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2000字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法國偉大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心靈追索描寫、宏大的結構、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這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只有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全書共七大卷,以敘述者「我」為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  篇一  《追憶似水年華》長期佔據「買了來讀不下去的書」榜單前三甲。在普魯斯特生日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閱讀的切入點,談談如何不厭倦、不放棄地讀下去吧。  1我們先來看看毛姆的建議。  對於《追憶似水年華》,毛姆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就在我們這個時代,法國產生了一位堪與歷代大師媲美的偉大小說家。那就是馬塞爾?普魯斯特。……我自己就曾說過,我寧願讀普魯斯特讀得厭煩,也不願意讀其他作家的作品來解悶。」  ——毛姆極少給以一個作家如此高的評價,但是請注意,他用了「厭煩」這個詞。厭煩?這可是偉大的書,為什麼會厭煩呢?  「重讀這部作品,我們大多數人的態度也許會變得比較清醒:普魯斯特其實經常重複,他的自我剖析也許繁瑣,對妒忌心理的分析冗長而乏味,即使最有耐心的讀者最後也不免生厭。」  覺得看不下去的小夥伴們,你們不要對自己的耐心和鑒賞力產生懷疑!就連毛姆也會這樣覺得呢!在產生了這個認知之後,你們從自我懷疑中解脫,心態就會平靜得多了。再遇到不耐煩的地方,就不要強迫自己非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啃下去了。  普魯斯特畢生所學所思,都融匯到這一本書里。這本「一生之書」所承載,遠遠超出一般書。而且,作為古典時期的最後一位偉大作家,他繼承了雨果、巴爾扎克們百科全書式的小說觀。因此他的書里囊括了美術、音樂、軍事、詞源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和見解。按照毛姆的這條建議,其實你大可以把不感興趣的知識大段大段跳過去。比如,如果你不是對詞源學特別感興趣,第一冊和第四冊裡面各十幾頁的詞源辨析就可以不太有罪惡感地粗粗瀏覽了。  2「儘管如此,他的優點還是遠遠超過他的缺點。他是個具有獨創精神的偉大作家。他的觀察細緻入微,他的創造力與心理透視力無與倫比。」  毛姆指出了《追憶》的重大優點。你可以看看普魯斯特是怎麼樣觀察和去描寫的,如果你仔細想想他的巨大的好奇心、獨創性的視野和視角,應該會對你的觀察和思考方式都產生重大的影響。這種美妙的影響,其實是很少有作家能夠提供的。  3毛姆欽佩地列舉了普魯斯特小說中的一長串人物,說從未有作家在一本書里寫活這麼多人物,給人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他對普魯斯特的幽默感也非常欽佩。「我相信,他在未來將作為一個卓越的幽默作家而受人稱頌。」「我勸你在讀這部大作時,雖然有許多枯燥的地方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但是那些描寫維爾杜蘭夫人和夏呂斯男爵的文字卻千萬不能遺漏。這是兩個刻畫得最淋漓盡致的喜劇人物,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多見的。」——這可能是一種矮化的讀法,因為普魯斯特筆下的人物不存在完全的喜劇性或悲劇性,這些人物有多個側面,如同被精琢的鑽石,每個面都在太陽下熠熠生光,達到一種悲欣交集的、幾乎是上帝視角下的和諧。但無論如何,從欣賞書中人物的幽默感出發去閱讀,是一種快樂的、也不容易嚇到自己的方式。  4我們再來看看本雅明是怎麼說的。  「這個無足輕重的勢利眼、花花公子、社會名流竟若無其事地捕獲了這個頹敗時代最驚人的秘密,好像它不過是另一個疲憊不堪的斯旺。普魯斯特被挑中了來為記憶把十九世紀孕育成熟。」 「普魯斯特對那些進入貴族圈子所必需具備的訓練從不厭倦……」  本雅明非常乾脆地指出普魯斯特是個看透上流社會秘密的勢利眼、花花公子、社會名流。如果要做一個我們熟悉的類比,這本書以其描寫的社會階層而言,就是西方世界的《紅樓夢》:吃穿用度,起居交際,語言習慣,人生遭遇,一應俱全。有一千年家族歷史的大貴族和掌握法蘭西命脈的大金融家的終極對決——這也是一個閱讀的切入點——有這樣真實的上流社會的戀愛、飲宴和鬥爭,誰還要看yy出來的總裁文宮鬥文呢!  當然了,就像《紅樓夢》一樣,《追憶》也超越了他的階級性。「普魯斯特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鐵石心腸,是一個走在其階級前面的人的桀傲不馴。他是他創造出來的世界的主人。」(《本雅明論普魯斯特》,張旭東 譯)  5《追憶》不是一部「拿起來就必須一口氣從頭讀到尾」的強迫症類型的作品。普魯斯特在細節上的趣味,對意象的感受力和優美的行文,使得隨手翻開一頁就讀的碎片化閱讀成為可能。每天晚上睡前讀半個小時,像吃甜品一樣慢慢的,一口一口的來,怎麼樣?以下引文同樣來自本雅明:  馬克斯?烏諾爾德是一位具有洞察力的普魯斯特讀者,他指出「無聊感」就是這樣從普魯斯特的行文中產生出來的。他把這稱為「沒有要點的故事」。他寫道:「普魯斯特能使沒有要點的故事變得興味盎然。他說『想想看,親愛的讀者,當昨天我把一塊小餅乾浸泡在茶里時我想起了孩提時在鄉間度過的一段時光』。他為此用了八十頁的篇幅,然而這一切是這樣迷人,以致於你不再是一個聽故事的人,而是變成了白日夢患者本人。」在普魯斯特筆下,「平平常常的夢一旦被講述出來就立即變成了沒有要點的故事」。  6《追憶》對於愛情、尤其是對於性嫉妒的描寫獨樹一幟,非常適合打算戀愛、正在戀愛、以及失戀了的讀者來讀。  個人非常推薦第一卷的《斯萬之戀》部分。這是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也是書中最為完整而微的一個故事。如果你希望從《追憶》裡面讀到一個故事,那麼就只讀一讀《斯萬之戀》吧。這也是非常好的。  哈羅德?布魯姆指出了《追憶似水年華》的「治癒系」的一面:  「……我總會想,普魯斯特確實是醫治那些身陷不幸愛情或者遲早如此的戀人們的良醫。可惜的是,他的藥方也與其他所有療治愛情的藥物一樣,只有在病痛——甚至是其純粹的形式即嫉妒——結束之後才會發揮效用。他提供的是追尋往昔的撫慰,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夠接受的。當我們終於知道嫉妒不過是一首淡淡的詩,甚至顯露不出它其中深藏著的三四張面孔時,這是一種姍姍來遲的喜悅。」(《西方正典》,江寧康 譯)  還想再說一句,個人覺得讀過的最好看的愛情故事,就是《斯萬之戀》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了。  7對於普魯斯特來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一生之書」,對於讀者來說,也是如此。初讀,再讀,隨著歲月增長再讀,我們的理解和體會也會不斷加深。讓我們開始初讀吧。開始再讀吧。開始再一次重讀吧。安德烈·莫洛亞說,沒有人比他更善於幫助我們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從童年到壯年,然後到老年的過程。  最後,分享本雅明一段讓人眼眶濕潤的文字:「普魯斯特不可思議地使得整個世界隨著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一同衰老,同時又把這個生命過程表現為一個瞬間。那些本來會消退、停滯的事物在這種濃縮狀態中化為一道耀眼的閃光,這個瞬間使人重又變得年輕。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時時刻刻在試圖給一個人生整體灌注最徹底的意識。普魯斯特的方法是展現,而不是反思。他的直覺是:我們誰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經歷各自生活的真正的戲劇。這正是我們衰老的原因。我們臉上的皺褶登記著激情、罪惡和真知灼見的一次次造訪,然而我們這些主人卻不在家。」  篇二  《追憶似水年華》被康諾利評為「一百年才出現一次的作品」,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說實話,我沒讀過完整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只是看過一些簡易版的,所以在這裡,我只是簡單談一談它在體裁上的創新之處。  首先,作者將現實和夢想聯繫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說不同的小說,這是它的創新之處。作者在回憶和現實中徘徊,雖然講的都不過是簡單易懂的事情,但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起的效果完全不同。小說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千百年來,人們講述同樣的故事,因為人的生活本質沒有變,每個人都面臨著生命在無時無刻走向死亡這一事實,但是在小說中,作者用回憶的方式來抗拒死亡,抗拒遺忘,在夢中,或許一切都不同,但於再另一面反應社會現實,逃避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面對。小說將現實與夢想之間這種對立和統一的關係表現的淋漓盡致,用虛幻來表現真實往往直接比揭露現實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敘述讀後感的方式很特別,不僅僅敘事,還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特定的中心人物,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也沒有明顯的貫穿全書的線索。它主要以描寫作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活動為主,看似一個個之間支離破碎的,但是卻是形散神不散,可以分為多個獨立完整的小說,這和傳統的小說截然不同,沒有特定的主題比只有一個主題更能吸引人,真所謂單音節的旋律是無法與宏大的交響樂相提並論的。  《追憶》在敘述角度和結構形式上的創新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在有些方面又具有兩面性,呈現出一種轉折點的面貌。首先,它的敘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形象,具有多重性,即有自我的多重存在,隨著時間的變化,主導的自我也發生變化,表現為敘事結構的變化。但是在每一個斷片也就是分裂的時間段內的自我並不呈現為分裂狀態,而是呈現為單一顯性自我的主導性和多種隱性自我的和平共處。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小說中的「我」應分成兩個主體,一個是行為的主體即主人公,一個是敘述的主體即敘述者,「敘述者秉持著敘述大權,但是他把觀察和認識生活的權利交給了主人公;敘述者雖然擁有全知的意識,而身在局中的主人公只有有限的意識。但是敘述者尊重主人公的局限性,並不要求他跟自己一致」。  這與卡夫卡是不同的,卡夫卡的分裂的自我是同時存在的。這也是昆德拉認為卡夫卡作為真正現代性的開始在文學史上具有比普魯斯特更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在昆德拉心目中的小說史里,「是卡夫卡開闢了新的方向:後普魯斯特方向。他構思自我的方式是人們完全意料不到的。……卡夫卡確實時時表現K的各種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僅僅是關於即時處境的……任何可能超越於這一處境之外的東西都沒有向我們展示。」
推薦閱讀:

《地理千金賦》讀後感
《駱駝祥子》讀後感之挫折?
《活著是為了講述》讀後感
桐原亮司
——《我們仨》

TAG: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