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100位思想聖哲 (2)
11 .亞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 亞里士多德 生卒年:前384-前322 國籍:古希臘 家庭:宮廷御醫 出生地:色雷斯的斯塔吉拉 性格:睿智 志趣:科學研究、哲學思考 身份: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 亞里士多德的出生地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公元前366年亞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園學習長達2O年,在學園中,亞里士多德表現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士多德可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思想的人。他不贊同老師的理念論。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贊同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士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學園。 公元前341年,亞里士多德接受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聘請,成為1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在亞里士多德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對科學事業非常支持,對知識十分尊重。使亞里士多德能夠專心辦學和潛心學術研究。 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 名人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根本傾向以致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思想曾經統治過全歐洲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並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思想成為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亞里士多德思想是希臘:科學的轉折,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整個西方哲學史和文化史上,亞里士多德發揮了廣泛而又重要的影響。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呂刻(昂)俄斯(Lyceum)學園,招生教學。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教學方法,他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經常帶著學生在花園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學術問題,由此後人把亞里士多德學派稱作「逍遙學派」。亞歷山大死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亞里士多德因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爾西斯避難,次年病逝。 亞里士多德的學術成果之多,貢獻之大,令人震驚。他的著作幾乎構成了古代的百科全書,他至少撰寫了170種著作,其中流傳下來的有47種,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史稱「邏輯之父」。 亞里士多德是偉大的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他認為萬物是形式與質料的和諧統一。「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是事物的個別特徵。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 亞里士多德認為分析學或邏輯學是一切科學的工具。 亞里士多德主張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且在不同時期各有所側重。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展。在教學方法上,亞里士多德重視練習與實踐的作用。 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亞里士多德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 12 .伊壁鳩魯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 伊壁鳩魯 生卒年:前341-前270 國籍:古希臘 家庭:雅典平民 出生地:薩摩斯 性格:溫文爾雅 志趣:倫理學 身份:哲學家 伊壁鳩魯父母親都是雅典人,他14歲開始學習哲學。去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到德說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公元前306年回到雅典,在他自己買的一所花園裡辦學,建立了一個學派,該學派設在他的住房和庭院內,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因此被人稱為「花園哲學家」。 伊壁鳩魯的著作多達300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論自然》、《準則學》、《論生活》和《論目的》等。但現存的只有3封書信和一些殘篇。 伊壁鳩魯的政治思想是圍繞「社會契約說」展開的。他認為通過契約的方式建立國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在伊壁鳩魯看來,建立國家的方式就是和平協商,相互妥協,因為只有通過運用這種政治規則,才能達到社會各種權利的平衡。 伊壁鳩魯哲學的主要目的是想要獲得恬靜。為此伊壁鳩魯提出了快樂倫理學說,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他說:「快樂就是有福的生活的開端與歸宿」。他還將快樂區分為積極的快樂和消極的快樂,認為消極的快樂擁有優先的地位,它是「一種厭足狀態中的麻醉般的狂喜」。伊壁鳩魯還認為人是以個人快樂為準則的生物。國家建立在相互約定的基礎上,正義是人們互不侵害的契約,有利於人相互關係的便是正義的,否則是不正義的。 伊壁鳩魯是一個唯物論者,他相信德謨克利特說的世界由原子和虛空構成,但他並不認為原子的運動受各種自然法則的支配。伊壁鳩魯否定宗教,否認神是最高的法則制定者,他深信,神自身並不過問我們人世的事情。 伊壁鳩魯認為感覺是判斷真理的標準。感覺是直接的,無所謂錯誤,錯誤只發生在對感覺的判斷中。他依據感覺經驗,肯定物體的存在,進一步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伊壁鳩魯認為物體的顏色等可以感覺到的性質是客觀的,人的感覺是可靠的,概念來源於感覺,克服了德謨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學家對感覺不信任的傾向,反對了懷疑論和柏拉圖的先驗論。 「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在了。」 名人影響 伊壁鳩魯的學說廣泛傳播於希臘——羅馬世界,伊壁鳩魯學派作為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延續了4個世紀。公元3世紀以後,伊壁鳩魯的學派成了基督教的勁敵,他們抗議晚期異教徒對於巫術、占星與通神的日益增長的信奉。在中世紀,伊壁鳩魯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靈魂不死的同義語。文藝復興時期,由於盧克萊修《物性論》的發現和出版,擴大了伊壁鳩魯學說對早期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伊壁鳩魯的社會契約說是近代社會契約論的直接先驅,他的倫理思想對英國.邊沁、J.S.密爾等的功利主義產生了影響。 13 .西塞羅古羅馬傑出的演說家、教育家、政治家、哲學家 西塞羅 生卒年:前106-前43 國籍:古羅馬 家庭:奴隸主騎士家庭 出生地:羅馬 性格:剛毅 志趣:文學、政治、演講 身份:政治家、雄辮家、法學家和散文家 青少年的西塞羅勤奮好學多才多藝,尤善詩文,很快成為羅馬學界關注的人物。後曾師從羅馬執政官學習羅馬法律,公元前75年進入政界,在西西里擔任刑事推事官。作為一個司法工作者,西塞羅十分成功。 公元前70年,他更因起訴了西西里的前執政官加伊烏斯而在法學界名噪一時。此後,缺乏家族背景的西塞羅在政治上變得很激進,在軍事上也成為了革新派。 公元前63年,西塞羅成為圖留斯家族中第一個擔任執政官的人,他是羅馬三十多年以來第一個通過選舉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在這一時期,他的突出政績在於未經審判粉碎了喀提林謀反集團而榮獲「祖國之父」的尊號。不過,很快公民黨人立法要求放逐那些不經法律審判而判處羅馬公民死刑的人,西塞羅自請放逐,在一年的放逐生涯後,西塞羅回到了羅馬並受到熱烈的歡迎。 名人影響 西塞羅的自然平等觀念深深地影響著西方,成為近代啟蒙學者的寶貴財富。他的典雅的拉丁文體促進了拉丁文學的發展,從而影響了羅馬以及後來歐洲的教育。 公元前49年,愷撒侵入義大利,西塞羅因批評愷撒的暴政不得不逃往羅馬、希臘。愷撒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釋放者」(布魯圖和卡西烏斯等人)刺殺後,西塞羅成了民眾領袖。 西塞羅和安東尼,此時共同成為了羅馬的領導人。西塞羅成為了元老院的發言人,安東尼成為了執政官和行政官。西塞羅公開批評安東尼的野心,指責安東尼不顧愷撒的真實願望而隨意曲解他的政治主張和願望。這使他們兩人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公元前43年,安東尼派人刺殺了西塞羅。 《論共和國》和《論法律》是西塞羅的政治、法律代表作。西塞羅頗有見識地提出了法律和國家本應屬於人民,政治統治必須堅持法治主義。他以「共和國」的觀念取代希臘人的城邦觀念,認為國家是人民的事務,是人們在正義的原則和求得共同福利的合作下所結成的集合體。君主、貴族和民主三種政體都是單一政體,這三種單一的奧古斯都像(西塞羅追捧屋大政體很容易蛻變成暴君制、寡頭制。只有將維,奉他為「天賜之子」)這三種政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取長補短,融合成一種混合的理想政體,才能制約、均衡和調和各面的勢力,保持社會的穩定。他認為,當時以羅馬元老院為首的奴隸葉癮洪和國就是這樣的理想政體。 名人軼事 愷撒大帝當政時,古羅馬的元老院對大政方針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愷撒總是設法將親信安插進去,這使一些老資格的元老很不滿意。一天,一位新進元老院的元老來劇場看錶演,找來找去,找到了西塞羅身邊。西塞羅想冷落這位新貴,便說:「要是我已經覺得太擁濟了,我倒是很願意請您坐在我旁邊。」使這位新元老很難堪。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是西塞羅的散文著作,「三論」被視為古典時代散文之傑作,至今仍為人們廣為傳誦。 《為馬爾塞魯(Marcello)辯護》等是西塞羅的著名演說詞。他的演說文的風格被後代一些作家和演說家奉為榜樣。 14 .耶穌 基督教創始人,以救世主的名義傳播上帝的福音 耶穌 生卒年:前6-30 國籍:以色列 家庭:普通猶太人 出生地:伯利恆 身份:基督教創始人 公元前6年12月25日,耶穌降生。因殺律王要殺猶太嬰兒,耶穌全家逃亡埃及。殺律王死後,全家返回以色列,定居拿剎勒,耶穌在此度過了童年。公元5年耶穌在耶路撒冷參加逾越節,第一次接觸了猶太教。第二年,猶太人在伯利恆以「上帝以外沒有王」的旗號舉行的起義,遭到殘酷的鎮壓,年幼的耶穌耳濡目染,對統治者的殘暴和同胞的慘死留下了深刻、痛苦的記憶。公元27年,耶穌的表哥約翰以先知的身份在約旦河下游向猶太人宣告民族災難的根源是人們背離了上帝的道,必須悔改,接受洗禮,以免遭到上帝的懲罰。人們被約翰的言論所信服,紛紛聚到約翰活動的地方,接受洗禮,聆聽教誨。耶穌深受震撼,也接受了洗禮。他堅信上帝的恩許會拯救以色列,會使猶太人獲得民族解放。一種拯救民族同胞的責任感油然而生,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上帝拯救以色列的彌賽亞。由此他來到曠野長時間地祈禱、思索,終於得出一條結論,彌賽亞不僅是以色列。民族復興的領袖,也是全人類的救世主,而自己就是彌賽亞的代言人。 名人影響 耶穌是人類最有影響的宗教領袖,他創立的基督教成為了世界範圍的最具影響的宗教,而且成為統治歐洲幾百年的宗教。 公元28年春天的一個安息日,耶穌來到當地的猶太人會堂,大聲宣布自己的身份和悟出的道,但是沒人追隨他、理解他。 遭此挫折耶穌並未灰心,他離開家鄉,來到北方的迎百農,開始了自己的傳教佈道生涯。他以自己的醫學知識給人治病,同時宣傳天國的福音,使聾子聽到了聲音,失明者見到了光明,顯示了種種神跡,耶穌的名字很快傳遍了四方。 鏈接 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日、復活節、升天節、諸聖日(萬聖節)等,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命名日等節日。聖誕節:12月25日。原為羅馬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羅馬帝國以基督宗教為國教後將此日改為紀念耶穌基督誕辰,但耶穌基督降生的真實日期無人知道。 受難日:復活節前的禮拜五,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 復活節: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間,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紀念耶穌基督復活。 感恩節:(北美洲基督教傳統節日,而非普世基督教節日)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美國),或10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加拿大)。 耶穌通過研究傳統的律法和先知的言論,賦予以新的含義,勉勵人們認真地遵守因為通向滅亡的道路是寬的,而通向永生的路是窄的,但只要努力遵守,知難而進,就會獲得新生,直到永生。他的主張很快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在他的身邊逐步形成了新的教派。不久,耶穌在眾多徒中選出12位助手(西門、安德烈、雅各、約翰、馬太、腓力、馬多羅買、多馬、達太、西皮太雅各、西門分銳黨、猶大),來幫他發動、組織、領導民眾。 公元30年4月2日,耶穌率領門徒浩浩蕩蕩向耶路撒冷進發,與猶太教的領袖們進行公開論戰。這次論戰是對猶太教當局的公然挑戰,雖然論戰勝利了,耶穌佔了上風,但猶太教當局和猶太教的大祭司聯合起來必欲置耶穌於死地,他們收買了猶大。4月7日中午,耶穌被以煽動民眾、猶太人的王的名義處死,釘死在十字架上。 15 .奧佔斯丁 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奧古斯丁 生卒年:354-430 國籍:古羅馬 家庭:異教徒 出生地:北非(現今的阿爾及利亞) 性格:放浪不羈與虔信忠誠 志趣:美學、宗教 身份:思想家、基督教領袖 奧古斯丁的父親為人懶散偷安,貪戀世俗,直到臨終的時候才信主受洗。母親莫尼加則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奧古斯丁兼有父母兩種性情,勤奮好學卻又放浪不羈。7歲人小學,12歲人文法學校,17歲到迦太基就讀雄辯術學校,專攻修辭學,其間因作了一篇戲劇詩而文名大振。 萬物的和平在於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 名人影響 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深深影響著西方羅馬教會,雙成論為中世紀的宗教統治確立了理論根據。他的宗教神秘主義美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對世俗藝術的攻擊涉及到的虛構、想像、構思、象徵和形象等文藝理論問題,對後來的許多文藝流派都有影響。他所創立的基督教哲學,成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院哲學所依據的權威之一。 19歲在讀了西塞羅(Cicero)的著作後,對哲學發生了興趣,探索善惡的來源,因而信摩尼教,他一面治學,一面教書,日久,他發現該教理難於自圓其說。後來,他讀到新柏拉圖派的威克多林傳記,讀到他在老年時如何歸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動,改信基督教。由此他相信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實之源。自此以後,內心起了極大的變化。他離開了情婦,辭去教職,退居在一處山莊,與諸友人共研哲學,寫成許多論文。他回家鄉後,仍勤究學問。391年,前往希坡(Hippo)受職為神父。4年之後,又繼承主教一職,成了最有地位的教主。 奧古斯丁把哲學和神學調和起來,以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督教教義,確立了基督教哲學體系。主要著作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論自由意志》、《論美與適合》等。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創造世界,而且上帝既不需要材料,也不需要工具,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他僅憑語言就足以產生出整個世界。 奧古斯丁認為一切美源自上帝。在他看來,美是分等級的,最高的、絕對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體美是低級的、相對的美。在美和丑的問題上,他主張美是絕對的,丑是相對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積極因素。這種看法具有辯證性。比較起來,精神美在物質美之上。與精神美相比,物質美是短暫的、相對的美。至高無上的美是上帝。 奧古斯丁認為只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只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於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志,自願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 這種決定論的「原罪」和「救贖」理論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論像上帝論和基督論一樣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 奧古斯丁認為,現實世界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前者是「塵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領域,是肉體淫亂的淵數,在現世中表現為異教徒的生活態度;後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選民」即預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座永恆之城,在現世中代表著它的就是教會。 16 .穆罕默德接受真主啟示傳播伊斯蘭教的人類最後—位先知,第一個伊斯蘭國家的創立者 穆罕默德 生卒年:570-632 國籍:沙烏地阿拉伯 家庭:中產家庭 出生地:麥加 身份:先知、國王 據伊斯蘭教史記載:穆罕默德出生前父親亡故,6歲時母親病故,從此以後,他的祖父阿卜杜拉照管他,祖父是當地有名的哈希姆部落的一個前酋長。家庭將他託付給一個牧游部落,童年替人放牧。8歲時他的祖父也逝世了。他的叔叔阿布塔裡布照管他,叔叔是古萊氏族哈希姆部落的新酋長,這是當時麥加最強大的一個部落。 麥加當時是一個城市國家,它的中心是卡亞巴,傳說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祖先亞伯拉罕親自建造的。當時大多數麥加人崇拜聖像。雖然麥加沒有自己的資源,但它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許多遠方的部落來此交換貨物。傳說穆罕默德非常積極地參加城市生活,他的叔叔建立了一個幫助窮人的組織,穆罕默德非常積極地參加其活動。他幫助解決糾紛,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美名,因為他在處理爭吵糾紛時非常公正。 名人影響 穆罕默德建立了一個今天有數億信徒的宗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這個國家的繼承人,不論是統一的還是分離的,在歷史上和在今天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許多人認為穆罕默德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穆罕默德的教導培育了一個具有動力文化的社會,這種文化對人類歷史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穆罕默德12歲時開始隨叔叔外出經商,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對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狀況及多神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狀況有較深的了解。 25歲時受雇於麥加富遺赫蒂徹,幫其經商。穆罕默德的才能令赫蒂徹欣賞,不久與其結婚。不過,婚後的他常到麥加郊區希拉山洞中靜思,思索宇宙的奧秘與人生存的價值。 40歲時,有一天,當他在希拉山洞內獨自深思時接到了安拉通過天使傳達的啟示,命令他作為人間的使者,傳播伊斯蘭教。612年末,他開始公開號召麥加居民放棄聖像崇拜,歸順並敬畏獨一的安拉,止惡從善,宣稱伊斯蘭教是自古以來唯一的正統宗教,他自己是該教的最後一位使者。傳教中,他主張限制高利貸、買賣公平、施濟平民、善待孤兒、解放奴隸、制止血親復仇、實現和平與安寧,吸引了一大批當地,叭人的追隨歸順,成了新的領袖人物。 619年,其叔叔和妻子相繼去世,使穆罕默德失去了兩位重要的保護人和支持者,麥加貴族乘機加緊迫害他及其追隨者。伊斯蘭教史稱此年為「悲痛之年」。 名人軼事 穆罕默德處事公正,獲得美名。尤其著名的是以下這個故事:當卡亞巴在一次洪水中被摧毀重建後,麥加各部落的首領爭著要作為將那裡的那塊神聖的大黑石放回原處的人。穆罕默德成為解決這個爭執的公正人。他讓大家在地上鋪一塊大白布,將這塊石頭放在白布中央,然後讓城內部落的首領一起將這塊白布抬到卡亞巴的中央,而穆罕默德自己則將這塊石頭安置下來了。 622年,穆罕默德應麥地那人的邀請,令信徒分批秘密遷往麥地那,他本人也與摯友艾卜?伯克爾躲過敵人的追捕,於是年9月24日到達麥地那,在伊斯蘭教史上把此年稱為「偉大的遷徙之年」。後把此年定為伊斯蘭教教曆元年。 在麥地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項與各氏族集團共同遵守的公約。藉以鞏固各氏族的團結;接著建立了一個以伊斯蘭教信仰為共同基礎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權,並陸續確立伊斯蘭教的各種典章制度。630年,由於麥加人違約,穆罕默德率領十萬大軍奪取麥加城,並迅速清除了「克爾白」殿內一切聖像,將「克爾白」定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631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紛紛派代表團到麥地那表示願意接受伊斯蘭教,至此,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17.愛留根納 加洛林王朝文化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學者,「中世紀哲學之父」 愛留根納 生卒年:約800-877 國籍:愛爾蘭 身份:思想家 愛留根納早年和晚年活動無文獻記載。公元845年左右被禿頭查理任命為宮廷學校的校長,任教達25年之久傳說他後來回到英格蘭,在那裡去世。 愛留根納建立了中世紀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成為這一時期獨具一格的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這個時期真正的哲學是從愛留根納開始的。 在基督教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年代裡,愛留根納哲學中的自由思想無疑洋溢著一股清新的氣息,這也使它不容於教會正統。教皇尼古拉一世曾要求禿頭查理或者將愛留根納交付羅馬接受審判,或者將他逐出宮廷學校。由於禿頭查理的庇護,愛留根納才幸免於難。但在禿頭查理於877年去世後,愛留根納就不知所終了 名人軼事 愛留根納與羅馬帝國的查理大帝相處得十分融洽,不像君臣,倒有點像「哥們兒」。一次用餐時,查理大帝發現「愛爾蘭」和「笨蛋」兩個詞的讀音十分相近,就調侃愛爾蘭出生的哲學家:「你說愛爾蘭人和笨蛋相差有多遠甲」愛留根納聽罷會心一笑,沖著桌子對面的查理說道:「就隔一張桌子那麼遠,陛下。」查理不以為忤,哈哈大笑。 恩格斯在談到愛留根納的哲學思想時說道:「他的學說在當時來說是特別大膽的;他否定『永恆的詛咒』,甚至對於魔鬼也如此主張,因而十分接近泛神論」。 愛留根納明確地提出了信仰應當服從理性。對於哲學在探求真理方面的作用,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這樣理解上帝的三位一體,把聖父理解為創造的實體,理解為一切事物的本質性,把聖子理解為上帝創造萬物所遵從的理智,把聖靈理解為創造的生命或生命力。他認為理性和啟示都是真理的來源,具有同等的權威,如果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之間出現了矛盾,我們就應當服從理性。 愛留根納全部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自然的區分。在《論自然的區分》一書中,愛留根納認為自然只是一般名稱,指的是全體存在的與不存在的,是心靈所能了解的或者超越心靈力量所能涉及到的全部事物。他還將自然區分為四種:創造而非被創造的自然,被創造又能創造的自然,被創造而不能創造的自然,不創造又不被創造的自然。這種思想無疑為後世的泛神論洞開了門戶。 為了理解自然,愛留根納又從存在與不存在的角度對自然進行區分。他認為存在與不存在,既是可以區分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存在和不存在的區分和統一表現為五種不同的方式。 一方面,上帝是包羅萬象的存在;另一方面,就上帝超越理性來說,他又是不存在。事物就我們能夠認識其屬性而言,是存在;就我們對它們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存在毫無所知而言,它們又是不存在。 就被創造物本性的不同層次來考察存在和不存在。 根據可能和現實、原因與結果的關係來區分存在於不存在。現實可見的是存在,尚未實現的或屬於未來的不存在;實現了的原因作為結果就是存在,隱藏的、尚未實現的原因則是不存在。 不生不滅、常住不變的東西就是存在,有生有滅、變化不定的東西就是不存在。 人是按照上帝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人犯了錯,從而背棄了上帝,背棄了上帝賦予自己的形象,喪失了自己的存在,就成為不存在。但當人被引導恢復了先前的存在狀態,就又恢復了存在。這也就意味著,符合自身理念的就是存在,不符合理念的就是不存在。 愛留根納關於存在與不存在的五種區分,繼承了古希臘哲學中關於存在與不存在的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他把存在與不存在視為辯證的統一,視為一個運動、相互轉化的過程,顯示了較高的思辨水平,其中包含著不少合理的思想。 18.阿伯拉爾 中世紀法國經院道德哲學家,邏輯學家和神學家 阿伯拉爾 生卒年:1079-約1142 國籍:法國 家庭:騎士家庭 出生地:南特巴萊德 性格:堅貞剛毅、自負高傲 志趣:邏輯學、神學 身份:修士 青年時期的阿伯拉爾為了參加「辯證法的比武大賽」,放棄了騎士稱號的繼承權,他四處尋訪名師,到巴黎學習哲學。先後就學於唯名論者洛色林和唯實論者拉昂的安瑟倫,但每次都以對老師的激烈批評而結束。後同香浦的威廉等研究邏輯和神學。1115年回到巴黎講學,取得巴黎聖母學院教席職位並獲座堂神父銜,受到學生熱烈擁戴。同年因與學生海洛伊斯的愛情而遭海洛伊斯的伯父巴黎聖母院大堂座堂神父福爾伯的私刑閹割。阿伯拉爾忍辱負重繼續從事教學和研究活動此後,他在法國西北部的一所保惠師修道院設立學校,在簡陋的魯伊修道院任院長,1136年回到巴黎主教座堂學校任教寫了大量著作 名人影響 阿伯拉爾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中世紀最偉大的另一位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幫助後者徹底結合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與基督教的正統學說,創立了完整的經院哲學體系——托馬斯主義。阿伯拉爾反對迷信權威,從懷疑權威出發,依據理性進行研究,最後達到真理,開創了後來以笛卡爾等人為代表的近代法國懷疑精神的先河,為後來的宗教改革作了理論準備。 阿伯拉爾是12世紀反對迷信權威的勇士。在方法論原則上對經院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影響。阿伯拉爾的結論是:「在學問上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堅持的和經常的懷疑。……由於懷疑,我們就驗證,由於驗證,我們就獲得真理」。 阿伯拉爾哲學上認為共相是存在於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阿伯拉爾繼承洛色林的唯名論傳統,堅持個別事物的真實存在,否認共相的客觀實在性。在邏輯的共相問題上,他既不贊同洛色林的極端唯名論,也反對威廉與安瑟倫的唯實論,主張溫和的唯名論,後被稱之為概念論。他認為共相僅存在於人的思想中,是顯示多個事物間相似性或共同性的概念。 恩格斯高度評價了阿伯拉爾的反權威思想:阿伯拉爾的「主要東西——不是理論本身,而是對教會權威的抵杭不是像安瑟爾模那樣『信抑而後理解』,而是『理解而後信仰』;對盲目的信仰進行永不鬆懈的鬥爭」。他的墓志銘稱他為「高盧的蘇格拉底」,「一個多才多藝的人,精細的、敏銳的天才」。 名人軼事 1113年阿伯拉爾向當時享有盛譽的神學家拉昂的安瑟倫學習神學。但他發現他的老師名不符實,便批評安瑟倫像一棵光長葉不結果的樹,像光冒煙不發火的爐子。 在倫理學上他主張動機論,從唯名論原則出發,阿伯拉爾把善惡歸諸於個人的意向和良知。他強調人們主觀動機的重要性,認為違背道德良心的行為就是犯罪。 在「三一論」上,他認為父、子、聖靈是上帝自我顯現的三種表象,被控為異端。 在罪與救贖的問題上,他否認傳統的原罪說,認為原罪並不帶有原過,亞當傳給後代的只是對罪的懲罰或後果。他反對坎特伯雷的安瑟倫的救贖補償說。 在信與知的關係上,他批駁坎特伯雷的安瑟倫信以致知的觀點,主張信仰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阿伯拉爾還提倡宗教寬容。他雖然沒有反對教會及基督教信仰,但是,因強調理性,被認為背離正統教會的傳統教義。 19.阿利蓋利·但丁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者,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 阿利蓋利?但丁 生卒年:1265-1321 國籍:義大利 家庭:沒落貴族 出生地:佛羅倫薩 性格:執著 志趣:寫作 身份: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莫基者 但丁6歲母親去世,18歲父親病故。他繼承父親遺志,積极參加政治鬥爭。當時他成為佛羅倫薩重要政黨成員,並被選為最高權利機關執行委員會的6位委員之一。1301年教皇宣布放逐但丁,從此但丁再也沒有能回到家鄉。但丁在被放逐時,他以著作排遣其鄉愁,並將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寫人他的名作《神曲》中,對教皇揶揄嘲笑,他將自己一生單相思的戀人,一個叫貝特麗絲的25歲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但丁於1321年客死他鄉,在義大利東北部拉維納去世。 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名人影響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義大利托斯卡納方言寫作的,對形成現代義大利語言以托斯卡納方言為基礎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除了拉丁語作品外,古代義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語言寫作,他的作品對義大利文學語言的形成起了相當大作用,對文藝復興運動起了先行者的作用,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 《神曲》中表現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使詩人成為文藝復興新時期即將到來的預言者。詩中,但丁肯定知識和理性精神,批判了中世紀的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儘管作為一個基督徒,但丁不能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等直接安排進天堂,但卻把這些「高貴的」異教徒放進地獄中一個毫不受苦的美麗幽靜之處。但丁還同情為愛情而遭慘殺在地獄中受苦的保羅和弗蘭采斯加,批判了教會的禁欲主義。長詩多處流露出期待結束黨派紛爭,實現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對祖國的摯愛,常使詩人情不自禁。 名人軼事 一個春光陰媚的上午,陽光灑在阿爾諾河上,波光閃閃,把河上的廊橋和橋畔的行人映襯得更加光彩奪目。一位高貴而美麗的18歲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向老橋走來。此時,但丁正從廊橋的另一頭迎著18歲少女走上廊橋,兩人在橋上不期而遇。但丁凝視著18歲少女,既驚喜又悵然;而18歲少女卻手持鮮花,雙目直視前方,徑直從但丁身邊走過,{方佛沒有看見但丁。但她的眼裡放射出的異樣的光芒和臉上泛起的潮紅卻透露出少女情動的信息。貝特麗絲最終並沒有嫁給但丁,在但丁第二次見到她時,她已被迫嫁給了一位伯爵,不久就天亡了。貝特麗絲帶走了但丁的夢想,也把美麗和哀傷留給了但丁。但丁是個對愛情矢志不渝的人,他一直愛戀著她,永志一生。這樣的哀傷和思念,成就了他早年詩作《新生》。 20.托馬斯·阿奎那 13世紀義大利神學家,著名的經院哲學家 托馬斯?阿奎那 生卒年:1225-1274 國籍:義大利 家庭:貴族家庭 出生地:那不勒斯的阿奎諾 性格:謙虛、沉穩 志趣:聖經、哲學 身份:神學家、經院哲學家 托馬斯5歲時接受啟蒙教育。14歲轉人那不勒斯大學攻讀文學。期間加人了多米尼克修會後受修會派遣到巴黎大學深造,在那裡拜阿爾伯特為師。不久被阿爾伯特帶到科隆繼續學習他的《答外教人》一書,讓他成了國際神哲學界的權威。 大約在公元1266年,他著手編寫經院哲學中最偉大的不朽名著《神學大全》。1259-1268年間曾先後擔任亞歷山大四世、烏爾班四世、克雷其四世3位羅馬教皇教廷的神學教師和法王路易九世的神學顧問。1274年,應教皇之召赴里昂參加宗教會議,不幸於中途因病去世。 名人影響 托馬斯以其大膽革新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為基督教建立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哲學體系,確立了亞里士多德主義在教會神學中的地位,對後世的神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教會權威日趨沒落,托馬斯的地位不斷上升。1323年,他被封為聖徒,1567年又被封為聖師。1879年,教皇利奧十三世正式規定托馬斯學說為羅馬公教會的神哲學原理。直到20世紀,亦有新托馬斯主義流行於世。在宗教哲學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證明上帝存在的五種論證,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托馬斯繼承老師阿爾伯特的思想路線,不顧教會保守勢力的反對,適應時代的新思潮,將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 在宗教哲學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上帝論,他通過五種論證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為上帝的存在找到了理論根據,他的上帝主宰學說對後世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 托馬斯根據宗教教義與亞里士多德的有關學說,提出處理經濟關係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分配的公正與交換的公正。他把財富分成兩種,即自然財富和人為財富。認為自然經濟是一國幸福的基礎,金銀財富作為人為財富,不應成為國家和個人追求的目標。 在倫理學問題上,托馬斯吸取了亞里士多德關於至善的理論,但把至善和上帝聯繫在一起。他認為,人是一種有目的的動物,人的一切行動乃至整個人生都在追求著某種目的、幸福或者善。人的至善和最高幸福就在於承認上帝、信仰上帝、認識上帝、分有上帝。 名人軼事 托馬斯的兄弟不願他加入多明我會,就在路上用武力把他劫走,軟禁堡壘中。托馬斯在軟禁期中,研究神學家伯多祿龍伯的著作,還潛心研究聖經。他的兄弟威逼利誘,無法動搖他的意志,竟設法唆使妓女到托馬斯室中,用美色誘惑他。托馬斯大怒,赤手從爐中取出燃燒的炭,將唱妓驅逐。兩年後,家人見托馬斯志不可屈,就釋放他重返了修道院。 托馬斯秉性沉默寡言,又生得身體魁梧同學遂賜以「啞牛」綽號。一位熱心的同學見他外表笨拙,就自願替他補習。 托馬斯天性謙虛,欣然接受,每遇疑難字句,這位同學無法解釋,托馬斯反倒替他講解,頭頭是道。不久,全班同學對托馬斯漸加註意,私下將托馬斯的筆記交給老師亞爾伯。亞爾伯讀後異常欽佩,相信託馬斯不是平凡之人。第二天,就叫托馬斯來面試。考完後,對眾學生說:「你們稱托馬斯為啞牛,將來這位啞牛的叫聲,將震動普世。」 21.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近代政治學理論的奠基者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生卒年:1469-1527 國籍:義大利 家庭:沒落貴族 出生地:佛羅倫薩 身份: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1494年馬基雅維里參加反美第奇家族的起義。1498年起任佛羅倫薩共和國掌管軍事外交的「十人委員會」秘書,負責起草政府文件和佛羅倫薩防務,並出使義大利各國和法、德等國。1513年美第奇家族復辟,遭逮捕和監禁。恢復自由後,長期隱居莊園,著書立說。 馬基雅維里是第一個使政治學獨立,同倫理家徹底分家的人在他的學術名著中,《君主論》是最小的一部,但也是最有名的一部。 馬基雅維里是中世紀晚期義大利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主張結束義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論》中認為共和政體是最好的國家形式,但又認為共和制度無力消除義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只有建立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政體才能使臣民服從,抵禦強敵人侵。他強調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權術政治、殘暴、狡詐、偽善、謊言和背信棄義等,只要有助於君主統治就都是正當的。這一思想被後人稱為「馬基雅維里主義」。他還著有《論戰爭藝術》(l520)和《佛羅倫薩史》(l525)等。 薩拜因:「馬基雅維里對國家這個詞的近代含義所作的貢獻要超過任何別的政治思想家,甚至國家這個詞本身,作為最高政治實體的名稱似乎也主要是因他的著作而開始在近代語言中加以經常應用的。 名人軼事 馬基雅維里在1527年4月21日臨終的時候還給那些在他彌留之際陪在他身邊的忠誠的朋友們講述了一個他做過的夢。 在他夢黔,他看見一夥衣裳襤褸,形容邋遢的人。他問他們是些什麼人。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一些品德高尚、受到祝福的人;我們正在去往天堂的路上。」後來,他看到一群服飾端莊,形容高貴、肅穆的人,在嚴肅地談論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在他們中間,他認出了幾個偉大的古代哲學家和史家,如柏拉圖、普魯塔克、塔西陀等。他又問他們是些什麼人,正往哪兒去。「我們是被詛咒下地獄的人,」他們答。馬基雅維里說,他更樂於呆在地獄裡,他在那裡可以跟古代世界的那些偉人討論政治,他可不喜歡呆在天堂里,呆在那群受到祝福而品德高尚的人中間,他會飽受煎熬的。 他在《論李維著羅馬史前十書》中社會衝突理論:人們相互鬥爭竟使國家保持統一,而免崩潰的趨勢。他留傳給後代思想家一個古典的理念,即任何持久的政體必須在君主、貴族、民主三種要素之間維持平衡。創造以及維繫一個在市民公共領域中超越私人與家族偏執的國家,雖是人類的最高成就,但卻有其終局的厄運。因為國家創造和平,和平帶來繁華,當人們逐漸習慣繁華與和平的日子,他們便喪失公德,放縱私人的情慾;用馬基雅維里的話說:自由屈服於腐化。這個強調公民參與的傳統,甚至在近代早期歐洲的絕對君主政體中亦未曾斷絕,而從法國大革命的時代開始即成為主流。它構成現代所謂「民主政體」的許多內容。 馬克思曾經肯定馬基雅維里及其後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國家觀上擺脫神學的束縛說,他們「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他們都是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出國家的自然規律;」並且又一次指出馬基雅維里及其後的一些近代思想家使政治研究獨立於道德,他說:「從近代馬基雅維里……以及近代的其他許多思想家談起,權力都是作為法的基礎的,由此,政治的理論觀念擺脫了道德,所剩下的是獨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張,其他沒有別的了。」 一位君主如果他的作法符合時代的特性,他就會得心應手;同樣地,如果他的行徑同時代不協調,他就不順利。 22.哥自尼 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哥白尼 生卒年:1473-1543 國籍:波蘭 家庭:商人 出生地:托倫布 性格:勤勉、虔誠 志趣:天文 身份:醫生、教士、天文學家 哥白尼的父親是個當議員的富商,l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被送到舅舅務卡施大主教家中撫養。務卡施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在哥白尼念中學的時候,務卡施就帶著他參加人文主義者的聚會。1491年,按照舅父的安排,哥白尼到克拉科夫大學去學習天文和數學1496年,來到文藝復興的策源地義大利,攻讀法律、醫學和神學,其間天文學家諾瓦拉對哥自尼影響極大,在他那裡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 名人影響 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巨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雖然哥白尼的觀點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他的理論為人類的宇宙觀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哥白尼不僅鋪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學的道路,而且開創了整個自然界科學向前邁進的新時代。從哥白尼時代起,脫離教會束縛的自然科學和哲學開始獲得飛躍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地打擊了教會的宇宙觀,使天文學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自然科學從此獲得了新生,這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哥白尼的歷史功績是偉大的。 在義大利北部的波倫亞大學,他結識了當時知名的天文學家多米尼克?瑪利亞,同他一起研究月球理論。約1510年前後,在赫爾斯堡,哥白尼為闡述自己關於天體運動學說的基本思想撰寫了題為《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設》的短文,它宣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附近就是宇宙中心的所在。地球也和別的行星一樣繞著圓周運轉。它一晝夜繞地軸自轉一周,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1533年,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進一步提出了他的學說的要點。不久,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偉大的《天體運行論》終於完成。文中闡述了著名的日心學說,提出「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體的運動是均勻永恆之圓運動或複合運動」的觀點。書中公布恆星年的時間為365天6小時9分40秒,誤差只有百萬分之一;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是地球半徑的60.30倍,誤差只有萬分之五。在《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還詳細講解了地球的三種運動(自轉、公轉、赤緯運動)所引起的一系列現象,歲差現象、月球運動、行星運動的及金星、水星的緯度偏離和軌道平面的傾角。《天體運行論》的誕生,使當時所知道的太陽系內天體的位置和運動狀況更為完整了。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自然科學藉以宣布其獨立並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燒教諭的革命行動,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這本書(雖然是膽怯地,而且可說是只在臨終時)來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會權威挑戰,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名人軼事 哥白尼從小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喜歡觀察天象,人小志大。他常常獨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有一次,哥哥不解地問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邊,望著天空發)呆,難道這表示你對天主的孝敬甲」哥白尼回答說:「不。我要一輩子研究天時氣象,叫人們望著天空不害怕。我要讓星空跟人交朋友,讓它給海船校正航線,給水手指引航程。」 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的日心說,科學地闡明了天體運行的現象,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統治地位的托勒密地心說,並從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關於上帝創造一切的謬論,從而實現了天文學中的根本變革。由於哥白尼的學說觸犯了基督教的教義,遭到了教會的反對,其後他的著作被列為禁書。但真理是封鎖不住的,這一光輝學說經過三個世紀的艱苦鬥爭,終於在1882年得到羅馬教皇的承認。 23.托馬斯·莫爾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烏托邦》一書的作者 托馬斯?莫爾 生卒年:1478-1535 國籍:英國 家庭:富有家庭 出生地:倫敦 性格:剛正 志趣:法律 身份:官員、恩想家、律師 莫爾幼年喪母,父親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勤儉持家、正直明達,對兒子要求極為嚴格,這對莫爾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幼時莫爾人倫敦的聖安冬尼學校,學習拉丁文13歲時,父親將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很有影響的政治家,擔任過英國的大法官的紅衣大主教莫頓家中。從他那兒莫爾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響。 1492年,莫爾進人牛津大學攻讀古典文學,學習了希臘文,熟讀柏拉圖、伊壁鳩魯、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柏拉圖的思想對莫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他還學習了不少人文主義學科,並與著名人文主義者科利特、格羅辛、林納克等有很深的交往,受此的影響,他很快成為了一位堅定的人文主義者。1494年他離開了牛津大學,進人新法學院學習法學,後又在林肯法學院攻讀英國法,23歲時成為一名卓有才華的律師,他在研究法律的同時,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 名人影響 由於莫爾在《烏托邦》中為人類設計的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使他被世人公認為是西歐第一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西方許多思想家。 26歲時他曾被選為議員,開始從政。後曾擔任了倫敦司法長官,並贏得了倫敦市民的信任。1515-1516年在英國商人的敦促下,英王兩次委派莫爾到荷蘭及加來,調停與當地商人發生的商務糾紛。其間完成了《烏托邦》寫作。 1518年,莫爾被任命為王室請願裁判長,樞密顧問官。巧21年,出任副財務大臣,並受封為爵士。1523年,經大法官沃爾西提名,當選為下院議長。1525年,他被任命為蘭開斯特公國的首相。1529年取代沃爾西成為英國大法官,這是僅次於英王的政界要人。 由於在國務活動中,莫爾堅持己見,不肯委曲求全,英王對他甚為不滿。不久兩人之間的矛盾變得日益深刻了。1532年,他因反對國王離婚再娶憤而辭職。他的做法激怒了亨利八世。後莫爾因拒絕宣誓效忠亨利八世被關進倫敦塔。1535年7月7日,托馬斯?莫爾被以「叛國」罪名處以死刑。1886年,在莫爾去世三百多年後,天主教會追封他為聖徒,儘管他不是一位正統的天主教信徒。 《烏托邦》一書是莫爾的不朽巨著,拉丁文寫成。 《烏托邦》一書,莫爾將批判的矛頭直指剝削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私有制,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淵數,必須消滅它。 智者寧可防病於未然,不可治病於已發;寧可勉勵克服痛苦,免得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莫爾將自己對人類美好國家制度的憧,憬投射在他所假想的烏托邦島上仁在政治方面,烏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民主,即除奴隸之外的全體烏托邦人當家作主。烏托邦社會由自由公民和奴隸構成。在經濟方面,烏托邦人的一切經濟活動以人們的生產勞動為前提,在烏托邦,「為了滿足人們自然需要和便利要求」,不分男女,只要年齡和體力適合,都要參加勞動。烏托邦實行財產公有,所有產品公共管理,按需分配。在科學文化方面,烏托邦人注重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在社會生活的方面,烏托邦人採取的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家庭倫理對烏托邦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在宗教為面,烏托邦人採取了很明智的寬容態度。在對外關係方面,烏托邦人對外部世界所持的是和平友好的態度,但在必要的時候也不會拒絕、甚至會去發功戰爭仁此外,莫爾還對烏托邦的人口、教育、城市規劃、交通運輸、婚嫁習俗、語言文字、醫藥生,乃至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了描述。 名人軼事 1504年,年僅26歲的莫爾被選為下議院的議員。有一次,當英王亨利七世向議會無理勒索一筆封建性的巨額補助費時,莫爾竟敢當眾「直犯龍顏」,義正詞嚴地否決了國王的要求,使出席議會的王公大臣們感到驚慌失措。他們急忙稟奏國王說:「一個還沒長鬍子的男孩打亂了陛下的全盤計劃。」莫爾這種不顧個人安危、敢於仗義執言的性格,早在年輕時就已經鋒芒畢露。 24.馬丁·路德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領袖,新教路德宗創始人 馬丁?路德 生卒年:1483-1546 國籍:日耳曼 家庭:家民 出生地:紹森幾亞的艾斯里本 性格:專斷、粗暴 志趣:宗教創新 身份:修士、宗教改革思想家 路德自幼家中貧困,父親的脾氣非常暴躁、嚴厲,對孩子們的教育以恐嚇和懲罰並施。路德比較性急,常受父親的刑法。少年在懼怕其父母發怒的環境下成長。1497年到納爾兄弟會學校讀書1502年路德在爾筆特大學畢業。1505年路德不顧父親的反對,進入了奧古斯丁的修道會面對神職人員的腐敗,路德決定回威騰堡攻讀神學博士。當他為解除自己「心靈之痛苦」尋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贖」之路時,認識到傳統教會要求人們履行的救贖禮儀和善功,無助於人們解除這種深沉的內心苦悶,經院神學只能引領人的心靈走人死胡同。於是開始向天主教發起挑戰。 1517年馬丁?路德針對諸多神學問題尤其是對大赦、贖罪券和一般善工的價值問題,提出了《九十五條論綱》,一場轟動整個歐洲的爭辯由此開始。《九十五條論綱》批評某些教會徵收發行贖罪券弊端,認為告解聖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認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慾,若無內心的懺悔便毫無用處;靠積累功德贖罪無益,論綱觸怒了教廷。 名人影響 宗教改革運動的結果是建立了各種不同的新教派。隨之而來的是在歐洲發生了廣泛的宗教戰爭,包括德國「三十年戰爭」。在隨後幾個世紀中的歐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間的政治鬥爭都起著一種主要的作用。宗教改革運動在西歐文化發展中還起著一種微妙難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兩種教派長期鬥爭的結果是引發了天主教在17世紀的改革,引入了人文主義。進而出現18世紀法國的自由主義。基督教卻在18世紀沒落而發動其自身的改革,結果產生了宗教自由主義,最終產生了現代的各種思想,包括社會主義。路德對猶太人的排斥、迫害巫師和巫婆的觀點對後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520年路德連續發表《關於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提出了因信稱義的命題主張。他一再強調,為靈魂得救只須要信仰,用不著善行,他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家政權應予挽救,並將羅馬教會稱為「打著神聖教會與聖彼得的旗幟的、人間最大的巨賊和強盜」。 除非聖經或理由清楚的說服我,我受所引用的聖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願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做。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 1520年6月教皇利奧十世對路德頒布詔諭,限定他在60天內悔過自新,否則要給予開除教籍的處分。 恩格斯說,這種宗教的改革帶有資產階級的性質,使教會共和化和民主化,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外衣。 名人軼事 家裡生活的窘迫,少年的路德時常到街頭去行乞。路德回憶,某一天,教會慶祝耶穌基督降生,我們一同在鄰近的村莊遊行,高歌伯利恆城裡的嬰孩耶穌,我們停在一座農舍的前面,一位農夫聽到我們的歌聲,拿著食物出來給我們吃,他大聲喊著:「孩子們,你們在哪裡?」「我們本來不需要驚恐的,因為農夫一片好心要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久受教師的斥責,已經變成驚弓之鳥了。這個農夫不斷地呼喚我們,我們才停止腳步,原來他給我們兩根大的臘腸,叫我們飽餐一頓。」 1521年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決定執行教皇開除路德教籍的通諭,判路德有罪.1522年,他回到威森堡繼續鼓吹改革,不停與天主教「大戰」。路德的激情和行動激發了整個德意志各階層渴望改革的人們自發奮起。但隨著運動的深入,路德卻表示「我不願意靠暴力和流血來維護福音」。 馬丁?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人。他有充沛的精力和創新的思想,他的「因信稱義」的宗教學說,反天主教的救贖理論,否定了教會和僧侶階層對社會的統治權。他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席捲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於西歐的超國家封建神權統治。馬丁的理論具有世界性的廣泛影響。 25.讓·布丹 近代西方最著名的憲政專家、國家主權學說創始人,政治思想家 讓?布丹 生卒年:1530-1596 國籍:法國 家庭:貴族家庭 出生地:法國安吉爾 性格:穩重 志趣:法學、政治學 身份:律師、議員 布丹出生於法國,年青時在圖魯茲大學攻讀法律,畢業留校任講師,後在巴黎任律師,16世紀70年代任王室檢察官,被聘為亨利三世的宮廷法律顧問。1576年擔任安吉爾省議會議員、法國三級會議中第三等級的代表。晚年擔任何朗松伯爵的顧問,並受到法國國王的恩寵。 讓?布丹是近代西方最著名的憲政專家,他的《國家論六卷》被譽為西方關於國家主權學說的最重要論著。不丹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除致力於法學、政治學的研究外,對古希臘學說及物理學、地理學、醫學、占星學均有造詣。 在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中,他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了國家主權學說,不丹同馬基雅維里一樣,擺脫了經院哲學和神學的束縛,開 國家主權是絕對永久的、至高無上的、可以不受法律限制的。 名人影響 布丹的主權思想以及現實中的主權實踐對近代歐洲民族國家體制和國際關係有重大影響。在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建立初期,貴族、教會的勢力十分強大,民族國家的鞏固需要權威,沒有權威就有可能導致國家的分裂,主權理論的提出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為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後來各國政府維護自身的獨立自主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這種理論也引發對擁有主權的人在行使權力時如何從制度上的限制問題。 始用現實的、人的眼光來看待國家政治問題。在《國家論六卷》中,也是出了理想的君主政體問題,創立了君主主權理論。 在國家起源上,布丹認為國家是從家庭發展而來,是順其自然出現的。是征戰的暴力機構。其合法性是通過契約確定的。 布丹以《國家論六卷》,開創了西方公法學,至拿破崙時代編纂一系列公、私法各項法典,直到二戰後法治復興,公法學名聲鵲起,臻於繁盛。布丹第一次提出了國家主權的概念並給它下了一個定義。指出,主權是國家的最本質特徵,沒有主權就不成其為國家。國家是具有一種最高主權的合法政府。布丹認為:主權是國家的主要標誌,是對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權力。主權是指對內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外具有獨立平等的權力。 國家主權有三個特徵:第一,時間上它是永恆的。第二,空間上不受任何限制。第三,他是不能轉讓的,也不受法令的限制。第四,它不受法律的約束,因為主權是法律的來源。 布丹認為,主權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法權(議會由君主召集議事,無立法權),宣戰、靖和與締約權,官吏任命權,最高裁判權,赦免權等。 布丹主張把國家和政府分開,國家包括對最高權力的掌握,政府包括一個完整的機構。政體的形式由主體的歸屬而有所不同,一人掌握主權的稱之為君主政體,主權歸少數人掌握稱之為貴族政體,主權歸多數人掌握的稱之為民主政體。其中,最好的政體應該是君主政體。 布丹還提出,主權者就是統治者,被統治者都是公民。公民之間是不能平等的。貴族是特權階級,他們應享有更多的公民權。所有公民都有服從主權者的義務,並享有主權者保護的權利。 布丹的學說反映了中世紀後期法國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既要求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又要求維護資產階級的財產權利。 |
推薦閱讀:
※20個有思想的網站
※【思想雲·熱點】香港為堵富豪出逃叫停投資移民?
※曲阜:東方文明的思想宮殿——2015年山東曲阜三孔旅遊區自助游攻略
※【思想碎片】之一三一至一四〇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改革方面的十個突破 | 陳劍的共識網·思想者博客
TAG: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