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

摘要:科學技術與道德倫理,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其矛盾也逐步顯現。其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和廣泛化。我們應該科學客觀的看待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係。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科技倫理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科技倫理道德的研究,指導科技倫理道德持續深入地發展。 關鍵詞:科技;倫理 1、科技與倫理的關係 科學通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建立起比較成熟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倫理並不具有像科學那樣的客觀性、共同性。從科學的評價標準來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對地心說的革命,是科學的巨大進步;但從中世紀歐洲的倫理觀念來看,卻違背了《聖經》的教義,不適當的倫理標準阻礙了科學的進步。倫理的這種保守性、穩定性、滯後性與科學的進取性、快速發展性形成鮮明的對照。科學促進倫理的變革,使倫理更好地適應科學和時代的需要;倫理引導科學的進步,使科學更好地為人類造福。科學界也有人擔心倫理的規範和引導會不會背離「科學自由」的原則,但實踐充分表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必要的適當的倫理規範非但沒有背離科學自由的原則,反而促進了科學順利健康的發展。 2、關於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關係的理論研究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此提出了許多看法,總結為以下四種觀點: (1)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等同論。這種觀點認為,知識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識,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本身就是道德行為,反之,愚昧無知或盲目迷信是與道德無緣的。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知識與德行統一起來的人。他認為,「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為一種善,屬於知識的範疇。知識使人變得明智、就會有美德,相反愚昧無知是導致惡行的根源。 (2)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相斥論。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發展不僅不能帶來道德進步,反而導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只有「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才能保持道德的純潔性。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著名的《科學和藝術的發展是敗壞了風俗還是凈化了風俗》一文中,悲觀地預言:「科學與藝術日益進步,可是人類變得越來越壞了」,「隨著科學和藝術的光芒在我們的天邊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別是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道德墮落的現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一些學者認為「道德崩潰」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他們甚至主張停止科學技術的發展,拯救道德危機,陷入了道德決定論的誤區。(3)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無關論。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它們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社會作用,從來也不相遇,永遠也不會發生衝突」,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英國思想家休謨把知識和科學分為「事實的知識」、「價值的知識」和「物理科學」、「精神科學」,認為道德價值觀念來自趨樂避苦的情感,理性對道德價值無能為力。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認為,科學的王國與正義的王國是不交叉的。現代西方新實證主義倫理學派代表人物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等人也認為道德不存在對錯、真偽的問題,科學也沒有善惡之分。 (4)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善惡並進論。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既非等同,亦非排斥,更不是無關的,而是善惡並進的,科學技術發展既能促進倫理道德進步,也能導致道德退步。我國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認為,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但是人們的物質生活與道德思想卻非完全直線發展,是苦樂並進、善惡兼行的。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們既認定人類由新發現得到的利益將會比害處多,但又有些憂心忡忡。後來,愛因斯坦、維納等人也同樣表示了這種憂慮。這表現出科學家對科學技術社會後果的關注和他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 當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分析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兩者之間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①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而道德作為人們行為規範和準則,是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反映。它們分屬於不同的認識領域,因而社會作用不同。科學用於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而道德用於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但兩者又是密切聯繫的,都是對客觀實際的正確反映,統一於真善美的追求之中;②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也是辯證統一的,從根本上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於倫理道德的發展也是同樣具有革命意義的推動力量,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決定了人類道德前進的基本趨勢,促進了新的道德規範的形成,深化了人們的道德認識、更新了人們的道德觀念等等。同時進步的社會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發揮了重要的精神動力和和文化支撐作用。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因為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間環節的影響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關係不是單向的、直線式的,而是曲折的、複雜的。 3、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與倫理衝突表現 (1)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衝突具有深層次的影響。例如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誕生將使人類能夠操縱基因,打破種屬的界限,人類可以改變物種的基因構成和機能,但是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克隆人將干預人類自然發展,改變人類親緣關係,打破人類生育概念和傳統生育模式。這些衝突比曾經生命技術帶來的衝突更加嚴重和深刻。 (2)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道德衝突涉及領域更加廣泛。例如,安樂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倫理問題,利用網路的虛擬、無序、開放等特徵導致的網路犯罪,網路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等等。 (3)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衝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銳。例如,高科技應用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人類身份確定問題,核能的開發引發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問題,這都是直接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4、協調發展科學技術與道德倫理 為緩解上述的科學技術與倫理衝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對策: (1)強化社會倫理責任,克服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 強化社會倫理責任,包括科技工作者、政府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倫理責任。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多是受政府、企業集團和組織資助的,也就是說,科技工作者成為社會職業角色,科學已不再純粹是為了探索自然奧秘,它成了滿足社會經濟、政治等需要的一種工具,更直接地為科研活動的組織者和贊助者(政府和企業)服務。科技工作者一方面以發現和發明造福人類,另一方面又無法擺脫政治和軍事控制。無論從研究手段還是從研究目的來看,科學家的行為時刻處在社會各階層的關注之下,受制於社會的普遍道德規範和標準。科技倫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個人層面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觀念的問題,而且事關整個社會的道德取向和價值規範,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前途。這就要求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不僅要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精神,客觀公正地提交科研成果,更應該對某項即將誕生的科研成果所帶來的社會後果進行充分評估,向公眾說明其科技成果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公眾應當享有廣泛的知情權。 雖然由於科技風險的不可避免性,科學家難於對其科研成果的負面效應有完全的預見性,但科學家應儘可能考慮到其成果的應用可能造成的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負面影響。科學家還必須堅持公眾利益優先的原則,以人類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為科學研究的根本出發點,關心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推薦閱讀:

思不出位與事不出位——說說東西方對道德的不同標準
13 道德實施的困境
親情歸道德管,猥褻歸法律管——從南京猥褻案淺談我國兒童猥褻問題
道德的起源
人工智慧帶來的道德困境(二):藍血貴族

TAG:道德 | 倫理 | 科學 | 技術 | 倫理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