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65)
辯證9論中國哲學史(65)
徐敏豪
2016年4月29日周五農曆三月廿三
1.論儒法。今凌晨,開電腦瀏覽要聞,昨8:48,鳳凰網國學公益頻道,轉載《光明日報》文《陳雲良:儒法生克?》(惜字如金、正確引導,標題、內容皆經本人整理)2015年10月中南大學法學院長、教授、博導,在該校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演講。一是怎看儒。法治,治國理政不可或缺。法興國興、法衰國亂。儒逾2千年成中國文化主流,毀譽參半。
2.論谷稗。超穩結構、積貧積弱;源泉錯訛、流水澄清,谷稗並存;封建臣民、家國倫理;無禮(血緣貴族嫡長子世襲;君臣、父子、夫妻、師生、長幼、官民、尊卑、富貧,前為後綱)不立。儒,屬農耕文明產物,阻礙工業文明轉變;成古中國有技術創舉、無工業路因果;封閉、落後挨打;逾百年前,西方堅船利炮、國門洞開;西風東漸、反思批判。
3.論站跪。引入德賽兩先生、打倒孔家店,新文化運動,成時代共同呼喚;中國近代化,由此發軔;改革開放後,走向市場經濟、法治,面對信用缺失、綱紀崩壞、吏治腐敗,重回儒家倫理髮聲;甚至推崇儒家文化中等級、服從、守法,成儒家德治、禮治現代翻版,與法治格格不入:順民、臣民而非公民;錯誤認為,儒禮可矯無德,儒仁可糾無信。
4.論綱常。誤判:重塑鄉賢文化,解決當前鄉村治理失范、混亂。雖儒重視家教,成中國、世界美德;但農業、封建專制人治文化;法治本土文化資源挖掘,背離法治精神,必南轅北轍、緣木求魚。二是等級滋生權力腐敗。儒家文化基本骨架:三綱五常;根本目的:維護君、父、夫權為核心等級制度,毫無公平、正義可言;戕害人權、自由、理性。
5.論等級。等級成封建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基本倫理,深刻根源;腐朽落後,五四以降遭無情鞭撻,但仍陰魂不散、流餘毒深入骨髓血液;成權錢、權色交易溫床;察言觀色、阿諛奉承、投其所好,侵蝕正義、公平,成進階重要資本;堅持己見、仗義執言,被邊緣化、成異類、劣勝優汰,逆選擇成新常態;官本位、權力本位,層出不窮。
6.論官民。屢禁不止,成掣肘;使平等、自由、正義、法治,蒙羞;等級、權力絕對化,成權力腐敗社會心理基礎;法制無力,成社會心理定式,不願、不敢,成新常態;反腐民間力十分弱小,民治基礎極端薄弱;社會制約力軟弱,進一步使權力惡性膨脹,腐敗隨意、普遍化,法律形同虛設,制約力被消解殆盡,形成惡性循環;儒:等級+自我中心。
7.論虎蠅。+利己主義;高壓反腐,老虎蒼蠅不斷落馬,足見權力異化嚴重;權力失范,制度漏洞、文化基因:等級倫理;等級、服從,不僅不會普遍遵守法律,反而姑息遷就違法行為,老虎明目張胆、無所顧忌、上行下效,終致法律普遍無效、失效;服從權力,不服從真理;服從肉體、不服從心靈;服從潛規、不服從法律;歪曲領導,把堅持領導。
8.論順逆。狹隘誤解為無條件服從;將合理反對意見誣陷為反對領導、不講政治;將領導權異化為話語權壟斷、把控,謀取個人私利擋箭牌。三是宗(祖訓、家規)法消解規範理性。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聽、長惠、幼順,絕對孝順,忠孝義順,片面、極端;權力秩序畸形、壓制型穩定,而非維護法治精神:公平、正義;自然經濟。
9.論親疏。自給自足,成血緣、地緣封閉圈;親疏遠近、圈子文化,正嚴令禁止。費孝通《鄉土中國》:中國社會以己為中心,一切社會關係皆家庭關係放大與延伸,父子、近親、遠親、朋友、同學、戰友、老鄉,漸次成圈、裙帶。宗法,成引力波;由此為紐帶搭圈,成利益共同體。利益圈內,法治形同虛設;利益圈外,法治遇利益集團強烈抵制,公然踐踏法律、冒天下之大不韙、肆無忌憚、膽大妄為。怪圈:地方保護、老鄉派系,熟人是個寶、人情大於法,法律、制度、規範,可有可無;律師打官司:打關係;宗法網,無所不在、無人能逃。英國著名法律史學家梅因名言:所有進步社會運動,到此為止,皆從身份到契約。關係、圈子,固化特定身份,社會交往紐帶:身份而非契約,遠超契約、法律精神;關係嚴重衝擊規範理性。同學會、老鄉會,摧毀人人平等法治精神。四是和合倫理消解法治精神。批判等級糟粕,多能接受;批判和合倫理,顯得不近人情。《中庸》:和,天下達道。《呂氏春秋》:天地和合,生之大經。從現實看,和合倫理雖一定程度上緩解緊張對立關係,但也消解法治文化和精神。忍讓、屈從,是非不分。一味追求和為貴、忍為尚,消極容忍,習慣於消極退讓,有理讓三分,恥面對面權利相爭、干戈相向,不習慣對簿公堂,厭訟情結濃厚;更為嚴重的是,對違法犯罪行為視不見、聽不聞,各自只掃門前雪。為求自身平和,容忍、放縱犯罪,放棄正義、公平和良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甘當和事佬、看客,麻木不仁,成違法犯罪社會溫床;進而漠視公共利益、秩序。建立現代法治社會,重在覺醒公民意識。如每人總將自身脫離公共場域,公民意識、法治社會,必將持續難產。司法上和合,過分偏重息事寧人,漠視化解矛盾、公平與公正。大調解,一度取代裁判,審判成和稀泥,法官成泥瓦工;秋菊打官司、討說法,投訴無門;一讓兩有,一爭兩醜,以靜制動、以善制惡,以對私利妥協換社會交往平和。法治理基:性惡論,經對個體權利肯定抑制他惡,經權利對抗構建社會秩序。法治:重分輕合,經權力分工、分權制衡;經當事人分庭抗禮抗辯訴訟實現公平正義;經立法實現權利分配,保障基本公民權。唯分,才能釐清各自權義邊界,有效實現各自權利義務;懲罰侵權棄義行為;和合,在個人積極,在社會抹殺法治,無法建成法治國家。契約社會,先君子後小人,分庭抗禮,才能達成和諧社會。四是法治啟蒙與法治中國建設。植被成活,土壤+氣候,法治國家,亦然。儒文化,與法治精神格格不入,在此文化背景下進行法治建設,必南橘北枳、錯亂迷失。等級、宗法、和合,腐蝕法治精神,嚴重阻礙法治信仰養成。
余以為,一是釐清孔儒文化本質。主幹: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奴隸社會制度、君本、人人不平等、血緣貴族、嫡長子世襲,因孔丘為商湯後裔,周取代商後,為安撫、將商湯後裔封爵,後因家道中落,孔丘淪為庶民,年青時因赴魯國一等貴族宴、遭拒,發誓畢生為恢復奴隸制而努力;副產品:有教無類,孔丘自學成才,官學任教、自然無一席之地,創辦私塾、成不得已選擇,使貧苦子弟有上學、讀書機會,學費為束修,即臘肉臘魚,窮愁潦倒、可見一斑。孔儒,大方向錯誤,至孟軻後,轉向李耳,提出民貴君輕,一改孔丘克己復禮,與李耳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與奠基,仍相去甚遠。
二是確認李耳道德世界頂峰。孔子問禮故事,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孔丘28歲時,曾千里迢迢從魯赴周,向年長、時年48歲、任周朝守藏室史、即國家圖書文史館長的李耳,請教周禮,並非衣食住行規制,核心本質:君本、人人不平等、血緣貴族、嫡長子世襲政治制度。李耳當面教導孔丘:不要逆天而行。孔丘不聽,仍固執己見。兩人分別後,雙方對各自評價迥異、天壤之別。李耳說孔丘:執迷不悟、愚不可教。孔丘說李耳:如龍騰雲,不見首尾。黑格爾說:中國逾2千年封建社會停滯不前、取生舍師,自取其敗。一語中的、一針見血。李耳肇始世界重心3次轉移,啟蒙盧梭、黑格爾、馬恩列斯毛。
三是旨歸伏羲炎黃堯舜。李耳法先王、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宗旨為民、鞠躬盡瘁、捨生取義;孔丘法先王、天下為私、克己復禮、人不平等、血緣貴族、嫡長世襲。李耳、孔丘,皆提倡德治、禮制,但分道揚鑣、涇渭分明。商鞅、荀況、李斯、韓非、秦始皇等法家,法後王,以「性惡論」,與李耳、孔丘「性善論」分庭抗禮,最終秦二世而亡,商鞅車裂、李斯腰斬滅三族、韓非飲鴆亡。德治:性惡、引導、教化;法制:爭訟、五刑、滅族。好壞、真偽、善惡、美醜、悲喜、憂樂,將心比心、一目了然,己不欲、勿施人。法治與德治,皆為人治;重前輕後,離經叛道。李耳《道德經》:民不畏死,何以以死懼之。歐美法治,不可謂不完善,城市、國家成階級鬥爭工具,是非顛倒、草菅人命;貧富懸殊、愈演愈烈,帕累托國民財富分配成超一九(一成國民占超九成,九成國民占不到一成)。一二戰、世界大戰,永無休止。悲乎?
(未完,待續)
(註: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哲學網,百度(經中國百科專委會審核)等相關信息撰寫,皆有出處,特此說明)
推薦閱讀:
※史上最牛的西方哲學史筆記【完整版(中)】
※如何優雅地扒下哲學家的褲子?
※哲學:成為科學抑或不是科學——對哲學與科學關係的哲學史反思
※西方哲學史讀書筆記—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1844左圈內戰—《唯一者及其所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