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136)-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16)——隋唐五代時期(丙)
國博(136)-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16)——隋唐五代時期(丙)
三彩黑釉陶馬
【唐(618—907年),1972年河南洛陽關林出土,高66.5厘米】
唐馬雕塑一改秦漢時期平穩古拙的風格,以生動的高昂姿態著稱。唐墓中出土的各種三彩馬,儘管千姿百態,卻都具有頭小、臀圓、體態勻稱、膘肥體壯的特點,是當時西域馬體型的寫照。這件馬俑除面、鬃、尾、蹄塗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實屬罕見,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勻稱,姿態自然,是唐三彩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餃子、點心及食具
【唐(618—907年),1972年新疆吐魯番出土】
吐魯番一帶出土過唐代殘損的戶籍、狀紙、文牒和《論語》、《神農本草》等古籍,以及各種絲織品,證明唐政府在這一帶實行過鈞田制、納租調法等。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絲織品的織染技術及漢族的傳統文化也傳到了新疆廣大地區。餃子、點心等食品的出土,反映了新疆與內地在生活習俗方面的相互影響。
鎏金葵口三足獅子紋銀盤
【唐(618—907年),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八府庄東北出土,高6.7厘米、口徑40厘米】
唐代書籍中已有「金花銀盤」的名稱,指飾有鎦金花紋的銀盤。由於受到中亞、西亞金銀器的影響,在公元7世紀後期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時期,金銀器已十分流行,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江南地區製造金花銀器的手工業亦相當發達。在唐代,金銀器的加工普遍使用切削、拋光、焊接、鉚、鍍、刻鑿等工藝,還使用了手搖腳踩的簡單車床,可見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技術相當精湛。這件大型銀盤作葵瓣形,具三足,單個動物紋飾,周邊沒有輔助紋樣,盤緣的花紋鬆散,正是盛唐時期金花銀盤所具有的特徵。
螺鈿花鳥人物紋青銅鏡
【唐(618—907年),1955年河南洛陽出土,直徑23.9厘米】
嵌螺細銅鏡是在鏡背用漆貼螺蚌貝殼薄片構成圖紋,有的飾片鏤空刻畫,有的飾片雕刻細線。這種鑲嵌工藝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但運用到銅鏡上則在盛唐時期。此鏡人物的衣飾、禽鳥的羽翼都刻畫得極為清晰,加之螺片本身光澤瑩潤,藝術效果十分别致,是唐鏡中難得的精品。
演奏陶俑
【唐(618—907年),1955年陝西西安出土】演奏俑持有的樂器分別是豎箜篌、拍板、橫笛、排簫、琵琶、笙等。
琉璃釉獸頭
【唐(618—907年),黑龍江寧安渤海上京城遺址出土】
鎏金青銅銜門環鋪首
【前蜀(891—925年),1942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墓主是前蜀的建立者
鎏金銅觀音造像
【吳越(893—978年),1958年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高53厘米】
造像上的觀音坐於假山之上,神態寧靜安詳,造型優美自然。塔源於印度,用來收藏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建塔時,常在塔基內埋藏盛奉舍利的容器、供養法器和施捨的財物等。五代後,塔基內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種佛像。五代時統治今浙江的吳越政權崇信佛教,大興佛寺,鑄造、印製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養。
舞蹈陶俑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1950年江蘇南京李昪陵出土】墓主是南唐的建立者
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
【9—11世紀,新疆吐魯番出土】
此為高昌地區回鶻官府頒發給摩尼教寺院的文書,上蓋漢字朱文「大福大回鶻國中書省門下……宰相之寶印」多處,說明回鶻官制完全仿效唐朝,設立三省六部,並以三省的長官為宰相。
推薦閱讀:
※2016北京博物館通票價格多少錢?包含博物館景點及購買地址(圖)
※吳十洲:二戰期間世界五大博物館如何保護文物
※相戀59年11個月,他用上萬張照片,為妻子打造了一座愛的博物館
※東周玉器紋飾鑒賞 | 網上展館 | 中華博物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