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中有一段關於耳根圓通的修行法門因為是觀音菩薩所持,所以備受推崇

《楞嚴經》中有一段關於耳根圓通的修行法門,因為是觀音菩薩所持,所以備受推崇。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僅短短几十個字,字句也不生僻,但如果對佛法的概念和義理沒有特別了解,可能就看得很茫然,更不知如果下手入修。到網上一找,雖然有不少細緻入微的精妙註解,卻發現還是太過專業,需要紮實的基礎才能領悟得到大德們的方便。

那又沒有淺顯易懂的解讀方式呢?有。接下來就以自己對佛法的俗見,結合一點實修經驗,為大家對耳根圓通法門的學習提供一些淺薄的參考。

逐句展開: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有一天,觀音菩薩在海邊行走,就聽到波濤拍打著海岸,潮起潮落不斷。通常身處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會回憶起一些唏噓的往事,關乎感情,事業,生活等等,沉浸在時光的幻想里。觀音菩薩此刻作為一個修行的弟子,雖然也有各種煩惱,但在獨處的時候,更多的是處於覺知當中。聽到潮水聲,菩薩沒有胡思亂想,而是問自己:「聲音到底是什麼?它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嗎?為什麼能聽到聲音?」

帶著這種種疑問,菩薩開始究竟聲音的本質。現在我們都知道,聲音是因為震動產生的波,通過空氣的介質被我們所感知。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種震動,或者缺少介質,聲音就不會發生;另一反面,如果沒有感知它的對象,那聲音也相當於不存在。比如耳朵失聰的人,不管外界發出再大的聲音,都無法啟動它耳識的功能。

所以,聲音首先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它沒有「自我」,也就是無我;它不會恆久存在,也就是無常;它最終會消失,也就是苦(苦的本意是壞滅)。這就是聲音的三大特性。佛教稱之為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諸漏皆苦。加上一個涅槃清凈,就是四法印。

當我們探究一切時,都需要抓住這四個特性,而不是將念頭放在發出聲音的對象和外相上。就像聽歌,我們會很在意唱者是誰,聲音好不好聽,通過歌詞和旋律會產生相應的聯想,甚至帶動情緒的變化......顯然,我們覺知的對象往往不是聲音本身。

聲音就是一種波而已,周杰倫唱出來是波,我的破嗓子唱出來的也是波。只是高低起伏和長短不同而已。如果用儀器畫出來的話,就是一段起伏不斷的波浪線。

在這一點上,科學和佛學達成了驚人的一致。

因此第一句的解釋就是:觀音菩薩摒除了對聲音外相的執著(亡所),只讓聲音本身流進了耳朵。

我們不妨試一下,找個安靜的環境,播放一首節奏變化單一點的輕音樂,比如下雨聲,戴上耳機,開始「做手術」:先切掉自己的情緒,不要聽雨傷懷,簡單去聽而已;再切掉任何想像,簡單去聽而已;最後切掉雨本身,不要有「這是雨聲」的念頭,僅讓乾乾淨淨的聲音在耳朵里穿梭著......如果這樣能保持下去,就能到達第二個階段: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突然,世界一片安寂,在此之前非常努力去摒除的雜亂妄念和妄相,就像突然被水沖走了一樣,純凈無染。這是專註於對聲音的而產生的定。一般到了這一步,三觀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對佛法的信心會十分強烈。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繼續專註下去,就連能聞和所聞都沒有了。「我聽到在下雨」,雨是所聞的對象,我就能聞的主人。在漸深的禪定中,就不會有這種執著產生。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這時候可能會產生很多聲音,佛菩薩說法的妙音,來自地獄的凄厲慘叫,父母妻兒來呼喚,鳥獸蟲鳴等等......一概不理會。慢慢能覺的心就進入了空的狀態,所覺的一切也跟著空掉了。就像一個人快要脫離泥沼,會感覺到污泥更強烈地拉住自己的腳,這時候如果有所猶疑,就會前功盡棄。只有更努力去掙脫,才會再次輕鬆上路。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這時候還留著什麼?對空的覺知。這顯然不行,此刻的「感覺空」,跟「感覺下雨」沒什麼區別。所反應的是還有對自我、能覺和所覺的執著。空同樣具備三種特性:無我、無常和苦,對著三種特性進行深入的辨析,就會斷滅空見。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既滅」,就是對所有無我的、無常的、苦的一切執著(因為任何事物只要存在三種特性,就會生滅不斷),都悉數斷除,真正的寂滅——涅槃清凈現前,正式宣告超脫生死輪迴,梵行已立,不作後有。

以上就是耳根圓通法門,如果能剝離宗教感和距離感,是非常簡單實用的修行方式。

最後來說說觀音菩薩中觀音二字的涵義。「粗思名覺,細思名觀。」就是不帶有任何妄想和分別心,用生命特有的覺知的能力深入審察事物的本質:無我,無常和苦。最終達到涅槃清凈。觀音菩薩就是通過審查「聲音」的四大特性覺悟的,所以叫觀音。

能觀的對象無數,四萬八千法門,觀呼吸,觀不凈,觀四大等等,跟觀音其實都是同樣的原理。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


推薦閱讀:

「止觀」 中的 「觀」 到底是怎麼修的?
精華總結 | 睡眠是一種修行
七書?嶗山篇(七)
禪門 讀經與修行
證悟為本--修行人不可不知的真相

TAG:修行 | 菩薩 | 觀音 | 楞嚴經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