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了全球40%的電子產品,年收入曾是華為2倍,現卻不行了?

1月11日,報道稱,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本周二公布了其2016年業績報告,富士康出現了自1991年上市以來首次年度營收下滑。

財報顯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為新台幣4.356萬億元(約1363.8億美元),同比下滑2.81%。該公司去年12月份收入則同比增長9.76%,至新台幣4496.3億元。

富士康規模較小的對手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公布,去年12月份收入同比下滑27.43%,至新台幣840億元。和碩主要負責組裝iPhone 7。

有人說,這都賴蘋果!那麼,這鍋蘋果到底背不背?

還是有很大關係的。富士康是蘋果最大的代工廠。蘋果也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戶,富士康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蘋果的訂單,銷量的好壞一直是富士康業績的「晴雨表」。

按Yuanta投資諮詢公司區域研究部主管VincentChen的說法,2016年iPhone的出貨量減少到2.07億,而在2015年出貨量高達2.36億。

DIGITIMESResearch分析師林俊吉在給記者的郵件中表示,手機製造代工訂單去年呈現下滑態勢,自2016年第一季起,台廠手機出貨量將季減9.7%,為1260萬台。

低迷的環境影響著鴻海全年的業績。

就在此前,2016年10月25日公布的第四財季,蘋果第四季度營收和盈利同比雙雙下滑、連續第三季度營收下滑,甚至出現了2001年來首次年度負增長。

2007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當時蘋果相關業務占鴻海營收比例僅為17%,但如今其比例已經達到50%以上。減少對蘋果的依賴成為富士康轉型的當務之急。

但還出現更嚴重的情況,1月10日,據台灣《電子時報》網站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iPhone8不鏽鋼邊框訂單將打破由富士康一家通吃的局面,厲害了,我的庫克。。哈哈哈哈

但,郭台銘豈是束手就擒的人!這個曾經叫囂三星,聲稱「要把面板價格翻倍賣,要把錢從韓國人手機賺回來」的人,早就有後招!

「富士康在轉型,需要些時間。」郭台銘前不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富士康也希望就地實現轉型升級。

對於此時的富士康來說,避免單一業務的佔比過高已經成為戰略性的任務。

雖然富士康這幾年已經注重發展新的手機客戶,小米、華為以及亞馬遜手機FirePhone的訂單已經出現在供應鏈的訂單上,富士康的子公司富智康還從微軟手中拿下了諾基亞。

面板客戶上,鴻海還向特斯拉電動車提供車用面板,並且有消息稱前者還提供車輛的組裝服務。最為轟動的也許還有對夏普的收購案,在入駐夏普後,鴻海宣布了液晶電視銷售目標將要回到一千萬,這將帶動其在面板下游領域中消費市場的發展。

在管理結構上,鴻海的分拆計劃也在進行。

幾年前,鴻海表示希望通過分拆上市的方式,將鴻海向控股公司的方向發展,讓集團中「天上飛的、水上漂的、地下鑽的」都分別推上上市榜單,除了展現各自價值外,也可以進一步達到產業的高度整合。、

但從2016年全年疲軟的業績表現來看,很難說分拆後的子公司對於鴻海的業績有了實質的影響。雖然蘋果訂單波動,但比起尚未成熟的轉型項目而言,前者在營收貢獻上依然佔據著半壁江山。

有人說,如果蘋果2017年iPhone銷量繼續「陽痿」,那麼富士康的財報還是會跟著 「早泄」。

嗯,目前看,一定是這種情況。換句話說,富士康以往年年增長的業績神話恐難以為繼。

——————以下是鴻海精密業績神話的分割線——————

看這晃眼的數據。

據台灣媒體報道,鴻海集團的營收數據為:

2013年,約7687.30億

2014年,累計營收達8189.58億,

2015年,鴻海合併營收44830.96億元新台幣(約為8872.05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

在2015年,華為與BAT的營收分別是:華為3950億,騰訊789億,阿里708億,百度490.5億,合計:5937億元。

這一年,鴻海集團的營收接近四家中國頂級IT企業的營收總和的1.5倍。

再者,郭台銘從1974年開始創業,用了40多年的時間,一步一步將鴻海精密做成了全球OEM(俗稱代工)領域的NO.1,蘋果、惠普、索尼、任天堂、騰訊、阿里等眾多全球IT業巨頭,多年來始終都是鴻海精密的穩定客戶。

比如:和騰訊。

  • 2015年3月,騰訊控股和富士康科技集團、和諧集團在河南簽訂「互聯網+智能電動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新的互聯網電動汽車。

  • 2016年8月,騰訊控股和富士康牽頭參與印度通訊應用商Hike的新一輪融資。

  • 再比如:和阿里巴巴。

    2015年,富士康與阿里巴巴共同向軟銀旗下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SBRH分別注資145億日元,共同入股印度電商Snapdeal7億美元,而富士康的投資部分就佔到5億美元。

    能讓這麼多牛逼的企業主動伸出橄欖枝,鴻海是如何做到的?

    說代工之前,我們不妨先說說大眾對它的印象。基本是「技術含量低、利潤微薄、靠加班費過活」等等...而鴻海精密則擺脫了這些不利因素,將OEM做到了極致。

    三大法寶:成本、技術和專利

    成本不管多低,如果產出的質量不好,也不會吸引到眾多優質客戶。而鴻海精密,靠的就是以機殼成型模具為核心的技術實力。

    比如,民用產品機殼所使用的模具的設計和製作通常需要1~1.5個月,而鴻海精密製造的手機機殼模具只需7天即可完成。此外,高級模具技術還有助於削減,旨在實現「廉價」服務的零部件生產成本。從而進行大規模自主生產,提高成本競爭力。

    同時,鴻海精密做了40多年的模具,累積了大量的製造數據,不管是手機還是機械,通過信息的處理和雲端的儲存,可以打造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

    對於零件成型中的重點,富士康模具製造有著非同一般的限制。出於技術保密的考慮,絕大多數用於零件生產的模具都禁止對外銷售,因此對模具業界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因其規模巨大,從事模具製造相關工作的人數據稱已多達3萬,這個數字已超過全日本模具製造從業者總數的三分之一。

    造機器人。富士康近幾年大力推行「機器換人」,努力推動工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轉變,被富士康稱為秘密武器的Foxbot是由富士康自主研發完成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被用於進行現代產品的裝配任務,完成富士康流水線產品的操作。這些機器人代替了部分人工勞作,整體上改進了富士康的生產效率和操作章程,使之在與阿里和小米的合作中掌握優勢。到目前為止,富士康的機器人軍團已經突破了5萬台,未來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庫存壓力。為了降低公司庫存風險,鴻海精密對需內部採購和自主生產的零部件具有極強的篩選能力。如電腦代工生產,為了控制庫存風險,對於微處理器和DRAM內存等價格容易暴跌的高價配件,會根據具體情況,要求委託方進行採購。

    看中的業務,大手一揮,進行併購。

    進軍電商領域。繼富連網後,富士康調整策略、整頓內部資源,打造工業品一站式採購的O2O模式的B2B電商平台「富貿商城」。

    以模具為中心,從材料、零部件到軟體開發等,鴻海精密所從事的業務涉及領域非常廣泛。但你以為有這些就夠了么?沒有建立起強硬的行業壁壘,郭台銘哪有底氣說那麼滿的話!

    眾人皆以為富士康技術含量不高,其實,鴻海在台灣早已是專利冠軍。

    早在2012年,公司已在全球獲得超過 55,000件專利,不僅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及獲准雙料冠軍,而且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IPIQ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 Technology Review)中位列全球前二十名的唯一華人團體。

    截止至2014年,富士康申請專利數是 128400 項,獲准專利數目,超過 64300 項。

    正是靠著專利壁壘,郭台銘才有那麼多大企業客戶。比方說,電腦主機板上的連接器,別看它小不起眼,但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專利都在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手上,一般電腦生產廠家,如果不把訂單給郭台銘,就有可能對簿公堂。

    除了以上說的三大法寶外,郭台銘自述稱,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二是專利,還有就是自己的夢想——工業銀行。

    但,政府是不允許富士康建設自己的工業銀行的。

    而這裡需要提醒的點是,專利是有年限的,尤其是工業方面的專利,期限很短。

    所以,富士康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不然,一旦專利被打破,就有全線潰敗的風險。

    說完鴻海精密取得的成就,自然離不開背後的締造者——郭台銘。

    郭台銘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創業者。1966年,進入台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因家境貧寒,靠著半工半讀完成學業。

    服完兵役,他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這時,他開始思考這麼個問題「沒有的工廠哪來的貿易呢?」

    於是,在1973年2月,郭台銘用母親給他結婚的20萬台幣(約合人民幣5萬),與朋友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

    不到一年時間,因全球危機導致原料價格上漲,出現經濟蕭條,原股東紛紛退出。郭台銘不甘心就這麼失敗,於是又借了一筆錢,把工廠獨自承擔下來。

    當時,黑白電視劇剛在台灣興起,郭台銘把握住這個機會,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做起,公司漸漸有氣色,一年後開始盈利。這時,鴻海只是一個有30萬元新台幣的小公司,員工15名。

    藉機搞房地產,囤積居奇還是從事長久工業?

    80年代,台灣的經濟發展飛速,房價猛漲,很多開廠的人做起了炒房炒地的買賣。恰巧,在郭台銘的工廠附近,有土地出售,每坪3800元,如果搞下來,肯定能賺不少錢。面對唾手可得的良機,郭台銘不得不思考,我到底是以賺錢為目的,還是準備從事長久的工業?

    最終,郭台銘選擇了後者。當初到處求模具廠的經歷讓郭台銘意識到,現在全球工業形勢嚴峻,模具是一個核心領域。

    1977年,鴻海的資本額增加到200萬新台幣,趁著這個機會,郭台銘開始盤算一家建模廠,卻遭遇困難。

    郭台銘想把模具開發公式化,遭到老模具師傅的抗議。設備昂貴資金周轉不靈,人才難求,都是擺在眼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郭台銘只好親自出馬,沒錢去借,沒人去談,沒訂單就去求訂單。

    還有比較「奇葩」的事,郭台銘把自己的公司搬到了監獄附近。這點至今被外界作為飯後談資。起初他想,如果哪天他出事被關了,員工還可以天天就近彙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監獄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

    後來,郭台銘靠著「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佔領市場,最終通過過硬的設備和研發還接到了第一筆來自美國跨國公司的電子零件訂單。

    20世紀80年代,家電業開始勢頭漸衰,鴻海的生意大受打擊。郭台銘不得不開始思考轉型的問題。經過長時間的市場調研,他了解到電子遊戲機及計算機是未來的成長主流,計算機未來的市場需求巨大。以至於,後來市場需要什麼產品,鴻海就做什麼業務。

    全球40%的消費電子產品,由富士康造

    富士康在5年前員工總數超過百萬人,2013年員工人數達到了120萬,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家百萬員工的工業企業。

    而且,你能看到的消費電子品,全球有40%由富士康造。

    在我們以往對富士康的認識標籤里,是一成不變的流水線和吃人血一般的機械勞動。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把富士康的能力開放出來,就可以提升中國製造整體的創新水平。

    但從另一方面,富士康留給大眾的口碑並不好:

    在此,邦妹希望在富士康在轉型的同時,關注員工的發展,畢竟,一個好的企業離不開基層員工的辛勤付出!

    版權註明: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虎嗅,作者周超臣,微信公眾號新財富,由創業邦編輯整理髮布。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產品經理們的中年危機-產品崗調查簡報
    產品命名隨便聊
    產品開發策劃
    都不了解用戶,怎麼做產品?| 前端錯誤監控
    產品,空間,情懷,咖啡館究竟靠賣什麼為生?

    TAG:產品 | 電子 | 華為 | 電子產品 | 收入 | 年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