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軍事實力的差距有多大

14中美經濟、軍事實力的差距有多大

2012-08-20 15:21:39

瀏覽 81634 次|評論 10 條

中美經濟、軍事實力的差距有多大

□徐焰

當今中國的崛起引起世界矚目,美國一面實施打壓,一面竭力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2011年1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澳大利亞,簽訂了美軍在澳駐軍的協定,同時準備以軍事力量重返菲律賓,以加強亞太地區對華軍事部署。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國內也滋長了某種偏激的民族情緒,認為應徹底改變鄧小平時代確定的「韜光養晦」的方針而對美採取強硬對抗,並以為已有了相應實力。其實,單純以美國自身的綜合實力而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同中國相比仍具有巨大優勢,何況還有西歐和日本這樣實力很強的盟友。中國一方面要反對美國對華打壓,堅決維護自身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應對自身力量有清醒認識,在此基礎上採取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而不能走回上世紀60年代那種四面樹敵、超出國力搞強硬對抗的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不可動搖

2010年國際經濟界給中國戴上「世界第二」這頂桂冠,國內主流媒體冷靜地沒有慶賀,反而是美國、日本和一些西方國家大肆炒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Bank)最近推出的估算結果是,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已達美國的70%。

如此高估中國經濟規模,帶來一些相應的論點:中國應該承擔更大甚至主要的國際責任,應讓人民幣大幅升值,應為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西歐金融危機承擔責任,應率先履行減少碳排放的諸多義務……同樣,美國愈加重視「中國的軍事威脅」,將其軍事力量更深地介入亞太地區視為理所當然。

回顧歷史,解放初期的中國因受美國敵視,不得不採取「一邊倒」戰略,即以對外部「半開放」的態度向蘇聯和東歐開放並爭取援助,這種做法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至1959年,中國的國內產值按匯率達到600億美元,同年美國為5600億美元,雙方差距縮小至不到10倍。1960年以後中蘇關係破裂,當時中國曾以極左的外交政策同時「打倒帝、修、反」,四面樹敵,使自己在國際上十分孤立(只有一些需要中國花錢來爭取的窮朋友),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直至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中國的GDP不過2000億美元,美國則接近3萬億美元。事實證明,實行所謂的「革命外交路線」,使得中國上世紀50年代同發達國家剛剛縮小的差距在60年代和70年代又拉大了。現在有些人還吹噓當時的對外政策「強硬」,這不是對歷史的無知便是別有用心。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採取了對世界全方位開放、對外不搞對抗、「韜光養晦」埋頭髮展的方針,取得了世界震驚的成就。從一些工業品的產量看,中國的確已成為「世界工廠」。不過若仔細分析,中國的產量優勢還主要在低端產業方面,高端產業的龍頭仍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引領。即便從國內的工業生產看,計算機晶元和操作系統主要來自美國,高檔發動機來自俄羅斯,複合材料和數碼技術主要引進日本,這說明中國在微電子、光電新材料、航空工業基礎等方面仍然薄弱,只有航天業可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卻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因此,今天的國人切不可盲目樂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決不可動搖。

中美軍事實力差距巨大

中美之間的軍事差距也十分巨大。新中國成立後第二年即1950年出兵朝鮮,同美軍較量達成了勢均力敵的戰果,一時舉世震驚。國內一些人常以此為據,認為抗美援朝時中國就能對抗美國,現在力量對比應該更有利,其實這是不了解軍事科技發展史而產生的誤解。

朝鮮戰爭是當時世界兩大陣營對峙下的一場有限的局部戰爭,美國受主要對手蘇聯的限制,沒敢使用核武器,投入朝鮮這一局部戰場的力量也有限。再仔細看一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後期使用的武器裝備,主要系蘇聯提供,尤其是蘇制戰鬥機、坦克等與美軍的裝備處於同一技術檔次。接著,從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國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國防工業,常規兵器達到了世界50年代的水平。不過這時整個中國的工業科技水平較美國至少落後半個世紀以上,一枝獨秀的軍工業只是在蘇聯幫助下超前發展,一旦離開這個「支柱」很難再迅速發展。

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的常規兵器發展即陷入基本停滯狀態,只是核彈、導彈有了突破性進展,才達到了一些勉強的戰略威懾。美國在世界邁入電子信息時代之際引領先潮,至80年代末其軍事科技總體水平已領先蘇聯十年。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為集中財力發展經濟,在軍事上採取了「忍耐」方針,軍事科技發展在80年代也放慢了腳步。這樣,直至90年代初,中國的導彈、飛機、坦克、火炮等主戰裝備只相當於美國50年代的水平。90年代後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一批代表蘇聯80年代水平的主戰裝備如蘇-27戰鬥機、「基洛」級潛艇、S-300防空導彈等,並在幾年內消化吸取其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中國常規裝備的總體性能近年來已能超過蘇聯解體前的水平,少數裝備還有所超越,不過在航空發動機、大飛機等方面仍不如蘇聯末期,與美國現在的水平更難相比。

蘇聯瓦解後,美國進一步大力發展軍事高科技。上世紀9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軍費為2000多億美元,其中技術開發費年均數百億美元。此時俄羅斯的年均軍費降到100多億美元,而中國此時年均國防經費與俄基本相當,科研能力和費用遠遠不足,只能保障一些重點項目。直至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國防投入才有較大提升。至2011年中國公布的國防經費為6100億人民幣,按匯率已接近1000億美元,但仍不足美國的1/6,科研費用更遠遠不能與之相比。

現代軍隊是科技密集型團體,一國的國防科研能力和工業經濟水平決定其裝備水平,也最終決定其軍事實力。中國近些年來科研力量發展很快,2011年「神舟」飛船與「天宮」達成了對接,很快可以建立空間站,不過這在總體上也只相當於美蘇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有些國人認為,中國的武器裝備同美國相差20年。雖說某些型號如最新的第四戰機有此差距,可是全面地看,在武器的多數領域中差距還不止於此。何況現代戰爭已是整個戰爭系統的綜合對抗,中國在軍事系統整體操作水平方面的差距更大。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後,中國在武器裝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新式武器裝備列裝部隊,並形成了戰鬥力。若從某些武器的單項技術指標看,中國的進步的確是巨大的。例如在陸軍方面,中國推出的99式改型和96式改型主戰坦克、新型100毫米突擊炮、國產155毫米自行火炮令國際矚目。「衛士」遠程火箭炮研製成功,又使解放軍在遠程火力投送方面領先於世界其他強國。海軍方面,近十年來掀起了造艦高潮,各類新型戰艦的大量建造和下水,出海試航的航空母艦更讓國人看到海軍強國夢即將實現。空軍方面,近十年來中國的殲-10等第三代戰機裝備部隊,加上預警機的研製成功和各種空地精確制導打擊武器的陸續列裝,使解放軍空軍戰鬥力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2011年1月,國內的第四代戰機殲-20試飛成功,成為繼美、俄後世界上第三個能研製四代戰機的國家。「神舟」飛船翱翔太空,顯示出在空天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這些成就確實令國人振奮,不過若同美國的軍事技術裝備相比,差距雖有縮小卻依然巨大。

中國陸軍主戰裝備的水平同美國相比,可能是各軍兵種中差距最小的,不過現代戰爭中陸戰的作用已日益降低,美國甚至早就揚言不會同大國再打陸戰。從海軍的總噸位看,中國海軍已僅次於美俄居全球第三,不過其裝備水平同美國的差距卻是軍事領域中最大的。例如美國的核動力航母1961年便已服役,中國才剛剛涉足常規動力航母。中國空軍的戰鬥機仍同美國存在「代差」,例如美國的四代戰鬥機F-22早在1990年便已試飛,比中國領先了21年,而且該機在2005年便已裝備空軍,現在都已停產而在研製第五代。至於美國擁有的戰略轟炸機,中國還沒有,在這一重要領域又不具可比性。

第二炮兵裝配的戰略核導彈,可謂中國最具威力的「撒手鐧」,是中國多年來能夠威懾美國的最強利器。2009年國慶閱兵時,中國亮出了最新研製的機動戰略導彈東風-31A,引來世界軍界矚目。不過中國的戰略核力量只以最低限度的核報復為滿足,導彈的數量和威力都很有限。當然,在國際上核力量可以達成「不對稱恐怖平衡」,兩國之間若具備10枚對1000枚的有效打擊力量,也能造成雙方誰也不敢使用核武器的結果。中國一直不肯公布擁有核彈的數量,不過在數量上與技術水平上同美國肯定不能相比,只以保持一點有效的核反擊力量為滿足。

綜觀中美兩國的主戰武器,可以說多數項目的技術差距不止20年。如果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相比較,雙方整體軍事技術水平差距可達30至40年。此後中國通過從俄羅斯進口新式武器,加上國內科技水平大大提升,軍事裝備向前躍進了一至兩代,的確已經縮小了差距。但美國在軍事科研方面的步伐也非常迅速,尤其在超出傳統概念的新技術開發方面有了巨大進展,因而對包括中國、俄羅斯和西歐國家造成了新的鴻溝。 

信息化: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

在工業化時代,人們對比各國的軍事力量,往往只將軍隊人數、武器性能這些單項羅列對比。進入信息化時代後,武器裝備主要體現為體系對抗,其整體水平差距已非單項長處所能彌補。目前美國在全球軍事領域「一超獨霸」的地位,恰恰主要體現為其信息化整體水平遠遠領先於世界。

自上世紀80年代以後,人類科技發展已引起戰爭特徵出現革命性變化,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二是打擊方式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在相對降低附帶破壞力的同時更加突出打擊的精確性;三是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完整的系統,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美國恰恰引領了這一潮流,並在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及新世紀的伊拉克戰爭中顯現出來。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的電子信息技術實力便令世人吃驚,完全壓制了伊拉克的蘇式電子裝備。當時,美軍就能達到以衛星實施全球警戒,並以巨大的運輸力量保障全球到達。這種軍事力量,20年後的世界各國仍無法達到。海灣戰爭後美國又大力開發令人眼花繚亂的指揮、偵察和通信一體化系統,太空監測系統,太空攻擊武器,太空力量投射手段,高精確度彈藥,無人作戰系統,戰術高能激光武器,次聲波武器,束能武器,等離子體武器,電磁軌道炮,以及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的全球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在這些領域,美國領先其他國家數十年。

蘇聯在解體之前,軍事科技水平便已經落後於美國。俄羅斯因國防科研經費一直不足,主要靠吃蘇聯80年代的「老本」,尖端軍事科技同美國的差距大都拉大到20年以上。中國基礎薄弱,起步追趕的難度更大。在進入電子信息主導時代後,只有美國擁有全球監視和定位系統,並具備全球僅有的「空-地」一體打擊能力。例如2011年北約對利比亞的空襲雖說以法、英的戰機為主體實施打擊,卻都依賴於美國衛星和無人機提供的偵察信息,有人指出離開美國後北約其他國家實際上就打不了仗。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仍將是無可爭辯的世界軍事霸主。

冷戰結束後,美國不斷通過戰爭檢驗和改進武器系統,中國的新裝備卻未經過實戰檢驗,作戰效能還有疑問。另外,中國過去奉行國土防禦和近海防禦戰略,缺少空中和海上的遠程投送力量,這方面同美國的差距更大;作為遠程快速投送主要裝備的國產大飛機的研製,還遠未見眉目。因此,如今中國要在軍事上對抗美國的打壓,只能發展幾招能夠起遏製作用的威懾性手段,即所謂「撒手鐧」,絕不能指望搞軍事競賽,否則必蹈蘇聯那種追趕不上對手卻拖垮了自己的覆轍。

儘快「治好心臟病」,彌補制空權缺陷

鄧小平早就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同樣,科學技術也是「第一戰鬥力」。中國的崛起要有雄厚的軍事力量保障,提升這一保障能力同樣要以科技強軍為重點。中國經濟實力、軍事科技水平落後於美國的局面,是中國近代社會制度長期落後的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而想改變這一狀況恐怕至少還需要兩代人的努力。因此,現在一些國人應從自我陶醉中清醒,在處理對外問題上保持謹慎態度,仍應堅持「韜光養晦」的方針。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陷入深深的金融危機之中,製造業萎縮,國內矛盾比過去突出,對「中國製造」的依賴增大,這又給中國提供了一個繼續和平發展的機遇。不過中國不能滿足於只造低端產品,必須努力發展高科技,進而實現產業升級。例如在號稱「工業之花」的大飛機製造業上,中國需要儘快克服長期無所作為的局面,特別應「治好心臟病」,即克服發動機製造這一長期制約自身發展的瓶頸。如果這個差距不能克服,中國就永遠無法彌補制空權方面缺陷,而現代戰爭中制空權又是最重要的。

工業時代的戰爭通稱「鋼鐵傾瀉較量」,信息時代的戰爭已稱為「晶元的較量」。高頻晶元決定了一個國家尖端產業電子設備的重量、功能及綜合性能,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便制定了這方面的詳細發展計劃,令其高技術裝備在90年代初大幅領先於蘇聯及其後繼俄羅斯。中國如能縮短這一領域的差距,國產的各型導彈、無人機、衛星、各型雷達的水平都會大大前進一步,同時將大幅降低先進武器的造價。

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科研-實用」的反覆循環過程,軍事科技水平的提升又要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絕不能走蘇聯當年那種舍民重軍、無法持續發展的道路。正確地認識當前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的發展任務,就要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發展目標,面對挑戰並抓住機遇。中國越發展,外部環境就越安全,安全環境的改善又會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形成良性循環。

警惕以「愛國」為名的危言聳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社會上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人對我國和平發展提出了懷疑,出現了所謂「憤青」言論充斥網路的現象。本來,盛世崛起是中華民族的期盼,和諧社會是中共中央的執政理念,有的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以「愛國」為名危言聳聽地渲染周邊充滿戰爭危險,並攻擊國內的對外政策「軟弱」。對毛澤東、鄧小平都主張可長期擱置的爭議,這些人卻鼓吹儘快以武力解決。若依此辦理,和平發展根本不可能辦到。近些年我國社會上浮躁、淺薄、低俗之風盛行,一些以嘩眾取寵為宗旨的媒體為刺激眼球又渲染這類主張,更使一些年輕人容易受其煽動,形成偏激的情緒。冷靜、客觀地說明我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就顯得更為必要。

環顧當今國內環境,愛國激情、憂患意識值得肯定和發揚,軍事經常性的戰備也必不可少,但保證我國的健康發展,必須排除兩方面的干擾:一是全盤西化的民族虛無主義,二是狹隘偏激的極端民族主義。以科技強國為主,努力發展我國的國防力量,又不同強手搞全面對抗和軍備競賽,堅持和平發展的這一國家總體目標不動搖,才是強國富民的正確方向。

(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少將)

原載於《同舟共進》2012年第8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想要看清事實 就需要一些疼痛
從已經知道的事實中斷先天風水,很靈驗
從樂入樂04祈願變事實
孟靜嫻的這句話,表明了她早知道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的事實
堅持「事實就是事實」的鄧穎超

TAG:經濟 | 軍事 | 差距 | 實力 | 事實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