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

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都是非常大的研究課題,非一兩篇短文所能說清,本文試從方法與價值觀的角度切入,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同時對當代哲學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作一簡單探討,以求教於學界。

一、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讓我們先從學理層面馬克思主義話語特別是實踐論的角度談起。

我贊成把實踐範疇或者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石。這種理解主要有這樣三方面的理由:第一,從歷史的和邏輯的角度看實踐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也是他對前人思想的超越處;第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中,實踐是個總體的貫通性概念,許多概念和理念均以此為基礎或與此密切相關。第三,實踐概念具有巨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可以吸收當代自然科學進步的一切最新成果,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永保青春的活力。

不過關於這些這裡不想展開討論,只想談談運用新的研究方法對馬克思許多論述作出新的理解的問題。當然,這種新的理解不是離經叛道,而是立足馬恩的原意和基本觀點,同時努力作出富有新意和體現時代精神的闡釋。

我注意到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傾向,一種是強調客觀,強調必然,強調規律,強調社會;另一種強調價值,強調理想,強調自由與個性以及一些主觀的方面。在馬哲史研究方面前一種強調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質的區別甚至「斷裂」,後一種重視《手稿》,強調前期與後期的一致性,甚至認為前期比後期還要重要。兩種觀點各執一端,互不相讓,各講各的。其實這兩種觀點在馬克思那裡都能找到一些根據。從馬克思思想形成的角度看,馬克思從1843年轉向唯物主義以後,思想確實經歷了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經《手稿》、《神聖家族》到《德意志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確實特別重視強調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不以人意志為轉移,所以有人認為這時馬克思的思想出現了深層結構的轉變或斷裂,這個說法不是沒有理由的。馬克思這時的思想也表現出受到當時西方流行的普遍主義和決定論思想的影響。在西方,普遍主義的思想,決定論思想主要自16、17世紀科學革命、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深入人心,人們普遍相信客觀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發現了就能利用它、遵循它,甚至戡天役物,為人類造福。至於有些現象還沒有把握,那是因為科學尚未發展到那一步。將來水平提高了,一定能夠發現,並利用它為人類服務。馬克思在理論初創階段,闡述歷史規律也特別重視強調其客觀必然性、普遍性,以證明自己理論的科學性,並批判種種從理想、價值、規範出發的唯心史觀。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注意到馬克思在進行理論闡述之時,無論是早期還是後期都忽隱忽現地表現出特有的價值取向、價值關懷以及對理想與信念的執著追求。這種追求尤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1857—58年經濟學手稿》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因此我嘗試提出運用一些新的方法來研究馬克思的思想。一是把科學的東西與價值的東西結合起來,二是把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結合起來,三是把前期馬克思的思想與後期結合起來,完整動態地考察馬克思思想,運用這些方法可以對馬克思的許多理論範疇乃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神作出新的闡釋。

例如,實踐是個總體性概念,也是個貫通性概念,類似的貫通性概念還有:主體、人與人的發展、自由、異化等,每個概念都貫穿馬克思思想始終,並在馬克思思想理論體系中佔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位。我認為,運用上述方法,可以對馬克思的許多理論範疇乃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神作出新的闡釋。

如勞動實踐概念在馬克思那裡曾出現兩次分解,兩次對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至關重要。一次是分解為勞動的物質內容與社會形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而生產力生產關係矛盾運動正是唯物史觀的極重要內容,因而推動唯物史觀的創立。另一次是把勞動分解為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第一次分解在《手稿》《神聖家族》中便見端倪,但主要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哲學的貧困》中系統完成。第二次分解則主要在馬克思的《1857—5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資本論》中,根據《資本論》觀點,勞動又可分為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勞動時間則分為必要勞動時間與剩餘勞動時間。社會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表現為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減少,而資本家剝削工人則是把剩餘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價值佔為己有。此即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也是著名的剩餘價值學說。有此學說,再加上以前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社會主義才從空想變為科學。

我以為,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實踐概念、自由概念、人的全面發展概念、異化概念以及三大社會形態學說都必須以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為基礎,把科學的觀點與價值的觀點、哲學與經濟學、科社理論、前期與後期結合起來理解。按此觀點,社會主義理論至剩餘價值學說創立才成為科學,與此相聯繫,馬克思的勞動實踐觀、自由觀、異化觀、人的全面發展觀都可以從此角度作一理解。也就是說,至《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哲學觀點的自由觀、異化觀、人的全面發展觀等已經成熟,但作為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異化觀、人的全面發展觀等仍未完全成熟,仍帶有一些哲學思辨和抽象的弱點,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機制是什麼沒有具體說明,規律的闡述也主要是理論概括和邏輯推論。到1857—1858年寫《資本論》第一稿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所有這些學說都在剩餘價值學說基礎之上得到科學的闡述。

例如,人的全面發展觀,在《形態》中主要是哲學推論,也是一種信念,在《大綱》中則揭示,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也是人可自由支配時間因而是人的能力發展的時間,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卻具有異化的形式,即被資本家私人佔有的形式。一旦把此形式揚棄掉,剩餘勞動時間就可直接成為人自由支配時間,自由支配時間又成為人的能力和創造性充分發展的時間,這也即是馬克思的價值理想。在這裡,規律與自覺意識、必然與自由、事實與價值獲得了統一。因此,馬克思的理想社會,不僅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不僅是吃得好、穿得好,當然這些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人的能力與個性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從此角度,馬克思的勞動實踐概念、自由觀、規律觀、異化觀、人的全面發展觀、社會形態理論全部得到全新的理解。

也就是說,所有這些理論,若從這些方法和角度進行理解,在《手稿》中已經產生,但還比較抽象,若孤立地看,近似於前馬克思主義抽象的人的弱點,但若同後期論述聯繫起來,則是天才思想的萌芽,後期思想是從此遞嬗發展而來,因此同抽象的人有本質區別。至《形態》,創立唯物史觀,《手稿》中抽象的弱點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揚棄,但由於沒有進一步具體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內在機制和奧秘,因此沒有具體說明如何揚棄異化,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就此而言,仍帶有抽象的弱點。到《大綱》,馬克思創立剩餘價值學說,揚棄了以前的抽象,包括自由、人的全面發展在內的社會主義理論不再是空想,而是科學,異化觀、自由觀、勞動觀、人的全面發展觀、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才完全成熟。

上面闡述是從科學與價值觀,哲學與經濟學、科社,前期與後期相結合角度理解馬克思思想的一個新的思路。

二、高舉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

我認為,我們不僅要高舉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而且還應高舉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因為實踐論是「實有」,而「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是「應有」,是「理想」。我們知道「實有」推不出「應有」,「是什麼」推不出「應當是什麼」。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不能只從「實有」,從「是什麼」,從「規律」與「必然」的角度去理解,儘管這些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僅停留在這裡,那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就會失去生氣和活力。我們知道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沒有價值觀的馬克思主義是很難想像的,西方學者也正是從此出發攻擊馬克思主義忽視人。而從馬克思思想發展線索來看,這樣理解也不符合馬克思原意。當然我們也不能只看到價值,而否定必然,否定規律,或用「應有」去取代「實有」,那樣就純粹是烏托邦,是空想了,關鍵是把握它們的結合和張力。

我理解,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根本原則,這個原則貫徹馬克思革命實踐和理論創造的一生。即使在《形態》,這個原則仍然在忽隱忽現地起著作用。在《大綱》中,則在更高基礎上光輝再現。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就事實,論事實,無所謂「鄙俗」,無所謂「非人」,無所謂「異化」。這些都是後期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作的否定性價值評價,若從實有出發,就事實談事實,存在與本質總是相符的,無所謂異化、非人。

人道主義有一般人道主義,也有具有特定社會歷史形式的人道主義。雖說作為一種思潮人道主義主要是文藝復興以後興起的,表現了市民階級反對封建專制與宗教禁慾的要求,但在此之前其實也是有的。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主義主要指這樣一種價值原則,肯定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尊嚴,追求人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但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個體,二是群體、或社會、類。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主要從第一個角度,強調個性解放和追求個人的幸福,馬克思主義則超越了這種狹隘的個人利己主義,著重點在於類,人類的解放、社會的解放,讓每個成員的個性與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有人擔心肯定人道主義會造成個人利己主義泛濫,其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恰恰強調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鬥,對個體說來,為此事業奮鬥乃至犧牲、獻身都是非常高尚的行為,應該提倡。當然這是主體的自覺選擇,而不是出於外力強制。因此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恰恰是超越狹隘的個人主義的。

現在已肯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但主要把它局限在倫理領域。確實,價值觀、人道主義是應有,但在能動的實踐中,它不僅僅停留在純粹的主觀領域,而是通過人的能動活動之中去指導實踐,加入到「實有」之中,成為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於是,「實有」與「應有」不再處於僵硬的對立之中,而在能動的實踐活動獲得了統一,並影響到現實。舉個例子,人們造房子,不僅要考慮符合力學定律和建築學規律,而且要考慮式樣、風格,這就表現出價值觀的影響了。這種價值觀不能僅用倫理原則來說明,而是直接影響人的實踐活動從而影響到現實性的廣義的價值觀原則。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價值觀不僅具有倫理的地位,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關鍵則是改造世界。社會歷史規律,在能動的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看來,絕不是註定如此不可變更的宿命,不是同人的主觀努力毫無關係的自在之物式的存在,特別是在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規律的實現必須有無產階級自我意識這個環節,否則連接不起來。在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和分岔點常有很多種選擇,這時能動性、價值觀顯得特別重要。也就是說,社會主義不是從天而降或自然而然到來的,它的實現與發展都有賴於人們自覺的實踐。

那麼用實踐觀能否替代這些功能,我認為是不夠的,實踐觀雖然要闡述價值和理想的作用,但不是價值觀本身,它主要還是回答「是什麼」,而不是「應當是什麼」,所以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作為價值觀根本原則的功能無法取代。我們應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旗幟高高舉起。即使現在這樣說也許多少還有些不合時宜,但我相信遲早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的。這不僅因為它符合馬克思的本意,而且因為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現代化的進展,本質上是人的能力的發展,因此人道主義應該得到多數人的認同和肯定。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是人類思想寶庫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個無比光輝和博大的境界,永遠指導著我們為之努力。換言之,我們不是為了必然,為了客觀規律而努力的,而是為了自由、為了善、為了價值理想而努力的,雖然為了實現自由必須遵循規律。事實上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馬克思運用他的價值觀原則對之弊端進行尖銳批判的結果,迫使它自我調整和改善,而不全然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高舉馬克思人道主義價值理想的旗幟作出更大的進步呢?

有人擔心這樣恐難同資產階級抽象人道主義劃清界限,其薀這是不必要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奠定於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基礎之上,兩個學說缺一不可,並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滲透在一起,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沒有這兩個學說,因而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在價值理想上是空想。

從當前現代化建設的角度看,現代化主要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它能夠提供財富,提供充裕,但不見得能提供善,而馬克思的理想社會不僅是一個按照規律必然要到來的社會,一個真的社會,而且也是善和美的社會,在那裡有每個人的個性與能力充分發展。也就是說,現代化需要有價值觀念導引。那麼我們今天能拿出什麼來充當這一任務呢?拿必然性理論嗎,肯定不行,因為實有推不出應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旗幟當然要舉起,但對普通群眾說來,共產主義的名詞還是有些抽象和虛玄,在空頭政治破產、大眾政治熱情衰退的今天,很難引起多少內在的衝動,只有價值觀原則才是照耀人的心靈的內在之光,從此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永遠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應很大程度上同此聯繫在一起。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途與命運,當代哲學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的《提綱》和《形態》寫作150周年,當然意在現在,重視挖掘現代意義,特別重視探討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途和命運,我們這一代哲學工作者有何責任和使命。

我認為,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或者說馬克思主義者在當代所著力解決的是把握三個結合點,一是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的結合點,或者說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結合點,即如何既走社會主義道路又實現現代化,此為第一大要務。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結合點。三是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的結合點。這三個結合點是當前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事關社會主義事業成敗和民族興亡的大事。從當前情況看可以說取得相當成績,但問題也不少。小平同志說只有到了下個世紀趕上發達國家我們才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搞的社會主義夠格,正是出於這種危機感。目前只能說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任務還相當艱巨。作為哲學工作者,應當關注這些重大問題,研究這些重大問題,不能只停留在煩瑣的書齋考證,從本本到本本,那是經院哲學,沒有生命力。同改革開放有關的許多重大問題都值得研究,如管理哲學、經濟哲學等。如在現實的管理領域,以人為本已是管理學常識,可是我們的馬哲領域還常常在批以人為本是唯心史觀,這就是理論同實踐脫了節。這樣的研究沒有生命力。

以上都是從馬克思主義話語的角度進行的探討,下面我們不妨從更一般的視角討論哲學的前途和命運以及哲學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讓我們從衣俊卿先生的話題談起,我很同意衣先生的文化分析。的確,當前的話語系統產生了分化,過去靠權力,靠狂熱的滲透一切的極左思潮整合在一起的話語一分為三,一方面是官方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一方面是精英知識分子話語,一方面是大眾話語。特別隨著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崛起和精英文化衰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大眾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文化的主體,甚至成為文化的消費者,當然是大眾文化、市場文化,也是通俗文化,市井文化。過去大眾被權力和意識形態強制整合在一起,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和意識,現在不同了,極左政治通過文革把一切荒謬的東西發展到極致,惡夢醒來人們普遍政治熱情衰退,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產生疏離感,而思想解放也給人們的精神與思想較大的空間、彈性和自由度,於是,人們不再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感興趣,而只關心自己的當下存在,衣食住行,物質利益,充滿著感性的東西,特別是錢和性。這就是大眾關注的中心。官方一下發現如何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從意識形態角度整合大眾是個非常難的問題,思想氛圍的寬鬆並未喚醒人們的政治熱情,而重走回頭路肯定不通。

知識分子呢,更加成了尷尬的一群,過去自以為是道統的繼承者,或者啟蒙思想的宣傳者,現在突然發現大眾哈哈一笑走開了,他們對精英知識分子的話語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另外一些事情,於是知識分子發現自己成了受冷落的一群。你誠然可以繼續講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講民主自由平等人道和科學理性,講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實踐是基石,講人類解放的理想等,但誰來聽呢,精英和大眾各自有不同的話語系統。

於是許多知識分子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在文藝界尤甚。過去作家以文以載道為己任,必然要宣傳道德教化的道理,教育人民,詩言志,這既是幾千年的傳統,也是近幾十年以來一直視之為當然的道理,但這一切在市場大潮下潰退了。於是許多知識分子從啟蒙的立場後退,不再以啟蒙為己任,不再關心思想深度、道德教化。後現代文化關於無深度、平面感的論述也為之推波助瀾。最典型的就是王朔,從「渴望」到「痞子文化」,他的名言是「玩得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我是流氓我怕誰」。「快餐文化」、「色情文化」、「兇殺文學」等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那些善於炮製文化快餐和描寫色與性的通俗作家也的確腰包鼓起,活得瀟洒,只剩下張承志、梁曉聲等少數人在苦苦支撐。

在此情況下,哲學出路何在?知識分子出路何在?北大陳平原君提出不要有什麼社會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這是自作多情,露導師心態,為天下師。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遊戲規則不一樣,知識分子應力戒浮躁,爭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

可是我對他的說法不禁有些懷疑,一個個人私德高尚的人誠然可以不關心政治,但所有的知識分子都這樣行嗎?過去跟得太緊誠然不對,但若連社會責任感一起否認,那麼最高尚的東西與最庸俗的東西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從現代化建設的角度講,現代化需要有合理的價值觀念作導引。經濟繁榮,科技進步同價值觀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例如,希特勒式的現代化也是現代化。二戰以後審判戰犯,法官們發現仍得運用古老的自由平等自然法原則,否則戰犯們聲稱自己是執行上級的命令,行動具有合法性,因此必需用更高的價值原則,請出天理良心來審判之。可見,合理的價值導引是絕對必需的。因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一個物質財富充裕的社會,而且也是一個善和美的社會。

從人民大眾的角度看,應該有安身立命的東西。一個人和一群人誠然可以只關心賺錢享福,但一個民族一個社會都這樣肯定不行,總是應該有比形而下追求更高的東西。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傳統文化被批得七零八落,西方文化也理解得枝枝節節,馬克思主義在大眾的層面相對說來影響也不深,於是沒有比物質利益更高的追求,只剩下感官需求、性和欲,於是世風就敗壞了。當然,法律和政紀黨紀還在,違背要受到懲罰。但那屬於外在的強制,一個人沒有內在之光的照耀,只憑本能行事,最多害怕法律制裁,而不敬畏心中的道德律令、價值理想,那比動物又能高明多少?許多人甚至置法律於不顧,那就同動物境界差不多了。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都這樣肯定不行。

當然,我們民族缺少宗教背景和超越的傳統,對形而上的東西不感興趣,但這方面追求不是沒有,否則,基督教、佛教在大眾層面發展怎麼那麼快呢?

目前我們面臨著文化轉型和文化重建問題,除經濟建設外,最重要的也許就是價值觀重建,在大眾的層面樹立合理的價值導向,建立那終極關懷和安身立命的東西,以確保我們的民族文化和現代化建設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知識分子角度看,不能都去炮製快餐文化,而失去自我,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和人格,不做意識形態話語的傳聲筒,也不做小市民金錢的俘虜。誠然,他可以關心大眾文化,但更應該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良心的承擔者」,有責任抨擊不公,提倡正義,這不是追求過去那種中心的地位,而是盡其所能維護「善」的理想,為社會發展提供合理的價值導引。

對作為「社會良心承擔者」的知識分子說來,有三種傳統可以繼承,一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傳統,馬克思的價值理想,為人類幸福獻身的普羅米修斯精神。此境界最博大,又同主流意識形態貼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都可以作為指針,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二是西方啟蒙的傳統,主要是西方文明史所積澱下來的一些價值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正義、理性等,通過啟蒙運動被啟蒙思想家所光大。當代西方許多人已視之為古典,尼采價值重估,而後現代主義主張無深度、平面人,對這些傳統理念自然不屑一顧,但這些理念仍然在社會深層結構中發揮極重要的作用。中國由於歷史發展的道路不同,長期缺少這些傳統,更需要提倡,而不能學西方的後現代主義者。現在有些人嘲諷啟蒙,其實先知後知的區別總是存在的,面對愚昧與落後奮起抗爭,並宣揚進步的思想還是有其價值的。一定的啟蒙也是必要的。

三是中國文化的道統,憂患意識,以天下為己任,存亡繼絕,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民,為萬世開太平的「民胞物與」觀念都是非常優秀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隨便否定,而應有存亡續絕的意識,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所有這些都顯示出文化關懷特別是哲學的價值,有人認為當代知識分子已從啟蒙的立場倒退,人文精神失落,其實這種現象主要在文學創作領域更突出一些,在其他領域,特別是哲學界文化界並非如此,仍有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高舉人文精神的旗幟,關心民族的命運、大眾的利益、社會的進步,並努力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合理的價值導引。事實上,也只有哲學與文化才能擔當起終極關懷與安身立命之重任。

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說來,則應以弘揚馬克思主義為己任,同時也承繼後兩個優秀傳統,從而完成一個大綜合、一個大創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民族文化再造貢獻力量。哲學的重任在這裡,哲學的希望也在這裡。


推薦閱讀:

【浚襄】《共產黨宣言》通俗化改本07
立場、原則、路線、策略
投機犯的「唯物主義」
2018.5.5 閑時 閑人 閑語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特別篇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兩部類三部門模型(加入奢侈品)

TAG:馬克思主義 | 人道主義 | 人道 | 實踐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