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兩大政治勢力都巴結大陸,看來離統一不遠了

長廷能否調出兩岸關係香醇的美酒?

  導語:「台灣領導人」的產生取決於北京的首肯,這樣的模式帶來的意義將是深遠的。2012年台灣的選舉就已經初步顯示了,一個不能表明自己能夠處理兩岸關係的政黨,最終敗給了執政不佳的國民黨。但下次就沒有那麼簡單了。誰贏得選舉將取決於誰能夠進一步改善對大陸的關係,進一步前行。如果民進黨證明了這樣的能力,那麼國民黨的長處在哪裡?由此北京意志將逐漸深刻進入台灣大選。  作者:劉濤

  謝長廷在民進黨內作出各種動作,乃至挑戰到了民進黨核心的對「一中兩憲」、「憲法各表」的闡述,這些都與民進黨所面臨的台灣當下,以及馬政府的種種「保守」與「怯步」不無關聯。

  目前,兩岸在經濟、貿易和貨幣的合作及一體化發展態勢下,期間經歷了三通開放,兩岸關係的發展理應從淺水區漸漸進入到深水區。然而由於馬政府的「保守」和「怯步」,甘於偏安恐於被中供「同化」,其不僅在保衛釣魚島問題上堅決不與大陸聯手,更在最近換下親大陸的官員,換上親美的幕僚。

  而正由於馬英九個人「軟弱」的人格特質和國民黨的「中華」觀和法統結構。馬英九過於在乎當所謂的「全民總統」,過於在乎泛綠陣營的報紙和民意是如何評論馬英九的,因此每件事都是「縮手縮尾」,謹慎有餘、魄力不足,最後被對方陣營製造的輿論牽制住,近乎動彈不得。

  對於台灣民眾來說,大陸和台灣雙方在經貿和貨幣等領域合作固然是皆大歡喜,但是一旦雙方關係進入政治深水區,則很有可能被台灣的藍綠陣營所鼓動,出現民意的反彈和恐懼。在一個選舉佔據了政治生活絕大部分的台灣,執政黨不可能不考慮民意。

  也由此,由於台灣嚴重的藍綠對決,馬英九任何兩岸合作政策都可能面臨近四成台灣泛綠民眾的反對。

  但只要了解了台灣社會的特徵與民眾心理,我們可知:在台灣這樣的社會,其實一件事情只要民意支持超過四成或五成就可以干。也就是說,被人民兩次賦予選票的國民黨完全可以順著給予他支持的民意大步往前走。但缺乏大歷史觀和超凡勇氣的馬英九顯然邁不開步子。

  儘管國民黨的泛藍陣營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政策,並反對台獨,但是國民黨的核心價值觀和法統還是建立在「中華民國」上,國民黨人心儀的「中國」還是那個歷史上存在的「南京中國」,其歷史連接也完全是與民國的歷史聯繫在一起的。而隨著國民黨在台灣執政和停留得越久,國民黨的「中國」觀逐漸成為一個心理意義上虛構、在現實空間並不存在的「中華民國」,最多意義上也只是一個文化中國。

  面對這樣一個領導人保守怯懦,整體民國情懷的執政黨,中國大陸要想融化國民黨「中華民國」的堅冰,其難度不下於打破泛綠陣營「台獨」這塊堅冰,甚至難度還要更大。

  因此國共兩黨固然可以聯手反獨,在經貿上相談甚歡,但是一涉及到實質性的政治和認同問題,國共兩黨依然是相敬如賓,距離遠得難以調和。而現在,民進黨內的謝長廷恰恰是能夠打破堅冰的不二人選。

  在今天的台灣,國共合作固然可以起到「反獨」的作用,但是絕對難以走向「促統」的更深層次的發展。馬英九念茲在茲的還是那個偏安一隅的「中華民國」小朝廷,關心的還是要保留住微縮版的「中華民國」。而且國共間的任何協議繞過了民進黨,都會遭到這部分近四成台灣(泛綠)民眾的天然反對,都會被質疑成為「親共」、「賣台」、「統戰」等,被扣上一頂頂紅帽子,這讓國民黨行事起來「綁手綁腳」,始終處於被動應戰的不利地位。

  而現在民進黨這一新變數加入進來,從國、共的互動轉變成為國、民、共的三邊互動,以前孤立的「國共」、「國民」關係轉變成為交織在一起的「國共」、「民共」和「國民」的關係,由此一來,兩岸關係看似無路,其實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實際上,民進黨自己也知道國民黨執政得很糟糕,但如果繼續容忍唯有國民黨才能獨家處理兩岸關係、民進黨沒有這樣能力的刻板印象,並繼續加深這種印象,選民恐怕就真的不得不接受這樣的論述邏輯,因此國民黨也就在台灣取得了獨家處理兩岸的壟斷招牌。所以,一旦民進黨能夠證明自己也能夠和對岸打交道,這將是對國民黨最大的刺激和制約,將迫使國民党進一步前行能證明國民黨能夠打開兩岸的政治和軍事僵局。兩岸關係由此將進入一個民共、國共競相促進兩岸關係前行的你追我趕的競爭時代。

  假以時日這樣的互動模式發展下去,如果未來台灣的選舉雖然地理空間上在台灣進行,但是權力配置空間上卻形成了「台灣領導人」的產生取決於北京的首肯,這樣的模式帶來的意義將是深遠的。2012年台灣的選舉就已經初步顯示了,一個不能表明自己能夠處理兩岸關係的政黨,最終敗給了執政不佳的國民黨。但下次就沒有那麼簡單了。誰贏得選舉將取決於誰能夠進一步改善對大陸的關係,進一步前行。如果民進黨證明了這樣的能力,那麼國民黨的長處在哪裡?由此北京意志將逐漸深刻進入台灣大選。

  更為重要的是,民進黨作為從台獨論述中生成的政黨,其整個政治理念由於受到「台獨」理念的綁架太深,很難面對其動員起來的基層支持者進行轉型論述。而謝長廷在訪陸前的發言顯示他作好了充分的對「台獨」理論轉型的準備。謝長廷說過去民進黨「台獨」訴求不是針對共產黨,而是針對國民黨;民進黨過去在政治和意識形態光譜上是左派,代表的是關心工農階級利益的政治派別,注重社會福利。

  如果沿著謝長廷的思維繼續下去,這證明了兩點:

  一、民共不是天然的冤家和死對頭,民進黨過去搞「台獨」是反對國民黨的壓迫和不義的統治,由此「台獨」不必然、也不應該是「脫離」中國,而只是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一種方式。注意,這裡「台獨」魔咒開始被解除了,「台獨」只是歷史上的特殊現象,其應該與「去中國化」的符號脫鉤,其充其量應該說是「去國民黨化」,而且民進黨和共產黨歷史上都反對過國民黨的統治。「台灣主體」意識不必然是「台獨」,更應該是中國內部的一種「區域文化」意識。如果謝長廷的理論功底夠高,將該理論繼續發展下去,這將成為未來民進黨轉型與大陸打交道的重要的新理論資源。

  二、共產黨和民進黨歷史上都是工農政黨和左派政黨,與國民黨單純的代表共商利益的政黨不同,民進黨初期很多黨員都是工運和社運活動家,對社會主義持同情的觀點和立場,並遭到了國民黨的殘酷鎮壓。這裡謝是在很技巧地尋求民進黨和共產黨的相同點,表明民共可以未來成為一家人,雙方的理念其實很接近。

  顯然,謝長廷到大陸來參加調酒比賽,調的不僅是比賽賽場上的酒,調的是民進黨與中供之間的某種默契,某種認同,某種共識。同樣,其調的更是兩岸關係這壺酒。

  從目前謝長廷陸續在台灣言論行動的披露,我們可以看到,謝長廷大陸調酒行的成果正在台灣持續發酵,聯想到歷史上的各種破冰之舉,其調酒行的其意義不亞於中美間的乒乓球賽以小球帶動大球。

  歷史的發展需要新契機,新思維,從長遠的歷史來看,謝長廷的調酒之行必將調出兩岸關係芬香的美酒。

  劉濤(點擊進入劉濤專欄),博士,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社會學講師,以歐洲和中國的社會保障,國際戰略,社會學理論為主要研究領域,專註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

  馬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陸贏得了又一個四年的戰略機遇期。未來如果走向統一,筆者葉劍認為,有必要問:統一的話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我覺得有下列四個,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是大陸經濟不能出現債務危機、經濟滑坡,必須保持大陸對於台灣經濟的吸引力、融合力、凝聚力。想當初,台獨拒統,公開的理由之一就是毛時代結束時、兩岸經濟水平生活水平差距太大,稱會拖累台灣。

  而目前大陸已經成為台商嚮往之地。大陸人也成了台灣女明星的婚嫁選擇。根本上說,能夠吸引住台企、台民的,就是大陸龐大的市場和持續的增長,他們可以搭車成長。台灣經濟目前對於大陸已經有一定的依賴性。

  但是,如果大陸出現債務危機、經濟滑坡,必然造成依賴性下降、凝聚力下降、吸引力下降。大陸是有地方債務危機隱患存在的。這是未來需要妥善處理的問題。

  關於經濟凝聚力。周總理臨終前對羅長青說過:台灣問題,求之在我。說白了就是大陸要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有利於解決台灣問題。這個問題,將持續存在,要求大陸必須妥善處理好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也是「科學發展觀」、包括新聞界捧起來的「重慶模式」等正在探討的問題。

  二是大陸不能再搞當下某些人某些勢力鼓動的文格、破壞統一。查閱文史檔案,文格之前,毛周已經通過種種渠道,同老蔣溝通統一的事情,大陸方面也開出了值得蔣考慮的條件,例如保留蔣家軍隊。但是,文格一起,老蔣看到內地大搞階級鬥爭、大搞階級滅絕政策,作為敵對階級的老蔣,自然打消了和統念頭。而目前,大陸也有某些勢力為文格鼓噪,這必然會使台灣同大陸離心離德。這必然會破壞統一進程。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想一想,如果像文格期間一樣,把科學家下放去鋼廠做爐前工,把科學家下放到農場住牛棚,把參與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也拉去批鬥,那還有多少人能專心研發J20、研發反衛星武器、研發反航母武器、研發自己的航母?這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絕對不允許重蹈的歷史錯誤。  有人說文格期間照樣有科技成果,但是,看看二代機J8戰機,從60年代研發開始,到70年代末才解決戰機顫振問題、到80年代還沒有解決雷達問題、到90 年代仍舊沒有中距彈、到21世紀初才解決超視距攔射戰力,幾乎花了四、五十年才達到設計功能。足以說明文格這一錯誤的歷史階段,耽誤了中國軍力的發展。

  而同期的日本早已經裝備了三代機中的梟雄F15戰機。領先大陸戰機整整一個代差。如果沒有禍國殃民的文格干擾,前三十年的發展會更好、會出更多成就。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絕對不允許我們重蹈文格歷史覆轍。

  任何美化文格、鼓噪文格的人,不論出於什麼動機,不論用什麼借口,再搞動亂都是對民族利益犯罪、也是對統一進程的破壞。究其實,那些鼓噪文格的人們,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從未做任何有助於解決人民生活、打擊貪腐的具體事。關於文格破壞統一進程的問題,不服氣的人也可以提出反證。

  三是繼續「統心」。贏得台民的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否則即便武統了,也未必能夠持久。至於如何統心,還需要多做研究。其中,關係到台獨勢力提出的第二個拒統理由,就是所謂的民--主問題。這個問題如何探索,我沒有定見,但這是一個兩岸統一過程中無法迴避的問題。請大家一起來探討。

  四是最重要的,必須繼續發展和保持高水準的優勢軍力,要達到足夠同美軍抗衡、令美軍懼怕戰爭損失的程度。目前大陸-台灣之間的軍力平衡,早已被解放軍在 2005前後打破。台灣即便升級F16,即便繼續購買F16C/D,在質量數量上,也根本無法同大陸抗衡。

  台海軍官校及政戰學院海軍組今年應屆畢業學生登上南沙太平島。

  而四年之後,想想戰略機遇期的四年後,大陸 J20接近成軍了、三代機近千架了、航母入役形成戰力了、野牛到位了、071、054、052都下了餃子了、大運展翅了、北斗全覆蓋了……台軍作為一個省的地方軍隊,從規模上數量質量上根本達不到同大陸抗衡的程度。這是未來四年戰略機遇期,大陸可以實現的優勢而且是對台絕對優勢。一旦達到足夠同美軍抗衡、令美軍懼怕的程度,大陸武統的把握就達到了。大陸方面,忍辱負重,三十多年,期待的就是這一天。

  這一天,要麼不擊,一擊必中。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就是正式統一進程的時候。那時候,不論美國還是日、台,籌碼都遠少於現在、反統一的代價都遠高於現在。

  到時候,一個經濟上依附於大陸、軍事上根本無法抗衡大陸、民心上有所傾向於大陸的台灣,一個台灣靠不住的美國,一個兵強馬壯高科技的解放軍,將成為統一的堅實基礎。

  任重道遠啊。


推薦閱讀: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對「自由」「民主」口號有種近乎偏執的信仰?
除了統獨問題,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公共政策上有什麼區別?
為何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網友冷淡看待各種基於愛國目的的抵制外貨活動?
我們為什麼要愛國?
當下而言,中國的保守主義者的共識有哪些?

TAG:政治 | 大陸 | 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