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在遠方,但不遠人
06-17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酈波 嘉賓小傳 開心上課,平淡生活。這是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的幸福追求。 他在《百家講壇》上講授的《大明名臣》系列,廣受歡迎;他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點評,深入人心。然而,聚光燈下,並非他習慣的場所;課堂,才是他怡然的地方。他曾笑言,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上課,如今愛好成了職業,弄得連業餘愛好都沒了,「不得不」再培養了武術和民樂這兩個愛好。 為備課,他常常一個人在秦淮河邊慢慢地來回踱步,細心揣摩、體悟歷史人物的內心與命運,彷彿著了傳統文化的魔。 主持人:接下來為大家演講的是南京師範大學的酈波教授。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酈波老師,我發現電視里把他拍得太過老成持重,其實他完全是中國學術界的「小鮮肉」,那麼清秀。(全場大笑)讓我們歡迎酈波教授上台。(全場鼓掌) 《靜夜思》的原貌不是我們背誦的那樣 非常榮幸可以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交流,我本來想講一個輕鬆的話題,但聽了陳尚君老師的講解之後受到啟發,心有戚戚焉,於是臨時起意想換一個題目,在這個大雅之堂講一個真正和詩歌有關的話題。具體來說,我只選一首詩來講,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那就是李白的《靜夜思》。 雖然陳尚君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學的《靜夜思》是一首後人篡改過的「假詩」,(全場笑)但是為了紀念我們這麼多年學的這首假詩,讓我們一起來朗誦這首《靜夜思》(在酈波指揮下,全場觀眾齊聲朗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全場鼓掌) 這首《靜夜思》真的是深入人心,深入我們的靈魂,對這首《靜夜思》大家確實耳熟能詳。但是有關這首詩,其實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個就是版本問題。這首詩在宋代以前,在比較有名的唐詩選本中,比如北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宋洪邁的《萬首唐人絕句》中,都是陳尚君老師剛剛說的那種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請注意,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以前背的不一樣。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宋元以前的大多數版本都是這樣。我們知道,唐詩是中華民族詩詞寶庫里的一個標杆、一座豐碑,宋人對唐詩非常推崇,所以由此可以證明,李白的《靜夜思》的原貌,可能以這種版本最為貼近。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旁證,就是傳入日本的《李太白文集》中,這首詩也是「床前看月光」「舉頭望山月」,日本人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卷本還是這樣。以日本人對唐詩的推崇,就更證明那確實是李白原來的詩作。 但是自明清以後,我們今天背誦的《靜夜思》為什麼會是這樣的面貌呢?在對後人影響巨大的《唐詩三百首》中,《靜夜思》已經是現在這個版本了。而根據考證,不光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事實上,跟原作不一樣的版本,大概不少於8種,甚至有學者提出有多達50種版本。你想想,總共五言四句20個字,有50種版本,中國人的山寨和改造能力實在是太強了!(觀眾大笑) 由此我想問一個問題:李白在唐詩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連日本人都不敢輕易改李白的詩,為什麼我們中國人把他的詩改成這樣,而且不只是改一個版本,而是幾十個版本呢?這個問題將在最後揭開謎底。 「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不是床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疑問。 一個是音律上的疑問。我們現在都讀成「靜夜思(第一聲)」,有人主張這個「思」應該讀成第四聲,是仄聲的「思」。 在古詩詞里,「思」有兩種讀音。如果是動詞,比如相思、思念,可以讀作平聲;如果是名詞,尤其是表達悲傷、抑鬱、哀愁的情感時,就要讀仄聲。所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天凈沙·秋思》,在如此哀傷的愁緒下,題目中的「思」應該讀作第四聲。 但我個人認為,《靜夜思》里的「思」應該讀作平聲不是讀仄聲。為什麼?第一,《靜夜思》的「思」可以當名詞,也可以當動詞。靜夜裡的思念,就是名詞;靜夜裡思念,則是動詞。即使是名詞,它本身表達的情感也不是哀怨,我個人理解那是一種非常純凈、清澈的情感。第二,「靜夜思」三個字,「靜」和「夜」本來就都是仄聲字,如果「思」也讀仄聲的話,讀起來會很拗口。所以我主張還是讀成第一聲。 還有一個問題比前兩個問題曾經引發的爭議都要大,這是一個有關訓詁學的問題:這首詩的第一個字,「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哪張床? 之前有人提出,這個「床」根本不是睡覺的床,而是胡床,是小馬扎,是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這種論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發了爭議,連搞科學研究的方舟子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 其實,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床是安坐之器皿,甲骨文中的「床」是一個支撐物,可以坐下來,也可以睡覺。像我們所熟悉的魏晉時期「東床快婿」的故事,故事中的王羲之當時應該是坐在東邊的凳子上看書。 另外有一個著名的典故,證明「床」是胡床,是小馬扎。那是發生在南京的一件事。有一天,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來到一個渡口叫蕭家渡,突然看到對面來了一隊人馬,一位丰神玉朗的男子坐在馬上,王徽之向旁人一問,得知此人正是名士桓伊。於是王徽之提筆寫了一張紙,讓小童呈給桓伊,上寫「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當時已經是荊州刺史,地位顯赫,但他看了看對面的王徽之,就「下馬踞床」,為王徽之弄梅花三調,這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的由來。這裡「下馬踞床」的「床」就是指胡床。 但是我不同意《靜夜思》中的「床」是小馬扎,因為如果坐在小馬紮上「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那就不是26歲的李白,而是6歲的李白;那就不是李太白甚至不是李大白,而應該是李小白。(觀眾大笑)否則太無厘頭了,所以我不同意「床」是胡床。 又有人說,這個「床」是通假字,通「窗」。因為《靜夜思》的配畫里,大多是李白站在窗前,看著遠山和月亮。遠山和月亮,用一扇窗把它們同框,就是「窗含西嶺千秋月」。雖然這確實很有意境,但沒有其他方面的證據支持,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床也不是窗。 李白經常寫床,不光是《靜夜思》,著名的《長干行》里也提到了床。「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這其中的床是什麼呢?回到許慎的《說文解字》,床是安坐之器皿,就是一種人可以坐下去、躺下去的支撐物。 因此,床就是一種支撐物,不光支撐人,還支撐物。比如「琴床」,還有現代的「車床」、「機床」。對古人來講,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那就是井邊打水的支架,包括井欄周圍砌的石欄,都叫「床」。因為經常採用石砌,所以也叫「銀床」,古人在詩中經常這樣用到。所以我認為,《靜夜思》里的「床」很可能就是這個「銀床」,指院子里的那口井。 為什麼呢?因為井文化在古代的農業文明中非常重要。我們到一個地方去生活,家裡一定要挖一口井;如果是聚族而居,一個村子的人可以共用一口井。有一口井就有家,就有故鄉,所以,當我們離開家的時候就叫「背井離鄉」。古代還有一個重要的制度是井田制,所以井文化就是家文化,就是故鄉文化。 (下轉第12版) (上接第11版) 雖然詩在遠方,但是文化傳承從未斷裂 解讀完這個問題,我們對《靜夜思》就有了更深的領悟。 一個深秋時節,李白當時可能在屋中隔窗而望,也可能在院子里,創作了這首千古絕句。開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26年,李白剛好26歲,他出川壯遊天下,從南京來到揚州。之前詩人張若虛在揚州的揚子江邊寫了一晚上的月亮,寫就了「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李白來到揚州,寫的則是一瞬間的月亮。 當時李白出川的時候攜帶的遊資已經差不多用完了,有人說他在揚州剛好又病了,住在客棧里。在他看來,秋夜的明月,「疑是地上霜」。「疑」表示一種很恍惚的狀態,染病在身,客居天涯,這個時候庭院里的月光重重疊疊,讓他產生了一種錯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舉一低,這叫俯仰。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那是刻意的俯仰;李白的俯仰則是我們平常人的一舉頭一低頭,就是一瞬間的心理活動,人人皆有,只不過李白生花妙筆,把他在時光長河裡的這一抬頭一低頭,寫進了詩篇。 所謂瞬間即永恆,這個世界上有永恆嗎?沒有永恆,唯有最短的瞬間可以凝結成為永恆。月光那麼乾淨、那麼純粹、那麼清澈,越簡單、越簡約就越純粹、越清澈,也就越永恆。 所以你想想,原來的李白詩作,為什麼到明清之後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區別就在於它被簡化了。「床前看月光」,其中有動詞,是一個動作;而「床前明月光」是一個短語,沒有主謂賓了。 其實,漢語在語言學中屬於分析性語言,其他的語言則大多是綜合性語言。綜合性語言是靠語式、結構、複句,格的變化、時態的變化組合起來的,漢語則是靠語義的豐富性組合起來的,所以漢語特別注重實詞的運用。 因此,在辛棄疾的《西江月》里,「明月別枝驚鵲」,這個「別」字不是一個動詞,是指別的本意,原來甲骨文里「別」是骨肉分離的意思,這裡是指一個特別斜出的旁枝,所以「明月別枝驚鵲」,後面對的是「清風半夜鳴蟬」,這是一個名詞性的對仗。「床前明月光」,省掉了一個動詞,使詞意更加豐富了。「舉頭望明月」,去掉了「山」字,也使意象變得簡潔而純粹。當所有的意象都變得簡潔純粹、玲瓏剔透,我們的情感也就變得簡潔純粹、玲瓏剔透。 為什麼李白的原作後來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是因為我們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因為詩不遠人,詩存在於每個人、每個普通你我的心中,所以李白的《靜夜思》印證了中國的詩歌不光是有作者、有版權的,還是全民創作的結果,是時光積澱的結果。(全場鼓掌) 所以我說,唐詩不光是唐人的詩,還是我們的詩,雖然詩在遠方,但是其中的傳承從未斷裂。華夏文明薪火相傳一直到今天,遠古四大文明中只有華夏文明延續到今天,為什麼?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這是因為華夏文明有著時光的沉澱、文化的傳續,以及全民的價值與情感投入。 所以你看,即便陳尚君老師說董卿老師要去台州了,我們還可以送別董卿老師,讓我們一起對董老師說(指揮全場觀眾一起朗誦):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謝謝大家!(全場鼓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和遠方,這一次近在眼前
※遠方:未約與春偏一遇,幾枝紅粉向人傾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雞湯」,還有苟且與遠方
※夢在遠方,而 你 在 心 上【經典圖文】
※人生要有詩和遠方
TAG: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