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30年,我國仍處於人口紅利期,未來「新紅利」何在?
◆直到2030年,我國的總撫養比低於50%,仍處於人口紅利期
◆就業模式若不改變,到2050年,預計16~64歲的勞動年齡就業人口總量將減少25%以上
◆傳統的人口紅利下降不等於人口紅利消失,人口紅利要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
切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全面提升勞動力質量
努力挖掘各年齡段人口潛能,如發揮「銀髮」餘熱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得整組專題報道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程程
人口總規模增長慣性減弱,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少兒比重呈下降趨勢,勞動年齡人口波動下降,勞動力老化程度加重……這是今年初發布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下簡稱《規劃》)指出的,今後15年我國人口的主要趨勢性變化。 按照國際標準,當一國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超過50%時,該國進入人口紅利期。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進入人口紅利階段,與之相伴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 自2012年出現拐點後,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持續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大陸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7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5.6%,比上年末減少349萬人。這已是連續第五年凈減少。 「總體上看,我國勞動力數量仍充裕。」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此前表示,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雖然下降,但是經濟活動人口和就業人口的數量仍持續增長,勞動力供給並沒有減少。「直到2030年,我國的總撫養比低於50%,仍處於人口紅利期。」 自2016年起,我國及時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全面實施二孩政策。「從勞動力角度說,政策實施後的前15年勞動年齡就業人口仍將按照原先的軌跡下降。15年後,新增人口將逐漸進入勞動力市場,勞動年齡就業人口下降的速度會有所減慢。」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表示,不過,從大的趨勢上看,我國勞動力數量仍將逐漸下降。 「如果就業模式不發生改變,到2050年,預計我國16~64歲的勞動年齡就業人口總量將減少25%以上。」人口學人口預測研究領域專家、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認為,從發展趨勢上看,我國傳統的以數量為主的人口紅利將進入逐步下降時期。 未來,人口紅利的減少,有可能會對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在多位受訪研究者看來,一方面,不能簡單地以人口多少來判斷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經過嚴密的數據對比和分析,他認為,觀察1990年到2010年間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勞動力供給並非影響經濟增長的首要原因,其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並不大。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傳統人口紅利減少,會導致勞動力短缺現象增加,提升企業用工成本;隨著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速度減緩,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速度。 展望未來15年,特別是2021~2030年,我國人口發展將步入關鍵轉折期。既面臨諸多問題和潛在風險挑戰,同時繼續存在勞動力總量充裕、仍處於人口紅利期等有利條件,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仍有較大的迴旋空間。 「傳統的人口紅利下降不等於人口紅利消失。」王廣州認為,這意味著人口結構或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依靠勞動力「數量」的發展將越來越轉向為依託勞動力「質量」的發展。 因此,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和結構老化的趨勢下,切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全面提升勞動力質量,努力挖掘各年齡段人口潛能,將成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人力資本支撐的關鍵,傳統的人口紅利將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 受訪研究者建議,首先,要提高新增勞動力供給質量。比如《規劃》提出,加快完善國民教育體系,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門檻(毛入學率達到5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升。 其次,提高現有勞動力供給質量。比如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構建有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加快推動傳統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比如積極穩妥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綜合素質提高。 此外,當前我國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相比之前主要受人口、資源、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拉動的工業化進程,各行各業的技術技能及創新型人才,正在成為驅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應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從教育和培訓兩個環節實現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更好結合,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時,著力消除勞動力流動的各種制度障礙,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挖掘勞動力供給潛能。 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充分釋放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2016年,醞釀多時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出台。自此,全國各地各部門重點推進打出了點上具有突破性、線上具有帶動性的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組合拳,在人才集聚、使用和激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舉措。 同時,我國人才政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優待政策不斷落地,形成了以楊振寧、姚期智兩位世界著名科學家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等為示範的新一輪海外人才歸國潮。 這一系列動作背後,無不蘊含著國家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增強人才引領創新發展內生動力的深刻用意。人口紅利遞減,人力資本紅利、人才紅利亟待釋放;儘管人力資本「提質挖潛」和培養、吸引人才絕非一日之功,但如此產生的人口「新紅利」的釋放必將更加持久。LW刊於《瞭望》2017年第24期,原題《釋放人口「新紅利」》
推薦閱讀:
※人口難題——飄零的夢想
※中國未來最大的問題是就業崗位不足還是勞動力不足?
※歷代膾炙人口的名言名句-
※如果人類平均壽命延長100年,會對地球帶來什麼的影響?
※中國各民族、人口、語言種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