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民工拍自己---攝影的技巧 人物周刊

v厚街民工拍自己2005-10-19 14:22:28來源:人物周刊

大師傅在工廠的廚房裡擺起了POSE,拍攝者是在廚房洗菜的廚工。他說,別看案板上這麼多肉,要滿足1000多工人並不容易,要讓經理、主管、科長等幹部們先吃,每頓每個工人不知能否分到一塊

工人們都是拿計件工資,他們希望每天都能加班,加班就有錢賺。老闆趕貨時,每日上班時間可達16-20小時,這時工人的月收入逾千元策 劃 周浩 吉江紅 《南方人物周刊》雜誌社拍攝者 李德好 周吉平 孫翠英 唐紅兵 李金榮 張心剛 鍾秀娟 鄭道竹等文/本刊記者 黃廣明「看到他們拍出來的照片,我感到羞愧。」周浩說。37歲的周浩供職於《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他還是《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的時候,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厚街》。拍攝地點在廣東東莞厚街鎮,這裡是全球最大的鞋業基地之一,也是珠三角外來工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周浩住進一幢被當地公安局編號為「厚街 三屯 NO.4432」的出租房,租金每月120元,與其他外來工租客們同吃同住。在用DV紀錄外來工生活的同時,周浩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攝影,他想同時用相機留下外來工生活的影像。但問題隨之出現——幾個月後,周浩已與同住的外來工們混得很熟,卻還是被所有廠方拒之門外,無法進入外來工的車間,還有他們在工廠里的宿舍,缺失了這些重要場景,這個攝影報道就不可能成立。「何不讓外來工們自己拍攝自己?」周浩靈光一現,這樣,就不用擔心拍不到車間和宿舍的鏡頭了。周浩有點為自己的想法激動。從事新聞攝影十多年了,一直都是他在拍別人,現在他卻讓當事人自己拍自己。後來仔細想來,做出這項帶有實驗性質的舉動,其實還源自內心深處長久以來對攝影職業的一個困惑:照片越拍越多,怎麼感覺越來越失真,越來越做作?周浩初入攝影圈時,老師告訴他,攝影沒有什麼玄機,第一勤奮、多拍,第二多看、多學前人的照片。光陰荏苒,10年過去,周浩恪守此條鐵律,不停地拍,不停地看,終於成為攝影生產線上的一名熟練工人。如今,照片雖能滿足生產線的要求,周浩卻覺得許多作品越來越造作,矯情,失真。究其原因,「攝影師大多視拍攝對象為己所用,滿足自我,通常擺拍痕迹太重,照片里的人、物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而是攝影師需要的模樣。」周浩說,「或者說是這條流水式的生產線劃定了它的某項標準,於是我們就照單生產。這不是我想看見的。」現在,一群很少甚至從來不摸相機的人,自己拍攝自己,會是什麼效果呢?周浩把一台理光GR-1相機交給了這群外來工。「想拍什麼就拍什麼,不要吝嗇膠捲。」這是周浩對他們惟一的要求。周浩對每一位拍攝者進行不超過5分鐘的培訓。第一,把人框在取景框內,按快門;第二,光線弱時,使用閃光燈,減少1.5檔光圈,按快門。使用富士400度彩色負片。這台操作簡單的相機先後在十多位農民工的手中傳用。照片源源不斷地拍出來,在工廠,在宿舍,在廣場,在出租屋,在旅途,在老家,在埋頭工作時,在談情說愛時,在舉杯暢飲時,在閑逛購物時,在無所事事時,在形單影隻時,在人頭攢動時,在興高采烈時,在神色黯然時,在疲憊不堪時……按下快門的手,有製鞋工的手,廚師的手,倉庫保管員的手,搬運工的手,清潔工的手……不講究角度,不考慮光線,不照顧背景,「這些照片剛洗出來時,乍一看並不引人注目,仔細品味卻讓人驚喜。」周浩說,「接下來,我就只有汗顏、羞愧了。」從專業角度看,這些照片中的許多都稱不上合格,但正因為沒有了那些條條框框,沒有了那些工於設計的「角度、光線、背景」,農民工們拍出的照片才更顯樸拙,也更加接近他們生活的原生態,更加符合新聞攝影的本意。「你看這一張,這種眼神的自然流露,捕捉到這樣的眼神是攝影師一生的追求。」周浩說。新聞攝影中有一個永恆的悖論,一方面它要求被攝對象的真實自然,也就是說被攝對象不受打擾地呈現出其真實面目;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攝影者卻必須接近被攝對象,這樣,就註定了攝影者相對被攝對象是一個侵入者,因而導致被攝對象的不自然。所以,優秀的新聞攝影師通常盡量避免引起被攝者的注意,世界著名的瑪格南圖片社的一位攝影師就曾說,他工作時通常帶兩套衣服,好一些的和破爛一些的,根據工作場景的變換而變換,目的就是盡量與環境融為一體,避免引人注目。這就是外來工自己拍攝自己的優勢,攝影者與被攝者都是相熟,因此,畫面上就會有更多的隨意和真情流露。每周回廣州,周浩都把膠捲沖印、編號,回去時,把照片送給外來工們。「他們從不要求我評價照片,我也絕不點評。」每一次,他們看見自己拍攝的照片,那一張張記載他們喜怒哀樂的照片,都會四處傳閱,興奮異常。因為只有一台相機,農民工們就自己排序使用這台相機。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拍攝和被拍攝的願望,一次,一位叫唐紅兵的四川金堂農民工還把相機帶回了老家。前後一年多的時間裡,周浩完成了一部紀錄片的攝製,十多位農民工也拍攝了40多個膠捲。為了能合法使用這些照片,周浩與每一位參與拍攝活動的農民工簽訂了一份授權使用書,他們每一位擁有照片的署名權,有獲得法律規定報酬的權利。10多位農民工攝影者,40多個膠捲,1000多張照片,近百位農民工在2002年的異鄉生活點滴,距離照片上定格的瞬間已經3年,在東莞厚街,記者試圖尋找照片上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卻無功而返,他們不是回老家了,就是換工作去外地了。這裡不是他們的家,儘管他們曾經在客鄉揮灑血汗,也曾試圖努力融入了一座座記錄他們青春足跡的城市,但他們仍必須在貧窮的家鄉與珠三角之間,在珠三角各地之間遊走……

每一位打工的農民,來時都帶著自己的夢想,有人發財,也有人落魄。打工的生活再苦,也比回家種地好,這是他們普遍的看法。

從廣東回家的火車上

每逢春節,大多數工廠都有一次全體員工的聚餐。在珠江三角洲,大多數工廠只招女工,女性比男性好找工作

有些人將老家的孩子、父母都帶來了,這裡成了他們遠離故鄉的第二個家

自己做的臘雞

街頭卡拉OK,這裡可以一塊錢唱一首歌

冬天,兩位女工睡在一個被窩裡

每個工人在廠里的集體宿舍都有一張床,許多工廠允許工人外出就宿,大多數工人住在廠子周圍的出租屋裡,雖然出租屋的條件艱苦,但這裡自由、舒服

男工宿舍

這些都是他們的留影,南下打工的農民工年齡一般在15-30歲,許多人在工廠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年齡超過35歲的農民很難找到工作

東莞城中的一個小公園。門票不會超過5元,逢年過節,這裡成為農民工願意前往留影的地方。在這裡,你耳邊不時飄過的是四川話、河南話、湖南話、陝西話。這種景象給人一種極其荒誕的感覺:這裡到底是城市還是鄉間?是廣東還是內地?
推薦閱讀:

試著去賞識自己的孩子
情緒就是心魔,不跟自己較勁
人生有悲有喜,堅強要靠自己
2017,活出自己的精彩
轉變你自己生活的25種方法

TAG:攝影 | 人物 | 自己 | 技巧 | 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