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賞析

起伏跌宕 豪放健舉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賞析

謝脁樓是南齊詩人謝脁在宣州任太守時在陵陽山上建成的一座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抱著「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遊生活。在天寶十二年(753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雲將要離去,李白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詩的開頭兩句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突兀陡起,直抒鬱結。「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煩憂」,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鬱悒。詩人的煩憂產生於特定的背景,如天寶初年李白之被讒毀,天寶末年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弄權,嫉賢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詩人把個人懷才不遇的煩憂與對國事的擔憂交織在一起,使這種憂煩更為深重。這兩句詩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裡找到了合適的表現形式。破空而來的發端,重疊復沓的語言,以及一氣鼓盪、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的鬱結之深、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發則不可抑止的精神狀態。

但詩並沒有延續著寫煩說憂,下面六句是第二層,詩人筆鋒一轉展現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寫秋季天高氣爽,萬里長風中雁群高飛,面對著這樣開闊的景緻,正可以在高樓上把盞痛飲。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圖畫,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五、六句寫酣飲後的思想情緒。這兩句涉及的歷史典故比較多。蓬萊本是傳說中的仙山,多藏寶典秘錄。東漢時人們稱國家藏書處為蓬萊山,代指漢代文章;唐人又多用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雲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在這裡用蓬萊文章代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指東漢建安年間(193-220)的詩文創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寫詩文內容充實,語言質樸,風格剛健俊爽,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小謝,即謝脁,唐代時期,為把謝脁和劉宋時期詩人謝靈運區分開來,稱謝靈運為「大謝」,謝脁為「小謝」。謝脁詩風清新秀麗,深為李白所喜愛。酒酣之後,李白思路大開,他想到了漢代宏偉的文章,建安詩的剛健風骨,身在謝脁樓,當然更想到在漢、唐之間出現的小謝的詩歌了。他對這些文化傳統很仰慕,所以自負地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較並稱許李雲和自己。想到這裡,詩人的情感越發激動、高昂,於是就發出了七、八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呼喊。他們都胸懷壯志豪情,要高飛遠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

當然,上青天攬明月只是一種要求解除煩憂、追尋自由的幻想,這在現實世界中是做不到的。最終他還是跌落到現實的土地上來了。所以,詩人筆鋒一轉,進入了第三層。第九、十句用了一個比喻,說道:就好比用刀切斷水流一樣,結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飲酒取醉的辦法去解除憂愁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酒醉後反更引發了內心的愁苦、憤懣。結尾兩句是說在這個社會裡理想不能實現,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夠抽簪散發駕著一葉小舟駛向遠方了。詩人將解除煩憂、獲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這雖然也還是一個渺茫的幻想,但卻表現了他那不甘沉淪、豁達樂觀的精神。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並不囿於七言,其語句之長短可以隨抒情的需要而伸縮。像開頭兩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達內心濃重的煩憂。詩的中間部分從「多煩憂」一轉而「酣高樓」、「攬明月」,再轉到「愁更愁」,又轉到結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開闔變化,充分體現了詩人內心有無法解開的煩憂之結。全詩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過渡的痕迹。這種起落無端、斷續無跡的結構,最適宜於表現詩人因理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而產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自然與豪放和諧結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里也表現得相當突出。詩的開頭兩句,簡直像散文的語言,但其間卻流注著豪放健舉的氣勢。「長風」二句,境界壯闊,氣勢豪放,語言則高華明朗,彷彿脫口而出。這種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也是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的一個原因。

附: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 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推薦閱讀:

李白的酒量如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俠者李白詩聞解
哪位外國文學家和李白最神似?
李白詩全集卷 十三 (古近體詩二十六首)

TAG:李白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