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師《見性成佛》第二十一天

見性成佛 第二十一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一個人如果見性以後,處處都是以「性」之起用作為大前題,同時,他「性」的作用又是一個「禪」的世界,那麼「禪」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呢?前已向諸位作了詳細的報告。現在要向諸位說明「禪,也是一個萬法歸一的世界。」什麼叫做禪是萬法歸一的世界呢?諸位聽好,當你的心清凈、一心的時候,就是所謂「禪」的世界,就是心不動、不亂、歸一的世界。當你的心達到「不二心」的時候,就是禪的世界。你的心如果亂糟糟,生出一切妄想心、心猿意馬,就不能堪稱為禪的世界。因為禪是一個清凈、萬法歸一的世界。那麼有人會問,什麼叫做「萬法歸一」呢?也就是在你心裡所起的念頭,哪怕是善的心、惡的心、有對立的心都叫做萬法,因為心能生萬法啊!痛苦也是心、煩惱也是心、起無明也是心、歡喜也是心、稱心如意也是心、快樂也是心,心只有一個,卻能演化那麼多心。你想想看,到了最後這些心要完全歸一,所以一心就是禪的世界。

  再講詳細一點,心能生萬法,這萬法又歸一是什麼意思?先講「心能生萬法。」你看,當你高興時沒有離開心,當你痛苦時沒離開心,當你憂愁、悶悶不樂時也沒有離開心。當你看到別人好、別人有才華、別人有一片天,當別人比你能幹比你行時,你心裡難過嫉妒,嫉妒也沒離開心。當你不願低聲下氣、生出貢高我慢,我慢也沒離開心。你學佛之後,你的心漸漸有慈悲喜舍了,慈悲喜舍沒離開心。你還沒開悟證果,仍在六道輪迴時的那種凡夫心,也沒離開這個心。當你有一天修到福慧圓滿見性成佛時,佛心也沒離開這顆心,叫做「心能生萬法」。

  以上說了那麼多心,其實只有一顆心而已,但是這顆心能演化那麼多心。你想想看,凡夫眾生自古以來輪迴生死,他的心一直無法收斂、無法將它統一起來、無法將它歸於一心,因此當你的心能萬法歸一的時候,向你恭喜了,是個禪的世界、解脫的世界,自性與空相應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了。

  所以,「一心」就是禪的世界,道理在此,但是「萬法歸一」有人解釋錯誤,甚至外行充當內行人說話,是「萬法歸一」不是「萬教歸一」。你若說萬教歸一會被人「笑破屁股補蕃薯」嚴重了。諸位聽好,萬法歸一是對,萬教歸一是百分之百不對。什麼理由?每一種宗教的教義不相同,要如何歸一呢?說萬教歸一的人,我相信這只是他膚淺的見地而已,摸不到它的精髓,說不到核心,或是太牽強、強詞奪理的說詞而已。萬教如何歸一呢?我常說一句話,基督教、天主教是創造論,我們佛教是緣起論、業感論,這是根本的問題,哪裡能統一呢?萬教要如何歸一呢?沒辦法。道教有道教的思想,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思想,儒家有儒家的思想,哪裡可以說萬教歸一呢?這麼說是百分之百不對了。

  所以從今以後,你要調整你的思想觀念,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自誤又誤人,自己不了解,那是你個人的事,你不知道又隨著人家這麼說,也是幫凶哦,將真理傳錯了。所以是「萬法歸一」,不是「萬教歸一」,因為各宗教的教義、教理、歷史都不相同,尤其教理不相同如何來歸一呢?這是勉強的說法。一貫道都會講萬教歸一,儒、釋、道歸一,要如何歸呢?所以如本也常說一句話,不如你拿一支麥克風,我也拿一支麥克風,我們好好坐下來講,低聲下氣互相把真理講清楚。好,是萬法歸一,不是萬教歸一哦!

  一個人如果修到見性的時候,處在禪定的當中。「禪,是萬法歸一的世界」,也就是禪已經達到清凈一心的時候,向他恭喜了,也就是見到「體」的時候,見到他「如來藏性」的時候了。因為一切凡夫眾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馬、煩惱叢生的日子當中,所以不是禪的世界,不是見性的世界。

  萬法由心所生,這是正確的。但是心又能生萬法啊!在凡夫來講,他心能生萬法,所生出來的萬法都是污染、不清凈的東西,若是開悟證果的聖者呢?他的心能生萬法,這個萬法都是清凈解脫,禪的世界伸縮自如,要縮要伸、要寬要廣、要深要淺他都能自在,無所染著、無滯無礙這就是禪的世界。凡夫心若動起來,污染外面的境界無法收拾;而聖人的心一動起來卻有無量的妙用,出出入入、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叫做無滯無礙。如果是凡夫呢?那就不同了,不然你為何常常在六道輪迴、始終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難怪要做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道理在此。

  所以說凡夫同樣心能生萬法,但這是污染的、不清凈的,若是開悟見性的人,心所動的萬法是自性的妙用,差別在此。有人問,聖人若達到解脫的時候會動念頭嗎?會,他動出來的念頭是光明、清凈、解脫、禪的世界,是慈悲喜舍、普度眾生的念頭,關懷需要幫忙的人,他動就動這個心,不但自利又利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世界的心。凡夫動起來的念頭就不一樣了,都是要佔人便宜、自私的、煩惱的、痛苦的甚至以心生心,都是污染、不清凈的,罕有利益他人的。也有,不是沒有,但是他還未見性之前,哪怕能利益多少蒼生,都是生滅有為之法。所以無論如何,仍以見性為第一,道理在此。所以見性之後,你生活在禪的世界,禪,是萬法歸一的世界,也就是清凈一心的世界,是不二心的世界。

  諸位,有一位弟子,我為他剃度以後,為他取了一個法號叫做「性一」。這位弟子就講話了:「師父,你為何替我取名做『性一』?為何不叫性二、性三、性五、性六、性七、性八、性九、性十取多一點啊?越多不是越好嗎?一個怎麼算多呢?」我聽了很煩惱。他說:「師父能不能幫我取多一點的性,或是性九、性十。」我說:「哦!你知道『性一』的意思嗎?」他說:「我不知道。」我說:「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要為你解釋。『性一』是什麼意思呢?」我為他解釋:「一個不算少,一萬個不算多。」他說:「如何說呢?您說來聽聽。」還會跟我論道理哦。我說:「很簡單,一個不算少一萬不算多,不然我乾脆替你取一個『性萬』就好了,不要『性一』了,何況由一算到萬麻煩了。」我就解釋:「你看,我們大台南市有八十多萬將近九十萬人口算不算多?也算不少了,但是多嗎?也不算多,因為九十萬的人口,有沒有離開台南市?台南市只有一個,所以一個『一』代表九十萬,這樣聽懂嗎?一個不算少,台南市一個不算少,九十萬不算多啊!再來,以我們台灣來說就好了,台灣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萬人左右,二千三百五十幾萬的人口,有沒有離開台灣?沒有離開。綜觀十六縣市所有的人口,有二千三百多萬再怎麼跑都沒有離開這個範圍—一個台灣島,一個台灣不算少,二千三百多萬人口不算多,因為他們並未離開台灣,台灣只有一個而已。就整個地球來說,有五十三億左右的人口,五十三億算不算多?不算多。為什麼不算多?因為他們並未離開地球啊!地球只有一個,一個地球等於五十三億的人口。所以一不算少,五十三億不算多,道理在此。這是由外面的象徵、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物質來做比方。

  以心來說,你的妄想、痛苦、煩惱、會嫉妒、怨妒別人,甚至慈悲喜舍,有修行的心、隨喜的心,這些心真多對不對?但是也沒有離開你這一顆心,心只有一個,但是能演化那麼多的心,那麼多的心也不算多啊,為何不算多?因為沒有離開你這顆心。所以,一不算少,一萬不算多,道理在此。所以,我們修行修到萬法歸一的時候,是禪的世界,是見性的世界,清凈一心的世界,這樣取名『性一』有沒有道理?」喔!畢竟是知識份子啊!知識份子頭腦聰明,一點破就知道了,當下五體投地拜三拜,我說不用拜啦問訊就好了。以後對他的法號非常喜愛。任何一個字眼任何一個數目,都無法勝過一,他的法號叫做「性一」。所以師長為弟子取法號,有深深的用意和涵義,不是隨便取一取。不然我為你取一個「性萬」就好了,何必取一個「性一」呢?從外在的形容和譬喻,一直到無形無相的心地,萬法歸一,見性就要如此。

  我的師父當初為我取名叫做「如本」,當時我聽到「如本」也覺得不太好,尤其這個「本」我特別沒有好感,為何沒好感?因為我還沒出家以前,我的隔壁鄰居,有一個叫做「憨本」的,他在開客運,三更半夜回來,太太如果嫌他兩句:「你為何那麼晚回來?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喔!這下糟了,用布袋把她蓋起來打得半死,哀叫得非常凄涼,存心要打死她似的,還拿球棒去打,不怕打破頭顱很殘忍。所以有一個外號叫「憨本」︵台語,意指不知輕重。︶

  當我師父幫我取名為「如本」時,我一時之間就悶悶不樂了,心情很沉重,連續幾個星期無法快樂起來,我師父就靠近我,也許師父有他心通,我是不知道啦!他靠過來就說:「如本啊!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樂,為何出家後一星期,連連看你面有難色,看你不快樂啊!是不是後悔出家了?」我說:「師父,後悔出家是沒有啦,不過,你為我取的法號叫做『如本』,這個『本』字我就很不喜愛,聽到這個『本』字就反感,看到這個『本』字就煩躁起來,中國字一萬五千多字將近二萬字,任何一字都好,只有這個『本』字,我不中意,再換一個法號,好不好?」我師父說:「喔!師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領會,剖開心肝給你吃,你還嫌腥呢!我來解釋給你聽。」我就洗耳恭聽請師父道來。師父說:「如本,這個『本』字是代表如來本性本自具足、不可忘本、不可捨本逐末,人人有一個本性,本性具足。」我一聽非常感動,我被先入為主的觀念釘住了。現在將它拆開來,聽得我大快人心,就馬上回師父一句話:「師父,中國字一萬五千多個字,每一個字都不好,只有這一個『本』字最好。」這個「本」最好,因為不可能有第二字、第三字比這個「本」還要好,不可忘本,如來本性︱佛性本來具足,難道你要捨本逐末嗎?難道你要忘本嗎?忘本的涵義是很廣的。比如說你今天出家修行,也要追溯到過去三千年前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不可忘本。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師長,不可忘本。你喝水要拜水井,不可忘本。吃水果要拜樹頭,不可忘本。本,就代表有個根源的意思,我們有一個清凈的佛性,不可以忘本。本性本來具足不是外求的,不可忘本啊!哇,解釋下去,我們台灣人講的,叫做「奇摩子很好」感覺很棒就對了,我就非常珍惜「如本」這個本字。

  總之,這個本就是一,不可以忘本哪!本,就是一個根源,由根源所產生,演化出無量無邊就是多,多是妙用,一心能生萬法,一雖然不算多,但是也不能說它少。如果你說少的話,從自性生那麼多心出來,歡喜心、痛苦心、嫉妒心、我慢心、慈悲喜舍的心,講不盡說不完啊!演化出來的心太多了。所以一不算少,道理在此。以上就是將「禪」簡單解釋它的意境,代表萬法歸一的世界。

  你若見性,就向你恭喜了,具足這麼光明解脫的意境了。「禪,它是沒有對立的世界。」為什麼說禪是沒有對立的世界呢?意思是說「禪」是經過見性以後,產生自性解脫的一個意境。當中存在一個「無對立」,因為只要有對立,就落入生死網中,有對立就有煩惱,有對立就會互相障礙,有對立就有利害關係。修道就是要修到沒有對立、達到絕待、進入絕待當中,見到他清凈的如來藏性而解脫。

  那麼,什麼叫做「對待」呢?比如說,黑是對白而言,高是對低來說,低是對高而言,大是對小而言,小是對大而言,男是對女而言,女是對男而言,天是對地而言,地是對天而言,清凈和污穢兩者是對立的,這都是對立法。但是修道要達到「法無有比」,法如果還有比的話還有對立者,不名為法。法者是解脫法啊!既然還有對立就有生死、有輪迴、有痛苦。譬如你現在為何煩惱?因為你有對立呀!因為你有執著,所以有煩惱痛苦就有黑暗,你若通通無對立,一切都是光明、解脫、自在清涼的世界。

  所以「修道」是修一個沒有對立的。例如你我二人,大家彼此意見不同、有利害關係就對立了,修道就是修一個沒有對立,彼此可以溝通、流通、自在出入,觀念糾正過來。所以沒有對立就是禪的世界,是解脫的世界,道理在此,叫做「法無有比」。在【維摩詰經】說:「法無有二」有二就有對立,有比就有對立。如果修道人不能遠離一切法的對立者,永遠處在對立、有二,這對你的見性都沒有幫助,也就是說你沒有見性,當你見性的時候,就恭喜你已達到絕待了,你跟佛菩薩沒什麼兩樣。

  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達到對立的凈化「能所雙亡」。所以說「禪」是沒有對立的世界。既然禪的世界也就是生活在自性中,需要遠離一切對立、遠離二法。以修道的過程為例,你說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性還是女性呢?常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說,觀世音菩薩不能說他是男性或是女性,你若落入男女相,那麼此人並未見性。因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說是男性就等於不是女性。但是觀世音菩薩不但能示現男性,也能示現女性,不但能示現女眾,也能示現男眾。不要說有能力示現男女眾,哪怕是六道的眾生,他都有辦法示現。不但六道眾生能示現,他也能夠示現菩薩、緣覺乃至阿羅漢,千變萬化,哪裡能局限在男眾或女眾當中呢?

  觀世音菩薩不能以男身或女身來論長短,如此你並未見性,為何而言?因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因為觀世音菩薩願力已經自在,隨著度眾生的方便而能千百億化身,所以還未開悟證果的凡夫眾生的你我,都是業力所感召的,你出世為男生,你身不由己,你不能當女生。你出世為女生,也是身不由己,你不可能當男生,是業力感召的,業力是不能自主的,不能控制的。就像世間人講的,你無法作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凡夫眾生由業力所感召的男女相,說他男是男、女是女,但是觀世音菩薩已經修到見性成佛了,所以要做男人做女人,可以隨心所欲。

  過去,唐朝以前的觀世音菩薩,所雕塑的佛像有的有鬍鬚,觀自在大丈夫啊!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他是有畫鬍鬚的。唐朝以後,宋、元、明、清時觀世音菩薩度眾生,就示現女人身較多了。所以在一般人潛意識的觀念里,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女性,因此聖像都畫成女人身,其實這樣也不標準,畫菩薩相的人,會畫的不會畫出來一看就像男生或像女生,他是大丈夫相,是脫俗超凡的意境,用女人身來安立,這樣就不對了。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但是你不可說那不就是「陰陽人了嗎?」這樣就誤會了,造口業了,他是願力自在,出世男生或女生,要變化男或女,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所以我們修道當中,有一天,你修到見性,開悟證果了,你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可男可女非男非女,非男非女的意思是說沒有被束縛住、控制住,非如此不可,沒有局限就對了,叫做非男非女,可男可女,稱為自性妙用無窮。不但可男可女,也可四生、六道、四聖如此叫做自性妙用無窮,變化多端,化身無量,觀世音菩薩就有這個本事。

  總之,觀世音菩薩有能力達到這種可男可女,非男非女的境界,就是他見性以後,生活在禪的世界,沒有對立性的情形,沒有對立一切都好說。例如圓形,圓形就沒有對立,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讓你自由自在來旋轉選擇。若只是九十度,九十度就有限了,二十度有限,十五度有限,一度更加不用說了。所以三百六十度的選擇是變化無窮的,代表見性圓滿的人,你的「性」就生活在沒有對立的狀態。因此變化多端示現無量啊!佛菩薩是如此,凡夫眾生先聽如本法師說一些見性的道理,成佛的道理,以後你修到與法相應,信解行證已經相應,你就沒問題了,生活在沒有對立的世界,化身無量的世界了。你若見性以後,生活在禪的世界,是沒有對立的世界。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特別去看他的弟子,他的出家眾好幾千人,好幾萬人,佛陀抱持著歡喜心去巡視、看看,關心他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正要穿針縫衣服,但他的眼睛因為用功過度而失明,針穿不過去,釋迦佛陀看了以後生起大慈悲心,就在他旁邊講話了,佛說:「阿那律呀!阿那律,我佛陀幫你穿一下針吧!」此時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動,貴為一位王子出家,貴為一位佛陀,一位人天的導師、四生的慈父,要替他穿針,內心有無比的溫暖,無比的感激。他說:「佛陀,豈敢豈敢我不敢當啊!您貴為佛陀為我一個小小的阿羅漢穿針,我承受不起啊!」佛陀說:「因為你是我的弟子,佛性平等,今天你有小小的困難,我幫你穿個針與你結個善緣吧!」讓人聽起來是何等快活、何等溫暖啊!

  「我要和你結個善緣」這就是佛陀和弟子之間沒有對立性、沒有高低的對立,你想想看,所以在高能自在,在低也能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自在。如果你眼睛永遠是看上面,都是生活在高階層里,不知道低階層的痛苦煩惱,這種人無法得到人心。所以,我們現在的官員都很有智慧,很疼惜百姓,會深入民間了解人民百姓生活的狀況,如此才有辦法處理百姓的困境。佛陀在三千年前早就這樣做了,他不以為成佛以後高高在上,看底下的弟子愛理不理。這樣不能堪稱為佛,因為佛是生活在「禪」解脫的世界,是沒有對立的世界,沒有高低的世界,這點非常重要!

  還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的眼睛失明,行動不便做事比較遲鈍,眼睛看不見怕跌倒、碰撞,有一次在洗衣服,釋迦牟尼佛就靠過去說:「阿那律尊者,佛陀來幫你洗濯。」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動,佛陀用水幫他擦背、洗澡、洗衣服。於是有人講話了:「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可能比較有優待喔?可能有特權,對其他的弟子也這樣嗎?」同樣也是這樣,我只是拿阿那律尊者的例子,向各位報告而已。雖然佛陀是王子來出家,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來出家,國王的兒子出家是否就對他特別優待?有特權嗎?絕對沒有。阿那律尊者受到佛陀的幫忙,對佛陀就更加尊敬,緣份結得更深了。所以生生世世阿那律尊者都做釋迦牟尼佛很得意的門生,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阿那律尊者也是過來人,是來世間幫忙釋迦牟尼佛行化度眾生的。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道理在此。

  一位佛陀來人間就有幾千尊的佛隨之而來,示現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背景來護持、支持、贊助、支援這位佛陀,推動*輪度化無量眾生,阿那律尊者也是其中的一尊。所以,諸位!你我大家如果成佛以後,自然會來世界度眾生,不一定來娑婆世界,去十方世界度眾生,自然也會感召你有緣的一千尊的佛,來幫你推動*輪。這叫做什麼?一佛出世千佛護持。

  我們的課題是講「見性成佛」的道理,見性以後才起修,修到與法相應,最後成佛。所以我們修道是以見性為先,已經見性之人,他自然就會修行了。如果沒有見性的人,都是用他的妄想、意識在為人處事、修行,這是有為生滅法,如何來成就佛道呢?所以修道是以「見性」為先,那麼「性」是什麼東西呢?

  諸位!佛性是無好無壞、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東西。但是凡夫始終未見性,什麼垢、凈、增、減,他根本都不知道啊!所以佛性到底如何呢?我們不要講得太玄,其實,佛性是無好無壞,看你如何去運用而已,叫做「性無二別,隨用立名。」性若眾生用變成眾生性,佛來用變佛性,畜牲用變成畜牲性了。所以性無好無壞,看你如何運用。那麼我們就要拿來用在好的方面,拿來修行成佛啊!嗯,這句話說得很對;你若用到殺、盜、淫、妄墮落之因,墮落之因必然感召三惡道,那是用到壞處去,變成三惡道之用了。所以,開悟聖僧教我們如何用性,來看他如何教。

  開悟聖僧云:「自性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惡用即眾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好莊嚴,三兩句話就講完了。我們說見性成佛,諸位,這就是如何見性如何用功的法門了。心,只有一個,演化為六識、七識、八識,這些問題慢點說。以小乘而言,一心能生六識,大乘佛法說一心能生八識,我們現在不要討論這個問題,先以小乘而言。「自性能生六識,叫做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識正好六識,一心能生六識,在耳稱耳識,在眼稱眼識,在舌為舌識,身體就叫身識,你的起心動念叫做意識,叫做自性能生六識。」你六識出六門,見到外面六塵的世界,我們稱為「三乘六等於十八界」六識有六界,六塵有六界,六根有六界,加起來正好十八界。其實十八界若凈化解脫,就出離三界,自性解脫了。他說:你的六識在六根當中,出出入入無障無礙沒有污染,看到六塵的世界,心清凈自在解脫,皆從自性所起的妙用。如果你的六識也就是你的自性,有染污有偏邪,這樣會起十八邪,十八界當下就變成十八邪。

  如果你的自性端正解脫沒有污染,十八界當下就變成十八正。為什麼?關鍵在你心的問題,你六識的問題,六識若沒有污染,一正一切正,心若邪若偏有污染,一邪一切邪,道理在此。最後開悟聖僧告訴你,你的自性若作惡,叫做惡用,這樣就變成眾生用,變成六道眾生用了。你的自性如果用到端正,用到善的地方去叫做善用,就變成佛用了。所以說眾生也在用,佛也在用,兩個用都是用,可是他們兩個動機、作法就有高低的差別,在高低差別中,就演變出個人的果報不相同。否則你做眾生是做什麼意思的?你用到不法落入因果,惡用了,所以變成四生六道去了。你若用到端正,行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最後的成功者、勝利者,成佛也非你莫屬。各位清楚了嗎?如果清楚,將開悟聖僧的話再念一遍:

  開悟聖僧云:「自性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惡用即眾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諸位清楚了嗎?好莊嚴的結論啊!惡用就變成眾生用,善用就變成佛用,所以性無二別,隨用立名,看你怎麼做,做惡得惡,做善得善,你所做的是污染不清凈的,就變成魔的境界。你若清凈解脫,沒有對立,沒有紛亂,到最後萬法歸一,就是佛用。所以用有差別,果報當然有差別,修道就要用到好的地方,一切都好說,最後成佛也是你呀!


推薦閱讀:

廣行法師:放生的意義和功德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解決鬼神附體咒輪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卷二十八
明心見性(妙祥法師)
凈空法師:貪詩詞歌賦,障礙清凈心

TAG:法師 | 成佛 | 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