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矯正孩子叛逆的對抗心理 (一)
春風化雨:矯正孩子叛逆的對抗心理 (一)
一、孩子不聽話,是父母心中的一大心病
孩子不聽話是目前父母們在家庭教育中普遍感到頭痛的問題,工作閑余之時,大家坐在一起,每當談論起子女的教育問題,就常能聽到父母對孩子不聽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情況無可奈何。
的確,目前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一般比較優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盡量滿足,一些孩子主觀性強,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管事情對錯,都要別人遷就才肯罷休,否則就頂撞父母。人性、逆反、大發脾氣是這些孩子們的顯著特點。
一位15歲的男生,從小沒有養成做家務的習慣,自我管理能力也比較差。上初中以後,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幫家裡做一些事情,但孩子卻不會做,因而責備增多,有時打罵。到了初二期末考試時,孩子三門功課不及格,他認為自己成績不佳是父母造成的,從此白線出對父母的強烈反感情緒,尤其是對父親。他不讓父親進他的房間,不許他動自己的東西,動輒就發火、罵人、毀物。一天,他用舊紙在廁所里點火,母親勸止他,他就和母親大吵起來,揚言要改名,單立戶口,自己獨立生活。
父母們經常會遇到上述類似的現象,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十分人性,他們脾氣忒大,一旦自己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向父母和他人發火,甚至鬧個不停,不達目的不罷休;一些孩子倔頭倔腦、軟硬不吃,一股火勁,對父母的要求和意見幾乎是充耳不聞。在家理或學校理,明明自己有過失,
面對執拗、對抗的孩子,一些父母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少數父母用懲罰來對付孩子,而結果卻事與願違——面對父母的懲罰,孩子又變本加厲,變得更加不聽話。
二、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是其逆反心理的反映
孩子不聽話,就其心理根源來說,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祟。
逆反心理是一種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它使孩子不但無法客觀地、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反而會採取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為了維護「自尊」,而對父母或老師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中常會有「不聽話」,與他人尤其是與父母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有三個逆反期:
第一個逆反期是在三歲左右,這個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了,對成人的要求及安排往往會逆向而行。這一時期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如果父母能正確對待,孩子則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往往趨於軟弱或優柔寡斷。
第二個逆反期是孩子十來歲的時候,這時孩子產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覺,時時處處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與獨立性,所以經常會和父母的想法發生衝突。
第三個逆反期是孩子的青春期階段,這期間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比較強烈,但他們的觀點、信念尚未形成或極不穩定,環境的誘惑力又多種多樣,所以想獨立生活,但一時還做不到。他們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父母善於引導,是可以對其逆反心理實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孩子具有逆反心理,但並不是處處都逆反,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勢利導,逆反可以發生逆轉。具有可變性。
心理學家把孩子身上逆反心理的表現,做了如下幾種區別。
第一種是超限逆反。所謂超限逆反,是指客觀要求超出了主體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如父母總是反覆嘮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給予理解或幫助),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即孩子執意表現出與父母要求相反的言行,「讓他東,他偏西;叫他打狗,他罵雞」。
第二種是情境逆反,是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如下課了,老師扔講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卻津津樂道地布置學習任務),自然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心不在焉或根本呢聽不進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擺弄東西、收拾書包等,以示不滿。
第三種是禁果逆反。所謂禁果逆反,是指孩子的好奇心極強,往往成年人向他們鄭重宣布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越想解除,如玩電子遊戲、交異性朋友、逃課去看電視球賽,甚至喝酒、吸煙、在禁放區域燃放煙花爆竹等,都屬於禁果逆反。
第四種是自主逆反。所謂自主逆反,是指主體地位、尊嚴受到威脅時出現的逆反心理。如父母或老師用呵斥、諷刺、打罵、強行禁止等簡單、粗暴手段對待學生;或不關心、不理睬、不管教孩子或學生,等等,都會引起孩子或學生對施教者的不滿、抵觸或不理睬。
第五種是失橫逆反。如父母或老師的言行或實際與其傳播的內容背道而馳,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無誤,而身教差矣;學校說教與社會實際相去甚遠等。其說教內容可能被孩子或學生「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失衡逆反。
此外,教育實踐中還有一種人格型逆反。即個別孩子由於性格一場或心理疾病,如執拗、怪癖、暴躁、易衝動、刻薄、極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隨意,就以吵架、打罵等方式對抗老師、父母或同學。
三、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治標莫如治本
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不但對青少年的學習非常有害,而且對他們身心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如對正面宣傳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而大聲喝彩;對思想教育及遵紀守則消極抵觸,藐視對抗等。
孩子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處處和父母對著干,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於父母不但高的教子方式和行為。一旦明白了逆反產生之源,父母就應該「正本清源」,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時候,逆反行為,是和年齡有關係的,是孩子成長階段的「必修課」,孩子有輕微的叛逆行為,父母不用大驚小怪,不要認為孩子是學壞了,而應該像以前一樣關懷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階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此種叛逆行為會逐漸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出了正常範圍值,父母就應予以重視,通過剖析原因,以及巧妙的溝通、引導來消除或緩解孩子這種不正常心理。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應找出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認真分析,父母就會發現,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與家庭有恨大的關係。
(1) 庭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情況下,孩子並不經常表現的恨逆反。但當孩子講錯一句話或辦錯一件事,父母覺得不滿意而對其大聲指責或責罵時,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聲對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這樣,孩子便會逐漸形成逆反心理。父母以專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不對的。
(2)孩子對父母的行為不滿
許多時候,孩子對父母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為不滿意,但又不敢對父母說出來,就以不挺大人的話等方式來發泄他的不滿。
(3)從小養成習慣
教育孩子要從孩子小時候做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消而溺愛孩子,使孩子有了錯誤不改正。孩子長大後,習慣已經養成,再改就晚了。
(4) 家庭關係不和
家庭破裂:孩子心傷難以彌合
破裂的家庭本屬於不良的家庭環境之一,由於當今破裂的家庭日益增多,而且嚴重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應引起父母的重視。
作為孩子的父母,在長年累月的相處過程中,免不了有些磕磕絆絆。有時靜下來雙方坐在一起,互相商討一下,也就沒事了。可許多家庭,卻在 這一方面走入了另一誤區:過不成就離,完全不顧孩子的將來,沒有可道德倫理的約束,或僅憑法律解決,把孩子推給另一方,此時的孩子就像一個沉重的大包袱,誰都不想抗。其結果呢?孩子自己會怎麼想?大人也許覺得孩子不懂事。可他們忘了,孩子也有心,他(她)會用心和感覺來感悟一切!還有可能的是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對感受較大的事物牢牢地記住在了心裡,用不泯滅,從而引起了對父母、對社會的一種反感和抵觸,有時還走極端,採取報復手段。下面是一個在破裂家庭中生活著的孩子所敘述的故事和內心吶喊。
小時候,我不懂父母為何那麼喜歡吵架,我幼年幾乎是在父母的吵鬧聲中度過的。那時候,我發現父母吵架時那麼凶,打起架來誰都不示弱,往往是見血才罷手。每當他們打架時,我總是嚇得魂飛破散,渾身哆嗦,尿也憋不住了。後來,爸爸和媽媽離婚了。接著,一位漂亮姑娘成了我的後媽。我原來的媽也嫁人了。可是,剛過了兩年,我的後媽跟一位老外走了。後媽走了之後,我父親的心情特別不好,抽煙、喝酒,也不想上班,酒喝多了還罵我,有時摔傢具,弄得家裡恐怖極了。有一天,父親喝得半醉,走路瘋瘋顛顛的,不斷的嘆氣,有時發出似叫似哭的聲音,我大著膽子勸他,沒料,爸爸給了我一個重重的耳光,我被打得臉上火燒似的,眼睛裡冒金花。爸爸還說:「你為啥不跟著你媽,要跟著我?就是因為有你我才留不住她,現在她走了,我怎麼辦?」我實在莫名其妙,心中受了委屈,但我還是強忍著勸說父親,我一邊哭一邊說:「爸爸,你不要這樣,我很理解你,但你要保重好自己的身體。」爸爸惡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說:「當初我要你叫她媽媽,你死也不肯叫,並說你只有一個媽媽,但不是她。都是因為你,使我與她的關係產生了裂痕,要是沒有你,她不會離我而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又一次類似的事情發生,我總是要被父親打一陣,罵一陣,他感到在我身上發發怨氣才舒暢些。當爸爸恢復常態後,又覺得很後悔,可是父親給我心靈的創傷實在太重了。這種不正常的家庭關係,不知何時才能了結。
其實,父親與母親的離異以及後媽的離去,都是父親自己造成的,怎麼能全怪我,父親把怒氣發在身上,有時我想,我也要尋找發泄的缺口……
可以說,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這種環境下,別說學習,就是吃飯也會覺得無味,心裡定會總是被莫名其妙的東西堵著。
通過這個實例,不難看出,父親對待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上,如果家庭破裂,往往是不僅難以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而且大多還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其結果必然摧殘孩子的心靈,減弱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受到重創。據研究,孩子長期生長在破裂的家庭環境中,會產生種種不良的性格、心理。例如,長期有父愛無母愛,孩子容易滋生自大粗暴心理;長期沒有父愛只有母愛,孩子容易膽小怕事,變得沒有主見;而既沒有父愛,又沒有母愛的孩子最為危險,極容易讓社會環境中各種壞習氣和不良思潮滲人。
可見,父母的離異,家庭的破裂,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永難磨滅的創傷。
如果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厭惡父母的行為,但又無可奈何,只好逃避。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平等溝通
許多時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許多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父母的。但是,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所以父母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從感情上、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2) 以身作則
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但自身行為卻很隨便,孩子覺得,當父母的自身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聽管教。所以,做父母的應該以身作則。
身教勝於言傳,一旦父母行得端、做得正,孩子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聽父母的教導。
(3)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因為興趣影響學習成績時,父母大多會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適得其反。要是父母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的興趣,了解情況,譬如和孩子一起議論他心理崇拜的偶像等,然後再作適當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當利害關係一目了然的時候,孩子也就能夠接受勸告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願意和父母融洽相處,都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4) 藝術地批評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一味地批評,這樣就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要是父母先對孩子的有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的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樂意接受。
(5) 循循善誘
有些問題,如早戀,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勸導,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讓孩子去思考問題。同時,用具體事例感變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維,用自己的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
推薦閱讀:
※丈夫不知我閨蜜生下他的孩子
※小孩子房間的家居風水有哪些禁忌?
※32歲不老童星,娶個老婆被嘲笑像母子,如今孩子都有了
※學會這三道美食,老公孩子都會愛吃
※像託人辦事那樣與孩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