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面對的真相
不願面對的真相
0-1 【導讀】全球暖化,台灣該怎麼辦?●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概念,經常是耳熟能詳,但真要解釋清楚,卻總是語焉不詳,「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溫室氣體」,就是這類專有名詞。我們隱隱約約聽說過地球溫度若是持續升高,可能會對生態環境不利,進而危及人類及其他物種;同時卻也聽說過冰河並未融解、海平面並未升高的論點,主張全球暖化只是政客、法律與媒體,聯手營造出來的恐懼訴求。當一個問題各執立場時,便不難看出各自所抱持的心態。有人覺得全球暖化現象迫切且嚴重,必須立即採取全球性的因應措施;當然也有人認為這純粹是炒作出來的議題,地球是否急遽升溫仍有待科學證據檢驗。不過,究竟是誰在覺得全球暖化嚴重、迫切且重要?是科學家、環保人士、政治人物,還是媒體人?無論如何,在這些人的大聲疾呼和道德勸說之下,加上《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等影片,以虛擬或真實的畫面,讓人們目睹且感受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災難,原本或許覺得事不關己的一般大眾,也開始留心起全球暖化議題了。●地球到底有沒有在暖化?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NOAA)於二○○七年三月公布的氣候報告書,去年冬天是自一八八○年有記載以來,地球最熱的冬天。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二○○七年二月最新出爐的報告中,則指稱暖化趨勢的證據「確鑿」(unequivocal),而人類活動「很有可能」(very likely)是過去五十年來氣候變遷的驅使力量。反觀IPCC在二○○一年的報告中,則是只用「可能」(likely)。光是從新增「very」這個字看來,就反映有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從煙囪、排氣管和焚燒森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在促使地球表面平均溫度自一九○○年以來上升超過華氏一度的這件事情上,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報告中指出,溫室效應是地球最初期以來即有的運作之一。像是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可以讓日光照射到地球,但是也會使得因此而產生的熱氣無法輻射回太空。沒有溫室效應,地球根本不可能足夠溫暖到形成生命;然而與日遽增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氣加速暖化,自從一九七○年,大氣溫度已經是二十世紀平均值的近乎三倍。如果二氧化碳在大氣的集中量達到一七五○年的兩倍,全球氣候可能上升華氏三點五到八度。到了二一○○年,海平面可能會上升七至二十三英寸,而如今正在發生的這些變化,將會持續好幾個世紀。然而,也有專家學者認為,IPCC所發表有關地球氣候劇變的報告,其實是近代大氣科學數據加上政治妥協的產物,而地球暖化現象也只是科學見解的一端。縱使全球氣溫的確在暖化當中,但是箇中原因是否為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所造成,在科學上並無定論。的確,每當IPCC提出報告時,總有一方學者專家認為言過其實,但也有另一方認為低估現實。但無論所執的觀點或立場為何,至少都顯現出必須正視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思維。●台灣的暖化現象有多嚴重?這幾年來,氣候變遷的反常現象,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以二○○一年為例,台灣在該年度便遭受七個颱風(包括造成嚴重災情的納莉颱風)的侵襲,水災頻傳,而且在納莉風災之後,又連續兩年遭逢乾旱。這些極端的天氣與氣候,均促使人們不免懷疑是全球暖化的結果。根據前述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所公布的最新報告,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百年以來,平均溫度增加了一點三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許多長期監測台灣氣候變遷的學者預測,全球暖化對台灣氣候可能產生的衝擊,包括暴雨暴旱、高溫日數增加等等;而氣候異常則是會導致生態異常、物種遷徙等等。顯著的變化可能二○二○年以前就到來,進而衝擊到社會、經濟、公共安全等各層面。雖然也有人質疑上述預測的準確性,並指出台灣偏高的暖化數據,可能是受到中國大陸燃煤和工業生產的影響。然而,台灣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有增無減的趨勢,仍是不爭的事實。根據二○○六年國際能源總署報導,從一九九○到二○○四年,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成長率,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十二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上述報導也指出,台灣每人平均用電量的成長率,遠比其他國家快速。另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過去十五年來,每人平均用電量成長了三倍。這些人為因素,無疑均對氣候暖化有加乘作用。●被迫因應還是防患未然?關於全球暖化,其實有三個基本問題:大氣溫度真的在升高嗎?這是自然變遷抑或人為造成?全球暖化所可能衍生的天然災害,真的會發生嗎?關於大氣溫度是否真的持續在升高,科學界的專家學者確實各執一端,難有定論。然而,我們固然必須體認氣候變遷預測的不確定性,但是卻也不能因為科學界無法提出百分之百可信的因果論證,就全盤否定氣候變遷的可能性。這是一種風險的概念,也是重新省思人與自然關係的關鍵時刻,目的在於防患未然,而非確知災難或不幸必然會發生。過去一、兩百年來,人類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埋下許多不可預測的危機。與其落入氣溫升高與否的論證,不如起而行動,維護地球的健康。人與自然的互動應該是相互融合,而非事後的適應與療傷。即使全球暖化的發生機率不高,或是程度不嚴重,相信任何維護地球的投資(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都是值得的。其次的爭論是,大氣增溫真的是人為成分居多嗎?雖然我們仍無法確知溫室氣體的累積,將如何改變地球氣候,但是我們知道人為污染確實可能導致氣候變遷,理由包括:人類的活動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溫室氣體具有暖化地球大氣的特性;溫室氣體的生命期從十多年到數百年不等,能影響地球氣候數百年之久。無論人類是否為地球暖化的「主謀」,即使最終推論出是自然現象,難道人類就無須思考消極因應或積極解決之道,以緩和地球暖化趨勢嗎?最後一個問題則是,人們常常會問,氣候暖化是否確實造成了更多的異常天氣與氣候,導致災害更加頻繁?其實,這並非問題的核心,而且有避重就輕、推卸責任之嫌。重要的是,地球環境在人類作為的影響下,已經變得更脆弱。即使氣候一如往昔,毫無明顯變遷,天災人禍的影響仍會更加嚴重。何況,若是全球氣溫確實正趨於暖化,則將有可能會造成顯著的氣候變遷,屆時對地球環境的衝擊,也將更形嚴重。拉長地球的生命史來看,無論全球暖化是異象還是常態,但是在未受到人類干預時,大自然有其一定的韻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人類面臨的問題是,過多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否已經或即將破壞大自然的韻律,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毀滅的未來?●個人可以怎麼做?就算選定立場,再三強調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以及遏止地球持續增溫的重要性,要讓更多人正視這個問題,似乎還必須營造出急迫與切身的氣氛和感知。急迫性,並不是要危言聳聽,以恐懼感來恫嚇人心,而是有些時候,說到百年或更久遠之後才會發生的事,人們很快就會喪失警覺;切身感則是要把全球暖化的「全球」格局縮小,距離拉近,讓人們確實感受到自身所處的環境,並未自外於全球潮流,而且我們自己很可能就是促成暖化現象的推手,但同時也可能透過個人或集體的觀念和行為改變,成為緩和暖化問題的助手。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本書中提到,乍聽到全球暖化這麼大的問題時,很容易讓人不知所措,也會懷疑個人的努力是否真能發揮作用;然而,這正是我們必須改變的態度,因為唯有每個人都扛起責任時,這項危機才能得以解決。高爾也整理出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採取的具體作為,以對減碳和抗暖化貢獻一己之力,包括:一、改用省電燈泡:傳統的白熱燈泡雖然價格便宜,但使用壽命短,也比較耗電。省電燈泡雖然價格較貴,但是耗電量低,壽命較長,並能提供我們同樣的照明效果。二、正確使用家電:購買能源效率高的家電,並改善現有家電的使用效率,例如不要把冰箱擺放在烤箱、洗碗機旁邊,因為熱氣會使冰箱進行額外的運轉以達保冷功能。三、少次多量的洗衣原則:待洗衣物累積到洗衣機的滿載量時再進行清洗,盡量採用晾乾的方式,避免使用烘衣機。四、節約使用熱水:洗澡時不用盆浴,改洗淋浴,並裝設低流量的蓮蓬頭。選購熱水用量較少的洗碗機或洗衣機型,而滾筒式的洗衣機要比頂掀式的洗衣機更有效率。五、減少待機時的耗電量:許多家電用品即使「關機」仍持續耗電,所以不使用的時候請拔掉插頭,或是將插頭接到附有開關的延長線上。六、減少因交通運輸而製造的碳排放:以步行、自行車、共乘或是大眾運輸工具取代開車上路。七、選擇燃油效率高的車:油電混合動力車可以大幅地降低耗油量,而燃料電池車的效能比大小相當的傳統車輛高出兩倍,且不會帶來任何污染。八、減少消耗品的消費:選擇持久耐用而非拋棄式的產品,而可修復的物品不輕易扔棄。九、購物前做到垃圾減量: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盡量選購大包裝或是以玻璃罐盛裝的產品。十、落實資源回收及再利用:確實做好垃圾分類,並減少紙類的使用,例如用抹布而不用廚房紙巾。十一、使用環保購物袋。十二、減少肉類攝取:製作與運送肉製品所耗的能源,遠高於處理等量植物蛋白質所需的能源,而減少肉類攝食的同時也可省下龐大的水資源。十三、購買當地自產的食品:盡量選用當地、當季的產品做為食物來源,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十四、支持環保節能產業:進行投資時,將地球環境的永續性列入考慮,以實際的投資行為表達認同。十五、參與政治活動:向民意代表施壓,要求政府給我們一個更有力的承諾十六、支持環保團體。其實,個人和社區實踐低耗能的生活型態時,也可能是重新開發生命活力的契機。●企業可以怎麼做?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對策,不外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以及發展新能源這兩項。在台灣的主要城市裡,除了重工業密集的地區,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是住商部門,企業及政府機關立即可以貢獻的努力,包括:在高密度的辦公室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採用水冷式空調系統、貼隔熱紙;推動日光節約時間(例如,夏季時提早上班上學);推廣綠化;推行共乘制度,鼓勵騎腳踏車洽公或短程通勤等等。長遠來看,尋找替代能源及減少能源的消耗,是產業必須面對挑戰,也是機會。舉凡無碳能源的開發(太陽能、風能)、資源回收再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污染控制等相關技術,都是值得嘗試或開發的領域。以現階段台灣的產業面來看,太陽能及LED兩大新興能源事業的前景最為看好。至於台灣的高耗能產業(鋼鐵、石化、水泥、造紙業)則必須重新調整思維,致力於溫室氣體的減量。環境保護與企業成長並非零合遊戲,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不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可以是提升企業生產力與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尤其,近幾年產業興起綠色革命,加入綠色供應鏈,更有機會成為國際大廠的合作夥伴。台灣地狹人稠,快速工業化及高度都市化,加上落後的環保制度與行政,使得土地吸納天然災害的能力極為脆弱,即使沒有氣候變遷的壓力,台灣的環境與生態破壞問題,也已經嚴重到我們必須痛定思痛。在《冰海奇航》一書中,有一段話,或許可提供我們思考的方向:「……我們面臨的選擇,遠比你想像的要複雜,而答案往往不只是單純的二選一。是的,我們必須學習關上引擎……但是我們也必須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操作引擎、開發節約能源的技術、設計其他安全的科技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必須學會分辨何時開動引擎是必要的,何時開動引擎只是為了圖個方便而已。我們必須學會分辨,必須了解濫用的危險,更必須學習評估替代方案,以權衡短期利益與長期成本。」然而,在個人、科學社群或企業之外,政府在因應、甚至解決全球暖化議題的舉措似乎仍極其有限。一個國家的政策,將會決定整個國家未來的走向與興衰,氣候變遷的因應措施,若是無法落實於國家政策之中,從能源政策、產業政策、環保政策下手,訂定長遠的發展策略,成效將十分有限。
0-2 【前言】~高爾/ 美國前副總統有些經歷帶給人的感受是如此強烈,發生當下,甚至地球的轉動都可以為之暫停。而當時間重新啟動,生活也再度回歸正常時,這些經歷卻又像是不甘隨時間而逝去似地,總是歷歷在目。十七年前,我的小兒子出了車禍,那場意外幾乎奪去他的生命。這個故事我不知道說過了多少次,但是它對我的意義卻不斷在改變,且持續在加深。另一個我多年來說了又說的故事,也是如此。那是一個關於地球環境的故事。十七年前的那段插曲促使我寫下了我的第一本著作《瀕危的地球》(Earth in the Balance)。兒子的意外事故猛然地打斷了我日復一日的生活步調,讓我有機會重新審思許多事,特別是我過去所抱持的價值觀。很幸運地,我的兒子早已恢復健康;而我,在那段受創的時間裡,立下了兩個永久的誓約——我發願要永遠以家庭為第一優先,也發願要以氣候危機做為我的職涯主導。很遺憾地,時間並未在我思忖徘徊之際,為地球的環境停下腳步;反倒是那日益加快的破壞速度,逼得我們必須更加迅速地採取應變措施。關於氣候危機這個故事的基本道理,在現在與過去其實相差無幾。人口爆炸、科技革命,以及人類對自身行為所將帶來的後果選擇採以漠視的不負責態度,使得人類文明與地球之間的關係完全變了調。然而,壓根兒不變的事實,是我們正在對這個星球的生態環境進行攻擊,而它最脆弱的元素正應聲瓦解。這幾年來,我有機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我閱讀並聆聽許多世界專家的看法,發現他們所提出的警告日趨嚴重。看著這項危機以超乎預期的速度蔓延擴大的同時,我的擔憂也逐漸加深。在地球的每個角落——在陸上、在水中、在融化的冰、消失的雪裡、在熱浪來襲時、在乾旱的季節、在颱風眼中、在難民的淚水裡——全世界正共同目睹著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那就是自然界裡到處發生著劇烈的改變。我也了解到,在死亡與納稅之外,還有一件我們無法違抗的殘酷現實:人為導致的全球暖化確實存在,並且情況愈來愈危急,它的速度足以構成一場全球性的緊急狀況。我在過去十四年內所學習到的事,有一部分是來自我個人狀況的改變。打從一九九二年起,有太多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的孩子們長大成人,最大的兩個女兒結了婚,蒂波(Tipper)和我現在膝下有兩個孫子。我的雙親、蒂波的母親也都在這期間離開了人世。就在《瀕危的地球》一書發表不到一年內,我當選為美國副總統,並在這崗位上服務了八年的時間。身為柯林頓—高爾行政團隊的一員,我有機會為解決氣候危機積極地推動新政策。就在那個時候,我站在第一線上感受到國會對於這股驅策他們進行改變的力量十分反感。一九九四年,國會改由共和黨及其極端保守的領袖主導,看著反對聲浪的勢力日趨壯大,令人不禁感到萬分沮喪且驚恐。我籌備並舉辦了無數的活動,以宣導大眾對於氣候危機的認知,並彙集民間力量以支持對國會的行動。我也同時體認到,過去的幾十年來,我們所自豪的「民主之聲」不管是在本質或品質上,都有了重大的改變,特別是娛樂價值如何扭曲我們過去對新聞的定義;而個人獨立的聲音,沒有例外地,就是無法向大眾傳達出去。一九九七年,我在日本京都參與完成了一項極具突破性的協商。當時,世界各國以控制全球暖化污染為目標,草擬了一份史無前例的議定。但是,當我回到自己的家園時,卻必須為爭求美國參議院支持這項議定而陷入苦戰。二○○○年,我參加總統競選,那是一場長而艱辛的戰役。最後,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的些微差距,決定停止佛羅里達州的關鍵性驗票。那次的挫敗對我無非是重大的一擊。 我看著布希宣誓成為總統。而就在他上任的第一個星期,布希總統立即推翻了他先前表示將對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管制的保證——一項幫助他贏得許多選票的保證,這些選民們原以為他是誠心誠意關心環境議題的。沒想到,選戰才剛結束,真面目便立刻露了出來。布希與錢尼的行政團隊決意封殺所有與限制全球暖化污染有關的政策,他們對既有的法令與規定展開全面攻擊,若不能完全殲滅這些法令,至少也要消弱它們。他們將布希在選前所有關於改善全球暖化現象的花言巧語全拋諸腦後,並發言表示,就總統看來,全球暖化完全不構成問題。就在新的行政作業開始啟動的同時,我也必須為我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再怎麼說,我也算是個失了業的人。這樣的日子並不好過,但是它帶給了我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讓我可以停下腳步、仔細思考究竟該把精神力量放在什麼地方。我開始在田納西州的兩所大學任教,並且和蒂波一起發表了兩本關於美國家庭的書籍。我們搬到納希維爾(Nashville),並在距離我們迦太基(Carthage)的農場不到一個小時車程的地方買了一棟房子。我進入了商業界,開了兩間公司,同時也在兩家極具聲望的高科技公司擔任顧問。我對於擁有這些事業感到無比興奮,並且對於能夠在賺錢糊口的同時,還能一點一滴地將世界推往正確的方向,感到自己相當幸運。我和我的合夥人喬.海厄特(Joel Hyatt)開創了潮流電視公司(Current TV),一個專為現下二十來歲的年輕族群所設計的新型資訊有線與衛星電視網。我們所根據的是一個完全創新的概念:所有節目均由觀眾自行製作,讓這些年輕人可以藉此參與美國民主之聲的公開討論平台。另外,我與大衛.布拉得(David Blood)成立了世代投資管理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致力於證明環境等永續性元素,是可以和主流投資程序完全結合的,有些企業甚至還會因此而增加獲益,希望藉此鼓勵我們的客戶以更具永續性的方法經營他們的事業。剛開始,我以為自己會再次角逐總統,但是,這幾年下來,我發現我其實有其他方式可以貢獻自己,並且,我相當地樂在其中。我也決定要繼續我在公共政策上的演說,並且——就像我每次走到了人生十字路口時一樣——要以地球環境做為我的中心目標。我的成長過程有一半在都市度過,一半在鄉下度過,而我最喜歡的,莫過於在田納西州家裡農場所度過的夏天。從那時起,我便從父親那裡學習如何照顧大地,並且對那些會對環境造成威脅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在母親讀了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經典著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給我和姊姊聽後,更在我的大學教授羅傑.芮維爾(Roger Revelle)首次灌輸我全球暖化的觀念後,我便不斷試著去更深入了解人類帶給大自然的衝擊。在之後擔任公職的期間,我則試著執行相關政策,以期可以改善——甚至消弭——這些對環境有害的衝擊。在柯林頓與高爾共同執政的時期,由於共和黨國會不甚友善的回應,讓我們有許多該做的事未能如願完成,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解決了不少環境相關問題;現在,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努力的成果在新的行政團隊接手後,全部付之一炬,實在教人不禁心寒。二○○○年的大選之後,我計劃要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將我那些關於全球暖化的幻燈片再度拿出來展示。當初,我是在撰寫《瀕危的地球》時,首次將這些幻燈片整理起來的,這幾年來,又陸陸續續添加了一些東西,並且不斷地修改內容,我想,是有足夠的說服力可以讓大多數的聽眾相信:人類乃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兇,如果再不採取立即行動,我們對地球所造成的破壞將到達無法挽救的地步。過去六年,我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說,與任何願意聆聽的人分享我所收集到的資訊。我的腳步遍及各大學院校與城鎮。漸漸地,我開始感覺到我正在改變人們的想法,儘管速度不是那麼快。二○○五年的春天,我在洛杉磯一個由知名環保活躍份子(同時也是電影製作人)蘿莉.大衛(Laurie David)所籌劃主持的大型聚會進行我的幻燈片介紹。結束後,她與另一位製作人羅倫斯.班得(Lawrence Bender)建議我將演說內容拍成一部電影。我對這個突來的提議充滿懷疑,因為我實在看不出來這些幻燈片如何能轉型成一部電影。之後,他們又來參加了另一場幻燈片解說,並且引來傑夫.史寇爾(Jeff Skoll)——參與者製片公司(Participant Productions)的創辦人與執行長。史寇爾表示他有興趣支持這項計劃;而極具才華的影劇界大師戴維斯.古根漢(Davis Guggenheim)則有意執導這部影片。最後,史考特.伯恩斯(Scott Burns)也加入了製片團隊,雷斯麗.契爾考特(Lesley Chilcott)則擔任了共同製作,以及整個製片過程的總指揮官。我當時最擔心的事,莫過於這些幻燈片在轉型成電影的過程中,是否會為了製造娛樂效果,而必須犧牲科學理當具有的中心角色。但是,當我愈和這卓越的團隊討論,就愈感受到他們對於我所追求的目標其實有著相當深厚的認同與使命感,也愈加相信拍攝這部影片確實是個好主意。如果我想在短時間內觸及到盡可能多的群眾,拍攝電影的確是個比我每個晚上向數百個人演說高明的方法。如今,這部與本書同名的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已拍攝完成,我對此感到無比興奮。話又說回來,出書的想法其實在先。最初,是蒂波建議我結合我的幻燈片和過去幾年來蒐集到的第一手資料,發表一本內容採用大量照片和圖表的圖文書,讓讀者可以更容易領會我所要傳達的訊息。蒂波和我決定把來自這本書與這部電影的所有收入全數捐給無黨派的非營利性組織,並用於提倡美國大眾輿論支持在面對全球暖化時,所必須採取的大幅行動。氣候危機這門課,我一上上了三十多年,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事實在太多了。我試著用可以讓各類讀者都能感興趣的方式來闡述這個故事。希望每個讀了這本書、或看了這部電影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一直以來所感受到的:全球暖化不再只是科學上或是政治上的議題,而是道德上的議題。不可否認地,政治在解決許多問題時,確實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眼前所面對的挑戰,卻唯有完全超越政治黨派的全面性合作才能解決。所以,不管您過去是否曾把選票投給了我,我都非常希望您可以意識到,我想要做的,是與您分享我對地球的熱愛,以及我對她未來命運的擔憂。我相信任何人在了解這許多事實後,一定也會和我一樣,因愛,而生憂。這聽起來或許有些矛盾,不過,我必須強調一點:我確信我們面對的除了是一項警訊外,同時也是一個希望。許多人都知道,在中文裡「危機」這個詞是由兩個部分組合起來的,其中的第一個字「危」,代表的是「危險」,而第二個字「機」,代表的則是「機會」。氣候危機的確為我們帶來相當的危險,甚至以「地球危機」稱之也不為過。過去二十多年,來自一百個國家的兩千位科學家,在歷經人類有史以來最密切且最有組織的合作後,凝聚了一股強烈的共識——唯有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共同合作,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危機才能得以化解。有太多的證據顯示,如果我們再不迅速且有魄力地對導致全球暖化的因素採取行動,繼之而來的將是一連串的大災難,包括更多像卡崔娜這樣具強大破壞力的颶風襲擊,不論是大西洋或是太平洋均是如此。另一方面,地球上所有的山嶽冰河、北極的冰層,幾乎全在融化中。格陵蘭島上有大量的冰塊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在西南極(West Antarctica)的島嶼地區同樣也有大量的冰塊不斷地在崩解,這些現況所挾帶的威脅,足以使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二十英尺。受到全球暖化所威脅的還包括打從一萬年前,甚至在人類的第一座城市都尚未成形之前便穩定存在的洋流與風流型態。我們不斷製造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向地球傾倒的結果,已使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生變。除此了大氣之外,海水也吸收了這其中一大部分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會使海水酸化,降低碳酸鈣——構成珊瑚骨骼、有殼生物外殼等之基本元素——的生成。以目前海洋吸入二氧化碳的速度看來,珊瑚失去造礁能力、有殼生物失去維護其殼體的基本功能,都將是遲早的事。全球暖化加上森林砍伐與焚燒所導致的物種消失速度,可和六千五百萬年前造成恐龍絕跡的物種滅絕事件相比。只不過,當初那場浩劫,據說是一巨大隕石撞擊地球的結果,而眼前這場浩劫,卻是人類親手造成的。去年,來自十一個最具影響力國家的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向世界齊聲疾呼,要大家體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不容置疑,且日趨嚴重」,並聲明表示「根據科學上對氣候變遷的了解,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呼籲所有國家立即採取行動。」這個訊息顯然是再清楚不過了,這個危機代表著「危險」。然而,我們的領導者為何卻對這清楚明白的警訊聽而不聞呢?理由難道僅僅是面對真相將為他們帶來不便嗎?當真相會帶來麻煩時,置之不理顯然省事多了,是嗎?別忘了,過去的許多慘痛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只會讓後果更加不堪設想。當初,有人提出紐奧良的提壩可能會被卡崔娜颶風擊潰的警告時,不就是這麼被置之不理的嗎?事後,以國會政府改革委員會主席湯姆.戴維斯(Tom Davis,維吉尼亞州共和黨議員)為首的跨黨派小組,在一份正式報告中明白指出「白宮對充分的資訊未能做出適時處理」,以及「其對事態的盲目無知、進行決策時的缺乏條理,造成了這場無謂且過於複雜冗長的卡崔娜災難。」現在,我們所聽到、見到的,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潛在最大之災難警訊:全球性氣候危機造成的威脅急速加遽,情況要比我們經歷過的任何事件都要糟。然而,這項清楚不過的警訊卻再度被國會及總統以其「盲目無知」的態度對之。誠如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在他被刺殺前不久的一場演說中所提到的:「朋友們,我們的未來取決於今日;正是如此,一旦錯過了現在,便要失去未來,這就是我們必須體認到的急迫性。切記,在這逐一展開的人生與歷史扉頁上,確實存在著為時恨晚這麼一回事。」「因循怠惰像是竊取時間的偷兒,總讓我們在錯失良機後,赤裸裸地承受著沮喪。世事本是浮浮沉沉,潮水總有退去的時候。多少次,我們哭喊著哀求時間停下她的腳步,但是,她曾幾何時對這些豈求有過妥協,不就總這麼義無反顧般地不停逝去嗎?看那無數次文明過程所殘留下的屍骨殘骸上,盡是反反覆覆地寫著一句再可悲不過的『太遲了…』人生像是一本無形的書,上頭忠實地記載了曾經被我們視而不見的警惕。奧瑪開儼(Omar Khayyam)(譯註:奧瑪開儼是第一世紀的波斯數學家、天文學家、詩人及哲學家)說得是,『冥冥有手寫天書,彩筆無情揮不已,流盡人間淚幾千,未能洗去字半行。』」不過,也別忘了我們剛才提過的,除了危險之外,伴隨全球暖化而來的還有無限的轉機。這樣的危機能夠提供給我們什麼樣的機會呢?多得很,包括新的工作機會、新的獲利等等。我們可以製造更乾淨的引擎、我們可以利用太陽能、風力;我們可以停止對能源的浪費;我們可以在不造成暖化作用的情況下,使用地球豐富的煤礦資源。那些因循者與不信者總想要大家誤以為這樣的改變相當昂貴。事實上,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公司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還節省了成本。許多世界級的大企業也正積極掌握這股潔淨能源(clean energy)的風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並且,只要朝著這個正確的方向走,一路上還有更珍貴的東西等著我們。氣候危機將讓我們有幸感受到人類史上難得一見的世代使命感;讓我們經歷到達成艱鉅之道德任務後的心曠神怡;讓我們有機會在世界共築理想之時同襄盛舉;並在情勢所逼時,索性拋開那些令人永無寧日的瑣事與衝突,享受隨之而來那意想不到的平靜;最後,還賜給了我們一個浴火重生的機會。重生時刻,我們的精神將得以滿足,大家將緊緊相繫。憤世嫉俗者、處於絕望而無法呼吸者,都將得以自在地呼吸。遍尋不著生命意義的人,也將再度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希望。重生時刻,我們將頓時領悟到這個危機無關政治,而純粹是一項道德與精神上的挑戰。我們所賭注的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文明,以及最基本的棲身之處。或許,誠如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獨具對生拇指與大腦新皮質而以萬物之靈自居的人類,是否就是最適合生活在這個星球的生物,還有待商確。當我們真正了解了身為人類所隱涵的意義時,我們便能發揮足夠的道德力量,從人道危機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目前面臨的許多挑戰,包括愛滋病等流行病的蔓延;全球性的赤貧;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蘇丹達佛的種族屠殺;尼日以及世界其他角落的饑荒;長期內戰的問題;遠洋漁業的蕭條;失去功能的家庭;失去互動的社區;民主制度的腐敗;公共事務的「再封建化」等等,並進而採取正確的行動。回想全球法西斯主義當時所造成的危機。起初,光是承認希特勒的真面目都教人難以忍受。多少人期待著這危機可以就這麼眼不見為淨、船過水無痕地不了了之;大家寧可忽略那明顯的警訊、選擇姑息養奸,幻想著一切都會沒事。在幕尼黑協定決定採取綏靖政策(譯註:綏靖政策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法等國對德、義、日的法西斯侵略主義所採取的姑息政策,企圖透過談判,以犧牲弱小國家的方式與侵略者妥協)後,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憤慨地說道:「這不過是我們嚐到的第一口苦酒滋味罷了,除非我們恢復應有的道德勇氣與戰鬥精神,重新振作起來,為我們的自由而戰,否則,往後的日子裡,我們將年年與這苦酒為伍。」但是,當英、美及其他盟國最後起身共同應付這威脅後,我們同時在歐洲戰場與太平洋戰場得到了勝利。在可怕的戰爭結束之際,我們續以我們的道德力量與憧憬提出了馬歇爾計劃,並說服我們的納稅者甘願為它付出!我們得到了重建日本與歐洲的精神力量與智慧,並為方才在戰場上被我們擊潰的敵人推動復興,進而打下了接下來五十年的和平與繁榮基礎。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正是同樣的道德十字路口。這既不是科學上的討論,也無關政治上的對話,而是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能耐可以突破自限、起身面對新的難題,是否仍配得萬物之靈這個稱號的根本問題。請大家用心去感受、用理智去思考,該是我們做出回應的時候了。我再次強調,我們面對的,乃是一個道德上、倫理上與精神上的挑戰。我們不該畏懼挑戰,相反地,我們必須挺身迎接挑戰。我們不能再等待了,誠如金恩博士說的:「我們的未來取決於今日。」我以十七年前的一場經驗做為開場,對我來說,時間在那一刻為我暫停了。但是,就在那段痛苦的日子裡,我卻意外發覺自己與孩子間的連繫是多麼地珍貴,正因如此,我們更須負起我們的神聖使命——捍衛他們的未來、保護我們所將交託給他們的地球。現在,請您和我一起想像一下,時間再度靜止了——這一次,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靜止了——在時間巨輪再度啟動之前,我們有一刻機會可以發揮我們的道德想像;接著,請您把時間點向未來延伸十七年,就在二○二三年,和我們的兒孫們來一席短短的對話。他們是否會因為我們未能善盡保護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的職責,而對我們懷恨在心呢?那時,地球受摧殘的程度是否已經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了呢?想像一下,當他們問道:「你們當初究竟是怎麼想的?難道一點都不在乎我們的未來嗎?你們就那麼地自私自利,不能——或者,不願意——停止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嗎?」我們要如何回答他們呢?其實,不必等到那個時候,我們現在就可以用我們的行動,而不是只有口頭上的承諾,來回答他們。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交給後代子孫們一個讓他們心存感激的未來。
0-3 【專文推薦】選擇相信,為所當為,還是繼續猶豫?
~葉俊榮/台大法律學院教授人類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面臨大是大非的選擇。我們要選擇相信,並且為所當為,或是繼續懷疑猶豫?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書中,吶喊面對真相的道德勇氣,是選擇的重要基礎。面對柏林圍牆的倒塌,蘇聯的解體以及中東歐的轉型,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提出了歷史終結論,主張人類文明已經定於一尊,向資本主義與自由民主體制集中。如果八○年代末期,發生在中東歐的解體與轉型是個大議題的話,那麼進入公元兩千年以來的今日,人類所面臨最大的課題,非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莫屬。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電影與書籍所呈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是否也如同福山一樣,有將氣候變遷的爭議定於一尊的企圖心?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課題,不論在科學上或國際外交上,都已經爭議很久了。從因果關係的爭議,到影響層面的爭議,到政策工具的爭議,乃至責任分配與時程安排的爭議,都深深反應當代人類的文明衝突、科技差距以及區域利益。正因為如此,針對氣候變遷的課題,我們在全球的場域中看到了集團的形成與相互的對立。以中國、印度為首的快速發展中國家與以OECD國家為主的高度開發國家之間,一直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同樣是以開發國家的陣營中,以德國與北歐為主的歐洲與美國之間,也存在著相當難以彌平的歧見。在這兩道裂痕之下,又有島國聯盟的危險處境,以及轉型國家的獨特需求。這些區域或集團間的歧見,卻往往透過氣候變遷的因果關係、影響層面與緊急程度等等科技或經濟面的不確定性發酵。而這其中,美國從老布希政權以來,對氣候變遷課題所採取的「保守」立場,一直是議題中的議題,爭議中的爭議。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所以在國際上引起相當的重視,正是因為它包含了面對氣候變遷爭議的表態、對美國角色的批判,以及高爾個人副總統身分三個因素。全球氣候變遷的課題雖然一直面臨各種爭議,但也在在不斷爭議中累積共識,進而形成制度。1992年簽訂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以及由公約機制催生出來的京都議定書,乃至歐洲的碳排放交易市場,都是在爭議中逐漸發展出來的成果。但是,這些正向的發展卻因為美國不願批准京都議定書的立場而迭受打擊。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高爾一方面以非常肯定的語氣認同甚至強化氣候變遷的嚴重性與迫切性,另一方面也將矛頭指向美國,認為美國這個人口僅佔全世界百分之五的國家,所製造出來的溫室效應氣體量卻佔了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五,這是應該深深警惕的。在「積極面對」與「美國反省」的雙主軸下,《不願面對的真相》確實得到許多超越美國國境的支持與認同。高爾充分發揮政治家的遊說本領,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不斷強調幾個簡單的觀點:1.人類行為導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在科學上已經有非常高的共識。2.氣候變遷的嚴重程度與影響範圍,遠比一般所想像的還要大。3.只要有決心去面對,氣候變遷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還隱藏許多機會。4.當前最令人憂慮的不是氣候變遷本身,而是人們漠視以省事的心態,尤其是死不認錯的政治系統與堅不反省的媒體。5.氣候變遷不是科學上或是政治上的議題,而是道德上的議題,民眾透過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也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除了這些幾個核心的觀點以外,高爾還不斷發出弦外之音:1.布希與錢尼所領導的共和黨政權,對氣候變遷因應政策與態度,很令人失望。2.媒體與石油業或汽車等大企業對氣候變遷的應對,也令人不敢苟同。3.美國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上,最需要反省,也最需要採取行動求改變。高爾的弦外之因,還不只這些。畢竟是身經百(選)戰的政治人物,《不願面對的真相》除了努力推廣上述幾個觀點外,還散發著濃濃的政治味。高爾巧妙地結合個人的經歷、家人的遭遇,以及個人公職期間的經驗與體會,用一種輪迴論述的方式,試圖拉近讀者與氣候變遷的距離,或者是讀者與他自己的距離。許多人也許會問,高爾不斷述說著自己以刀鋒之差落選的心境,不斷描述兒子車禍的痛,連姊姊因肺癌喪命也細說從頭,如此是否在賺人同情,或做不相干的論述?我們可以將這些個人「遭遇」的心情陳述,看成他講話大聲的道德泉源,因為曾經有這樣的過往,所以看得更清楚,感受更深,期待也更高。我們也可以將這些看成單純吸引注意的行銷手法,沒有串連這些說法,《不願面對的真相》很容易淪為說教。當然,如果有人進一步認為這些作法,尤其是不斷批判布希政權以及共和黨國會的作為,也是美國式競選的手法,也不足為奇。高爾在本書中,來回地將兒子遭遇、個人敗選、姊姊亡故等,穿插進去氣候變遷的科學數字與政策決斷中。這種痛與遺憾,本來可以埋藏在自己的心裡深處,也可以只跟親近友人分享,但他選擇將這些妝點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上,在他個人的公與私之間,找到了一條盡情抒解發揮的長廊。《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控訴,應該是政治系統與媒體對氣候變遷的漠視。高爾反覆指控美國當權者對氣候變遷的不願面對,因為如此對他們而言是最省事的行事態度。媒體對此也未能善盡言責,相對於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也頗有粉飾太平的意味。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最深遠的傷害,或許並不是直接的侵害,而是把人當成根本不存在。在種族平等的爭議中,最大的傷害並非利益上的差別待遇,而是根本不把另一族群的存在當一回事。漠視既然是人與人互動的最大戕害,如果是人類集體對自然生態的漠視又將是如何?氣候變遷所以是如此難以面對,正是因為社會得了漠視症使然。解決漠視的作法,便是積極面對,迎接挑戰,方能化險為夷,甚至坐收成果。《不願面對的真相》發布後,有人質疑高爾根本不是氣候變遷的專家,何以能以如此堅定的語氣做出高調的主張。其實,當今人類面對氣候變遷問題的最大挑戰,並不在科技或真相的探知,而是對人類社會處理大問題能力的制度診斷。對於當代決策機制運作的了解,對於社會動力與惰性的掌握,反而更能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的方向。高爾過往的從政經驗以對此一議題的長期關注,清楚地看出制度面的問題,尤其是政治部門與大眾傳播的漠視,並一層一層地將這些問題剝解,呈現在大眾的眼前。這些觀察與提醒,正是人類面對氣候變遷的最大資產。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專業。
0-4 【專文推薦】一旦錯過今天,便將失去明天~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紀錄片,我已經看了非常多次,每一次都給了我相當大的感動與感慨。當然不只是影片中豐富且生動的資料,而是我確能感受到高爾源自內心的熱情而呈現出如傳教士般的使命:找出生命中最珍貴的事物,並竭盡所能地去保護它、捍衛它,在緊要關頭到來時,努力確保上天賜給我們的這美麗星球上最珍貴的東西──我們,我們的孩子們,以及未來世世代代子孫的居所─不要毀於我們的手中。電影中,高爾反覆呼籲美國民眾以道德責任為訴求,要美國承擔造成溫室氣體全球暖化的最大責任(畢竟美國民眾的生活方式是高度耗能的最大罪魁禍首,同時不管以人均或國家比例,美國都是全世界最大耗能國家),這種「道德」的呼籲,看在我眼裡,情緒卻異常複雜。 這些年來,當我在公務員培訓單位演講「永續發展」的題目後,朋友們詢問最多有關全球暖化的擔心是,「冰山融解後,台灣海岸多遠處會被淹沒掉?」 其實,問題不是這麼單純。 在南極冰山或極區凍土融解後釋出大量的淡水淹沒陸地之前,全世界將遭遇更多更大的災難了! 在未來十年左右,人類首先面對的是石油供不應求的危機,倘若人類來不及因應這個明顯的問題時,有許多國家勢必會在這能源爭奪戰中被淘汰出局,當然經濟崩潰、動亂及瘟疫也會透過全球化的脈絡影響到全世界。倖存的國家與人類,在二、三十年內,得不斷面對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所謂全球環境變遷,包括愈來愈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以及洋流大氣流動的改變,會使得各地區降雨模式改變,也就是說,若是原本下雨的地方不再下雨,而原本不下雨的地方開始下雨的話,有國家疆界束縳的民眾該如何遷徙逃生? 其實我很希望目前我們所知道的這一切只是杞人憂天,只是生態恐怖主義者的危言聳聽,可是,這些年來,我們所看到的許許多多科學研究與報導,愈來愈多的徵兆都不得不讓我們憂心。其實,除了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更迫切的問題,也就是能源危機。 驅動我們這個文明的動力,石化工業與碳氫能源,若以現在的消耗速度來計算,即將在四十年左右完全用完。但是問題不會在石油用到最後一滴才會產生,因為石油是現代每個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必需品,所以一旦供不應求,只要有的國家開始買不到所需要的石油時,這個世界的動亂就會開始。而到達這個供不應求的時間點,專家估計大約只有十年左右。 深入一點講,能源危機的真正癥結點,是我們這個文明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有問題,我們使用自然資源的觀點以及經濟制度有問題。這些源於人心內在的改變沒有真正產生時,就算經過全世界人類共同努力,可以度過這次危機,不久還是會再度面臨新的挑戰。 基於石油動力的我們這個文明要轉型,非常不容易(只要簡單隨便想想,我們現在產生電力的鍋爐機組發電設備全部要淘汰,所有用石油的交通工具全部變成廢物,以及我們穿的用的,幾乎全是來自於石化產品),而且這些轉型必須在十多年、二十年內完全替換掉。再加上目前其實還沒有任何成熟的科技可以產生足以驅動現在文明所需的電力(目前全世界所有非來自石油的能源生產量,只佔總能源消耗不到百分之十)。 我們只有不到十年的機會。我們必須趁還有餘裕時(一旦石油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不斷飆漲是必然之外,有些沒有經濟或武力實力的國家,面臨沒有石油,當地民眾無以為生勢必產生動亂時,瘟疫也會隨之產生),投入所有可能的努力在替代能源的發展,逐漸降低對石油的依存。 同時,每個民眾勢必也得改變對自然資源使用的態度,學習以更簡單的方式來生活。 以全世界資源分配與實力而言,全球暖化與能源短缺對美國人而言的確是種「道德責任」,我想,未來即使糟糕到全世界只能支撐養活現在十分之一的人口,美國兩億多民眾大部分也會在這些倖存的人類之中。但是對於台灣而言,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能源來自進口,再加上地狹人稠,退無可退,未來,將是我們努力求生的挑戰。君不見,美國、中國大陸除了有自產能源之外,還不斷擴充軍備,這應該是為了在未來爭奪石油的戰爭中能派上用場。 京都議定書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可以延緩地球暖化與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但是更重要的,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等同於強迫節約能源,降低消耗石油,假設石油供不應求的爆發點可以延後到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或許我們的努力,包括新科技與尋找替代能源,可以讓我們平安的過渡到非石油文明。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以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氣候會怎麼變,以我們個人的力量,或是政府,甚至對於全人類來說似乎都是艱困的挑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確必須增強我們面臨危機的應變能力!縱觀歷史,人類社會敗亡的原因,大致來說,自殺的成分多於他殺! 而一個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這些的確都是我們每一個人、每個團體或機構可以努力而加以改變或塑造的。 因此,高爾還是樂觀的,雖然他也知道很多人會從「拒絕相信,直接跳到絕望」,但是他說還來得及的,只要我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願意給政客們壓力。當然,還要祈禱,祈禱我們有改變的力量,並且一邊祈禱,一邊行動!
0-5 【專文推薦】地球與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之道~鄭崇華/台達電子創辦人暨董事長自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世界上的人口不斷地增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耗用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也讓地球生態付出慘痛的代價。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使得自然生態失衡;氣候異常造成的天災持續地加劇,人類生存正面臨空前的威脅。但有多少人正視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及嚴重性?大家似乎忙著平常的工作,不願去面對問題的真相。更可怕的,有些短視無知的政客及利益團體為了一己私益,竄改科學實驗數據、混淆視聽,甚至動用國家資源、發動戰爭,身為地球公民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譴責這種卑劣的行為!本書將地球暖化的真相揭諸於大眾,期望能激發改變的動力。 宇宙穹蒼浩瀚無垠,地球生成並孕育出人類是如此的得天獨厚。據天文學家研究顯示,地球處於太陽系中絕佳的位置,氣溫適宜,保有液態水以及大氣。圍繞著地球有著質量比地球大318倍的巨大木星以及質量為地球95倍的土星,巧妙地成為絕佳的屏障,使得地球遭受彗星撞擊的機率因此少了一千倍之多,使地球有足夠長的時間孕育萬物生命、繁衍高等及有智慧的生物。太陽系經歷四十六億年演化所形成的地球自然環境,卻在工業革命後,短短的二百餘年間,美好的天然環境即將破壞殆盡。人類活動的頻繁與工業的發展,不但破壞自然生態,並且造成各種污染及能源短缺。Al Gore在這本書中提到,科學家將從極圈挖掘出的冰柱做了精密的分析,冰柱中的氣泡可以顯示六萬五千年來不同時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氧氣含量。工業時代前,二氧化碳含量大約維持在200-260ppm之間,工業時代至今,二氧化碳含量則已經升高至380ppm。科學家們從氣泡中的氧分子同位素含量分析出不同時期的大氣溫度,發現溫度的高低變化與二氧化碳的含量呈正相關曲線。另外一批研究淺層海水溫度變化的學者則發現,倘若不考慮人為因素,完全依據自然的季節轉換來觀察,過去很長的時間海水溫度的變化非常平緩,幾乎保持在恆定的範圍內。但近60年來的海水溫度不斷持續攀升,並且正好與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等非自然因素的上升曲線恰好吻合。地球持續暖化與溫室氣體的排放之間密切的關聯性已不容置疑,科學家們也已經提出嚴正的警告「現在不馬上做出改變,五十年內將演變到難以挽救的地步」。做為一個企業人,這個時刻我願意選擇「審慎樂觀」,並且相信人類的智慧終會使我們做出正確的抉擇。台達電子去年邀請「綠色資本主義」作者之一的Amory B. Lovins博士訪台,他則更加樂觀地認為,透過整合式設計來改變生產及生活模式,立即提供有效行動,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透過人類的智慧獲致改善,同時社會仍得以保持繁榮、發展。以綠建築為例,強調「自然化、簡單化、低成本化、本土化、因地制宜化」的綠建築,設計簡單、符合大自然運轉的模式,不僅舒適還可以節能,廣泛採用更可以達到「資源使用減半,人民福祉加倍」的目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書將極為珍貴的全球暖化資料整理、轉譯成貼近大眾的文字與訊息,透過大量科學數據、照片以及圖表分析,讓人咋舌之餘亦能深思人類該何去何從,甚至進而採取實際而有效的行動,共同來保護地球、愛惜地球。去年同名紀錄片於台灣首映時,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舉辦了特映會、贈送交換券、徵文比賽等活動來邀請更多人了解並重視全球暖化的議題。許多看過電影的朋友對高爾所揭櫫的真相充滿震驚,並且試著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改變,可見高爾的努力確實使得更多人從每日的汲汲營營中清醒,轉過身來面對真相。這是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希望各位有智慧的朋友們能夠從中得到啟示,並且立即付諸行動,讓我們共同為人類更美好的未來一起努力。
0-6 【內容書摘】不願面對的真相北極的融化可以嚴重影響整個地球的氣候狀態。科學家將全球氣候系統歸類為一種「非線性系統」,簡單地說,就是它的改變不見得是循序漸進的,有時候,這些氣候現象可能會突然地出現劇烈的改變;過去就曾發生過這樣的例子。除此之外,這些科學家也將地球氣候形容成是一部引擎,它的主要功能乃在將赤道與熱帶地區的熱量往兩極方向進行重新分配。由於太陽常年直射的關係,位於北回歸線到南回歸線間的地區吸收到的太陽熱量要比其它地區高出許多。相反地,太陽的光線僅能斜斜地到觸及到南北兩極,並且,一年之中只有半年的時間可以見到陽光,另外的半年則是完全的黑夜。這個從赤道向兩極的熱量傳遞啟動了氣流與洋流——例如墨西哥灣流(Gulf Stream)與高速氣流(jet stream)等。打從一萬年前的上個冰河期結束之際、人類尚未興建第一座城市以前,這些氣流與洋流便這麼年復一年地,以相同的模式在流動。破壞這些洋流與氣流的規律模式,將使人類文明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然而,氣候危機正在一步一步地將我們向這深淵推去。全球目前的平均溫度約是華氏五十八度(約攝氏十四點四度)。而全球平均溫度每上升五度背後的意義,代表著赤道地區的溫度可能只上升了一到二度,但是,在北極與南極地區的溫度卻上升了十二度以上。同時,也代表那些在上一個冰河時期便形成、並且一直以來狀況相當穩定的風流和洋流命運未卜。人類文明自始以來唯一的氣候模式便是如此,我們從未經歷過當今這樣巨大的環境變遷。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包括每個城市和每個農莊——都是依照我們僅知這唯一且未曾改變過的氣候模式所建立發展的。根據科學家的看法,全球氣候系統最脆弱的地點之一,正是位於北大西洋那墨西哥灣流與從北極經格陵蘭島而來的冷空氣交會處。當這兩者相遇時,墨西哥灣流內所含的熱會被以蒸氣的方式被釋放出來,並藉著季風以及地球向東自轉的力量,被吹往西歐。大海的洋流與洋流間彼此互相連接,就像一條莫比帶(Mobius strip)(註:由莫比所發明,取一張紙條,將該紙條的一端扭轉一百八十度後,黏貼在另一端,所形成的環狀帶就叫莫比帶)般,這道由各洋流組成的循環又被稱為「全球海洋輸送帶」。在下圖所示的洋流循環上,紅色的部分代表的是溫暖的洋流,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沿著美洲東岸流動的墨西哥灣流。朝反向流動的藍色部分代表的則是深層冷水洋流。當墨西哥灣流裡溫暖的海水向北方移動時,逐漸降低的水溫會使這股洋流往下沉降;另外,水份凝結成海冰時所造成的海水鹽份上升、密度提高,同樣也會使得這股洋流下沉。而不斷推動世界洋流持續循環的,正是這股像是個巨型幫浦般的下沉力量。由於這樣的沉降現象同時受到溫度(thermo)與鹽份(haline)所趨動,所以又有「溫鹽幫浦」(thermohaline pump)之稱。 隨著全球暖化愈來愈嚴重,科學家也開始擔心起發生在一萬年前左右的一件慘劇會再度上演。當時,上一個冰河期已經進入尾聲,位於北美洲的最後一段冰河也融化了,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淡水湖;今天的五大湖(Great Lakes)正是它所留下來的遺跡。起初,這個巨大的淡水湖東邊有一道龐大的冰壩做為屏障,可以將湖裡的水攔阻在一個範圍內。很不幸地,有一天這座冰壩崩解了,大湖裡的淡水就這麼傾瀉而出,向北大西洋流去。大量的淡水湧進了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並流到北大西洋,導致北大西洋的海水被嚴重淡化,洋流無法下沉、溫鹽幫浦停止運作、墨西哥灣流不再流動,西歐也不再接收到墨西哥灣洋流所帶來的溫暖。不出多久,整個歐洲便因此又回到了冰河時期,再度被封在冰層底下長達九百多年。部分科學家十分擔心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會再度發生。來自伍茲.霍爾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的露絲?柯瑞博士(Dr. Ruth Curry)對於格陵蘭島正快速融化的冰特別憂心,因為格陵蘭島的位置就緊鄰著這座溫鹽幫浦。她在最近表示:「在溫室效應肆虐的情況下,二十一世紀裡要發生像是北大西洋輸送帶停擺的悲慘事件不無可能。」附帶一提,正是因為有墨西哥灣流帶來的熱氣,才使得歐洲的部分城市,像是巴黎、倫敦等,要比緯度相近的其它城市,像是蒙特婁、北達科他州的法戈(Fargo)等溫暖許多。西班牙的馬德里與紐約市的緯度相同,但是氣候卻要溫暖許多。隨著溫暖的水氣蒸發,洋流也離開了北大西洋,這時的洋流,除了水溫降低外,鹽度也升高了(因為部分的水蒸發了,但是原有的鹽份都還保留著),這會使洋流變重許多,並以每秒鐘五十億加侖的速度快速下沈至海底;接著,在那裡折返,形成逐漸往南邊流去的冷水洋流。
推薦閱讀:
※一些優美的句子 微笑著去面對吧,你會感到人生是那樣的溫馨與甜蜜
※高全喜:儒家和自由主義應攜手面對共同的變革問題
※必看!職場新人不得不面對的5個殘酷真相。
※情感語錄: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
※如何面對和處理那些性困惑(電視節目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