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老,繞不過去的話題
住在養老院的老人
養老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開的話題。除了政府兜底的特困供養人員和部分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外,處在中間的大部分市民的養老服務,需要根據老人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近日,記者連續一周時間,走訪了多位市民和蘭州幾家養老機構,就養老這一話題進行了調查。
養老院,去還是不去?
一面是工作忙碌無暇照顧老人的現實,一面是難以割捨的親情。面對年老的父母,你想好怎樣給他們養老了嗎?到底送不送他們去養老院?如何養老?這是當下大多數人糾結而又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家住城關區的劉先生最近有些糾結,年逾古稀的母親前些日子在家摔了一跤後,被鄰居送到蘭大二院救治,幸好傷勢不重,治療一周後回家休養。就老人的養老問題,劉先生和在南京上班的妹妹沒少費腦筋。
「接到身邊吧,由於工作忙,隔三差五齣差,甚至一兩個月都不著家。雇保姆吧,已經換了好幾個,三天兩頭請假、要求漲工資,也鬧心得很。」劉先生夫婦和妹妹商量後,打算送老人去養老院。誰知老人一聽大為光火,「養你們這麼大,現在你們倒嫌我累贅了?」老人大罵兒女不孝,「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離開這個家。」
原來,老人覺得去養老院會被人說子女不孝,沒面子,同時還擔心在陌生環境住不習慣。
這讓劉先生左右為難,父親去世早,母親含辛茹苦將他們兄妹撫養成人,省吃儉用供他們上了大學,如今卻將老人送去養老院,覺得自己太無情了,再說他也擔心背上「不孝」的罵名。
同樣的問題也困惑著周女士。父親去世後,母親和上高中的孫女住在一起,但今年孫女要去外地上大學,老人獨居在家怎能放心?周女士本身與母親分開住,又頻頻出差。看著母親身體日漸消瘦,動輒還卧病在床,自己又無法盡孝,周女士很難過。送去養老院吧,覺得不忍心,不送吧,母親年紀大了,一個人住讓人很不放心。她試著和母親提起養老院的話題,誰知老人聽後也不表態,整日睡在床上唉聲嘆氣。
周女士猜出老人的心思,除了捨不得錢外,性格內向的老人還擔心去養老院會「受罪」,因此寧可在家獨守「空巢」也不願去養老院。
觀念在變,養老模式多元化
如何養老?不僅是老人所面臨的抉擇,也是今天你我必須關注的問題。相比南方城市,蘭州養老機構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人們的觀念也在轉變過程中。
76歲的朱奶奶是原甘肅省商業廳退休幹部。老人身體健康,精神也不錯,她已經考察過蘭州好幾家養老院了。「房子給小兒子住,小兩口待我還算不錯,但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我看不慣,不想和他們一起住了。」朱奶奶說,等孫女今年秋季上初中了,她就去住養老院。朱奶奶想住養老院的想法,得到了幾個子女的贊成。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老人的養老觀念正在轉變。有些老年人因為不了解養老院生活模式,還有懼怕心理;而了解的老人,覺得住養老院清靜自由,還不給子女增加負擔。
調查顯示,養老方式如今為「90—7—3」模式,90%的居民選擇居家養老,7%的居民選擇社區養老,3%的居民則選擇機構養老。蘭州市民政局福慈處處長張祥毅向記者介紹,目前蘭州養老機構入住的老人大致分為三種情況:因為身體、年齡、疾病等原因不得不去養老院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佔百分之五六十,屬於被動型;百分之二三十的屬於子女不在身邊,有的老兩口都有退休工資,住房給子女後,老人選擇去養老院,也有與子女性格不合等原因選擇住養老院的;還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屬於主動改善型,他們經濟條件好,思想解放,選擇住養老院。
如何養老,你我終將要面對
隨著「80後」、「90後」等獨生子女一代成家立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和一個獨生子女所構成的金字塔形的家庭逐漸增多。這種「4—2—1」家庭模式,讓兩個勞動力贍養4個老人和一個孩子的現實困擾著年輕人,尤其這代人的爺爺奶奶,如今都已是耄耋之年,他們的養老問題尤為迫切,已成為眾多家庭的兩難抉擇。
目前養老模式分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模式。
當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時,就需要去養老機構集中養老了。據了解,蘭州市目前有26家養老機構,公辦11家、民辦15家,有床位4000張左右。縣區自辦的農村敬老中心有11家。
養老問題,並非單純的老人吃喝拉撒問題,更主要的是「帶病養老」。一方面,醫療機構承擔著繁重的診療任務,無法滿足老年人長期住院進行治療、康復和生活養護的需求;另一方面,養老機構大多功能單一,不具備後續醫療和康復服務能力。因此,這一部分老年人,亟須養老和康復醫學相結合的康復型養老服務。
為了解決此問題,去年蘭州市增加了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康樂頤養院等四家醫養結合機構,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社區和居家無法滿足的養老服務。
近幾年,蘭州市虛擬養老院在一定程度上為居家養老解決了部分問題。目前蘭州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第三社會福利院也正在積極籌建之中。按要求,蘭州市三縣五區都要有一所自己的綜合福利機構。對社會力量辦養老機構,政府也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如床位補貼、運營補貼、機構責任保險等等,對於願意從事的養老機構、投資主體給予有限的補償鼓勵。這些消息,對於促進目前養老機構的發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住養老院,老人心態不一樣
同住一家養老院,老人們的心態卻大不同。
今年3月份,81歲的張其珍老人被女兒送進養老院,但兩個月來,張其珍整日鬱鬱寡歡,十分消沉,夜深人靜也不上床,獨自站在窗前發獃。
「我知道老人心裡有包袱,還在生女兒的氣。」護工張蘭試圖打開老人的心結,「阿姨,你就把我當你的女兒吧,我會好好照顧你的。」老奶奶聽後搖搖頭,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經過張蘭兩個月的悉心照料,老人這些日子好多了,也開始吃東西了,偶爾還想到院子里轉轉。
張其珍有兩個女兒,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江西。兩個女兒一個剛退休,但又要照顧孫子,另一個工作很忙。老人也曾投奔女兒,但終究還是被女兒送回來住進了養老院。
張奶奶從蘭州一家汽車運輸企業退休,工資也不高,觀念至今也沒轉變過來,始終覺得女兒對她不孝才送養老院的。這兩個多月,張奶奶賭氣不接女兒電話,更不願主動給女兒打電話。
78歲的黃淑蘭和82歲的老伴住養老院,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到底這裡方便嘛,不然我一個人在家顧不過來,雇保姆還淘氣。」黃奶奶說,住養老院後,讓她省心不少。
黃奶奶和老伴都是1958年支援大西北時來蘭的,老伴是武漢人,她是上海人。從企業退休的他們,雖然工資不高,但足以保障老兩口的晚年生活了。兩個女兒一個在敦煌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另一個在武漢從事外貿代理工作。
去年,黃奶奶103歲的母親在上海去世。她和老伴回上海照顧了老太太10個月。隨後,老伴也在上海做了前列腺腫瘤手術,回到蘭州。由於老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黃奶奶身體也不好,他們考察了幾家養老院後住進了七里河區愛心托老所。
「女兒工作太忙沒法照顧我們,我們住在家裡他們也不放心,還不如住這裡的好。」黃奶奶說,她已經委託女兒將她的房產賣掉用於養老,賣房的錢加上兩個女兒的貼補,他們的晚年生活足夠了。
在養老院,每次子女來探望後,一些老人總會眉飛色舞地炫耀好幾天。大多數子女都選擇周末探望老人,也有一部分一兩個月甚至半年來一次的。當然,也不乏「甩老族」,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後,便再也不聞不問了,養老院打電話也不接。
82歲的汪紹蘭在養老院住了4個多月。護理員給她介紹記者採訪時,老人高興得手舞足蹈,連連拍手叫好:「太好了,趕緊坐下我們聊聊天。」
老奶奶迫不及待地在床頭翻找出她寫的東西。「你看下我寫的稿子,我現在懶了,其實我很想寫……」老人從一個小包里摸出一摞已經卷邊的稿紙。雖然上面字跡歪歪扭扭,但老人寫得極其認真。以自述的方式回憶她的童年,老人說還沒整理,想寫好後發表在《故事會》上。
汪紹蘭是某電力設計院退休工人,養育了6個子女。「活了80多年,晚年時連家都沒了,養老要到養老院,不抱怨不生氣是假的,但現在我想通了,這也是最好的後路,做老人的要理解孩子們,不給孩子們添負擔……」汪奶奶說。
「也許人上歲數都就變得自私了吧,以前在家時和女兒經常吵,但現在常來看我的還是她。」汪奶奶說著,臉上露出了一絲欣慰。
91歲的李金花老人有4個女兒和2個兒子。由於工作原因,女兒都在外地成家立業。去年一次回家看到老母親身上生了褥瘡,幾個女兒也不好抱怨弟弟和弟妹,商量後4個女兒出錢將老人送進了養老院。
「不是兒子不孝順,兒子兒媳照顧起來畢竟沒那麼細心,我們發現到養老院後護工們照顧得蠻好,如今老人褥瘡沒了,身體也好多了。」5月19日下午,記者採訪時,李奶奶的大女兒正帶著水果來看望老人。
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這話一點都不假。記者採訪中,老人們提及最多的也是女兒,看望他們最多的也是女兒。
87歲的羅孝蘭,從老伴去世後,便住進了養老院。「別等子女嫌棄時再住養老院。」羅奶奶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8年前,她被子女送到蘭州新陽光老年公寓,她住的是一室一廳長包房。
羅奶奶的房間有一種家的感覺。冰箱、沙發、微波爐、電視等家電一應俱全,最吸引人的要數陽台上和客廳里十多盆生機盎然的花卉。原來,羅奶奶的一大愛好就是養花種草。老人身體健康,樂觀開朗。羅奶奶說,她現在什麼都不牽掛,健康就是福。
她自己的房子在火車站一帶,是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她已經委託兒子租出去用於她養老補貼。自從住養老院後,羅奶奶的生活也很規律,她說住在這裡很舒心。
選擇住養老院是羅奶奶自己選擇的養老方式,她的幾個子女都非常孝順,幾乎每隔兩天就有子女來看望她,每次都帶著大包小包好吃的,她自己吃不完,冰箱放不下,她便站在二樓窗口招手,送給院子里的其他老人,當聽到對方說「謝謝」時,老奶奶也開心極了。
養老院,一個熱鬧的大家庭
在養老院里,大多數老人共同的娛樂方式就是散步。當然也有比拼才藝的,有些老人喜歡琴棋書畫,獨自在房間享受高雅,也有的帶著二胡坐在樹蔭下拉,一些圍觀的老人會忍不住吼幾嗓子秦腔或唱幾段京劇,一些老人還在院子里自發組成了演出班子。
每天早晨5時許,蘭州新陽光老年公寓幾個勤快的老人就起床了。他們在院子里放開嗓子唱歌、打太極、跑步,公寓場地大、人多、很熱鬧。
8時許,護理人員送來早餐,老人們一邊看著電視一邊用早餐。用過早餐後,好動的老人繼續出去走動,喜歡學習的就看書、報紙。12時許午飯過後,老人們開始睡午覺,下午2時許起床,三三兩兩又坐在樹蔭下納涼聊天,有打牌的,也有彈琴下棋的。年輕時候的共同經歷,讓一些老人聊成了好友。
採訪中,護理員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養老院里住著一位年逾花甲的阿姨,顏值依然很高,平時很少說話,為人熱情。一位對面房間住的大叔每天都過來跟她借針線,謊稱自己的衣服破了。一開始熱心的阿姨說要給幫忙縫上,但大叔謝絕了,後來這位大叔天天都來借,阿姨覺得奇怪,最後才鬧明白,原來大叔喜歡上了她,借針線是假,製造機會與她聊天才是真……養老院就是一個老年的世界,不乏各種有趣的故事發生。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住進養老院的許多老人覺得,其實來到這裡是個不錯的選擇。(文中老人均為化名)
來源:蘭州晨報
推薦閱讀:
※楊柳談婚姻:過去無法重來 唯有正視
※不溫不火的第一季度已經過去,二季度會有哪些新綜藝值得追看?
※手相有十字紋,四十歲前會有病災,熬過去,順風順水,必發大財
※過去的就讓他過去吧
※過去把它當作雜草,鋤之惟恐不盡,降血糖卻有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