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語文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

第八章·語文教學策略與教學活動 一、語文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在一定教學觀念指導下為調控教學各要素關係而作出的系統的綜合的動態的構想。它超越了具體的教學方式、方法、步驟,又不像教學原則那樣抽象。它是組織教學、選擇教法、調控各教學要素關係的依據。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討論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策略

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在教學之前預期達到的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有特殊的作用:當教師向學生展示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並引導學生認識這種目標的實現能夠滿足其心理需要時,就會使學生形成一種期望心理,激發他們對達成目標的強烈動機,推動他們去學習。教學目標不僅具有心理功能,而且制約著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方向,制約著教師對教材的加工,對教學程序的確定,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反饋練習的編製。我們可以按照以下策略確定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1、確定目標之前,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教材的重點難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教學,有據可依,從而在教學中取得成效。在認識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教者還必須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此外,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還要考慮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課堂教學目標實際上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

2、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指的是語文教學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各種能力。語文基礎知識指的是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包括字、詞、句、段、篇的掌握,理解、運用標點及其他語文常識性知識。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指傳統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他相關能力指與本節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相關的能力培養,如判斷、分析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實踐運用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等。

語文教學要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極為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學生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習語文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過程目標體現在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及各種學習習慣培養等方面。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目標中應充分體現這些內容。

如《桂林山水》一課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可確定為: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過程與方法目標可確定為:通過朗讀、繪畫、欣賞畫面和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意目標可確定為: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受到熱愛祖國錦銹河山的思想教育,培養愛美的情趣。

3、目標的陳述要具有操作性和開放性

教學目標的傳統陳述常常以教師為本位,以抽象、籠統的話語表述,如「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之類(這種表述用於課程目標是可以的,用於微觀教學目標就不對了)。這種表述方式的最大弊端在於不明確,缺乏操作性,難以測評,很難肯定教學目標是否確實達到。

如何陳述教學目標才恰當?「行為目標」派認為,一個規範、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都要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情境或條件、表現水平或標準四個要素。如《看雲識天氣》(一課時)教學目標可陳述為:(1)說出本文準確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方法以及動態描寫的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的語言特色;(2)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感情有所增長;(3)能準確地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方法以及動態描寫的方法來說明事物特徵。這個課堂教學目標有具體明確的教學結果,使用了「說出」、「增強」、「運用」等行為動詞,可以觀察、能夠測量行為水平,體現了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當然,行為目標的陳述策略也有明顯的缺陷。因為語文學科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的特點,學生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如果目標都以行為方式來界定,課程就會趨於強調那些可以明確界定的要素,而那些難以測量,難以被轉化為外顯行為的內容就會從課程中消失。我們可以用「展開性目標」、「表現性目標」來糾正行為目標的弱點,因為如果說行為目標關注的是結果,那麼展開性目標註重的則是過程;表現性目標不像行為目標那樣是封閉性的,而是開放性的(為學生提供活動,以便學生有機會探索、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討論練習:試確定《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目標。

  (二)優化教學過程的策略

教學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過程,是學生在學校生活期間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以及形成思想品德的一個過程,也是師與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的過程。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學過程最優化」問題,所謂「最優化」,簡單地說,就是在規定的標準時間裡,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1、深刻理解、把握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

首先要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第二,認識語文課本的特性。第三,通曉語文教材的體系。鑽研教材要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思路,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一冊課本和全套教材之間都有聯繫。語文教師首先要通讀全套教材,從整體上把握編者編寫教材的意圖、編排體系,包括弄清語文課本的結構、類型和體例,了解範文系統、知識系統和作業系統的組合方式及縱橫聯繫。其次要精讀全冊教材,把握單元組合的規律。再次要吃透每篇課文,依據它在單元整體中所處的位置,提出每篇課文的教學要點。使前後課文的教學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第四,掌握鑽研課文的要領,上課前,大至思想內容,篇章結構,小至一個字詞,一個標點,都要仔細揣摩,做到纖屑不遺。不僅要通曉語文知識,還要吃透課文中在能力培養、智力訓練、情思熏陶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質量提高,達到預期效果。

2、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語文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活動的過程,只有師生雙方和諧默契,才能使語文教學諸系統暢通,諸系統之間協調。因此,教師的教學藝術、民主作風等是實現師生和諧默契的重要條件。善於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優化教學過程的可靠保證。課堂教學的氣氛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態有相當大的影響,諸如安靜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專心聽課,細心思維和完成作業;爭辯熱烈的氣氛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活躍;沉悶僵持的氣氛會使學生思維停滯;混亂鬆懈的氣氛則會使學生情緒煩躁或心神不寧。

3、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對教學的具體進程所作的某種設計。

近幾十年來,由我國語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發展起來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類:(1)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五部分組成。(2)以討論為主導策略的教學模式。育才中學的「茶館式」教學模式是其典型代表,它包括「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幾個環節。其中「讀」是基礎,「議」是關鍵,「練」是核心,「講」貫穿整個教學過程。(3)以反饋為主導策略的教學模式。「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模式是其代表,它包括問題情景,指導嘗試,變式訓練,系統歸納和反饋調節等五個環節。(4)以嘗試探究為主導策略的教學模式,這類模式為數眾多,如嘗試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六課型單元」教學模式、「六步教學法」等。以嘗試教學法為例,它的基本程序由以下幾步構成: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為特定的教學目的而設計的。如果脫離了實際的教學情景,脫離了教師的教學風格,抽象地評價一種教學模式的好或不好,既無價值,也不科學。因此,選擇教學模式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的要求,考慮教學內容的規定,考慮學習者的特點,還要考慮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技能,在此基礎上,再選擇最適當的教學模式。

(三)建立有效教學方式的策略

過去我國的語文教學大多採取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從而導致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喪失。這是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違背的,也是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相適應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建立起有效的與素質教育對學生提出的新的學習方式相適應的語文教學方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學關係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平等地位,視學生為與自己平等的學習者,視他們為真正的主體,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師生之間平等的交流、頻繁的反饋和相互的啟發,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獲得語文學科人文價值的挖掘與積澱。學生具備了真正的平等主體地位和民主交流機會,才能有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組、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我國的語文課程,過去十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師只注重本學科的專業知識,而忽略了知識的橫向聯繫,滿足於「灌輸——接受」的教學方式,不利於對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指導,不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除了專業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並將之內化為自己知識結構的有機部分。

3、學會獨立思考,創造性地教學

傳統的語文教學不鼓勵獨立思考,教師的教學過多地囿於書本,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這種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教師不敢也不能超越書本,更不敢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見解。久而久之,師生都養成了思維的惰性,教師照本宣科,學生亦步亦趨。這種單調、乏味、刻板的教學令師生興味索然,缺乏創造的慾望。

在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各種知識、結論不再是教師說明、解釋的結果,而是學生自己通過各種各樣的探索性實踐活動最後獲得的結論和答案;也不再是由教師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尋找、證實和確認。與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相適應,要求教師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學會創造,不滿足於接受現成的別人的結果,有自我完善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備課有新意,課堂教學方法手段富有創造性,把教學過程變成激活、幫助及維持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變成教師施展自己創造力與才華的過程。

(四)選擇教學方法的策略

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對的優點和缺點,即適應性和局限性。正如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說:「每一種教學方法,從本質看,都是辯證的,就是說,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務,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務,都有助於達到某些目的,而不利於達到其他目的。」

1、根據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內涵豐富、價值導向鮮明是語文課程區別於物理、化學、科技等課程的主要特點。因此,與它們比起來,語文教學更多地傾向於選擇談話、討論、讀書指導等方法,而較少使用演示法、實驗法等。工具性特點又使語文課程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區別於同樣富於人文內涵的歷史、政治等課程。與它們比起來,語文教學需較多地使用練習法、實踐法等,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能力。

2、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課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目標。因此,語文教學目標具有多向性。教學方法也應體現這一特點,與之相適應。因為教學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我們不能拋開目標而盲目地確定教學方法,而是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對教學方法進行選取、組合。如果本課的目標是加強字、詞、句的理解記憶,那麼自然離不開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練習;如果本課重在掌握篇章的布局結構技巧,則需分析講解結合;如果教學目標是對主題思想的正確理解,則需反覆商量,推出結論,這自然離不開問答和討論,由此可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是密不可分的,僅僅注意目標的某一方面,往往會顧此失彼,很難完成教學任務。

3、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課標指出,不同內容的教學有各自的規律,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即使是同一教材內容,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教學;而同一種教學方法,也可以用於不同教材內容的教學,正所謂「教無定法」。從教學的流程上看,教材內容是第一位的,教學方法是第二位的,內容決定方法;如果沒有了教材內容,也就無所謂教學方法可言了。從大的方面來說,識字寫字教學、漢語拼音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教法;從小的角度講,就是相同體裁、編排在同一單元里的課文,在教法上也是不相同的。僅以記敘文為例,有的以寫人為主,有的以敘事為主;有的是順敘,有的是倒敘,有的是插敘,有的是補敘;有的描寫突出,有的議論深刻,有的抒情見長;有的牽扯到的知識面廣,有的思想性強,有的寫法富有特色……側重點不同,特點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師所採用的具體的教學方法就必須不同。因此,在選擇教法之前,教師首先應認真地鑽研教材,然後再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4、根據師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教師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能力素質,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我們必須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去進行教法上的選擇。倘若不管自身情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並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種教學方法,就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當然,教師也不能滿足於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要像語文課標中所要求的那樣「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現有的教學方法,適應和創造新的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通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這裡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情況。

學生情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情況、班級環境情況(包括班級的大小、優差生分布、紀律情況、學習氣氛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情況(包括前任教師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接受情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情況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了解和必須了解的。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這些基礎上選擇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的。因為不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反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著色彩紛呈的景象。我們要了解這些情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擇適宜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好準備。

5、根據教學情境,變換教學方法

案例:《狐狸和烏鴉》的教學。

當我們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師生特點等確定了教學方法之後,是否就可以在教學中亦步亦趨地按照預定的方法進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教學情境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教學方法也應隨機應變。例如,教師通過表情朗讀和精彩描述喚起了學生的想像與情感共鳴,此時若能進一步設疑激思,學生的形象思維便不知不覺向抽象思維轉移,引發對深層內容的思考。當他們思而不明、言而不清時,畫龍點睛的講解就能撥雲去霧,使學生在頓悟中共享思維的歡樂。於是形成疏密相間、濃淡相宜、張弛相依的教學節奏。

二、語文教學活動

  (一)備課

  1、備課的意義

(1)備課是教學本身的要求

(2)備課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過程

(3)備課是教材及學生變動的需要

  2、備課的一般步驟

(1)學習課標,領會綱領

課程標準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計劃,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和頒布的教學工作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中明確地規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提出了各年段的教學要求。教科書就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深入學習和領會課程標準,樹立課標觀念,以課標為準繩。這樣,才能在備課時正確把握尺度,突出重點訓練內容。如寫字教學的要求,就逐步提高,循序漸進。看課標的有關內容。

(2)熟悉教材,綜觀全局

在全面學習課標的基礎上,還須認真通讀教材。最好是全套教材,至少是全冊教材。掌握教材的內容、體裁和各單元之間的聯繫,體會編輯的意圖,明確全冊的教學要求,以及各組課文或每篇課文在全冊中的地位與作用。因為教材的編寫有它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不通讀全冊教材,教學就會產生盲目性;通讀後,才能作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3)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備課,不僅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這就是我們說的了解學生,即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

了解的內容:

①從總的方面來說,應當了解掌握學生這樣一些情況:

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情況;

學生語文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的情況;

學生課外閱讀和其他語文活動的情況;

學生智力發展情況。

②就一篇課文來說,需要了解掌握的學生情況有:

課文的思想內容有哪些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哪些和學生學過的課文有聯繫,哪些和他們的生活實踐、情感體驗有聯繫,哪些是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難以理解的。如《給顏黎民的信》、《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三味書屋》。

課文中的哪些表達形式是學生熟悉的,哪些是他們生疏的,哪些語言文字是學生容易讀懂的,哪些比較艱深,是他們難以理解的。

了解的方式:

從總體上看,有集中了解和分散了解兩種方式。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分析學生的課內外作業和試卷,堅持預習,觀察學生課堂中種種活動和表現(如答問、朗讀、練習等),家庭訪問,與學生日常接觸,語文課外活動和課外輔導等。

了解學生是一項重要的、細緻並帶有經常性的工作,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堅持不懈。只有全面、細緻地了解學生,才能因人施教。

(4)解讀文本,編寫教案

①解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處提到文本,它被認為是與學生、教師相併列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之一。具體到教學中,「文本」是指包含豐富教育資源的,可供學生、教師與之對話的閱讀材料的總和。其呈現形式,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如一篇課文,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一句話;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像等,如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

文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師上課的憑藉。因此,備課必須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教師要把大量的時間和主要的精力放在閱讀文本、研究文本、分析文本和確定文本的重點和難點上,把文本「嚼爛」,「吃」到肚子里,做到「腹中有本」。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工作:

(1)從語言文字入手,弄清字、詞、句的意思,了解主要內容;

(2)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和創作意圖;

(3)弄清文章中寫到的有關知識;

(4)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思路;

(5)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教育意義;

(6)歸納遣詞造句的特點,布局謀篇的方法;

(7)分析課後作業,確定訓練重點和方式。

解讀文本,不光要逐字、逐句、逐段把課文讀懂,還要處處考慮學生能不能懂,怎樣才能使學生學懂學會;不僅要把課文讀好、讀熟,最好還能全文背誦,達到不看課文就瞭然於胸的程度,這樣課堂教學就會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了。

練習:試解讀人教版第四冊《黃山奇石》一課。先同桌討論,再指名說。

②確定教學目標

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語文教學策略部分已進行過學習,這裡不再贅言。

③確定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應著重指導的內容,以及對學習和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作用的部分。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理解或掌握有困難的部分,主要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一般來說,教學重點應是教學要求之一,而教學難點則不一定。

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時是一致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有時二者是不一致的,如《蜜蜂引路》,重點是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難點是花叢、園子的位置。(可用畫圖法)

④選擇教學方法

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語文教學策略部分已進行過學習,這裡不再贅言。

⑤編寫教案

教案是備課活動的收尾和總結,也是對以上幾個環節的進一步深化,是課堂教學的實施方案。寫教案,就是將備課過程中所研究的全部問題加以整理,用文字表達出來。所以說,教案是教師備課勞動的心血結晶。

教案編寫的基本內容:通常說來,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用具(教具準備);教學時間(課時數);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有的還會加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有詳案和簡案兩種。

教案編寫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師所確定的教學目的要科學,既要符合大綱、教材、學生實際,又要注意知識點、能力點和人文素養教育相互滲透,還要注意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二是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要科學,尤其是基本理念、原理、法則等方面的理解要準確無誤。三是編製教學程序、構思課型結構時,要符合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之結構巧妙,邏輯嚴密,張馳有度。

創造性原則。教材是教師編寫教案的依據,但教材本身並不等於教案,它只是教師進行教學藝術再造的材料。教材只規定了教學內容,即只解決了「教什麼」的問題,而未解決「為什麼教」、「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因此,這些問題都要教師在教案編寫的過程中,通過對教材認真分析理解,精心加工處理,使教學內容為學生理解和接受,使教學富有創新意識,在這個創新意識促進下,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去思考,去探究和解決學習內容,形成能力。

主體性原則。教案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案,它包括教師施教活動和學生學習活動兩方面的內容。因此,要編寫出「教法與學法相結合型」的教案,即反映出「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又要體現出「學什麼」、「怎麼學」、「為什麼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等方面,要以學生的身份去思考和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

預見性原則。在編寫教案時,教師要儘可能地預見到課堂教學的不確定因素,儘可能地預見到課堂教學可能出現的偶發事件,並準備多種措施,尤其對某些局部環節或具體問題要進行多方考慮,一旦出現與教案某些設計相悖的現象,教師可以從容不迫,因勢利導,使教學過程朝著規定目標轉化和運行。

實用性原則。編寫教案一定要講求實效性,不能圖形式、搭花架。要講究實用價值,就必須做到設計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方向、教學手段、板書設計、練習設計等方面優化。

作業:從漢語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中任選一內容,編寫教案。

(二)說課

1.說課的定義

說課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教師或評委,系統地述說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說課是述說者和聽者雙向互動活動。述說者把備課中的平面靜態的隱性思維進行顯現,聽者對其進行評議,共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2.說課的作用

說課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研究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說課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進行教學藝術修養的有效途徑.

說課提供了學習、交流和共同研究的場所,它能把教師個體的教學思維置於集體的評議之中,說課者和評議者是面對面的學習和交流。說課者從中吸收評議的意見,評議者也可從說課中受到啟發。不難看出,這對於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進行教學藝術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2)說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可靠保證.

在說課活動中,說課者既要述說「教什麼」的具體內容、「怎麼教」的具體策略,同時還要述說「為什麼這樣教」的理論依據。有些備課和教學設計可能做得還不十分滿意,通過說課活動,就可以在共同的探討研究中修正不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充實教學理論,使教學設計更合理,更具有實效性。

(3)說課有利於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優秀教師具有輻射效應,他們對教學理論的運用,對教材的理解,教法的選擇,學法的設計,教學結構和教學時間的安排有獨到之處,其教學設計具有示範性,通過說課,可以充分地展示他們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對於教學經驗缺乏的教師,尤其是正在培訓的未來教師有潛移默化的熏陶,能使他們「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3、說課的內容與要求

例:《〈驚弓之鳥〉說課稿》。

說課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1)說教材。主要說明「教什麼」的問題。首先要述說自己對教材的分析,指出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其在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知識前後的邏輯關係。同時,述說自己如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確定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2)說學生。分析教學對象的現狀,包括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為選擇教法和設計學法作依據。

(3)說教法。主要說明「怎樣教」和「為什麼這樣教」的道理。要解釋教者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落實教學目標,怎樣處理教與學、講與練的關係;教者如何在重難點上點撥;在能力特點上強化訓練等。

(4)說學法。主要說明學生「怎樣學」和「為什麼這樣學」的道理。講清教者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還要講清楚教者怎樣根據學生、教材的特點運用哪些學習規律,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5)說教學過程。這是說課的重點。主要說明教學結構的總體設計、結構安排、環節轉換等。同時還要說明每一步教學環節設計的目的。

說課內容還包括板書設計,教學媒體運用設計等。

特別要強調的,說課時,要將理論依據與說課的步驟相機提出,使教例和教理緊密結合,要避免穿鞋戴帽式的集中說理,或毫無理論依據的平鋪直敘,造成理例脫節。說課後要認真組織好的評議。

4、說課的分類

說課的類型從說課的內容分,可分為整體性說課和專題性說課。整體性說課,是對某一個教學內容,按照說課的內容要求的每個項目,做系統的全面的講述說課。專題性說課,是對某一教學內容中的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內容,根據說課要求進行的局部講述說課。如:《〈草船借箭〉教學中如何確定和突破難點》、《〈畫風〉教學中如何設計創造型練習》等。專題性說課現通常被運用於檢查考核之中。

從說課的目的分,可分為教研型、彙報型、示範觀摩型、考核競賽型等。教研型說課是指備課組、教研組內部的小範圍的說課,其形式比較自由,內容比較寬泛,氣氛比較寬鬆,有利於同行間的交流、切磋。彙報型說課是向前來聽課的領導或同行進行說課的實際操作,顯示說課活動開展的狀況和水平,求得批評指導。示範觀摩型說課則是說課說得比較好的教師作出樣子,供大家研究學習。考核競賽型說課是檢驗教師水平,選拔優秀教師的說課。這種類型的說課面對的是正襟危坐的評委,說課的內容和時間都有嚴格的限制,並制訂一些規則和評分標準,以保證公平公正。

5、說課的基本要求

(1)語言:表述準確、流暢、生動、形象;語言幽默,富有節奏感。當然說課語氣和語言節奏的變化,還應當依據說課的內容,而不能隨心所欲。

(2)內容:正確、完整、系統;有序、連貫;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3)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4)說課與課堂教學相統一。

(5)其他要求:要有創造性;控制好說課的節奏;講究說課的風度。

(三)上課

1、上課的幾個基本環節

上課是教師依據教案在課堂上所進行的師生間雙向互動活動。在這種雙向的互動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為學生的學服務。上課,從課型上看,可分為新授課、練習課、複習課等。新授課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練習課是教師引導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練習課又分為單一練習課和綜合練習課。單一練習課是針對某一學習內容而進行的練習;綜合練習課是針對相關的問題而進行的練習。複習課,是針對某一段的教學內容而系統地引導學生進行梳理,進一步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系統性是複習課的顯著特點。課型不同,教學環節也不盡相同。下面以新授課為例闡述上課的幾個基本環節。

語文新授課一般經過以下環節:導課——教學新內容——結課。

1.導課。即導入教學內容。導課是安定學生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和建立知識間聯繫的教學活動。常用的導課類型有:聯繫舊知導課、設置懸念導入、審清題意導入、創設情境導入、實物演示導入、直接導入、故事導入、利用名言警句進行導入,等等。無論選取哪種形式進行導入,都要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啟發性和趣味性,要有助於學生明確將要學什麼,為什麼學,怎麼學。導入的語言要精練,設問或講解能引人入勝,激起情趣,發人深思。導入的時間要適度,時間一般2—3分鐘,否則喧賓奪主,影響新課的教學。

導入是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精心的再創作活動,是教學的首先環節。好的導入設計和運用是教學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特別是新授課)導入語必須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迅速指向所學內容。

導入的類型和方法的選擇因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而定,不可隨意草率。導入除認真設計導入語外,在教學中,還要有教師的態勢語的積極配合,使教師的語言與情感融為一體。

2.新授環節。新授環節是上課中的主體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抓住教學重點、難點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把提問、講解與學生讀書、思考、討論、探究有機結合,實現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協調發展。這一教學環節一般要經過檢查預習和圍繞教學重難點分步實施教學的過程。這裡著重就分步實施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講解和指導的方法進行闡述。

(1)提問。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向學生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及其言語反映,以實現教學目標的行為方式。有人認為,一節好的語文課是一連串的好的問題的設計。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有重要意義的。

(2)講解。講解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運用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啟發思維,表達思想的教學行為。教師通過準確、形象、具體、生動的課堂講解,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面而廣泛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可以把學生難以解決的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可以把學生感到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可以把學生看不到的情景,變得栩栩如生。教師的講解,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慾,陶冶感情,提高審美情趣等,都有著深遠影響。

在新授環節中,教師除必要的提問、講解外,還要有必要的板書,更為重要的是把讀書貫穿到課堂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在讀書中思考,討論和探究問題,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3)結課。即課的收尾,也稱斷課,或教學小結。它是在完成某項教學任務後,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和轉化升華的教學行為。結課雖然在一堂教學中只佔三、五分鐘,卻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結課如同聚光燈一樣,將學生的知識聚集起來,進行歸納、小結,幫助他們完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瞭然於心,永誌不忘。

結課的方法有很多,如總結式、表演式、欣賞式、抒情式、懸念式、延伸式、暢想式、激髮式,等等。結課方法要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選擇,以求得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2、上課應處理好的幾個基本關係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活動組成的,是一個複雜的教學系統,其構成要素存在著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這些要素中,教師、學生是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影響教學形式和教學效果,課堂教學要把這些要素在一定的時空中合理支配和組合,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基本關係。

(1)構建新型師生關係,滲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師生關係直接影響教師的教的方式和學生的學的方式。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教師滿堂灌,自己獨霸講台,學生聽記筆記,教師始終處於「講」的地位,而學生始終處於「聽」的被動地位。學生接受的知識是教師灌輸的知識,沒有通過學生「自嚼」的過程,由於受教師講的約束,學生往往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幾乎成了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個性的主動發展,更難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獨立人格。

構建新型師生關係,就是要建立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係,其核心就是滲透「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以人為本,是把人作為活動的主體,充分體現人的自身價值和本質力量,儘力為人的主動和協發展創造條件。在教學中,教師要自覺地消除「師道尊嚴」的影響,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博愛、寬容、友善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理解、關心、激勵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身心自由地體現和舒展,使學生語文學習潛能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的建立,自然會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增加師生間信息交流,產生和諧共振的教學效應,這對於學生形成積極的思維品質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和人文精神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2)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活動是學生的內部活動,是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學生主體性的特徵是自主、能動和創造。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全心全意地為學生的「學」服務,而不是學生為教師的「教」服務,即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始終立足於學生,而不是立足於教師自己,是強調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儘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閱讀、多表達、多交流,使學習過程成為教學的重要過程,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積極表達、主動獲取,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摒棄教師的主導作用。主導性和主體性並不矛盾。學生的主體性依賴於教師主導性的支配和調控,教師主導性發揮的大小,直接關係著學生主體性效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調動學生自主鑽研,去思考發現,去獲取運用知識,去形成學習習慣,去主動發展自己;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給予鼓勵,給予指導,給予解疑答難,給予評價肯定,給予概括總結,從而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正如葉聖陶所說:「所謂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於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由此可見,教師的這種主導,是對學生學習的誘導,是輔助學生「自奮其力」、「自求得之」,是幫助學生主動發展。

(3)處理好講與讀、讀與思的關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講,是語文教師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師的講,有助於學生的解惑,加速語文學習的進程。我們不能把課堂上教師的講一概斥之為「注入式」。在學習中,由於學生社會活動、認識水平、知識結構和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局限,學生不能自己獨立理解,這時教師要講。課堂上學生常有「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的情況,此時教師該講,而且要暢講。教師的講,關鍵在於講什麼,怎麼講。講,應該是精講,講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精講應做到學生懂了的,或在教師指導下能自己讀懂的,不講,學生不能接受的,不講,與學生讀練無關的,不講。講,應該深入淺出,要言不繁;講,不只是講語文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講學習語文的方法,即講思維方法,講自學方法和糾錯方法。

但是,教師的講不能代替學生的讀。要把學生讀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讀,是形成語文能力的基本途徑。讀的活動是閱讀者(學生)把讀物(教材)的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把讀物的思想內化為自己思想的學習實踐活動,閱讀者必須通過各種器官感知文字元號接受信息,經過思維進行加工貯存,達到理解,才產生靈感,悟出道理,滋潤情感,完善人格。

在讀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是以對語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是語文學習優劣最重要的標誌。教師要通過多種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的精妙,感知字詞篇章的含義。讀書,還要強調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把讀與思有機結合。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閱讀語言文字是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可知的形象,從而讓學生產生「靈性、悟性、創造性」,就必須要求學生有積極的思維參與才能實現。而學生積極的思維,是靠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誘導的。一節好的語文課,是教師一聯串的好的問題的設計。好的問題的設計不是零碎的,一問一答式的,或是簡單重複的提問。問題的精心設計應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思維產生激越奔流、一泄千里的態勢,並能舉一反三,產生「思維靈感」效應。

在認識和處理好講與讀、讀與思的關係中,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條件.

  (四)聽課和評課

聽課和評課是教學工作中的一項經常性的活動,是檢查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相互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1、聽課

(1)聽課的類型

聽課是有目的性的,其目的性是多方面的,如檢查教學質量,提高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研究教學方法等。從聽課的目的性劃分,聽課可分為檢查性聽課,輔導性聽課,觀摩性聽課,研究性聽課。

檢查性聽課。是以檢查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思想、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目的的聽課。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和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的教學行為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檢查聽課,有助於教師改進和加強教學研究,有助於教師提高自身教學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輔導性聽課。是以幫助年輕教師和教學有困難的教師掌握教學方法為目的的聽課。這種聽課的方式,一般要求聽課者參加教學的全過程,從幫助備課到聽課到評課,進行全面的分析指導。

研究性聽課。是以研究教學方法,揭示教學規律為目的的聽課。帶著問題聽課是研究性聽課的特點。如某項實驗研究課題教學研究,不同教師同篇課文教學研究,不同教師教學風格教學研究等,通過研究性聽課,進一步感悟教學方法,揭示教學規律,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觀摩性聽課,是以總結和學習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風格為目的的聽課。被聽課的教師在教學上有其示範性,其自身素質及其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教學方法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能給人啟發和美的享受。

  (2)聽課的內容和要求

聽課的內容涉及到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課堂教學氛圍等多方面。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結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關係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調控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的表現等。聽課中要看教師對教學目的的確定是否全面、具體、有重點;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是否正確,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解決;對教學結構的安排是否合理;對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切實可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協調發展。對教學關係的處理,是否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學環節是否張馳有度,疏密相同,環環緊扣,首尾貫通。對於教師自身的素質,可從以下方面衡量:教學態度是否親切、自然、大方;教學語言是否清晰、明白、流暢、生動;是否使用普通話;教師書寫是否工整、清晰、有條理、有無駕馭課堂的能力等。

學生的學習行為也是「聽」的重要內容,看學生是否發揮了主體效應,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顯現鮮活的學習氣氛。

聽課有如下要求:

①做好聽課準備。首先要確定聽課目的,制定聽課計劃,安排聽課時間;二是要了解講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設計;三是要備好專門的聽課筆記本。

②記好聽課筆記。聽課是評課的基礎,聽課應作好聽課記錄。聽課記錄包括聽課人的姓名,授課班級及人數,聽課時間,教學課題,課型,教學內容及其過程,聽課後記等。聽課必須思想專註,觀察全面,既要注意教師的活動,又要注意學生的活動和反應。要按教學過程的先後順序,提綱挈領地記下主要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方法,較詳細地記錄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和作歸納小結的語言。此外,對各教學環節所用的時間、課堂內被提問的人數、學生讀練的人數和次數,以及課堂中師生間、生生間情緒的變化及存在的問題等等,也要記錄下來。記錄後聽課

2、評課

教師要及時整理聽課內容並寫出聽課意見。評課是在聽課的基礎上進行的。評課可分為自評和他評兩種形式。自評是由講課者自我分析,主要對教學目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自我感知的經驗教訓等方面作出評價。他評是聽課者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課堂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準確、全面、重點突出。教學目的包括學生的認識目標和學生的情感目標。是否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結構的安排,教學時間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學方法選擇運用是否恰當,教與學的關係處理是否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的表現。

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學生是否明確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是否圍繞學習目標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否把握學習重點、達到了學習目標等。

評價教學效果,既要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別是學生在教師主導下是否積極主動的學習。

評課要及時認真地進行。評課時可先邀請講課教師自評;評課要根據教學實際,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對於教師的優點,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於教學中的不足,要給予必要的剖析,並與講課教師坦誠的交換意見,以資借鑒。

思考練習:

1、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自選一篇課文,寫出完整的教案和說課稿,並開展試講和說課活動,相互評議。

2、觀看一節語文新課程錄像,作好筆記,討論交流?這位教師的教學中是否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新觀念?他的教學藝術有哪些特點?

參考文獻:

1、曹明海. 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論.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2、張麥新,侯國范. 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小學語文 .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02

3、高長梅,白昆榮. 教育方法與藝術全書 . 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1998

4、王深根. 小學語文說課的理論實踐 . 寧波出版社,2000

5、顧存根 郭裕源 . 初中語文說課稿精選 . 寧波出版社 . 2002


推薦閱讀:

國台辦:大陸今年將舉行「2·28」事件七十周年紀念活動
康復臨床中處理肩關節活動受限思路
首屆職業教育活動周宣傳口號、標語徵集結果揭曉
張靜初透視長裙亮相活動盡顯女神范
中國起訴美籍華裔女商人 指控其90年代從事間諜活動

TAG:活動 | 策略 | 語文 | 教學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