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咸陽》解說詞*第四集 不朽之根
《帝都咸陽》解說詞?第四集不朽之根
這是秦代沙河大橋遺址。 兩千多年的刀光劍影,沒有折斷它堅固的腰身,兩千多年的風霜雨雪,沒有剝蝕它不朽的大根。 這個根就是以中央集權為主體、以天下一統為目標、以開放包容為動力、以改革創新為靈魂的中華文明之根啊! 不錯,老秦人經過幾百年奮鬥而築起的帝國大廈,僅僅存留了15年,就傾刻坍塌。但是,秦帝國創立的制度還在、秦奠定的中華文明長存,它整整延續了兩千多年。 第一個繼承秦制、弘揚秦文化、從而延續中華文明的是漢代。 王子今:它在政治設計上也是比較合理的,對維護統一、對維護安定有許多非常巧妙的非常得體的設計,漢人繼承了這個傳統。 呂卓民:秦制被後代繼承的原因,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秦的統一文字,統一文字對後代的影響,秦制通過這個文字得以保留流傳下來。 雷依群:它適應了兩千多年,中國農業文明社會的需要,它代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文化,因為小農經濟它是比較脆弱的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保護。 肖雲儒:秦是體制的形成,把這種文化固化為體制然後到漢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儒家確立為核心,唐通過融匯,通過多方面形成了最大的盛世,上面承接,下面擴展。 由士人和布衣階層所組成的漢王朝開創者,沒有讓勝利沖昏頭腦,也沒有在秦亡後「貶秦」的輿論中迷失方向。他們從因為諸侯心態而導致失敗的項羽身上吸取教訓,清醒地認識到秦制的先進性,堅定不移地選擇了「漢承秦制」。 與秦始皇幾乎同齡的漢高祖劉邦對秦帝國和秦始皇還有幾分敬仰。他不但封民戶為秦始皇守陵,還封秦帝國的文書御史張蒼為主管經濟的副承相。漢文帝時,張蒼擢升為丞相。他始終沿用秦制,管理著西漢朝政。 正因為這種包容胸懷,西漢對秦代的物質遺產也是全盤接收。居秦咸陽城僅有30多公里處建立的漢長安城沿用秦時的地名;漢長樂宮、未央宮等都是在秦宮殿的基礎上改造建成;許多道路、橋樑繼續使用,上林苑建於秦苑的廢墟之上,連名稱都照搬沿用。真可謂秦宮漢葺啊! 大統一的思想、開放包容的理念、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些秦文化的精髓在漢代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漢武帝推行的「外事四夷,內行功利」戰略,擴大了秦帝國時中國版圖,使之東到今東部沿海和朝鮮半島北部,北到呼和浩特一線,西到巴爾喀什湖及錫爾河上游一帶,南到海南島與越南北部。實現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大統一。 隨著陸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漢代開創了中外經濟文化交往的先河。漢與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北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國家,均建立了聯繫,彼此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中國的絲綢、鐵器、生產技術、文化典籍等傳往域外,國外的物產、文化藝術,特別是佛教,也傳入中國。 以減刑免稅、削藩平亂為主要內容的文景之治把西漢王朝推向了鼎盛,也打造了中國第一個盛世;以休養生息、柔道治太平為特色的東漢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減弱了王莽復辟所帶來的損失,復興了大漢王朝的繁榮。 劉慶柱:我想秦作為一個國家、一種制度,它對中國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國開創了適合於中國、適合於東亞的文化。比如,它提出的郡縣制,就是我們現在的省市、自治區、省市縣這樣一種模式。第二個就是說它是以家庭為生產單元。第三個它採取了一系列和中央帝國相適應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這些相適的措施。這些措施是對一個國家的鞏固、對一個制度的延續、對生產一個整體的的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到了漢代提出"漢承秦制","漢承秦制","確立了漢文化,漢文化就是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延續了兩千年,這就是秦文化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進入唐代,由於政治開明和文化開放,對秦制的反思更為理性、對秦文化的傳承更為自覺了。 剛直不阿的魏徵直面唐太宗對商鞅變法的責難,直言不諱地闡述變法的重要和秦文化的借鑒價值。 此後,唐太宗對秦的評價趨於客觀,對秦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的態度積極,也把秦速亡的教訓作為治國、強國的警示。 特別是同時代的柳宗元第一次把秦政與秦制區分,揭去了籠罩長時的歷史迷霧,使歷代統治者認識到「秦失於政,而不在於制」的真理,從而理直氣壯地沿用秦制。 黃留珠:他認為郡縣制要優於分封制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周天游:這句話其實講的非常準確,因為秦代的制度,(是)對上古三代的一個歷史的一個正確的總結。它廢止了分封制,實行了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宋代之後,戰亂頻仍,國力漸弱,秦風唐韻的雄風不再。但是,秦制依然被各朝代沿用,華夏統一依然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開放包容和改革創新依然推動著民族的車輪向前行進。 單元庄:國學大師錢穆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論斷,他說我們這樣一個千年古國文明和我們制度傳承何嘗是出自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專制黑暗來加以抹殺。我想這句話講的是非常經典應該引起高度的關注。 孫皓暉:秦文明它在後世兩千多年的傳承裡面,它的穩定性,就是不管在中國出現了多少政權,但是在最終歸屬上,在歷史潮流上人們幾乎無不認為中國必然走向統一。所以中國統一理念的確立來自於秦,而統一的實際載體的創造也來自於秦。 新中國成立後,國泰民安,人們對歷史有了從容和冷靜的思考,對秦文明有了客觀和公正的評價。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進入一個新時代! 著名史學家夏曾佑深刻地總結道:「故中國之教,得孔子而立;中國之政,待始皇而後行;自秦以來,垂二千年,雖百王代興,時有改革,然觀其大義,不甚懸殊。」 偉人毛澤東給予秦文明和秦始皇更高的褒獎:「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和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 今天,歷史給予我們豐富的經驗,現代文明使我們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和政治體制等方面的大變革與大飛躍! 孫皓暉: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現在正在面臨從傳統的農業經濟文明走向真正的科學商業和工業的文明這一新的時代的轉折口。那麼我們必須理清腳下的根底,而這個根基它最妥當而堅實的立腳點就在秦文明。 單元庄:由大秦帝國所創建的、所構建發軔的這樣一個古代東方文明,它不僅在過去,在今天而且在未來,仍將展現出一個強韌的生命力。這正是我們今天傳承、彰顯華夏文明創建我們新的文明體系的真正的根基和依據。 在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帝都咸陽這個創造秦文明的活性載體始終處在重要的位置。 秦亡之後,西漢在秦帝都咸陽境內的長安建立都城。嗣後,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均在長安建都。毗鄰京城的咸陽自然成為京畿之地,成為軍事和交通要道,成為絲綢之路的第一個驛站。宋明之後,都城東遷,咸陽依然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溝通中原和西部的交流。 歷代帝王將相和志士仁人自然對帝都咸陽厚愛有加。生前,他們在這片創造人類奇蹟的熱土上,繼續演繹可歌可泣的大戲;逝去,他們把這裡作為情有獨鐘的塚葬之野,使帝都咸陽永葆王者之氣。 五陵原以西漢王朝在這裡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它地處咸陽北原,南臨渭水,面積達80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當時,遷徙到這裡富豪、仕宦、名伶及守陵人百萬餘眾,其中茂陵人口多達27萬,人口最少的陽陵也有16萬。人際交往、商業貿易十分活躍,故設陵縣。 劉慶柱:五陵原是什麼地方啊?實際漢代當時好多文武大臣都住在咸陽原上當時首都長安人口24萬,茂陵的人口27萬。都是有身份的人,有標準的。比如多少萬資產的人可以在這住,到那個級別的可以在這住。不光有茂陵,從東邊數,楊凌縣、長陵縣、安陵縣、再往西邊平陵縣,加上茂陵,這5個縣都歸中央管,等於5個直轄市呢! 此後,西漢除文帝和宣帝外,其他皇帝均葬於這裡。它們完整有序,氣勢雄渾,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帝陵景觀。 唐代18座帝王陵有一半也在咸陽境內,它們橫跨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四縣,大多依山為陵,氣勢宏大,而且陪葬墓眾多。其中昭陵佔地30多萬畝,陪葬墓180多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 據統計,咸陽共有帝陵27座,埋葬著28位皇帝;王侯將相、皇親國戚的墓葬500餘座。它們的數量之多,地域之集中,內涵之豐富,絕對是世界之最! 劉慶柱:周秦漢唐是中國最鼎盛的時期,咸陽恰恰是周秦漢唐的京畿地區,而且是秦的中心地區,秦的首都在這,秦國、戰國初期的王陵都在這。漢代11個王陵9個在咸陽原。陵墓是都城的縮影,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由此,咸陽就是中國最鼎盛時期的縮影。比如它的都城、它的陵墓。毛主席詩詞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時是首都,它的祖輩埋在這裡,漢武帝和漢武帝的先輩和子孫都埋在這裡。唐宗,唐太宗埋在這裡,比唐太宗影響更大的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和藏墓乾陵埋在這裡。所以,(咸陽)的帝陵文化不亞於開羅的的金字塔群。 咸陽的文物資源更是珠寶盡藏,舉世無雙。世界八大奇蹟中,有兩項都與帝都咸陽有關。據統計,咸陽現存不可移動文物2106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42處,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8處。 為了發掘帝都咸陽的歷史資源,為了讓歷史資源在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中,成為鮮活的營養和教材,當代考古學家和人文學者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王學理,這位曾領導並參與發掘秦兵馬俑、漢陽陵的著名考古專家,把一生都獻給了秦都咸陽城的發掘和研究上。他於上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後就踏上這片聖土,70年代與咸陽考古專家一起發掘了秦咸陽宮殿遺址。此後30年間,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秦咸陽城的研究,先後出版了西部秦咸陽城的專著,為秦咸陽曾有的輝煌提供了詳實的依據,也為秦咸陽的永恆積蓄了豐富的源泉。 還有咸陽本土的秦文化考古和研究專家,他們長年奔波於荒山野地,長期埋頭於古書文物,用知識分子的良知和默默的勞動把沉埋的歷史推到陽光普照的今天。 因長篇小說《大秦帝國》而聞名中外的孫皓暉從咸陽走出,懷著對故鄉咸陽的感情、對秦文化的熱衷,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埋頭耕耘16年,寫出了這部巨著,由此引發了秦文化熱,引起世人對秦文明的活性載體——咸陽的極大關注。 把這種關注推上高潮的是由咸陽市委、市政府舉辦的「大秦文化高層論壇」。諸多知名學者的精彩演講和高談闊論使秦文明的價值更為顯著,使秦文化與現實的聯繫更為緊密。自然,也使帝都咸陽在文化的裝扮下,位置更為突出。 回首世界上不少千年古城,都在歷史中走向衰落,究其重要原因就在於缺乏文化的保護和研究。那麼,有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有了政府的引領,有了知識分子的支撐,有了咸陽人民對家鄉的深情厚愛,帝都咸陽必將走向永恆! 帝都咸陽不僅屬於咸陽、屬於陝西、屬於中國,也屬於整個世界。 2000多年前,世界通過秦帝國了解了中國,Chian正是秦的音譯;秦始皇派徐福率800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在那裡生存繁衍。秦的國家管理方式和法制精神成為許多國家效仿的楷模,從東亞各國今天的法律中可以找到秦律的淵源。 在今天世界文化的交流、整合中,秦文化成為值得借鑒的寶貴財富,秦文化也與人類當代文明交融,彰顯新的內容和形式。 王立群:如果從政治制度史的角度來看,在整個中國的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兩個地標式的人物,前有秦始皇,後有孫中山。這兩個人都是舊制度的終結者,新制度的開創者。 單元庄:這三十年來,我們國家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回首這幾十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大秦文化、大秦文明和人類各種優秀文明的種種多彩的豐富的基因,更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浩瀚的、博大的一個包容與創新的一種精神為我們今天傳承古代文明構建新文化、新文明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源。 孫皓暉:可以說世界文明從二戰以後,可以說從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以後陷入了一個沼澤期,所謂沼澤期就是說文明的大創造意識、大創造精神以及文明創造現象在長期以來維持不前,就是文明的突破口到底在哪裡,人類各種不同的文明形態應該如何融合、如何發展,它的突破口在哪裡,它的方向在哪裡,這些都還沒有得到深刻的回答,而文明衝突現象又在不斷地加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秦文明我相信能夠給世界提供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精神。尤其它最基本的方面它的容納精神、它對周邊文明的和諧相處、和諧容納。 不朽之根傲然挺立著,即使它哪一天倒下,也會像沙漠里的胡楊,千年不腐! 它得益於秦制和秦文化的生命力,也依賴帝都咸陽這片養育不朽之根的土地。
推薦閱讀:
※52層羅盤解說之第五層——向上天干黃泉
※八運酉山卯向下卦解說
※閑談風水(六)伏羲先天,八卦解說上部
※《唐之韻》解說詞4
※【九宮飛星】解說:九星旺相歌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