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妃全身像見證其並非「風流皇后」
庄妃全身像見證其並非「風流皇后」2014-04-01 10:12
清庄妃朝服像。故宮供圖瀋陽故宮博物院現收藏有一幅清太宗皇太極次西宮庄妃(孝庄皇后)的全身坐像,繪畫中的庄妃頭戴鳳冠,身著鮮艷的朝服、朝褂,頸肩部懸掛三組朝珠,雙手於馬蹄袖內合攏,端坐於金漆鳳椅之上。仔細端詳這位鼎鼎大名的庄妃,只見她眉清目秀,面容姣好,氣質文靜,屬於典型的蒙古婦女形象。就是這樣一個外表清秀的女人,長期以來,卻一直背負著一個不雅的稱號:「風流」。幾乎所有看見庄妃畫像的人,或嘴上,或內心,都會提出一個疑問:「庄妃風流嗎?」瀋陽故宮的專家介紹,說庄妃風流,人們主要是對以下兩件事津津樂道:一、「庄妃勸降」;二、「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其實庄妃一點不風流,而是一位聰慧過人的傑出女性,是大清初期當之無愧的「國母」。其一,「庄妃勸降」。按民間說法是:庄妃以她的美色為誘餌,一語勸降了明朝大將洪承疇。1640年至1642年(清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雙方在遼西地區展開「松錦大戰」,最終,清軍取得全勝,並俘獲洪承疇、祖大壽等眾多明將。當時,身為薊遼總督的洪承疇深受崇禎帝愛重,先是「以絕食誓言,寧死不降」,明朝君臣也認為他被俘後必為大明殉國,而在宮廷中為其厚恤發喪。但不料,洪承疇後來卻剃髮降清,成為遭人唾罵的「貳臣」。後人為找出他降清的理由,才於野史中杜撰出「庄妃勸降」的故事來。其實,如果有一些生活常識和歷史知識,庄妃勸降的故事便不攻自破。試想,一個身居高位的大明重臣,在深陷囹圄之際,怎麼可能會被一個「意外」出現的女人所動?大明氣數已盡,太宗皇帝的精誠之心,才是洪承疇降清的根本原因。其二,再說「下嫁攝政王多爾袞」。這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故事,百姓談起清朝野史,則必談「庄妃下嫁」。在擁有數千年封建倫理觀念的漢族人眼中,兄弟與嫂子、弟媳之間,絕對不允許有兩性關係,否則即有違於人倫。但當時的滿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其婚俗觀念與漢族有著天壤之別。此時,東北地區的滿洲民族剛從原始氏族社會走出,人們的思想意識仍保持著自然狀態,並無固定條框。在其婚姻風俗中,尚保持著女真人「父死,則妻其母(非自己生母,而是父之妾);兄死,則妻其嫂;叔伯死,則侄亦如之」的傳統做法。因此在滿洲普遍存在「兄死,弟娶其嫂;弟亡,兄納其媳」的現象。於是,在皇太極死後,1644年(順治元年),面對掌握大清實權且年富力強的攝政王多爾袞,作為嫂嫂的孝庄皇太后為保護年僅6歲的幼帝福臨(順治皇帝),為了大清宮廷內不再發生骨肉相殘的火拚,她與多爾袞依滿洲舊俗而行事,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北國網、遼瀋晚報主任記者 王志東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皇后專業戶」蔡少芬:生於最差的家庭,但活出最好的自己
※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4)
※日本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后美智子:顏值逆天,驚艷到你了嗎?
※她只當了不到一天皇后,卻撫育了一代鐵面君王
※電影皇后李麗華絕色照
TAG: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