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歷史】(13)契丹人在蒙金戰爭中
金朝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割據時期, 多王朝、多政權並立。金的南面與宋劃淮而治; 西面與夏為鄰; 金後期北面是新興的蒙古汗國; 夏之西北則是遼國遺裔契丹人建立的西遼政權。宋、夏、蒙諸政權都曾招誘金治下契丹人, 以達到削弱、瓦解金朝的目的。西遼政權雖與金國不接壤, 卻時刻吸引著金治下不甘忍受女真統治的契丹人, 客觀上加強了契丹人的離心力。故金朝周邊政權的存在對金治下的契丹人產生著重要影響。
一、契丹人投效蒙古的原因金朝後期契丹人紛紛投效蒙古, 其原因主要
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 金末「大河之北, 民失稼穡,官無俸給, 上下不安, 皆欲逃竄。加以潰散軍卒還相剽掠, 以致平民愈不聊生「。統治者為了解決財政困難, 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 還大量印發紙幣。」國虛民貧, 經用不足, 專以交鈔愚百姓。「
這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使物價極度上漲, 」時斗米有至萬二千者「,」萬貫唯易一餅, 民力困竭「。這使包括契丹人在內的廣大百姓災難深重, 無以為生。其次, 早在平定契丹農牧民反金後, 為了控制契丹人的力量, 世宗「敕諸所, 馬三歲者付女直人牧之」, 而且因自然災害或疾病等原因戰馬死亡, 牧民還要賠償, 這嚴重損害了契丹牧民的經濟利益。可以想見金後期生活在西北、西南及東北三個招討司轄境內的契丹人, 生活更加艱苦。隨著蒙古起兵攻金, 衛紹王恐契丹人與蒙古聯合, 加強了對北部契丹人的控制, 下令「遼民一戶, 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 」。
為了擺脫金朝的控制, 很多契丹人歸附蒙古。最後, 成吉思汗很注重拉攏契丹人, 契丹族將士了解金朝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兵力部署、作戰方式、軍事實力等方面的情況, 可以利用契丹人為先鋒和嚮導, 同時利用契丹人的勇敢善戰為蒙古效力,使蒙古在攻金的戰爭中掌握主動權。金代西北地區的契丹人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風俗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共性, 正如金人所說的 「乣人與北俗無異 」, 這使蒙元比較容易籠絡乣軍。而當時的乣軍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武裝力量, 乣軍的背叛對金蒙戰局有重要影響。成吉思汗非常重視對契丹人的感情籠絡, 將契丹人看作是自家人。他曾經告誡部下: 「山後百姓與本朝人無異。」
山後指太行山以後的奉聖、為、武、儒、雲、應、朔、蔚八州之地, 金代這裡是契丹人的聚居區。耶律楚材曾言: 「先帝遺詔, 山後民質樸, 無異國人, 緩急可用, 不宜輕動。今將征河南, 請無殘民以給此役。」
蒙古十分重視對契丹宗室與重臣的拉攏。興定二年 ( 1218), 成吉思汗嘗訪遼宗室近族, 當耶律楚材入見時, 成吉思汗說: 「遼與金為世仇, 吾與汝已報之矣 」。耶律留哥入見時,太祖曰:「漢人先納款者, 先引見。」太傅阿海奏曰: 「劉伯林納款最先。」帝曰:「 伯林雖先,然迫於重圍而來, 未若留哥仗義效順也, 其先留哥 」。並賜留哥金虎符, 仍官遼王。還說留哥長子薛闍「為蒙古人矣 」。蒙元將契丹人當成國人看待, 使在金朝遭受猜忌和壓迫的契丹人頗感欣慰, 自然樂于歸順蒙古。
由此可見, 金朝後期由於社會的動蕩及女真統治者對契丹人的民族歧視與限制, 加之蒙古的招撫, 使生活在西北、東北, 特別是與蒙古相鄰的三個招討司下的契丹人紛紛投效蒙古。
二、契丹人助蒙抗金的軍事活動
投效蒙古的契丹將士在蒙古攻金戰爭中十分活躍, 充當先鋒和嚮導, 給金朝以沉重打擊, 對金蒙雙方的戰局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早期降附蒙古的契丹人, 主要來自桓州 (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 ), 這裡臨近蒙古, 此地的契丹人對金邊地情勢非常熟悉, 故蒙古攻打金朝門戶時, 多藉助這些契丹人的力量。金衛紹王大安三年 ( 1211), 蒙古對金開戰, 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首先攻打的是桓州, 以桓州為攻破金朝防禦的突破口, 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為奪取金朝戰馬。桓州是金西北路招討司的治所, 是金代防禦西北諸族的軍事重鎮。桓州境內水草豐美, 金朝在這裡設置諸群牧所, 眾多契丹牧戶在這裡為金廷飼養大量馬匹。而此時蒙古作戰全部是騎兵,「 有騎士而無步卒, 二三騎或六七騎 」。「無步卒, 悉是騎軍 ,,凡出師, 人有數馬, 日輪一騎乘之, 故馬不困弊。」
因此戰馬對蒙古來說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為了奪得戰馬, 成吉思汗首先進軍桓州。二是利用投附蒙古的桓州契丹人做嚮導。耶律阿海兄弟是較早投附蒙古的契丹人, 其家族世代在桓州為官, 對此地非常熟悉, 以其為先鋒和嚮導, 可使蒙古攻金首戰取勝。在耶律阿海、禿花的帶領下, 太祖六年 ( 1211)十月, 「 襲金群牧監, 驅其馬而還。」「大軍入金境, ( 禿花 ) 為嚮導,獲所牧馬甚眾。」「 下金桓州, 得其監馬幾百萬匹, 分屬諸軍, 軍勢大振。」
此後蒙古騎兵實力大增, 在攻金戰爭中取得連連勝利, 連金哀宗也慨嘆: 「 北兵所以常取全勝者, 恃北方之馬力,就中國之技巧耳, 我實難與之敵 」。而這次勝利阿海兄弟功不可沒。
攻下桓州後, 耶律阿海為先鋒, 隨蒙古大將哲別繼續南攻金朝, 「 破烏沙堡, 鏖戰宣平, 大捷澮河, 遂出居庸, 耀兵燕北。癸酉, 拔宣德、德興, 乘勝次北口, 闍別攻下紫荊關 」。居庸關和古北口, 是金朝防禦蒙古的重要關隘, 金末駐守這些重要關隘的恰恰是契丹族將領。 《元史》記載當蒙古大軍進逼古北口時, 「契丹訛魯不兒等獻北口 」。當時訛魯不兒是居庸關的北口千戶, 屯戍在古北口的是契丹千戶石抹丑奴。但不管是訛魯不兒還是石抹丑奴, 可以肯定的是契丹人協助蒙古打開這些關隘, 使蒙古大軍長驅直入。
「 是歲, 河北郡縣盡拔, 唯中都、通、順、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德、邳、海州十一城不下。」金蒙戰爭之初, 不斷有契丹將領降附蒙古, 如攻桓州時, 守將契丹人蕭君弼降蒙, 之後隨蒙古大軍西征南討, 攻城拔塞, 戰功卓著。「 凡天戈所指, 君皆為前導, 若取雲中、收鳳翔、至撫有西域,其老居多, 歲庚寅, 太宗皇帝大舉伐汴, 選才堪近侍者, 君為選首, 汴平, 凱旋, 君所俘戶幾四百抵相州。」
成吉思汗率師在野狐嶺與金軍對戰時, 金軍契丹族將領石抹明安借罵陣之機投降蒙古, 野狐嶺之戰金軍大敗。《蒙韃備錄·征伐》記載:「 是戰也, 罄金虜百年兵力, 銷折潰散殆盡, 其國遂衰。」
明安投降以後, 領蒙古軍, 撫定西京路各地。當成吉思汗想休兵北返時, 明安諫曰: 「金有天下一十七路, 今我所得, 惟雲中東西兩路而已, 若置不問, 待彼成謀, 并力而來, 則難敵矣。且山前民庶, 久不知兵, 今以重兵臨之, 傳檄可定, 兵貴神速, 豈宜猶豫! 」
成吉思汗採納了石抹明安的建議, 命令他引兵南進, 不久盡有河北諸郡而還。隨著金蒙戰爭的推進, 北京路、東京路的契丹官員、契丹百姓不斷投蒙, 對金蒙戰爭的局勢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千戶耶律留哥降蒙。崇慶元年 ( 1212), 留哥起兵, 「數月眾至十餘萬。營帳百里, 威震遼東」。衛紹王命胡沙帥軍六十萬, 征討留哥。留哥「 與金兵對陣於迪吉腦兒 (今遼寧昌圖附近 ) ,大敗之。」次年春, 控制了東京、咸平等大片地區。留哥起兵有力牽制了金軍的力量, 使金朝在與蒙古作戰中更加被動。留哥牽制並殲滅了金朝在東北的大量軍隊, 也使中都得不到金源內地的支援, 使金軍節節敗退。蒙古軍在東北的戰爭取得勝利, 後來留哥之子薛者襲父職為遼王, 統領遼地的契丹人。哀宗正大六年 ( 1229), 薛者從窩闊台南征金朝有功, 獲得賞賜, 次年, 蒙古伐金, 其弟耶律善哥從親王口溫不花, 攻破天城 堡、鳳 翔府, 開興元年( 1232), 善哥領兵三千渡黃河參加了滅金戰爭。遼西地區契丹人王珣招集遺民十餘萬以自保。王珣 「本姓耶律氏, 世為遼大族。金正隆末, 契丹窩斡叛, 祖成, 從母氏避難遼西, 更姓王氏, 遂為義州開義人 」,「 武力絕人, 善騎射 」。金末 「 河朔兵動,豪強各擁眾據地 」, 王珣「旬月之間, 招集遺民至十餘萬 」, 這些遺民大多都是契丹人。宣宗貞祐三年 ( 1215), 「 木華黎略地奚霅, 珣率吏民出迎,承製以珣為元帥, 兼領義、川二州事」。後王珣在東北協助蒙古鎮壓了張致、楊伯傑等反叛, 木華黎留之興中, 王珣帥木華黎兵收復開義 (今遼寧義縣南開州屯 ), 此後一直受到蒙古重用。在金蒙戰爭中降附蒙古的契丹官員, 職位較高的軍政官員不多, 主要是中下級官員。職位較高的軍政官員如耶律忒末仕金為都統, 宣宗南遷汴梁時, 「忒末及子天佑率眾三萬內附, 授帥府監軍, 天祐招討使」, 此後隨蒙古軍出入戰陣, 「 從元帥史天倪略趙州平棘、欒城、元氏、柏鄉、贊皇、臨城等縣, 籍其民五千餘, 置吏安輯焉」。移剌捏兒「金以為參議、留守等官, 皆辭不受。聞太祖舉兵, 私語所親曰: 「為國復仇, 此其時也。」 率其黨百餘人詣軍門獻十策。帝召見, 與語奇之, 賜名賽因必闍赤。又問: 「爾生何地?. 對曰:」霸州。「因號為霸州元帥。」附蒙後佐木華黎攻城略地。自興定二年 ( 1218)到元光元年 ( 1222)在山東東平, 陝西延安、鳳翔等 地作戰, 攻略諸多州縣。中下級官員如威寧守將石抹高奴以城降, 蒙古「 以高奴為千戶, 遙授青州防禦使, 佩金符。」正大六年「 從太宗( 窩闊台 ) 伐金, 為征行千戶, 卒于軍 」。石抹丑奴「仕金為古北口屯戍千戶 」。歸附蒙古後,「 取平、灤、檀、順、深、冀等州, 及昌平紅螺、平頂諸寨, 又兩敗金兵於邦君甸, 授檀州軍民元帥 」。石抹孛迭兒,「 仕金為霸州平曲水寨管民官。太師、國王木華黎率師至霸州, 孛迭兒迎降, 木華黎察其智勇, 奇之, 擢為千戶 」。自興定元年 ( 1217), 石抹孛迭兒從木華黎轉戰山東、山西、陝西等地, 屢立戰功, 為蒙元立下汗馬功勞。投附蒙古的契丹將領在蒙古攻金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蒙軍破中都, 經略遼東等重大軍事行動中, 契丹將士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貞祐二年 ( 1214), 宣宗南遷汴梁, 「行距涿, 契丹軍在後, 至良鄉, 金主疑之, 欲奪其原給鎧仗還營。契丹眾軍遂殺主帥素溫而叛, 共推斫答比涉兒、扎剌兒為帥還中都 」。金將完顏福興率金軍在盧溝橋阻擊乣軍, 但是乣軍大破金軍, 「盡奪衣甲器械牧馬之近橋者, 由是契丹軍事漸振。」乣軍主帥斫答、比涉兒 「遣使詣上行宮納款 」。
蒙古以契丹眾將來歸, 遂命散只兀兒、三模合拔都領契丹先鋒, 明安兄弟為嚮導, 與斫答等并力圍中都。1215年, 金將完顏合住等率步兵一萬二千人援中都, 明安以三千騎兵迎戰。在明安與乣軍的合力圍困下, 貞祐四年 ( 1216) 五月, 中都投降。中都陷落使金朝遭到致命打擊, 宣宗感嘆: 「中都重地, 廟社在焉, 朕豈一日忘也 」。東京是金朝東北重鎮, 降蒙的契丹族將領石抹也先在蒙古出兵經略並佔領東京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先的父祖誓不仕金, 積極招徠契丹餘眾,「 招來懷輯, 徒眾益盛 」。聞成吉思汗起兵朔方, 也先認為:「 天時人事, 上下相應, 金德衰矣,事可知矣」。於是匹馬來歸, 並建議成吉思汗:「 東京為金開基之地, 盪其根本, 中原可傳檄而定也 」。成吉思汗命石抹也先從木華黎取東京。貞祐三年 ( 1215), 也先用計使蒙古 「入東京,不費一矢, 得地數千里、戶十萬八千、兵十萬、資糧器械山積, 降守臣寅答虎等四十七人, 定城邑三十二 」。蒙古佔有東京,「 金人喪其根本之地, 始議遷河南 」。此後也先又從木華黎攻佔金北京, 定興中府。
由此可見, 降蒙的契丹人在金蒙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上述投效蒙古的契丹人事迹中可總結出如下特點: 首先, 投蒙的契丹人中有大量生活在金朝北部邊境的中下級官吏或者誓不仕金者, 這些地區的中下級官吏及契丹百姓從金朝中期開始就時刻受到女真統治者的防範和壓制, 對女真政權有強烈的排斥感, 因此當時機成熟時就紛紛歸降蒙古。其次, 此時期降蒙的契丹人,民族心態和政治立場已發生變化。從民族心態上看, 他們不再有恢復大遼的想法, 而是作為蒙古的順民, 隨蒙古軍南征西討; 從政治立場上看, 這些契丹將士已經把金朝視為敵國, 積極充當蒙古大軍的先鋒和嚮導, 助蒙攻金, 甚至誓死效忠蒙古。
三、降蒙契丹人在蒙古攻金戰爭中的作用
金末, 降蒙契丹人在蒙金戰爭中助蒙攻金, 為蒙古大軍攻佔金朝領土, 最後推翻金朝統治, 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 投附蒙古的契丹人在蒙古攻金戰爭中常常發揮著嚮導和先鋒的重要作用。降蒙契丹人多為居住在金朝北部的軍將, 熟諳金朝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 了解金廷內政虛實。因此降蒙後他們為蒙古統治者獻計獻策, 充當了蒙古大軍的嚮導和先鋒。由於這些契丹將領久經沙場、出入戰陣, 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多次幫助蒙古大軍取得戰爭勝利, 給金軍以重創。在戰爭中他們起到了漢族降將起不到的作用, 為蒙古攻金立下赫赫戰功。這一點在前面論述的契丹人助蒙抗金的軍事活動中可以得到充分證明。
其次, 投蒙的契丹族將領阻止蒙古軍殺戮中原百姓, 為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蒙古軍攻金初期大肆屠戮金朝百姓, 「 凡攻城邑, 敵以矢石相加者, 即為拒命, 既克, 必殺之 」。「凡城邑以兵得者, 悉坑之。」
貞祐元年 ( 1213)秋到次年春, 蒙古軍「 凡破九十餘郡,所過無不殘滅。兩河、山東數千里, 人民殺戮幾盡, 金帛、子女, 牛羊、馬畜皆席捲而去, 屋廬焚毀,城郭丘墟矣 」。蒙古軍隊的野蠻行徑使金朝境內無數百姓慘遭殺戮。隨著契丹族將領陸續歸附蒙古, 這一情況逐漸得到改變。
衛紹王大安三年 ( 1211)成吉思汗開始攻金,到 1213年已經攻下宣德、德興等幾百座城邑和一些重要關隘。當哲別攻下紫金關時, 先鋒耶律阿海不忍看到金朝百姓慘遭屠戮, 於是勸諫成吉思汗: 「好生乃聖人之大德也。興創之始, 願止殺掠, 以應天心 」。此諫言被成吉思汗採納。汴梁城破, 蒙古將帥請求窩闊台下令屠城, 耶律楚材勸窩闊台: 「將士暴露數十年, 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無民, 將焉用之 」。窩闊台猶豫未決, 楚材曰: 「奇巧之工, 厚藏之家, 皆萃於此, 若盡殺之, 將無所獲 」。在耶律楚材的勸說下, 窩闊台最後下令, 「 罪止完顏氏, 余皆勿問 」。致使當時避亂於汴梁的 147萬金朝百姓避免一場浩劫。
綜上所述, 金朝後期由於其政治的腐敗及民族的歧視, 使金治下的契丹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蒙古興起後, 契丹將士在蒙古的招誘下紛紛向其投附, 加入蒙古攻金的行列。由於他們有騎馬善射的本領和久經沙場的作戰經驗, 在蒙古攻金的過程中給金朝以致命打擊, 加速了金朝的覆亡。同時一些有較高文化修養的契丹族將領在攻城略地的同時, 也極力勸阻蒙古將帥屠戮中原。這不僅使許多金朝百姓得以存活, 同時減少了對中原文明和社會生產力的破壞。
推薦閱讀:
※《絲路山水地圖》遺失的終點,神秘的「魯迷-羅馬」城
※斯大林和希特勒是怎樣獨裁的?
※三個宋代故事背後的歷史真相
※活的偉大,死的蹊蹺:歷史上8位神秘消失的名人
※怎樣評價我不是潘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