃柏、黃芩、紫草各10g,硼酸、枯礬各30g,冰片9g,青黛12g,象皮9g,共研細末撒於患處。亦可在局部治療的同時用爭光黴素肌注或靜脈滴注,每天30mg,工療程總量為450—900mg.江西省藤黃抗癌研究協作組採用藤黃針劑、片劑及5,<藤黃軟膏治療基底細胞癌19例,鱗狀上皮癌15例。鱗狀基底細胞癌4例,結果顯效率4l%,總有效率7l%。使用方法是藤黃針劑100~2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靜脈滴注,每Et 2次;片劑60~-.90rag口服,每日3次;5%藤黃軟膏外敷癌腫,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藤黃系藤黃科植物所分泌的乾燥樹脂,經分離其中所含的藤黃酸及別藤黃酸具有抗癌作用。實驗研究表明藤黃提取物對動物移植性腫瘤和體外培養的人體癌細胞均有一定的殺傷或抑制作用,經掃描電鏡觀察到細胞表面微絨毛明顯減少或消失,線粒體腫脹或破裂,提示藤黃可能屬於一種細胞毒類藥物。顧松筠等用信棗散外敷患處治療顏麵皮膚癌22例,結果獲5年以上治癒者7例,4年以上治癒者3例,3年以上治癒者3例,2年以上治癒者5例,1年以上治癒者2例.信棗散中的主葯信石是一種礦物葯,其所含的三氧化二砷具有細胞漿毒作用,可抑制癌細胞生長。
推薦閱讀:

小腦半球髓母細胞瘤
滋養細胞腫瘤
如何將癌細胞變回成正常的細胞
(肝中葉)膽管細胞癌
癌細胞是「餓」不死的

TAG: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