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海外形象調查(圖)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聯合倡導國人在境內外旅遊時能夠注意自身形象,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尊嚴。圖為在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期間,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聯合頒布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要求國人在境內外旅遊時能夠注意自身形象,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尊嚴。看風景的人也是風景的一部分,當遊客遊覽精彩的世界時,何不也留給世界一個美好的印象呢?美國:到處拍照、大聲喧嘩 到美國旅遊的中國人最經常犯兩大「毛病」,一是到處拍照,二是大聲喧嘩 華裔導遊王先生在華盛頓的一個華人旅行社任職,干這行已有十多年,接待了很多中國來的旅遊團。他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的採訪時說,絕大多數中國遊客的表現是好的,但確有一些人的行為舉止非常不妥,最常犯的兩大「毛病」,一是到處拍照,二是大聲喧嘩。 美國是個非常注重私人權益的國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門上寫著「私人財產,不許進入」的字樣。一些不明情況的中國遊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進入觀賞,還四處拍照,這當然會遭到房子主人的嚴厲警告。即便在公開場所,中國遊客也應注意哪些設施可以拍攝和錄像,哪些不可以,否則可能陷入麻煩。《紐約時報》曾報道一位來自尼泊爾的遊客為家人拍攝關於紐約的錄像時,無意中把聯邦調查局的一個辦公室拍了進去,結果他當即被美國安全人員拘捕並被關押了3個月。 一些中國遊客在旅遊場所以及飛機、車廂、酒店和電梯等場所大聲喧嘩、高聲說笑的行為,顯得很刺眼。王先生說,有一次,他帶領中國遊客參觀華盛頓附近的阿靈頓國家公墓,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墓也位於其中。公墓管理機構要求遊客保持安靜,以表示向已故者的尊敬。但有兩名中國遊客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路高聲說笑。王先生不得不趕緊過去提醒他們要小聲說話,以免引起他人不滿。 王先生認為,個別中國遊客的行為固然是陋習,但更多的是出於無知。如美國公共場所的自動傳輸帶扶手電筒梯,一般是站著不走動的在右邊,左邊則保持暢通,以便他人走動快速通過,但很多中國遊客不知道這一點,喜歡並排站立,堵住通道,這在美國人看來很沒有教養。 美國每年有很多人出國,也有一些美國遊客的行為舉止不當而獲得了「醜陋的美國人」的壞名聲。為此,美國有關機構編寫了《世界公民手冊》,對走出國門的美國人的行為舉止進行建議和規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中國近來推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之舉在逐步生效。中國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用自己的點點滴滴的言行,勾畫著中國人的形象。每位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要用心當好「形象大使」。
法國:隨地吐痰陋習難改
近十年來,到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組成、旅遊方式以及舉止態度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國際先驅導報駐巴黎記者林曉軒報道說起中國遊客在國外不受「待見」的地方,似乎許多人都能舉出一大堆: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不愛護賓館裡的公共設施,甚至自助餐時間夾帶食品出餐廳,等等。法國文華旅行社副總經理李曉彤女士在談到這些情況時卻認為,中國遊客確實存在一些素質問題,但不是普遍現象。總的來看,中國遊客整體素質正逐步提高。近十年來,到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組成、旅遊方式以及舉止態度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 出境游剛興起時,來歐洲旅遊的中國遊客多為兩種:一是公務團,二是在法國定居的華人子女為表孝心為父母報團遊玩。現在來歐洲的遊客可分為四類:不帶孩子的年輕人;帶孩子的年輕父母;中年遊客(多為公務團)和老年遊客。其中,中國年輕的遊客人數增長迅速,這與他國遊客以中老年人居多的情況形成了對照。年輕人選擇自助游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在接觸資訊、接受教育和行為舉止等方面都與西方相近,這帶動了中國遊客整體形象的提升。 中國出境遊興起才十多年,中國旅遊市場遠沒有國外成熟。中國人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可能一時難以改變。在歐洲的各種旅遊項目中,「荷比盧德法五國四日游」是一條常年開設、很受歡迎的旅行線路,報團走這條線路的遊客很多。就在這條線路上的一些旅館中,早餐時間會專門劃定一個區域,用中文寫著:「中國遊客用餐區」。這些字確實讓中國人不舒服。可中國遊客吃飯時說話聲音總是很大,影響到同時進餐的其他顧客。這其實是生活習慣差異的一種表現,中國人一邊吃飯一邊和同伴旁若無人地聊天在中國司空見慣,但對於習慣了安靜吃飯的西方人來說,就無法接受。 至於將自助餐食品帶出餐廳的情況,李女士說,現在已經很少發生這種情況。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中國遊客不在乎買幾塊麵包、幾個水果的錢,並且越來越多的人更希望能夠品嘗到旅遊地地道的餐飲。不過,隨地吐痰確實是一部分中國遊客存在的陋習。如果在國外隨地吐痰,肯定會招致周圍人異樣的眼光,這種無言的批評讓一些中國人臉紅。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現象,還需要中國遊客整體質量的提升。馬來西亞:穿著睡衣漫步酒店
上海遊客喜歡用方言說「阿拉」如何如何,發音與「安拉」接近,容易在穆斯林中引起誤解
國際先驅導報駐吉隆坡記者陳麗華、熊平報道馬來西亞華人旅遊公會會長蔡伍向本報記者表示,作為最早向中國大陸開放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馬來西亞並沒有覺得中國遊客有「另類」行為。部分中國遊客素質確實有待提高,但總的來看,中國遊客在當地並沒有造成「文化震蕩」。馬來西亞的華文和英文報紙也很少報道中國遊客的一些不文明舉止等。事實上,馬政府官員和旅遊界還不斷通過媒體,頻頻向中國遊客發出邀請,希望他們來此感受獨特的多元文化和繽紛的熱帶風情。 在馬來西亞,記者也很少看到專門用中文提醒遊客注意文明禮儀的牌子。但也有少數計程車里有類似「不要亂扔垃圾」字樣的中文提示語。不過,蔡伍也指出,有的中國遊客身著睡衣、短褲和大背心在星級酒店大廳里走來走去,這不太符合當地禮儀。從四季分明的中國來到終年一夏的馬來西亞,難免會覺得熱。但是馬來西亞公共場所的冷氣開得很足,室內外溫差很大,如果遊客在酒店內穿著「短打扮」常常會感冒。這不僅是禮貌,也關係到遊客的健康。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不同種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民和睦相處。這裡生活著600多萬華人,約佔總人口的25%,他們較好地保留和傳承了華人的語言、文化和傳統。中國遊客來馬在文化上不會遭遇太多的差異。再加上當地華人都會講流利的華語,如有不妥,導遊會及時給與疏導或勸告,不會有太大的誤解或溝通障礙。在東南亞另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汶萊,近來前往旅遊的中國人年年都在增加。中國駐汶萊楊燕怡大使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指出,近幾年來,來汶萊旅遊的中國遊客在服飾等外表形象有很大的改觀。但由於一些中國遊客對汶萊文化、宗教等習俗不太了解,對自己的一些習慣不太注意,在汶萊人眼裡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有的遊客喜歡在公共場所大聲爭吵,尤其在機場,還有的遊客在航班延遲起飛時「索賠意識」過強,一些遊客難改隨地吐痰的習慣。另外,更多的問題是中國遊客對當地文化和宗教習俗不太了解,如有上海遊客喜歡用方言說「阿拉」如何如何,發音與「安拉」接近,容易在汶萊人中引起誤解。 楊燕怡大使說,一些中國遊客來汶萊旅遊時,要多了解汶萊的國情,尊重當地文化宗教習俗。
推薦閱讀:
※影視劇這位皇帝形象懦弱無能,可他卻解決了李世民都解決不了的事
※你的形象值百萬
※生活細節多觀察,人物形象巧勾勒
※靳 斕: 形象就是你的尊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