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瞞天過海

《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是我國最著名的軍事著作,獨特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法書。它們不僅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有著極為顯著的地位。 提到三十六計,很多人耳熟能詳,隨便能背出幾計,經常會拿來一用,現代人照樣上當。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記得一首五言詩:金玉擅公策,藉以擒劫賊。 魚蛇海間笑,羊虎挑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 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比打油詩好一點,出處己忘,但四十字中,除「擅公策」及「伐」字外,每個字代表一計,很有利於記住三十六計,各位可陪同此書慢慢領略。 三國的歷史雖短,卻是中國人才輩出的時代,緣於三國時期的紛爭局面確實需要人才,更緣於三國時期的紛爭局面有利於人才的脫穎而出。 人才的本領往往體現在戰略和戰術上。戰略是一種大才,一種眼光,一種宏觀的視野和韜略,戰術卻是用計,一種對手間的拼爭和算計,一種具體的經營和謀略。將戰略戰術用活了,一局棋也就活了。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中的首計,出於《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薛仁貴瞞著不理朝政的唐太宗,在不知不覺中乘船渡海。此計的魅力在於利用假象迷惑對方,使其失去警覺和移開注意力,而落入你的圈套。 《三十六計》中的原文是:「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外。太陽,太陰。」意思是說,防備太周密,結果反而意志鬆懈;平常習慣的事件,就不容易引起疑心了;陰謀往往藏在陽光之內。

<一> 玄德瞞天取西川

劉備入今四川,奪取同宗兄弟劉璋的基業,是最大的瞞天過海。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為劉備謀划了稱帝的步驟,就是先取荊州為本,再取西川立基業,然後圖中原。劉備通過與孫權聯盟,赤壁大戰擊敗曹操,借得荊州後,想儘快取得西川,好有塊地盤圓當皇帝的美夢。但西川是同宗兄弟劉璋的地盤,不能明搶。為此,劉備頗費了一番腦筋。當時,漢中的張魯、北方的曹操都有取西川的意思,西川大多數有眼光的人都預測到了怯弱的劉璋難以保全西川,於是紛紛尋找靠山和出路作善後打算。趁此機會,劉備溝通了劉璋身邊的張松、法正、孟達等主要官員,說通劉璋:曹操、張魯都要取西川,我們是打不過的,要能抗拒他們,只有請曾在赤壁戰勝過曹操的很有能力很有聲名的劉備兄弟來幫忙。同時,劉備也裝出在竭心儘力保護西川的樣子:大舅子孫權約劉備共同攻西川,劉備說,不行!這是我兄弟的基業;孫權又要派兵單獨攻打西川,並同意打下西川後,將西川作為妹妹的嫁妝送給劉備以換回荊州,劉備又說,果真這樣,我寧願到山上落草。四面受困的劉璋對劉備的關懷信以為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嘛!劉備這位兄弟真夠意思,誠心為我保護西川。同宗兄弟,擔心什麼,於是力排眾議,主動請劉備入川,從而引狼入室。 劉備入西川剛剛碰了酒杯行過見面禮,法正、孟達及龐統等人就想將見面酒會換成鴻門宴除掉劉璋。劉備考慮到要做得穩妥體面一些,趕緊說:「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於是一直在等待時機,做準備工作。待到立穩了腳跟,拉攏了人員,自認為威信已經有了,準備工作差不多時,劉備借口抗曹,要劉璋增兵撥糧。此時劉璋已經看出了劉備的不軌之心,於是只撥給四千老兵。劉備馬上露出了真面目,我為你拒敵,你卻連兵馬糧草都不給我,怎麼對得住我呢?耍個回馬槍挑起了戰事。 劉璋肯定不是劉備的對手。小耍計謀,劉備便奪了涪關,殺了劉璋的湯懷、高沛兩將。僅僅初戰告捷,劉備便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酒會上興高采烈,只想唱卡拉OK,還得意忘形的問龐統:「今日之會,可為樂否?」好在龐統當時冷靜,勸阻劉備「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義之兵也。」為此,兩人還差點紅了臉。好在都是酒醉後的事,第二天還是和好如初。 當然,劉備奪西川畢竟還是費了一番努力,甚至失去了第二號謀士龐統,最後靠諸葛亮來幫忙。但有了一塊地盤,劉備終成帝業。可憐的劉璋最後被貶到全國最小的公安縣住歇。 劉備步步隱藏著自己真實的意圖,一切都好像順理成章,其實一切都是陰謀,瞞天過海達到了目的。

<二> 孟德用亂破黃巾

曹操攻擊波才所率領的紅巾軍時,也使用過一次漂亮的瞞天過海。 當時,波才所率領的黃巾軍將漢朝的朱攜元帥圍困在長社城,曹操入城來救援解圍。 曹操先是抓住黃巾軍用柴草紮營的弱點,在一個黑夜用火攻破圍,將黃巾軍打回老巢穎川城,同時讓曹仁挑選幾十個機警強悍的軍卒化成黃巾軍,趁夜戰混亂之時、黃巾軍撤退之機混入了穎川城。曹仁等進城後,立即分頭行動,勘察地形,偵察兵力部署,摸清情況,繪成草圖,傳出書信。 第二天,漢軍裡應外合,一舉全殲了此地的黃巾軍。

<三> 龐德設計下長安

曹操要掃平關中, 用智謀引誘關中諸將起兵造反,以使師出有名。關中諸將雖然都上當了,但也不乏用計的地方. 馬超、韓遂統率20萬大軍,直抵關中重地長安。郡守鍾繇一面布軍抵禦,一面向曹操報警。西涼兵先鋒馬岱率15000人搶先到達,不到一個回合,鍾繇大敗,率眾退保長安城。馬超等指揮大軍將長安團團圍定。 長安乃西漢舊都,城固壕深,易守難攻。所以,西涼兵雖經10餘日攻戰,仍未能破城。 這時,馬超的部將龐德說:「長安城中多是鹽鹼地,不僅水不堪飲用,城內亦缺少柴草。大軍已圍困了十餘日,城內軍民俱已缺水少柴,不如暫且退軍。」他主張馬超改變長圍硬攻的打法,並獻上取城之計。 馬超一聽大喜,立即揮軍撤退。西涼之軍突然退去,鍾繇擔心有詐,派人哨探,見馬超大軍果然已經遠去,這才放心。下令大開城門,准許被圍10餘日的軍民出城打柴取水。一連幾天,城門大開。人來人往,熱鬧非常,好似又一片歌舞昇平。到第五天,馬超大軍突然又來了,受驚的軍民又蜂擁奔入城內。鍾繇仍關閉城門,堅守不出。 當夜三更時分,鍾繇之弟鍾進把守的西門突然火起。鍾進急忙救火時,猛聽大喝一聲:「龐德在此!」 措手不及,被龐德一刀殺死。接著,龐德打開城門,馬超、韓遂等的兵馬殺入城中。鍾繇慌亂中棄城從東門逃走,馬超、韓遂等輕取長安。 龐德此計是根據城中缺水少柴的實情,以撤軍的方式麻痹鍾繇,然後自己雜於入城的軍民之中,瞞天過海混入城內,從內部下手,拿下長安城。

<四> 仲達克日擒孟達

司馬仲達司馬懿克日擒孟達更是一瞞天過海的典例。 諸葛亮用離間計使司馬懿去職失權歸宛城閑居後,自以為天下無敵了,於是放心大膽攻打曹魏欲一統中原。出師很順利,一路過關斬將,還俘獲了魏之附馬夏侯楙。原來不得已而降魏的蜀將孟達準備獻城起義從新反魏歸蜀,諸葛亮伐魏前景十分光明。 但意想不到的是,關鍵時刻曹睿採納了重臣意見重新起用了司馬懿。消息靈通的司馬懿很快得到了孟達反叛的消息。 按照常規,走馬上任的司馬懿要先往長安謝恩,請得君命後才能組織兵馬出戰,一來一往趕到孟達駐守的新城,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孟達不慌不忙地做著反叛準備。 但司馬懿何等人物,表面上派人通知孟達,要其做好戰鬥準備,自己要先去長安謝恩,以穩住孟達之心,好像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一樣;暗中卻迅速集結兵力,只八日時間便趕到新城,迅速擒獲孟達,收服了叛軍,並控制了街亭,擊退了諸葛亮。 在這裡,司馬懿所用的瞞天過海之計是用常規指令瞞住孟達,用超常規的速度擊潰孟達,一舉成功。

(孟德思奇)

《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而三國人物更加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能夠說出來的道理,就不是道理了,這是直白的翻譯。其實老子是在說,人的悟性,心有靈犀,才能一點就通,大道理人人都懂,人人都能講上一大堆,但是未必人人都會去按照道理去做事。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以及對不同的人,我們肯定是做不同的事。道理是死的,而世界是變化的,誰能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找到適合自己為人處世原則,這就要靠智慧和悟性了。 第一計:瞞天過海 瞞天過海之計原文是「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瞞天過海是三十六計之首,這一計的產生本是出於一次善意的欺騙,但後來卻被演變成為了達到目的而採用的陰謀,瞞天過海之計可大可小,它不僅被用作軍事戰略中的計謀也被演成生活中化解尷尬的智謀,此計最重要的特點就在於一個「瞞」字,因為欺瞞是所有計謀的共同特點,瞞就是欺騙、遮掩、以假亂真、隱真示假,它是三十六計所有計謀都包含的一個特點。也是它因何被列在第一位的原因所在。 新三國第71集,關羽出兵打樊城,東吳終於等到奪取荊州的最佳戰機,呂蒙先是詐病,然後由年輕而有沒有名氣的文官陸遜執掌大都督,在關羽大戰樊城而久攻不下時,陸遜又給關羽寫了封信,信中言語謙卑,為的是引誘關羽將荊州守軍全部調往樊城前線,以圖荊州。關羽果然中計,馬良勸說關羽,如果東吳來犯該當如何,關羽說沿江設烽火台,如有東吳兵馬來犯,舉火為號,半日即可殺回荊州。呂蒙帶精兵假裝客商,騙過守衛,半夜襲取了烽火台。最終關羽丟失了荊州。 東吳取荊州,就利用了「瞞天過海「之計,其實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個人還是比較為關羽感到惋惜的,其實關羽是有主要責任的,但是作為主管全局的劉備和諸葛亮在荊州問題上也是有責任的,關羽是個將軍,他職責就是打仗。諸葛亮臨走時送給關羽的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是個政治綱領。關羽、張飛、馬超這樣的將軍在新三國及演義里描寫是沒有政治頭腦的,讓他們守荊州遲早都是要丟的(因為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東吳始終是想奪回荊州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防著東吳),本人認為趙雲是比較有政治頭腦的將軍,從他勸說劉備不要討伐東吳這件事情可以看的出來。所以讓趙雲來守荊州可能會更好(按新三國及《三國演義》描寫的趙雲)。《孫子兵法》上說,」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個人認為關羽在」智「上做的不是足夠的好,其它四個方面做的都很到位!當然這裡的」智「絕對不只是指智商這麼簡單,情商也非常重要,我認為《孫子兵法》中說的智中應該包括情商。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爭
26 蘇武練兵:孫子兵法:不是教你當孫子
附:《孫子兵法》吳越檇李之戰
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借刀殺人
活用孫子兵法與經商《四》

TAG:三國 | 兵法 | 孫子兵法 | 三十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