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玩不得不知道的幾個堂號和收藏名人之——張宗憲的雲海閣
典藏拍訊:專業的古玩拍賣信息平台,為高端收藏人士提供最新資訊,藏品交流服務!請加微信號:guwan1998
雲海閣張宗憲舊藏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雙框《乾隆年制》藍料款碗
在200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秋季拍賣會上,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博士以1.5123億港元拍得此碗。
張宗憲——張公宗憲,192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為羅伯特·張,江湖人稱蘿蔔張,堂號「雲海閣」。祖籍蘇州,出生於上海,其祖父張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親張仲英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灘開設「聚珍齋」,專門經營古玩。時至今日,張宗憲先生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他對北京、上海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傾注了大量精力和財力。十餘年來,張宗憲一直是中國幾大拍賣公司春秋兩季拍賣會的一號拍品的競標者,這種熱心的捧場,成為一道眾所周知的景觀。由此,研究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的歷史,張宗憲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坐標。
張宗憲先生照
這位曾被稱作「紈絝子弟」的舊上海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敗光了自家的百貨公司。但他天資聰慧,膽子又大,十幾歲開始就能獨自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一九四八年解放戰爭如火如荼,20歲的張宗憲離開上海,隻身闖蕩香港,開始經營起服裝生意。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為了逃避戰火,遠走香港,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文物藝術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的從此繁榮。這對正在做服裝生意的張宗憲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毅然放棄正在經營的服裝生意,重新撿起祖輩的產業,並很快從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
就是反覆琢磨
帶著美元加港幣全部140多塊的家當離開上海時,父親張仲英老先生叮囑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此次香港遠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可是一到香港,張宗憲很快花光了盤纏,生活陷入窘迫。張宗憲回憶說:「我來香港時是『六大皆空』,沒有錢、不會講廣東話、不會說英語、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老婆」。香港的摩羅街那時還是所謂的「貓街」,只賣偷來的小東西。那時一天的飯錢要一塊錢,一天兩餐,每餐5毛錢。張宗憲想拿身邊的鼻煙壺換錢,商家只願給8毛錢,見他嫌少,建議拿到九龍試試看。結果,張宗憲花了1毛錢搭船過海,對方才估7毛錢,真是得不償失!
雖然有家族遺傳的古董愛好與長輩傳授的古董知識,但張宗憲沒有正經上過學,還不足以應付涉獵廣泛、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董鑒別之業與經營之道。能在風潮卷席的香港站穩腳,張宗憲說:「我是多聽、多問、多買」。多聽,就是廣泛收集信息;多問,就是四方求教學習;多買,就是多實踐、不怕交學費。古董一行,無論中西,首先和主要的方面就是上手,自己不花錢,不牽扯到自己的心肝肺腑,上手就不會認真,思考就不會深入,打探的觸角就不會這樣四通八達。張宗憲如今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了,他的第一習慣始終未移。他說:「這是我的致富寶,我這一輩子都不會丟!」
基於這一腳踏實地的堅持,1951年,張宗憲正式開設了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
沒有朋友別開店
開始開設古玩店是很艱難的。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錢,但開店已經耗光了張宗憲的所有積蓄。而恰在這時,幸運之星又降臨到張宗憲身旁。當時北方來了一個梁雪庄(三爺),梁三爺對他頗為賞識。幾次交往後,張宗憲終於鼓起勇氣開口調錢。梁三爺沉吟半晌,說,他向來不借錢給人,要麼以金子為計算單位,借金子還金子,不管日後金價如何,都按金價還清。張宗憲知道這是梁三爺給他的最大面子。但是,當時戰亂帶來的通貨膨脹,錢會貶值,金價可不會貶,借金子會有風險的。
但面臨重要關口的張宗憲無他選擇,只好硬著頭皮向梁三爺借了10兩金子,當時10兩金子約合2,700元港幣。孤注一擲的張宗憲,立刻與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工作的父親接上線,匯去港幣3,000元,上海外貿工藝品公司發來一批舊工藝品。這批貨旗開得勝,很快就賣出去80%,收款一萬港元,張宗憲不僅還清了梁三爺的借款,還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這是他時來運轉的開始。
張宗憲的第一桶金也只是萬餘港幣,在未來的生意中,所以他敢於大進大出,就在於他善於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廣交朋友,長袖善舞。他在香港經營古玩以後,由於貨物全,品種多,質量精,以及個人的四處交際,認識和結交朋友,永元行的客人日漸看多。張宗憲父親的朋友仇焱之,幾乎天天都到他的店裡來,而且每次都要買一兩件東西才走。著名古玩店「暫得樓」主人胡惠春、「天民樓」主人葛氏翹、金才記等都是常客,可謂買賣興隆。
張宗憲回憶起當時的艱辛,笑笑說:「開店就像跟孩子接生一樣,要有好多人幫忙。出門在外,沒有朋友最好不要開店。」
連舉牌的資格都沒有
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內地的「文革」運動對香港地區也有所波及,年屆40的張宗憲開始接受一些朋友的委託,跑到歐洲收貨,跟猶太人打交道,發現了中國文物的行情差價,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新的投資場所——拍賣場。張宗憲回憶說:「我當時開始只是看客,連舉牌的資格都沒有,英語糟糕到『He』與『She』不分,會把『我請你吃飯』說成『Iplease youeatrice』。」但精明的張宗憲心裡明白,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賣上得到更大的發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必須走出去,闖蕩世界。
1967年,張宗憲來到台灣,那時的台灣對於古董文物的認識還未上軌道.他結識了一批企業界的精英,為以後的發展做了鋪墊。1968年,張宗憲作為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的身份,首次參加倫敦的拍賣會。從此張宗憲也就開始了他坐著飛機,穿梭於倫敦、紐約、香港、東京之間,趕赴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的奔波生活。
張宗憲憑藉對於文物高超的鑒別力和經營上超人的智能,贏得國際收藏家信賴和尊重。他在經營好自己店鋪的同時,還經常受人之託,幫助一些收藏家購買文物。1989年11月,張宗憲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650萬元港幣,幫台北鴻禧美術館創辦人張添根購得清雍正《琺琅彩芙蓉蘆雁杯》,當時創下清代瓷器最高記錄。除此之外,還為著名收藏家蔡辰男、陳啟斌等買到很多珍貴藏品。90年代以後,張宗憲便甚少為他人競標,而是以收藏家的身份馳騁在拍場。
張宗憲的資金在拍賣場和自己的古董行之間保持了暢通,並不斷增值,所以也讓他很有底氣地描述自己的古董生意經——「首先要看得懂,然後還要買得起,買得起還要賣得掉,賣不掉還要擺得起」。在張宗憲看來,要玩古董就必須要實打實地買,這是入門的「學費」,他自己這麼多年也是交過學費的,至於買賣之間的升值,憑的就是眼力了。在賣方面,張宗憲驕傲於自己的「貨真價實」,明碼實價開價,不管價碼多高,東西是實實在在的,買賣是雙方間的願打願挨,「絕對不會用假貨坑人」。
「好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具備舉牌的資格,但它(困難)沒有難倒我。我去認識那些對我有幫助的人,幫他們做點事情,長滿了自己的羽毛。」張宗憲還表示,「我該慶幸自己沒有那麼完備的條件,當我去創造時,財富就開始圍繞我行了。」貴了還能貴
等到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拍賣業分別在香港和內地起步並迅猛發展,已經年屆60的張宗憲,秉承著自己做古董生意「看得懂還要買得到,買得到還要賣得掉,賣不掉還要擺得起」的規則,在隨後20年里,在拍賣場這個文物流通平台上贏來了名氣的最高峰值。具備傳播力的不僅是他在拍賣場上的買賣——時常創造「成交最高價」,捨得頂出「天價」買進,他的藏品也能拍出「天價」賣出——還有他的率性,比如每每「在異性陪伴下出入拍場,必定坐在第一排,必定拿著一號牌」,圈裡很多人奉行的低調內斂,在他這裡完全不起作用,某一次的上海朵雲軒拍賣,他「拍到興奮之際,居然踩著椅子,坐到椅背上頻頻舉牌」。每次競拍成功,他最喜歡的,就是聽拍賣官念出他牌號的那一刻——「NO.1」。
張宗憲的生意有一個轉變過程,開始,他是行商,左手進來右手出去。後來,他是坐商,今天進來明天出去。然後,他是古董商兼收藏家,高舉高打,高進高去。這些年,他是收藏家兼古董商,以學術帶商業,以品牌推商品。1993年,佳士得公司主辦的「張宗憲中國陶瓷收藏精品展」在倫敦舉行,所藏中國古董、特別是明清官窯瓷器之完美程度令人嘆服。2002年,蘇富比公司為他主辦「張宗憲中國近現代書畫收藏展」,那些他以天價收藏的作品價值在短短几年內的攀升令人咋舌。
今年春季拍賣時,香港蘇富比又一次推出了「張宗憲珍藏中國近現代書畫(第三部分)專場」。素以低位估價的蘇富比這次依舊給了張宗憲十足的面子,所以估價幾乎比人們預期的多了一個「0」。一時,天價張宗憲又成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中的一大話題。就此,記者向張宗憲請教,他一方面如數家珍地解釋了一些作品的珍稀所在,一方面用自己不怕貴的經歷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東西好,貴了還能貴!」他說,「我所以敢以他人不願出的高價頂下那些古董與藝術品,也敢以他人意想不到的高價出讓這些古董與藝術品,就在於我是全世界比較後定價的」。最終,香港蘇富比的這場專拍以五成以上成交,既說明了大家的驚訝是不無原因的,也說明張宗憲的自信是不無道理的。這讓我想起張宗憲關於自己身體的一段話:「我不能忘記過去的威風凜凜,所以,每晚我都鍛煉身體,還是要威風凜凜!」其實,其人生的整體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許多年了,無論是在香港、倫敦、紐約,還是在北京、上海幾家大拍賣公司,只要是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的拍賣會,他常常是坐在第一排,手持第1號牌,頻繁競投……他如果不是最大的買家,就可能是最大的賣家,因此,他被稱為舉足輕重的中國古董收藏家之一、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推動者之一。
近幾十年里,香港、台灣的許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與合作夥伴,許多拍賣紀錄就是在他的競投牌高舉中產生的。他不無自豪地說,這許多年裡,最好的、最貴的中國古董大多是我從全世界買回來的。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張宗憲」這三個字成了大中華地區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為了世界各大拍賣公司的座上賓:你徵集東西時,他有奇貨可居;你拍賣東西時,他又敢下本錢。如此不斷帶來豐厚傭金的客戶,哪個拍賣公司不歡迎呢!
規則是張好牌
在拍賣行的遊戲規則里,張宗憲早已經遊刃有餘,圈子裡的人評價,張憲宗是「什麼都擺在明面上」人,也是「自己制定規則,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比如拍場上看似滿不在乎的競拍,其實張憲宗私下做足了功課,「他首先會要求拍賣公司對於拍品保真,其實拍賣行是不承擔保真義務的,唯獨對張宗憲會例外」,「對於看好的東西,事先他至少會給10個相關的專家打電話,聽意見,如果有一個人有不同看法,他就會另選拍品」,「拍下來之後,他還會再給至少10個人打電話,問意見,一旦有人態度猶疑,不出多久,這個拍品就會再次回到拍賣場上」。
而那些打著撿漏的算盤,想低價獲得張宗憲那些在拍賣會上沒能成交拍品的人,往往會異常失望,通常的規則是賣主和拍賣行都樂於在低於拍場價的基礎上做一些折扣,將拍品賣出。張宗憲卻是例外,他的開價不降,反而倍數上升,別人質疑,他卻坦然:「拍賣場上是什麼價,那是拍賣場決定的,現在來買,東西是我的,價錢就由我來定!」關於他的特立獨行,圈子裡也有不少傳言,不過張宗憲都不在乎:「我不求人,不怕人,賺錢是我的本事!」所以,張宗憲在談到內地拍賣行業的時候,也毫不避諱苛刻的評語,「只有三個字——氣死人,現在的市場很畸形,不按行情、不按市場的規律來做」,「我這樣說肯定有很多人會罵我,」他笑,「不過我也不怕得罪人。」
「天價」買賣樂在其中
國際拍場打磨來的經驗,使得張宗憲在80年代末香港拍賣業、90年代初中國內地拍賣業起步的時候,迅速佔到了先機。在香港地區,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都將張憲宗視為關鍵人物,他深諳拍賣場作為流通平台的種種價值,因此也不遺余力為起步的拍賣公司「捧場」,比如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將張大千的《靈岩山色圖》頂至429萬港幣,創下當時中國近現代字畫的市場最高價;
張大千靈岩山色圖
另一件陳逸飛的油畫《潯陽遺韻》,從30萬港幣起叫後,被他頂至137.5萬港幣。
陳逸飛潯陽遺韻
1989年11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650萬元港幣,幫台北鴻禧美術館創辦人張添根購得清雍正「琺琅彩芙蓉蘆雁杯」,創下當時清代瓷器最高紀錄。
1993年上海朵雲軒的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更是讓參與者印象深刻,張宗憲手持一號牌亮相拍場,第一號拍品是豐子愷的《一輪紅日東方涌》,起拍價為2萬元,因為是首拍,內地買家出價都很慎重,「不過幾百幾千地往上加」,而張宗憲「一開口就上萬地加」,最後將此畫一路頂到11.5萬元,創下當時豐子愷作品的最高價。
豐子愷一輪紅日東方涌 立軸 設色紙本
最後一件拍品是王一亭的《皆大歡喜》,張宗憲同樣將價錢從5萬元頂到12萬元。1994年中國嘉德公司在北京舉辦第一場拍賣會,第一號拍品是吳熙曾的《漁樂圖》,底價7000元。同樣手持一號牌的張宗憲率先出價:「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1.8萬元,一拍就發!」場面頓時活躍,張宗憲相繼加價,2.8萬元、3.8萬元,直至加到8.8萬元,這種尾數帶8的出價方式,張宗憲後來也一直作為特點保持下來。張宗憲博得頭彩,這場拍賣敲響第一槌的是鑒定大師徐邦達,張宗憲說也是他專門幫嘉德請來的,要的就是這種面子。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張宗憲又是手持一號牌,一口氣拿出1600萬元,吃下全場拍賣會成交額3200萬元的50%。作為聲名遠播的收藏家,張宗憲動輒斥資幾百萬購買心儀的佳作,總是給外界一種叱吒風雲的氣勢。
1999年、2000年香港拍市很低迷,張宗憲將收藏的瓷器委託香港佳士得做了兩次專場拍賣會,成交金額上億港元,為當時陷入疲弱的拍賣市場帶來了生氣。隨著1975年到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繁榮,香港崛起為藝術品國際都會。
「好的藝術品,價低的時候只要壓得住,一定會再高的,等個五年十年後總會漲,因為好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少。東西不是今年買了明年就賣出去的,你要藏個五年,等人家都忘記了,到時出來價錢就會比較高,今天買了就在等漲價是不行的。如果買賣間隔太短,這個市場也就差不多到頭了。」這就是張宗憲的收藏之道。
張宗憲的成功還表現在他的收藏上。首先是瓷器收藏。但就書畫而言,他在書畫界交接的朋友有畫家、鑒定家、理論家、書畫商高手。他的每件藏品入圍之前,都要徵求每個朋友的意見,以保證每幅作品都是畫家的真跡、精品、完整如新。好友陳德曦說,張宗憲這幾年為收藏書畫,花了有1億5,000萬港元。
至於經過拍賣場賣掉的瓷器和書畫藏品佔到他全部收藏的多少比例,張宗憲顯出了商人的精明,「這個才是秘密,就算是親人我也不能說。
而成為張宗憲最為出名的一次拍賣,就是2006年12月佳士得主題為「玉剪霓裳——張宗憲御制瓷器珍藏」的專場拍賣,彙集了張先生的精品御窯瓷器,其中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雙框《乾隆年制》藍料款碗竟然派出了1.5123億的天價,轟動一時,被坊間傳為佳話,也為清三代琺琅彩瓷器的研究推波助瀾,使得琺琅彩的知識普及做出了相當大的影響。
佳士得2006年「玉剪霓裳——張宗憲御制瓷器珍藏」圖錄封面
清乾隆御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雙框《乾隆年制》藍料款碗 1.5123億 成交
總結的人生
年齡並不是張宗憲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依據,他因此也不喜歡聽人強調現今的歲數,80歲又如何?他會戲謔又不無認真地標榜自己「身體好得很」,「能玩,能睡,能吃,還能生兒子」。這並不單純是若干年來每天一盞冬蟲夏草就能帶來的底氣,更重要的是心態。1月25日,在上海某黃金地段的居所里,接受採訪的張宗憲身穿立領的彩虹色豎條紋襯衣、棕色暗紅條紋格子褲、黑白相間夾克毛外套,朝腦後梳得一絲不亂的髮型,還有一副兼具近視老花雙重功能的碧綠色眼鏡。他說來也不無得意,「這樣跟外國人打交道,他們都喜歡我,生意就很好做,別人100萬才能買的,我80萬元就能買到」。至於那副碧綠色眼鏡,他會說「因為我的眼睛太迷人了,所以要弄個東西遮起來」。
在80歲生日當天,張宗憲真誠地總結:「收藏帶給我許多朋友和合理的利潤。」他衷心地祝福:「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收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發大財。」他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干下一大杯香賓,隨後把杯口朝下告訴老外:「這才叫乾杯!」他在場中穿梭,老友相見時他時而感激:「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今天。」時而打趣:「你這個老糊塗,那件東西我明明送給你了。」他有時很慷慨:「丟了沒關係,我再送你一件。」他有時很計較:「誰再跟我拍照我要收費的。」他談笑風生,揮灑自如,在這個圈子裡他是長輩,他是明星。
「張宗憲教育了中國一批玩家,收藏要耐得住寂寞。」 一位內地藏家說。「張先生當年的很多舉動都被別人認為是瘋子,當時值5萬的東西,他能出10萬,但時間證明他是對的。」 一位拍賣公司的老總說。「收藏是需要財力和眼光的,張先生都有。」 一位專家說。蘇富比的創始人說:「沒有張先生,就沒有香港蘇富比。」張宗憲自己也表示:」我是華人第一頂,好的東西就是要出好的價錢!」。他胸有成竹,氣勢不減,在這個圈子裡他是風標,他是榜樣。
「人到八十什麼都看開了,眼中什麼都沒有了,我要把我養的女兒都嫁出去,讓大家欣賞。」張先生自己說,目光中帶著平靜,口氣中透著欣慰,只有這時你才能感覺到他是一位經歷過、思考過、拼殺過,最終放下了的老人。
附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制瓷器珍藏」專場圖錄:
1301 清乾隆 天藍釉長方花盆
1302 清乾隆 茶葉末釉梨形瓶
1303 清乾隆 粉青釉出戟花觚
1304 宋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
1304 宋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
1306 清康熙 豇豆紅釉暗花團龍紋太白尊
1306 清康熙 豇豆紅釉暗花團龍紋太白尊
1308 清雍正 粉彩纏枝葫蘆蝙蝠紋盌
1310 清乾隆 仿掐絲琺琅粉彩福如東海蓋瓶
1311 清嘉慶 粉彩纏枝蓮紋葫蘆瓶 (一對)
1312 清嘉慶 珊瑚紅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盌HKD3,480,000
1313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盤HKD6,952,000
1314 明弘治 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HKD4,824,000
1315 明萬曆 五彩龍鳳紋八棱蓋罐 RMB 4,551,040
1316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鳳紋盤 流拍
1317 清康熙 青花龍紋瓶 RMB 23,420,800
1318 清乾隆 青花礬紅彩雲龍紋賁巴壺 RMB 7,113,600
1319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扁壺 RMB 8,860,800
1320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環耳豆 RMB 3,386,240典藏拍訊
關注典藏拍訊公眾微信號
guwan1998
藝術品投資方面獲取最新信息請加微信號
gudongguwan2014
歡迎廣大收藏愛好者投稿藝術品學術類文章
315196341@qq.com
推薦閱讀:
※【警世賢文】推薦收藏
※你不知道吧?佩戴和田玉,還有這些功效!
※結婚登記照怎麼拍?這份全國網紅照相館清單趕緊收藏
※新加坡華人售賣土生華人瓷磚 兒時收藏變大生意|瓷磚|林明輝|華人
※為什麼要收藏郵票?郵票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