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喝酒兌飲料,到底要不要?

喝酒兌飲料,到底要不要?watchsnow 發表於2012-01-22 10:20:20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春節期間闔家團圓,少不了多喝,嫌酒精度數太高?兌點飲料一起喝吧!可喝酒兌飲料到底好不好?會讓人醉得更快,還是更慢?

春節臨近,朋友家人聚會往往會通過飲酒增進感情,調節氣氛。近來,飲酒也越來越流行混搭風,比如紅酒加雪碧,威士忌加脈動,還有五花八門的雞尾酒等等。很多人都有不同的酒混著喝而喝醉的經歷。那麼,用不含酒精的軟飲料勾兌酒是否也一樣容易喝醉呢?還是僅僅稀釋了酒?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弄清楚淸飲料對酒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過程有何影響。(題圖來自http://www.lemonde.gr)

吸收環節

飲酒後,酒精可以慢慢地經胃壁或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在這個過程,如能減慢酒精的吸收,就可以延緩醉酒。比如喝酒前先吃點東西墊墊底——胃內有食物時,酒精與胃粘膜的接觸會減慢,減少酒精的滲透吸收。因此,同樣的飲酒速度,用不含酒精的飲料勾兌過的酒由於降低了酒精的濃度,也能減慢酒精的吸收。

但碳酸飲料需要當心,由於富含二氧化碳氣體,能使胃部迅速膨脹,增加胃吸收酒精的面積;且二氧化碳還能促進酒精進入小腸的速度,增加酒精在小腸中的吸收,所以用碳酸飲料勾兌使人更容易醉酒。

分布環節

酒精進入血液後,即隨著血液循環迅速分布於全身各組織,乙醇有脂溶性,較易透過血腦屏障。乙醇進入大腦的速率主要取決於血液中的乙醇濃度,其濃度越高,進入大腦的酒精就會越多,直到二者大致持平。而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一樣,是通過擴散作用透過血腦屏障的,並不會影響乙醇進入血腦屏障的速率。所以,即使是用含氣飲料兌的酒,在這個環節並不會加速酒精進入大腦,反而能通過稀釋作用減緩這個過程。

代謝環節

酒精的代謝主要在肝臟內進行。經由胃和小腸吸收入血的乙醇,通過門靜脈輸入肝臟,90%的酒精通過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再通過乙醛脫氫酶轉化為乙酸,之後轉變成熱量或儲存為脂肪。如果飲酒過多過快,超過這些酶的代謝速度,就會造成酒精和乙醛在血液中積存,引起頭昏、噁心、嘔吐等醉酒癥狀。

人體的酒精代謝酶類基本上是穩定的,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研究發現,半數亞洲人受遺傳影響,體內乙醛脫氫酶不足,代謝酒精能力較弱,因此相對於歐洲人酒量差。對於這部分人而言,即便少量飲酒,也很容易就出現所謂的「亞洲紅臉」、心跳加快、噁心、嘔吐等醉酒癥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加不加飲料並不會影響人酒精代謝的能力。

排泄環節

還剩大概10%的酒精會以原形通過尿液、汗液和呼吸排出體外。勾兌了軟飲料的酒含大量水分,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利於酒精的排泄。

飲料兌酒會更容易醉嗎?

從上述酒精在體內的作用過程來看,吸收、代謝和排泄都可能會因軟飲料的攝入而產生影響。如攝入的是可樂或雪碧等碳酸飲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會使得胃部膨脹、促進腸道蠕動,加速酒精的吸收,更容易造成醉酒。

但如果攝入的是非碳酸飲料,由於稀釋作用,降低了酒精濃度,也減慢了酒精的吸收速度。大量水分的攝入還會加速酒精的排泄,因此能避免醉酒。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酒精度低的混合飲料也容易讓我們不自覺地飲用過量,造成總量的累積,最終也會喝醉。即便不醉,大量酒精經肝臟代謝後,產生的熱量會轉變為脂肪儲存,容易引起脂肪肝、高血脂症,長期下去甚至導致肝臟硬化。因此,不管怎麼喝,酒都不宜多喝。

春節防醉酒,給你支三招

酒喝多了傷身,可是不喝又不行,那怎麼辦呢?以下是幾招防醉酒的方法:

一、切忌空腹飲酒:飲酒前要先吃點東西墊底,如肉類、牛奶、面點等。肉類等脂肪食物不易消化,保護胃壁,能減少酒精的滲透吸收。蛋白質類食物富含氨基酸,能加速酒精的分解代謝。

多吃富含維生素B族的動物肝臟、蔬菜、粗糧,也能提高身體的解酒能力。但不要用鹹魚、香腸、臘肉等腌臘製品下酒,這類產品多含有亞硝胺,亞硝胺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較大,會增加患食管癌、胃癌的風險。

二、選擇最佳的酒類:從健康角度考慮,果酒之一的葡萄酒為最佳。在幾種經常飲用的酒類中,對肝臟損傷最小的為葡萄酒,黃酒次之,白酒則最為嚴重。

三、小口慢飲,多喝湯水:慢飲能讓機體有時間分解代償體內的乙醇,而湯水則能讓酒精稀釋並儘快隨尿排除體外,因此喝酒時要勤上廁所。另外酒醒後,容易頭暈,可以多喝些水,緩解脫水狀況,另外吃一些食物,緩解酒精對消化道的刺激。

推薦閱讀:

喜茶獲4億融資,但市場淘汰率也高達60%,茶飲還有得做嗎?
又曝飲品安全醜聞?不如自己在家DIY,好喝易上手!
哪些飲料混著喝味道還不錯?
一瓶飲料十塊方糖 你的血糖如何招架
全球飲料大變局:崛起的「新飲料」

TAG: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