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憶項目】我們的文字_2.漢字的演變
漢字產生以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書寫形態,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前的甲骨文至今日所用的楷書,字體的演變從未停息。
甲骨文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龜甲獸骨文」,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秋由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偶然發現的。其出土的地點是殷墟,位於現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迄今已發現大約10多萬片甲骨,4000多個單字。
甲骨文是商朝後期(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所記載的內容,不僅有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還有天文、曆法、醫藥等。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凡事均要進行占卜,並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
在占卜的時候,先將龜甲或獸骨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就是「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根據「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甲骨文已經是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根據目前已經辨識的甲骨文字,漢字之「六書」均有體現,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甲骨文中,除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外,還有相當多的形聲字,約佔總數的27%,可見它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圖1:甲骨文字舉例 門 矢 眉 象 鳥)甲骨文仍保留許多原始圖畫文字的特徵。從甲骨文的書法風格,也可以看出商朝社會發展的一些歷史軌跡。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金文
金文,就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古代銅也稱金,故其銘文稱為「金文」或「吉金文字」。商周是青銅器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故其銘文又稱「鐘鼎文」。所謂青銅,其實是紅銅、錫或鉛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故稱。
金文比甲骨文出現稍晚。其內容主要是關於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金文的書體,基本上屬於「籀書」,或稱「古籀」。商周時期,金文很多被鑄在青銅器內側,其銘文可能是按照墨書的原本先刻出銘文模型的陶范,再鑄造出來的。(圖2:毛公鼎銘)
金文始於商代早期,下迄秦滅六國,大約1200多年。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早在漢代就已有出土,至今發現的各種青銅器達數萬件。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已識別的有2420多個。根據青銅器的年代與金文風格特點,金文大體可分為四種,即:殷商金文、西周金文、東周金文和秦漢金文。
商代青銅器銘文較短,最長的也僅40字左右。西周時出現了長篇銘文。如周康王時的小盂鼎,有400餘字;最長的是周宣王時的毛公鼎,多達497字。西周金文大多為周王室官吏所作。平王東遷以後,王室衰微,諸侯國的金文開始大量湧現。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金文逐漸開始衰退。
籀文
籀文是古代漢字的一種書體,因見於《史籀篇》,故稱「籀文」,又稱為「大篆」。《史籀篇》是中國古代最早見於文獻著錄的一部字書。班固《漢書·藝文志》、許慎《說文解字》均認為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原有15篇,現存於《說文解字》的有223字。
籀文出現於西周晚期,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籀文字體與秦篆相近,而字形構形多重疊。籀文的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隋唐之際,在天興縣(今陝西鳳翔)發現了10個石碣,有些像鼓,起名為「石鼓」。每個石鼓上都刻著一首詩。這些石鼓文刻於春秋戰國之際,是流傳至今中國最早的刻石文字。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先後在不同的地方發現了3塊刻字石頭,名為《告巫咸文》、《告大沈厥湫文》、《告亞駝文》,內容都是秦王詛咒楚王,後人稱之為「詛楚文」,作於秦惠王或秦昭王時。
《石鼓文》《詛楚文》皆戰國中期秦國作品,兩者皆屬大篆,其中絕大部分和小篆字體相同。
六國文字
六國文字,即秦國以外的東方六國文字,又稱「六國古文」。六國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戰國時期,書寫工具和材料發生了變化,用毛筆書寫於竹帛開始流行,各國文字呈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除秦國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統文字的字形,六國文字與春秋以前文字相差很大。
六國古文字體基本上比大篆簡化。現在所知六國文字,主要以孔壁古文為代表。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 這些古書都是用戰國時期流行的篆文寫成,故名「古文」。《說文解字》中收錄六國古文396字。
六國古文最可靠的資料,是散見於三國時魏國《三體石經》殘石中的古文。所謂三體,即古文、篆書、隸書三種字體。《三體石經》,又名《正始石經》《魏石經》,是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241)所立。此外,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陶器、兵器、貨幣等上面也都有六國文字。
篆文
篆文,即篆體字,是漢字五種字體(篆、隸、楷、行、草)中出現和發展得最早的一種。篆文分為大篆、小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朝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通行的文字。
秦始皇滅六國,下令臣工造新字。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許慎《說文解字序》說,李斯等人所造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秦代金、石刻文多出自李斯之手,他也被尊為小篆之鼻祖。(圖4:《倉頡篇》蘭陵孫星衍大梁撫署, 清乾隆50年[1785] 國家圖書館藏)
漢代隸書開始流行,小篆的地位被取代。唐玄宗時,篆書一度又受到重視,李陽冰被贊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清朝是篆書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乾隆皇帝還下令創製了篆書32體。
隸書
隸書,又稱「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隸書分秦隸(古隸)、漢隸(今隸)兩種。關於隸書的定義,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隸書「佐助篆所不逮」,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書同文」過程中,令李斯等人創立小篆,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說文解字序》中說:「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與小篆不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使書寫更為便捷。
隸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萌生期(春秋戰國)、蛻變期(秦至西漢前期)、成熟期(西漢中期)三個階段。從字體形態上看,隸書的形成經過了解散舊的字體結構和隸書筆畫的格式化。現在見到的古代隸書,以東漢時期的《熹平石經》《曹全碑》《張遷碑》最為著名。(圖5:《曹全碑》(部分) 東漢 中平二年(185)刻 明萬曆初年出土於陝西頜陽舊城,1965年移西安碑林。此碑是王敞等人為頜陽縣令曹全紀功頌德所立明拓本 國家圖書館藏)
《曹全碑》(部分)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小篆是象形體古文字的結束,隸書則為改象形為筆畫化的新文字的開始。
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而成。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漢興,有草書。」崔瑗《草勢》也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具體說來,草書對於隸書的改造,主要是通過簡化、省略與連筆來實現的。唐代書法家張懷瓘在《書斷》中認為,草書的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草書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連接,接近行草。有人認為章草因東漢《急就章》的「章」而得名。(圖6:元代 鄧文原書《急就章》)東漢末年,章草進一步簡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有簡化與互借,產生了「今草」。今草即現今通行的草書,又稱「一筆書」。到了唐代,又出現了「狂草」,亦名「大草」,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狂草因省筆較多,難以辨認,其審美價值高於實用價值。(圖7:唐 張旭草書《心經碑》)
草書不是沒有法則可循。自章草起,草書的法則就已基本形成,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書寫。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之意,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際上,行書也可視為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關於行書的起源,唐代書法家張懷瓘《書斷》中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 劉德升是東漢末期書法家。其書法字跡妍美,風流婉約,務求簡易,行雲流水,獨步當時。三國時魏國鍾繇、胡昭皆從其學習書法。東晉時期,王羲之將行書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使行書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行書因其書寫快捷、飄逸易識,深受後人青睞。
行書的主要特點:一是大小相連;二是收放結合;三是疏密得體;四是濃淡相融。其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圖8:《蘭亭序》 東晉王羲之 公元353年 行書 唐摹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
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真書」、「正書」,即今天使用的正體字。據《辭海》,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的結構與隸書相比沒有多大變化,寫法卻有所突破,字體方正,橫平豎直,易於辨識,可作楷模。
楷書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時期,即:萌芽期——秦漢;發展期——魏晉南北朝;繁榮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楷書發展初期,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東晉以後楷書分南北兩派。北派帶有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風格質樸方嚴;南派疏放妍妙,長於尺牘。
唐朝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書體成熟,名家輩出。楷書四大名家中,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皆唐代書家,僅趙孟頫是元代人。唐朝末年,楷書發展至頂峰,風格過於規整,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北宋時期,蘇東坡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圖9:《玄秘塔碑(局部)》唐柳公權)
《玄秘塔碑(局部)》唐柳公權
推薦閱讀:
※涉及項目工程層層轉包,發生事故責任如何劃分?
※如果有合適的人看到這篇文章,我希望能夠去試一試把這件事做了
※想要完工早,項目經理用好這8招
※新交規記分項目詳解
※2017 最全的機器學習開源項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