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靈性的覺醒?9
標籤: 小我 靈性 本體 心智 新世界 宇宙 靈性的覺醒 當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 心理 |
第十章 新世界
天文學家已經找到證據,證實我們的宇宙是在150億年前一次巨大的爆炸中誕生的,而從那個時候開始就一直在擴展。它不但一直在擴展,複雜性也在增加,而且更加地多樣化。有些科學家也推測,宇宙從單一到多元的這種變動,終究有一天會逆轉。到那時,宇宙就會停止擴展,而開始收縮,最終回歸到當初未顯化的狀態,也就是它所源自的不可思量的空無。這種誕生、擴展、收縮和死亡的循環也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重演。目的是什麼呢?「宇宙究竟為什麼要存在?」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這麼問道,但是在發問的同時,他也理解,沒有任何的數學模型可以提供答案。如果你的目光不只是向外,同時也能內省的話,你會發現,你有一個內在目的,也有一個外在目的。而既然你是這個宏觀世界的一個縮影,宇宙也因而有一個與你不可分割的內在和外在目的。宇宙的外在目的就是創造形相,並且體驗各種形相之間的互動,可稱之為遊戲、夢境、戲劇,或是隨便你稱呼它什麼。它的內在目的就是覺醒並且看見它無形無相的本質。然後外在和內在目的就協調一致了:將本質——意識——帶入形相的世界,並藉以轉化這個世界。這個轉化的最終目的是遠超過人類頭腦可以想像或理解的。然而,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地球,分派給我們的工作就是轉化。它就是內在與外在目的協調一致,世界和神的協調一致。在檢視宇宙的擴展和收縮與我們的生活有何關聯性之前,必須謹記在心的是,我們不該將關於宇宙本質的事情視為絕對的真理。概念或是數學公式都無法解釋無限。任何的思想都無法容納整體的廣大無邊。實相是統合了的整體,但是思想卻將它分割成碎片。這就造成了一些基本的誤解,例如,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是獨立無關的,或某件事是造成另一件事的原因。每個思想都隱含了一個觀點,而每個觀點的本質,都意味著限制,所以最終來說,思想不是真實的,至少不是絕對地真實。只有整體是真實的,但是這個整體是無法言喻或思及的。從一個超越思維限制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心智是無法理解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發生在當下。所有過去發生的,或是將要發生的,都在當下,都超越了時間的範疇,而時間只是心智所建構而成的。我們可以拿日出和日落做比喻,來闡釋相對和絕對真理。當我們說太陽在清晨升起而黃昏落下時,這是真的,但卻是相對的。從絕對的觀點來說,它是錯誤的。太陽會升起和落下,是從一個靠近地表的觀察者有限的視點來看的。如果你在遙遠的太空中,就會明白其實太陽既不升起也不落下,它是不斷地散發著光芒。然而,即使了解了這一點,我們還是可以繼續談論日出日落,觀賞它的美麗,把它畫下來,為它作詩,雖然此刻我們都知道,它只是一個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真理。那麼,我們繼續說明一下另一個相對的真理:宇宙的成形和它終將回到無形的現象,其中隱含了時間的有限觀點,也讓我們看看它和我們的生命究竟有什麼關聯。「我自己的生命」這個概念,當然是思想所創造的另一個受限觀點,也是另一個相對的真理。最終而言,沒有所謂「你的」生命,因為你和生命不是兩回事,而是一體的。你生命的簡史這個世界的顯化成形與回歸至未顯化狀態——它的擴展和收縮——可以稱之為外顯(outgoing)和回歸家園(return home)的兩種宇宙運動(movement)。這兩種運動在宇宙間以多種方式展現,例如,人體心臟不停地擴展和收縮以及吸氣和呼氣。這兩種運動也同時呈現在睡眠和清醒的循環中。每天晚上,當你進入深沉的無夢睡眠階段時,便不知不覺地回到未顯化的生命源頭,然後到了清晨,再充滿活力地復出。這兩種運動的過程——外顯和回歸,同樣反映在每個人的生命周期當中。我們可以這麼說,「你」是突然之間從未知之處降臨在世界上的。出生之後,接著就是擴展。不僅是肉體上的茁壯成長,還有知識、活動、擁有的事物和經驗的成長。你的影響範圍逐漸擴展,生命也變得愈來愈複雜。在這段期間,你主要是在尋找或是追尋外在的目的。通常在這個過程中,小我也相應地逐漸壯大,而小我就是與上述這些事物的認同,因此你對形式的身份認同愈來愈明確。同樣的,這個時期你的外在目的——成長——會傾向於被小我主導,小我與自然規律不同,它不知道何時該停止擴張,總是貪婪地要求「更多」。
正是由於開始遭逢年老、損失或是個人的不幸事件,傳統上靈性的向度就是在此時進入了人們的生命之中。也就是說,只有當外在目的崩潰瓦解時,內在目的才會浮現,而小我的盔甲才會裂開。這類事件,代表著回歸運動走向形式瓦解的開端。在很多古老的文化中,對這種過程必定有著直覺式的了解,所以老人備受尊敬和推崇。老人被視為智慧的寶庫,而且提供了更深的向度,失去了這個更深層的向度,沒有一個文明可以長久存活。在現代文明中,對於外相完全地認同,而無視於靈性的內在向度,因此,「老」這個字就有很多負面的含義,它等同於「無用」。所以當你說某人「老」的時候,幾乎是一種侮辱。為了避免使用這個字,我們用其他委婉的說法,例如年長或是資深。加拿大原住民中的「祖母」(First Nation抯,「grandmother」)是極為尊貴的形象。今天我們說:「老奶奶」最多只有可親的意思。為什麼老了就被視為無用?因為年紀大了之後,重心就從「作為」(doing)轉向了「本體」(being),而我們的文明已經迷失在作為當中,完全不知道本體是什麼。它只會問:本體?你能拿它來做什麼? 對某些人來說,成長和擴展的外顯過程,被一個看似太早發生的回歸過程(外相的瓦解)嚴重地中斷了。有些人的中斷情形是暫時性的,有些則是永久性的。我們一直認為小孩是不應該面對死亡,但事實上有些孩子卻必須面臨父母親的死亡——疾病或是意外——甚至可能是自己的死亡。有些孩子天生殘疾,嚴重限制了生命自然的擴展。有的則是在相當年幼的階段,生命就招致嚴重的限制和打擊。 在「不該發生的」時候而出現的外顯過程的中斷,也可能會促使某些人靈修覺醒的提早來臨。最終而言,每一件發生的事都是該發生的,也就是說,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一個更偉大的整體與其目的中的一部分。因此,外在目的被破壞或中斷,常會引導你找到內在目的,致使一個與內在目的一致且更深層的外在目的得以浮現。通常童年時期極端受苦的人,長大成人後會比同年齡的人更加成熟。 因此,在形相層面所損失的,會在本質的層面得到彌補。在古老文化與傳奇中的一些人物,例如「盲眼的預言家」或「受傷的療愈者」,他們在形相層面遭受的極大損失或傷殘,反而變成了進入靈性的大門。當你能夠直接體驗各種形相不穩定的本質時,可能就永遠不會再給予形相過度的評價,也不會再盲目地追求它或是攀附它,以至迷失了自己。 形相瓦解(尤其是年老力衰)所代表的機會,在當代文化中才剛開始為人所認知。大多數人都還是悲慘地錯失了這個機會,因為小我會認同於這個回歸的過程,就像它認同於外顯的過程一樣。這使得小我的盔甲更加堅硬,過程變成了收縮而不是開放。縮減的小我會因此將其餘生用在哭訴或抱怨上,困在恐懼、憤怒、自憐、罪疚、責怪或其他負面的心理情緒狀態中,或是採取迴避的策略,例如,沉浸於回憶中,或是一直回想、談論過去。 當小我不再與人生的回歸過程認同時,年老或是臨近死亡就會變回它們原來的面目:進入靈性領域的入口。我曾經見過一些老人,他們就是這個過程活生生的體現。他們變得光芒四射,衰弱的外相因著意識之光而變得清晰透亮。 在新世界中,年老將被尊崇並公認為意識綻放的時期。對那些仍然迷失在生命外在情境中的人來說,當他們被喚醒內在目的時候,將會是個遲來的回歸。對其他很多人來說,年華老去將代表著覺醒過程的增強和最高峰。 覺醒和外顯過程一個人一生隨著外顯過程而自然擴展,這個過程傳統上一直是被小我所主導,而且被利用來擴張小我本身。「你看!我可以做這個,我猜你一定做不了!」當小孩子發現自己身體逐漸增加的力量和能力時,很自然地會對其他的孩子炫耀。這是小我最先試圖玩的把戲之一,經由對外顯過程的認同強化自己,並且用「比你多」的概念來貶低他人以狀大自己。當然,這只是小我眾多謬論的開端而已。 然而,當覺知增加,且生活不再受小我掌控時,就不必等到你的世界因年老或個人悲劇而縮減崩潰,才能覺醒並看到自己的內在目的。 隨著新意識開始在地球上萌生,愈來愈多的人不必再經過天搖地動才能覺醒。他們自動自發地擁抱覺醒的過程,即使自己還是身陷於成長、擴張的外顯循環之中。當這個循環不再為小我所掌控時,靈性的向度將經由外顯過程而來到這個世界——以思想、言語、行動、創造,就如同經由回歸過程一樣地有力——有著定靜、本體以及形相瓦解的特質。 直到現在,在宇宙智性中只佔極小部分的人類智力,一直都被小我扭曲和誤用。我稱之為「服侍瘋狂的智力」。把原子分開固然需要極大的智力,但運用這個智力來建造、囤積原子彈就是瘋狂的,或說得好聽些就是極端無智力的。愚蠢相對來說較無破壞力,但是有智力的愚蠢是相當危險的。對於這種有智力的愚蠢,我們可以找到數不盡的例子,而它正在威脅人類物種的生存。 若無小我功能失調的破壞,人類的智力可與外顯之宇宙智性循環及其創造脈動完全協調一致。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參與形相創造的過程。我們不是創造者,但宇宙智性經由我們而創造。我們不會與自己所創造的事物認同,因此,也不會在我們的作為中迷失。我們領悟到,創造的行為需要高強度的能量,但那不是指辛苦工作或是承受壓力。我們必須了解壓力與強度(intensity)的差別,接下來將會討論到。掙扎或是壓力就是小我重回掌控的跡象,遇到阻礙就產生負面的反應,也是小我的反彈。 小我慾望背後的那股力量會創造「敵人」,也就是說,會創造反彈,它的形式就是一股強度相當的力道。小我愈強,人們之間的分離感就愈重。唯一不會引發反彈力量的,就是完全以利他為目標的行為。是兼容並蓄的,而非排外;融合萬物,而非製造分離。不是為「我的」國家,而是為了全人類;不是為「我的」宗教,而是為了全人類意識的萌生;不是為「我的」種族,而是為了有情眾生和大自然中的萬物。 我們也了解到,行動,雖然有時是必要的,但它只是顯化我們外在實相的次要因素。在創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識。無論我們如何的活躍,費了多少工夫,外在世界還是由我們的意識狀態創造的,而且如果內在層面沒有改變的話,再多的行動也不會造成任何不同。我們只是不斷地重複製造同一個世界的改良版本——一個反映小我的外在世界。 意識意識是已經有所覺知的,它是未顯化的,永恆的。然而,宇宙只是逐漸地形成覺知。意識本身是無時間性的,因此不會進化,它從未誕生,也不會滅亡。當意識成為顯化了的宇宙時,看起來就好像受制於時間,而且還會歷經進化的過程。人類的心智無法完全理解這個過程的緣由,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內在窺其堂奧,並且在過程中成為有意識的參與者。 意識就是智性,也就是在外相形成背後的組織法則。意識用了好幾百萬年的時間籌組形相,以便經由顯化出的形相表達它本身。
雖然純粹意識的未顯化領域可以被視為另一個向度,但它與形相的向度並不是分開的。形相和無相是互相融會貫通的。未顯化狀態以覺知、內在空間和臨在的形式流入形相的向度。它是怎麼做的呢?它是經由已有意識的人類形相,圓滿成就了它的目的。人類的形相就是為了這個更高的目的而創造的,而其他幾百萬種形相則為此奠定良好的基礎。 意識化身體現(incarnate)進入已顯化的向度,也就是說,變成了形相。當它這麼做的時候,它進入了一個夢境般的狀態。智性仍然存在,但是意識無法覺知到它自己了。它在形相中迷失了自己,進而與形相認同。這也可以描述為神性被貶為物性。在宇宙進化的階段,整個外顯過程就在夢境般的狀態中發生。只有在個人形相瓦解時(也就是死亡來臨的時候),才能一瞥到覺醒。然後,它又轉世重生,再次認同於形相,又開始了下一回合的個人夢境,這個夢境也是集體夢境的一部分。當一隻獅子把斑馬的身體撕裂的時候,那個在斑馬形相化身體現的意識,就從那個被瓦解的形相中抽離,在短暫的片刻間,覺醒到它不朽的本質——就是意識;然後立刻又重入夢鄉,而化身體現為另外一種形相。當那隻獅子年邁、不能再獵食了,它咽下最後一口氣,同樣地會有極短片刻的覺醒,然後又繼續進入另一個形相之夢中。 在地球上,人類的小我代表著宇宙之眠的最後一個階段,意識與形相的認同。在意識的進化中,這是必要的一個階段。 人腦是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物質形式,經由它,意識可以來到這個向度中。它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稱為神經元),這個數字和我們銀河系中的星星一樣多,而銀河系可被視為一個宏觀的人腦。頭腦並不會產生意識,但是意識創造了頭腦,作為意識的一種表達。人腦是地球上最複雜的一種物質形式。當頭腦損傷時,並不意味你會喪失意識,只是意識無法再利用那個物質形式進入到這個向度來。你無法喪失意識,因為它的本質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只能喪失你所擁有的東西,但是無法喪失你「是」的東西。 覺醒的作為覺醒的作為是我們地球上意識進化下一階段的外在面向。我們愈接近此刻進化階段的終點,小我就會愈加功能失調,就像一個毛毛蟲要轉化為蝴蝶之前,會功能失調一樣。但是,隨著舊意識的瓦解,新意識已經在揚升了。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人類意識進化的重大事件,但是今晚的電視新聞不會報道這些。在我們的地球上——也許在銀河系或更遠之處很多地方都在同步發生——意識正從形相之夢中逐漸蘇醒。這並不是說所有的形相(這個世界)都即將瓦解,雖然有些形相的確是會瓦解的。它意味著意識現在可以開始去創造形相,但不會在其中迷失自己。即使當它創造和經歷形相的時候,也能對自己保持覺知。為什麼它要一直創造和經歷形相呢?為了享受這個過程。那麼意識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經由那些覺醒的人類,因為他們已經領悟到了覺醒作為的意義。 覺醒作為就是將你的外在目的——你的作為——和你的內在目的——覺醒和保持覺醒,協調一致。經由覺醒作為,你與宇宙的外顯目的合而為一。意識經由你而流入了這個世界。它流入你的思想並且賦予它們靈感。它也流入你的作為並且引導它們,同時賦予力量。 不是看你做什麼,而是看你如何做,才能決定你是否完成了你的使命。而你如何做,則取決於你的意識狀態。 當你做事的主要目的變成了你的作為本身,或是說,你的主要目的變成流入你作為之中的意識流,那麼你做事的優先順序就會有所變更。意識流決定了品質。另外一種說法是:在任何情況下,無論你所做的是什麼,你的意識狀態是最主要的因素;當時的狀況和你的作為是次要的。「未來」的成功取決於行動本身所散發出來的意識,不但如此,兩者也是不可分割的。行動本身散發出來的,可能是小我反彈的力道,或許是覺醒意識的警覺專註。所有真正成功的行動都是來自於警覺專註的領域,而不是從小我以及被制約的、無意識的思考來的。 覺醒作為的三種形式意識流入你作為的方式有三種,如此一來,意識也經由你而進入這個世界,藉由這三種方式,你可以將你的生命與宇宙的創造力協調一致。這三種形式是指三種在背景運行的能量頻率,它們會流入你的作為之中,並且將你的行動與這個世界正在萌生的覺醒意識聯結。除非你的作為是從這三種形式之中的一種衍生出來的,否則它就是功能失調或是出自小我。這三種形式也許在一天內因為不同的狀況而有所改變,但是它們其中的一個應該會在你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擔任主導的角色。每種形式適用於某些特定的狀況。 覺醒作為的形式包括:接納,享受和熱誠。每一種代表了意識的一種振動頻率。當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非常的警醒,好確認它們三個之中有一個是在運行的。你做的事無論難易,都應如此。如果你不是在接納、享受或是熱誠其中一種狀態的話,仔細地去看,你就會發現,你在為自己和他人創造痛苦。 接納當你無法享受你做的事的時候,至少你可以接納它,了解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接納的意思是:此刻,這就是當前狀況和這個時刻需要我去做的,所以我心甘情願地去做它。我們前面曾經談論了很多,有關對當下發生之事要從內在接納的重要性,而接納此刻你必須要去做的事情,只是它的另一個面向而已。比如說,你也許無法享受在傾盆大雨中荒郊野外的夜晚,幫你的車換輪胎,更別說對它有什麼熱誠了,但是你可以接納它。在接納的狀態下行動,也就意味著你是在平和之中行動。那個平和就是一個微妙的能量振動,它會流入你的所作所為之中。表面上看來,接納好像是一個被動的狀態,但是實際上它是非常積極而又有創造力的,因為它把一些全新的事物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那個平和,那個微妙的能量振動,就是意識,而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經由臣服的過程,而其中的一個面向就是接納。 如果你既不享受又無法把接納帶入你的作為之中的話,就停止吧!要不然,你就不是在為你唯一能負責的事負責,這件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事,那就是:你的意識狀態。如果你不為你的意識狀態負責的話,你就不是在為生命負責。 享受當你能夠真正地享受你的作為時,隨著臣服行為而來的平和,就會轉變成充滿活力的感受。享受是覺醒作為的第二種形式。在新世界中,享受將會取代欲求(wanting)而成為人們行為之後的動力。欲求是從小我的幻相中升起的,這個幻相就是:你是一個分裂的碎片,與所有創造之後的力量是分離的。經由享受,你會與宇宙的創造力量本身接軌。
當你把當下時刻,而不是過去或未來,視為你生命中的焦點時,你享受自己作為的能力——隨之而來的是你生活的品質——會戲劇化地增加。喜悅是本體的動態面向,當宇宙的創造力能夠覺知到它自己時,它就顯化成為喜悅。你不必等待什麼「有意義」的事進入你的生命中,你才終於能享受你的作為。在喜悅中,就有超過你所需要的意義在其中。「等待開始生活」的綜合征(syndrome),就是無意識狀態中最常見的幻相。如果你已經能夠享受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待某些改變發生,你才能開始享受你的作為,那麼外在層面的擴展和正面的改變,會更有可能發生在你的生活中。不要讓你的心智來定奪你是否可以享受你所做的事情。心智只會給你一堆你為什麼不能享受它的理由。「還不行啦!」心智會說。「你沒看我正忙嗎?現在沒有時間啦。也許明天你可以開始享受……」那個明天永遠不會到來,除非你能夠現在就開始享受你所做的事情。 當你說,我享受做這事或那事,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這樣說看起來好像喜悅是來自於你做的事,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喜悅不是來自於你做的事,它是從你內在的深處流入你所做的事,繼而流入這個世界之中。喜悅是來自你的作為的這種誤解是很常見的,而且它也相當危險,因為它創造了一個信念:喜悅是從其他事物當中衍生出來的,如一項活動或是一件事物。然後你就仰賴這個世界為你帶來喜悅和歡樂。但是這個世界做不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長期生活在挫折當中。這個世界無法提供他們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 那麼,你做的事和喜悅的狀態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當你能全然地臨在於你所做的事,不把它當成僅僅是達到目的之手段,那麼你就能享受你從事的所有活動。你真正享受的不是你所從事的活動,而是流入它之中的那個活生生的深層感受。那個活力是與你的本質合一的。就是說,當你享受你的作為時,你實際上是在經驗本體在它動態面向的喜悅。這就是為什麼你所享受的每件事,都會把你與所有創造之後的力量聯結起來。 這裡有一個可以在你的生活中,賦予你力量和創造性開展(creative expansion)的靈性修持。把你每天固定要做的例行公事列出來,包括那些你也許覺得很無趣、沉悶、瑣碎、煩人或令人緊張的活動。但是不要列出你怨恨或是厭惡做的事。因為在那種情況下,你可以選擇接納或是停止做它。這份清單可能包括每天上下班,採購,洗衣服,或是其他你覺得瑣碎或是令你緊張的事情。然後,每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把它們當作警覺的媒介。但是要絕對地臨在於你做的事,並且感受內在做這些事情背後的警覺,還有活生生的定靜。你很快會發覺,在這種已提升的覺知中所做的事,不但不會有壓力、瑣碎或是煩人,反而會變得很享受。更準確地說,你現在享受的不是那個外顯的行為,而是流入那個行為之中的內在向度的意識。你就在所做的事情當中找到了本體的喜悅。如果你覺得你的生活缺少使命感,或是壓力太大、太繁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把那個向度帶入你的生活之中。在你所做的事情當中保持意識還未能成為你的主要目標。 當愈來愈多的人發現他們生命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意識之光帶進這個世界,因而讓他們的作為成為意識的媒介,那麼新世界就會出現了。 本體的喜悅就是有覺知的喜悅 覺醒的意識接下來就會從小我那裡接手過來,然後開始主導你的生活,你就會發覺長期以來一直在從事的活動,在意識賦予力量的情況下,現在自然地開始擴展到更大的規模。 經由創造性的行動,有些人只是單純地從事他們喜歡的事情,並不想因此而功成名就,但反而豐富了很多其他人的生命。他們可能是音樂家、藝術家、作家、科學家、老師、建造者,或是他們顯化了新的社會或企業的結構(開悟的企業)。有時在幾年之間,他們的影響範圍還是很小;然後突然之間或是逐漸地,創造性力量之波流入他們的作為,他們的作為擴展到他們自己都無法想像的地步,因而觸動了無數其他的人。在享受之外,他們的作為還被注入了一股強度,因而帶來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創造力。 但是別讓它跑進你的頭腦里,因為在頭腦里可能還藏有一部分苟延殘喘的小我。你畢竟還是一個普通人。卓越不凡的是經由你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東西。但是你和其他所有眾生都享有這樣的本質。14世紀伊朗詩人和蘇菲派大師哈菲茲就完美地表達了這個真理:「我是笛子上基督氣息流過的氣孔。傾聽這音樂。」 熱誠對於那些謹守覺醒的內在目的的人來說,創造性的顯化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有一天他們突然就知道了他們的外在目的為何。他們有遠大的願景,目標,而從那天起,他們就開始向實現目標而努力邁進。他們的目標或願景通常與他們正在做的,或是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定的關聯,但規模要宏大得多。這就是覺醒作為的第三種形式的開始:熱誠。 熱誠意味著你的作為當中,有很深的享受,再加上一個你努力邁向的目標或願景。當你在享受你的作為的同時,加上一個目標,你所做的事情的能量場或是振動頻率就改變了。現在,在享受中,加入了某種程度我們稱之為結構性強度的東西,所以它轉變成為熱誠。在創造性活動的高峰,如果再添加上熱誠,你的所作所為背後就會有巨大的強度和能量。你會感覺自己像一支箭正在射向紅心,而且你還很享受這個過程。 對一個旁觀者來說,你可能看起來是有壓力的,但是熱誠的強度與壓力是絲毫無關的。你會有壓力,是因為你想要達到目標的慾望,勝過你對正在做的事情的興趣。一旦失去了享受和結構性張力之間的平衡,後者就佔了上風。有壓力,通常是小我已經捲土重來的表徵,而你也切斷了自己和宇宙創造力之間的聯繫。因此,小我欲求的力道和緊張就升起,你就必須掙扎而且辛苦工作才能完成任務。在壓力的影響下,你所做之事的品質和效率就會降低。壓力和負面情緒之間也有很強的關聯,負面情緒指的是像焦慮和憤怒。壓力會毒害身體,而且現在已經被認為是退化性疾病(如癌症和心臟病)的元兇之一。 與壓力不同的是,熱誠有一個高能量的頻率,因此和宇宙的創造力會相互呼應。這就是為什麼愛默生說:「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有熱誠的貫注。」熱誠(enthusiasm)是從古希臘文來的——en和theos,意思是神。而相關的詞enthousiazein,意思是「受神靈的啟示」。有了熱誠你會發現,你不必完全靠自己來做事。事實上,靠自己的話,你是什麼重要的事也做不了的。經久不衰的熱誠會帶來創造性能量的狂潮,而你要做的只是「順流而行」。 熱誠也會為你所做的事帶來巨大的力量,所以那些尚未能汲取那股力量的人,會以敬畏的心情仰慕「你的」成就,而且可能還會把你的成就當成你的身份(who you are)。然而,你是明白耶穌所指的那個真理的——「在我凡事不能」。小我的欲求會產生與它力道相同的反彈力量,熱誠卻永遠不會有反彈。它是凜然而不可侵犯的。它的運作不會產生勝利者和失敗者。它是基於兼容並蓄,並不是排除異己。它不需要利用或是操控人們,因為它就是創造力的本身,所以不需要從其他二手來源吸取能量。小我的欲求總是試圖從他人或他物之中攫取;而熱誠卻是從它本身的豐盛中給予。當熱誠遭遇的阻礙以不利情勢或不合作的對象的方式出現時,它從不以行動攻擊而是採取迂迴的策略,或是藉由順應或接納而把反彈的能量轉化為有助益的能量,化敵為友。 熱誠和小我無法共存。有熱誠就不會有小我,反之亦然。熱誠知道自己的去處,但與此同時,它與當下時刻深刻地合一。當下時刻是它活力、喜悅和力量的泉源。熱誠不欲求任何事情,因為它無所欠缺。它與生命合一,所以無論熱誠引發的活動有多麼地活潑有力,你都不會在它們之中迷失自己。就像在車輪轉動的中心,始終會有一個定靜但又活力四射的空間。這個在所有動靜之中的核心空間,既為萬有之泉源,又不為萬有所動。 經由熱誠,你可以進入和宇宙外顯創造法則完全一致的狀態,但是不會與它的創造認同,也就是說,沒有小我。沒有認同,就沒有執著——而執著是所有痛苦的源頭。一旦創造能量的浪潮過了,結構性張力會再度消逝,而你的作為當中還是有喜悅存留。沒有人可以一直生活在熱誠中。也許過一陣子,一股新的創造能量的浪潮會再度來臨而重新引發熱誠。 當瓦解形相的回歸過程開始的時候,你就不再需要熱誠了。熱誠是屬於生命的外顯循環,唯有經由臣服,你才能與回歸過程——就是回家的路程——和諧一致。總括來說:享受你在做的事,並且與一個你邁向的目標或願景結合,就是熱誠。即使你有一個目標,你此刻正在做的事情必須還是注意之焦點所在;要不然,你會與宇宙的目的不一致。要確認你的目標或願景不是一個自我膨脹的形象,否則它就是來自於隱藏的小我。像是:想要成為電影明星,出名的作家,或是富有的企業家。同時要確認你的目標不是擁有什麼,比如海邊別墅,你自己的公司,千萬美元的存款。提升自己的形象,或是讓自己擁有各種事物,這樣的願景是屬於靜態的目標,因此無法賦予你力量。確定你的目標是動態的,也就是說,它指向一個你正在從事的活動,而經由這個活動,你與其他的人以及整體宇宙都是相連的。不要視自己為著名的演員、作家等等,而是看到你的工作能夠激勵無數的人,同時豐富他們的生命。感受到你從事的活動是如何豐富或加深了你自己的生命,也豐富或加深了無數其他人的生命。感覺自己是個能量流過的敞開管道,讓能量從未顯化的萬有源頭流向眾生,也因而經由你而利益眾生。 這意味著你的目標或願景在你之內——在心智和感覺的層面,已經是實相了。熱誠是能夠轉化心智藍圖進入物質向度的力量。這是對心智有創造性的利用,所以在其中不需要有欲求。你無法顯化出你想要的,你只能顯化出你所擁有的。經由辛苦工作和壓力,你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但這不是新世界的法則。耶穌教導我們,如何有創造性地利用心智以及有意識地去顯化形相。他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就已經得到了。」 頻率的持有者(the frequency-holders) 外顯進入形相的過程,在每個人的身上,表達的強烈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覺得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建造、創造、參與,達成某些使命,或是對這個世界造成影響。如果他們是處在無意識狀態的話,他們的小我當然就會掌控大局,進而將外顯循環中的能量為它所用。然而,這樣會大量減少他們所能接受到的創造性能量,所以他們逐漸地需要仰賴「努力」來得償所願。如果能夠處在有意識的狀態中,而外顯過程在他們身上又相當強烈的話,這些人就會變得極度有創造力。其他的人,隨著長大成人而自然擴展到一個階段之後,會過著外在看起來毫不起眼,似乎較為被動,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平淡的生活。 他們天生就較為內向,在他們身上,進入形相的外顯過程毫不顯著。他們比較喜歡回家,不喜歡外出。對於改變世界或積极參与這個世界的活動也興趣缺缺。如果要說有什麼野心的話,最多不過是找些事情來做好讓他們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們中間有些人覺得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有些人比較幸運,可以找到一個避風的港灣,讓他們過著相對來說是被保護、隔離的生活,而且還會有固定收入或是自己做點小生意。有些人可能還會嚮往到靈修社區或是修道院生活。其他人可能被放逐到社會的邊緣,而這個社會和他們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相同之處。有些人求助於毒品,因為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太痛苦。其他人最終轉化成了療愈者或是靈性老師,也就是說,本體的老師。 在過去的年代,這些人可能會被稱為「愛沉思冥想的人」。看起來,在我們的現代文明中,並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然而在新世界的揚升中,他們的角色就和那些創造者、作為者(doers)和改革者一樣重要。他們的功能是穩住新意識在地球上的頻率。我稱他們為「頻率的持有者」,經由每日生活的例行活動,經由與他人的互動,同時經由他們的「存在」(just being),這些人能夠幫助產生新的意識。 以這種方式,他們把極為深奧的意義賦予看起來毫不重要的事。他們的工作就是,不管做什麼,都保持絕對的臨在,因而把空無和寧靜帶入這個世界之中。他們做任何事都有意識臨在,所以即使在最簡單的事物中,都可以看到品質。他們的目的就是以神聖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情。由於每個人都是人類集體意識的一部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影響,遠超過他們表面生活所表現出來的。 新世界不是烏托邦新世界的概念只不過是另一個烏托邦的願景嗎?當然不是。所有烏托邦的願景都有一個共同點:心智對一個未來時間點的投射,當那個時間點來臨時,一切都會變得很美好,我們將會被拯救,我們的問題會終結,只有平安和諧存在。這種烏托邦式的願景已經有很多了。有些在失望中結束,有些以慘劇收場。 在所有烏托邦願景的核心,都有一個舊意識、主要結構上的功能失調:期望在未來得到救贖。未來實際是在你的心智中,以一個念相的方式存在的,所以當你期望在未來得到救贖,你就是無意識地在心智中尋求救贖。你又被形式困住了,那就是小我。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聖經》預言者這樣寫道。一個新世界的基礎是新天堂——覺醒的意識。這個世界——外在的實相——只是新天堂外在的反映。新天堂揚升的同時,也隱含了新世界的揚升,而這兩者都不是讓我們可以得到解脫的未來事件。我們無法在未來得到解脫,因為可以解脫我們的只有當下時刻。那份領悟就是覺醒。覺醒如果被視為是一個未來事件,就毫無意義,因為它就是對當下臨在的領悟。所以新天堂,就是覺醒的意識,不是一個在未來可以達到的狀態。一個新天堂和新世界此刻正在你之內揚升,而如果此刻它們沒有揚升的話,它們不過就是你頭腦里的一個思想,因此完全沒有升起。耶穌是怎麼告訴他的門徒的?「天國就在你們中間。」 在登山寶訓中,耶穌曾經做了一個少有人懂的預言。他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在《聖經》的現代版中,「meek」(溫柔的)被翻譯成謙卑。誰是溫柔的或是謙卑的人呢?他們必承受地土又是什麼意思? 溫柔的人就是無小我的人。他們就是那些已經覺醒,而看到自己實質本性(就是意識)的人,同時在其他人身上,包括所有的生命形式上,也都能看到那個本質。他們生活在臣服的狀態,所以時時感受自己與整體和源頭是合一的。他們具體表達了那個在地球上改變所有生命層面的覺醒意識,所謂生命的不同層面包括大自然,因為在地球上的生命和觀照它們、與它們互動的人類意識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這就是溫柔的人會承受地土的意思。 一個新的生命正在地球上揚升。它此刻就在揚升。而你就是它!http://blog.sina.com.cn/yinkai9
推薦閱讀:
※打通佛學和心理諮詢、靈修的橋樑
※靈性這麼虛幻的東東,真的可以用科學來證實嗎?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09集
※轉:來自印度大師的靈性四句話
※靈性圖騰:雙魚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