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石佛像

保利藏石(佛像篇)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讓世人了解到青州是北朝晚期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一大中心,而且藝術水平位居當時全國前列。與此同時,關於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的收藏與研究,在海內外漸成熱點。

在國內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幫助下,保利藝術博物館近年來徵集到一批青州北朝佛教造像,為搶救保護祖國珍貴文化遺產又做出了新貢獻,並使之成為除青州市博物館外,國內收藏青州北朝佛教造像最集中、最系統的博物館。

粗略計算,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的40餘件石造像中,青州造像佔了三分之二。其中,既有背屏式三尊造像和帶背光佛立像,也有單體佛立像及單體菩薩立像,更有罕見的半跏思惟菩薩像,類別頗為齊全。它們的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及隋代,涵蓋了整個青州佛教雕塑藝術的顛峰期。

其中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比丘尼法想造彌勒三尊像,為已知有準確紀年的、時代最早的青州造像,較以往學者們關於青州造像約始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的推測提早了10餘年。

而且它所體現出的形製為背屏中間立主尊彌勒佛,主尊兩側為脅侍菩薩,背屏上方雕作捧塔、彈奏箜篌等姿態的伎樂飛天,主尊與脅侍間分別雕翔龍,翔龍口吐蓮莖、蓮蕾,上出蓮台,蓮台之上即立脅侍菩薩。

這種形制與時代稍晚的青州背屏式三尊造像大體相同,結合其嫻熟的雕刻工藝,使人有理由相信,早在公元6世紀初,青州佛教造像藝術即已大體成熟。

千餘載的風風雨雨,特別是以「三武滅佛」為代表的大規模毀佛運動,使留存至今的北朝佛教造像大都殘損嚴重,特別是單體造像完整者為數極少。即使是青州龍興寺窖藏所出石佛像,絕大多數均殘斷成若干碎塊,有些僅剩下身軀,甚至是手、腿等局部。

保利藝術博物館所展出的這批青州佛教造像,也有一部分未能躲避當年的「法難」,但經拼接、粘合,現已基本完整,有的僅是手臂等個別部位殘缺。

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尊通高達118厘米的北齊佛立像,通體未見任何殘損,纖細的雙手依然完好,表面貼金彩繪亦大部分保留下來,甚至連底座亦原樣保存,堪稱罕見的奇蹟。

在目前所見的北朝青州單體佛造像中,此件佛立像當屬保存最為完整者。想來,當是由虔然的佛教徒,不惜冒生命危險,違抗詔令而將之偷偷埋藏在地下,才有了如今的完整。佛教講「有緣」。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這些佛像能夠完好地保存到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確實與今人「有緣」。

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張令妃造背屏式佛三尊造像殘損嚴重,所存部分已不足原作的三分之一。但令人驚嘆的是,這一部分恰恰保留了150餘字的發願文,明確記述了像主姓名、雕鑿時間及目的等方面內容,書法水平較高,而且發願文的右側及上部尚有雕刻精細、內容豐富的線刻畫,特別是建塔圖,描繪人們磚砌佛塔的場面,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中國佛塔的形象,對研究北朝時期的佛教建築具有難得的價值。

由於是優中選優,保利藝術博物館所展出的青州佛教造像幾乎件件精美絕倫。佛寶相莊嚴,菩薩儀態萬千,他們大都面含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深邃微笑,凝視其雙睛,相信許多人都會受到感染,並有所感悟。

其中相當一部分作品,衣薄貼體,特色鮮明,系典型的「曹衣出水」 樣式,即按照當時大畫家曹仲達所創立的式樣雕造的。北魏晚期至北齊時期的一些菩薩像,或雕飾繁複,或繁簡相宜,但皆線條圓轉,手、足等部位質感清晰鮮明,予人以獨特的美感。

1994年,河北定州城東北一座古代寺院基址內出土了6件北魏至北齊時期佛教造像,這是北朝晚期定州造像的一次重要發現。雖然它們曾見諸於著述,但當時所刊圖片較小,且不全面,其重要性尚不為學術界所充分認識。保利藝術博物館與河北定州市博物館合作,使這批造像中的5件首次在京公開展出,讓人得以窺其全貌。

  這批造像最珍貴之處在於,它們表面的彩繪仍得以大部分保存下來。特別是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吳易興造彩繪觀世音菩薩像,為背屏式造像,通高39厘米。俗話說,「紙千年,絹八百」。以紙絹作繪畫材料的中國畫很難長久保存,現存唐代以前的繪畫已數不出幾件。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隋代展子虔《游春圖》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國絹本畫。而這尊武定元年款觀世音菩薩像上,保存有較《游春圖》還早幾十年的精彩繪畫,其價值之高真是難以估量。

這尊造像為背屏式,底座的背面刻有七十二字發願文,明確標明它是武定元年由佛弟子吳易興為其亡夫杜瑛所造的觀世音像。正面浮雕的觀世音菩薩立像,面龐豐圓,眼角微微上挑,作俯視狀。周圍用朱彩和墨勾繪頭光、蓮花和蓮蕾及火焰紋等;背面用墨繪菩提樹,樹下繪一思惟菩薩像:半跏趺坐於束腰藤座之上,正在右手支托面頰靜慮沉思,右側還繪有一叢挺立的花草。佛畫墨線間還塗以朱彩,色彩艷麗,技法高超,整個畫面的線條婉轉流暢,意境深遠,顯現出極高的繪畫技巧,是罕見的北朝繪畫傑作,足以令中國繪畫史為之改寫。

北魏的彩繪佛三尊造像

北齊的貼金彩繪雙菩薩立像

以上的佛三尊像、雙菩薩像等3尊像,亦以彩繪表現樹下思惟等內容,惜多已漫漶不清。即使這樣,這些造像為探索當時定州造像的製作工藝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而且,這一時期的紙、帛質繪畫現多已不存,所以對研究北朝繪畫藝術亦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

與宋元以後不同,中國隋唐以前的佛和菩薩像,還是超凡脫俗、與人間保持很大距離的神,特別是菩薩,造型多少有些「拘謹」。以往所見北朝時期的菩薩像,皆姿態端莊,而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定州北齊供養菩薩像則與眾不同,身軀扭轉,姿態靈動而優美,在已發現的數以千計的北朝定州造像中,尚無一例與之類似。

這尊漢白玉質圓雕菩薩像,頭扭向左側,頭後有圓形頭光。面相豐圓飽滿,雙眼細長微鼓,嘴角內凹,露出微笑。雙肩寬厚,胸部挺起,除了袈裟衣邊外,不雕衣紋。手臂豐滿圓潤,雙手置於頸下右側,作合十狀。身體有明顯的轉體動作,足踮起,立於單瓣覆蓮圓座上。這一姿態奇特的菩薩像,在中國隋唐以前的菩薩像中尚屬僅見。同樣值得讚歎的是,這尊菩薩像的雕刻技藝十分高超,而且還運用了玉器工藝中的「俏色」做法——菩薩的袈裟衣緣等部位保留了原有的粗糙的黃褐色石皮,以此較好地體現出袈裟的質感,增強了造像本身的色彩變化,可謂匠心獨運,這在石刻佛教造像中更屬罕見的孤例,這些都極大豐富了人們對定州北朝造像的認識。

這尊北魏晚期至東魏的圓雕菩薩立像,頭部雕刻精細,面相豐腴適度,長眉細目,直鼻大耳,表情含蓄,隱現莊嚴慈祥之容。特別是長眉彎曲,嘴小而兩嘴角微翹略含笑意,最具傳神,為目前所見同一時期菩薩像中最為精彩者之一。

  這尊菩薩像的整體雕飾也十分講究。菩薩頂梳髮髻,戴冠,上身著右袒偏衫,前襟束於腰帶呈現三波垂懸紋。下穿多褶長裙。雙肩上有圓餅形飾,其下垂兩重流蘇。頸有項圈,串有長穗、明珠及珊瑚等珠飾的瓔珞,從頭後前繞,沿胸前左右下垂,頗為華美。

這尊北魏晚期至東魏的帶背光圓雕佛立像,最特殊的地方在於背後有長條形的背屏,背屏的兩側有早年切割的痕迹;佛像底部的插榫異常粗大,與佛的體態不甚協調。這一切都表明,它原本是當時流行的帶背屏的一佛二菩薩三尊像,由於某些原因,這尊像的邊緣等部位損壞了,佛教徒便選取主尊佛部分單獨奉祀,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同樣令人稱嘆的是,這尊佛像異常俊美。佛頭後部有雙層蓮瓣形頭光,臉形長圓,彎眉杏眼,直鼻薄唇,面帶神秘的微笑,正向下俯視,令眾生為之景仰。整尊佛像雕刻極為精彩,線條尖利而勁挺,為目前所知北魏及東魏時期佛像中藝術水平最高者之一。

這尊東魏時期的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頂部殘缺、僅余兩身飛天外,其他皆保存完好。整體雕刻細膩,工藝技法極高,為已知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東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稱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精品

主尊立佛位居正中,兩目微張,彎眉細長,雙唇微閉,嘴角微上翹,面含微笑;雙手施無畏、與願印。佛兩側各倒懸一龍,龍嘴銜蓮莖、蓮葉,上托蓮台。二脅侍菩薩頭戴寶冠,面形方中帶圓,面露微笑,身著長裙,手持法器,立於蓮台之上。更難得一見的是,二脅侍菩薩的裝飾、兩側龍及龍所銜蓮莖、蓮葉等均有明顯差異,寓變化於統一之中。佛、菩薩、龍及飛天等形象,皆以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刀法圓潤渾厚。

這尊東魏菩薩立像頭戴蟬璫冠,兩側垂飾寶繒,雙肩亦各有一圓餅行飾。身著天衣與密褶裙,披穗狀瓔珞,格外華美富麗。

菩薩臉龐呈圓形且上下略扁,兩眼微眯,唇角上翹,雙顴外凸,一幅笑容可掬的樣子。這是我們目前所見北朝時期笑容最為燦爛的石雕菩薩像之一,與當時常見的端嚴秀美的菩薩像判然有別,更令人感到親近。

這尊東魏帶頭光圓雕菩薩立像,菩薩頭後帶有一個很大的圓形頭光,頭光上浮雕仰瓣蓮花,顯示出這尊菩薩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他菩薩高。菩薩面容清秀,眉弓舒展,雙目平視,鼻樑隆起,嘴角微翹,頸部微收,呈現出一派慈祥與愉悅的神態。

菩薩右手曲肘上舉;左手執一蓮莖狀物。頭戴五尖寶冠,冠尖綴飾明珠。上身著戴披肩天衣,下身穿密褶長裙。穗狀瓔珞於腹前圓環下交叉,再下垂過膝轉向身後。菩薩身姿俊逸,神態生動,服飾華麗而複雜,但不顯絲毫零亂,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贊。

這尊北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面相圓潤,彎眉細目,嘴角略翹含笑。髮髻隆起。佛像的左手已殘缺,右臂彎肘向前伸,垂手執衣角。身披袈裟,薄身貼體,僅刻出衣袖垂褶和下擺邊緣,衣領和衣紋以貼金與彩繪的方法表現。

其中佛像的面部和露出衣外的脖頸、雙手和雙足均貼金,更顯妙相莊嚴,同時也襯托出佛像的秀整清麗。

表現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在菩提樹下靜坐禪悟場面的思惟菩薩像,一直是最優美、也最受喜愛的佛像造像題材之一。不過,因其姿勢複雜,用圓雕藝術形式表現思惟菩薩像殊為不易。在目前所見北朝時期青州造像中,圓雕思惟菩薩像迄今僅發現兩尊,而面前的這一尊北齊時期的,藝術水平更為突出,尤顯難得和珍貴。菩薩頭戴五尖式寶冠,肩上有圓餅狀飾物。上身裸露,腰系輕薄貼體的多褶長裙。上身微向前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殘缺,左腳自然下垂,成功表現出思惟禪悟的意境

菩薩體態健壯勻稱,形貌端莊俊美,雖雕飾簡潔,但手、足等部位質感強烈,造型與藝術水平極為高妙。其像通體比例協調,面部五官及寶冠、項圈、繒帶等服飾雕刻精細入微,而胸部以下包括長裙等則雕飾相當簡潔,使觀者的目光集中在菩薩端嚴俊美的頭部,顯示出創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與精妙的創作手法。

這尊北齊至隋的圓雕菩薩立像曾在毀佛期間被砸毀成九大塊及若干小塊,隨後被深深地掩埋起來。在地下隱藏了千餘年之後,這尊菩薩像得以重光,僅左肩上的圓餅形飾缺失。

與同時期其他菩薩像相比,這尊菩薩的雙顴頗顯突出,面容更顯喜慶氣氛。

腹部外翻裙腰,束寬頻,寬頻以連珠紋飾邊,並分成若干長方形小格,格內分別雕半雙環連珠、摩尼寶珠、蓮花寶瓶。

左臂下垂,小臂曲伸向前,手捏一蓮蕾;右手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前,施無畏印。菩薩通體佩飾十分繁雜而華麗,工藝精美,為中國早期石刻菩薩像中的難得精品。

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幾尊唐代砂岩菩薩頭像,最小的殘高亦有56厘米,最大的殘高達91厘米。

它們因形體碩大,而別具藝術震撼力。


推薦閱讀:

全球著名博物館的App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玉(圖4)
國立故宮博物院 畫貓名品集錦
博物館古傢俱欣賞
徐州博物館 天工漢玉下

TAG:藝術 | 博物館 | 佛像 | 博物 | 藝術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