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九歌
人物紀錄片《屈原》的電視畫面。屈原走向楚王宮的背影。 (湖北衛視 供圖)
屈原如何在郢都開始他的政治生涯,史料沒有記載。但我們推測,和李白曾經遊學長安一樣,青年屈原肯定會去著名的蘭台結識權貴。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庄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這座早已消失的華美宮廷式建築,亭閣錯落,遠山簇簇,近水茫茫,因植滿蘭花,故名蘭台。它是楚國的文化交流中心,文人學士在此陪伴君王講學論藝,讀書作賦。君王往往藉此機會接觸和考察青年才俊。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太子熊槐登上楚王的寶座,史稱楚懷王。從此,這個楚國歷史上最富悲劇色彩的帝王,開始了自己長達30年的統治。此時的屈原雖然年僅24歲,但因出眾的才華和普遍的讚譽獲得了楚懷王的青睞。
屈原獲得的第一個職位,是管理楚王族宗族事務、子女教育的三閭大夫。
【採訪】 王子今他受到懷王的信任,起初他負責的工作是管理這些貴族的譜牒,這種身份在上古時代就是專門管皇族的,他要管理他們的名單,他們犯了錯誤,或者犯了罪,就把他們除名,對他們進行懲罰。他要管理這些,包括一些祭祀制度,包括一些日常的事務。
但是,屈原的志向遠遠不止於此。無論是為了榮耀家族,還是實現改變楚國社會現實的遠大抱負,這位年輕的三閭大夫都需要獲得更大的權力。
【採訪】 王岳川他還是渴望進去,我認為屈原的悲劇就在於知識分子永遠只能做帝王師,這是沒有辦法的。那麼知識分子做帝王師的想法,一直持續到王國維,持續到馮友蘭,持續到今天的很多的知識分子,他們唯一、最高的理想,就不會是去自己揮斥方遒,而只能通過自己善良的願望和親密的接近,把自己的變成國家的,把自己的變成領導的這個方法。
大約在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前,作為主張合縱抗秦的代表人物,屈原被任命為左徒,由此登上了權力的巔峰。為了這一天,屈原已經在郢都奮鬥了近20年。從樂平里到蘭台,從蘭台到楚宮,每一個台階都浸透了屈原從政生涯的艱辛。
司馬遷《史記》記載:屈原「嫻於辭令、明於治亂」,「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楚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函谷關下第一次大規模戰爭拉開了序幕。在魏相國公孫衍的遊說下,楚懷王被推舉為合縱長,六國聯軍聲勢浩大地展開了對秦國的進攻。
在轟轟烈烈地合縱抗秦的同時,楚懷王還交付給他一項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造憲令」。所謂憲令,就是法令。造憲令,就是出台法令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意思。
此時的楚國,正處於國力的鼎盛時期,它地跨丹水、淮河和長江流域,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陝南,版圖達到了戰國時期的巔峰。作為東方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國,國土面積僅次於西方的亞歷山大帝國。但是在繁華盛世的背後,卻潛藏著深刻的體制危機。
【採訪】 黃鳳顯戰國這個時代,群雄紛爭,那麼楚國和別的國情況還不一樣。楚國的核心一直是楚公族,隨著楚國國力的強大,楚公族它一方面還要用傳統的統治辦法來管理這個國家;另一方面呢,這個時代和社會都在變化,我們現在叫體制和這個時代變化不相稱的問題。因為這個貴族是世襲的,世襲的結果是什麼呢?當然一開始人家能取得這個地位,人家是有功勞的,有本事的,但是在後代在傳承過程當中,可能一代不如一代,那麼這就引起社會的不平,能幹的人,不能擔任相應的職務,不能幹的人,尸位素餐。由於他們的糊塗、昏庸、腐敗,還可能壞事。這勢必影響到楚國一些貴族的利益。由此,屈原的悲劇人生就開始了。
這紛紛揚揚的弓箭下,流淌的是楚國變法先驅吳起的鮮血。
吳起,生於公元前440年,死於公元前381年,楚國著名的改革家。在楚悼王的靈堂上,貴族們用弓箭將他殺死在楚悼王的屍體上。
六十年後的屈原,同樣站在生與死的邊緣。屈原用「法夫前修」表明,他要做的事也許和吳起一樣:改革楚國的貴族特權政治制度。當時的楚國,各級官僚由世襲貴族輪流擔任,僅僅憑藉出身和血緣的關係就能身居高位,而大批有才能的賢能之士,卻報國無門。
這一年,大約是公元前316年,離楚國滅亡還有近百年。一百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並不長,但對醉生夢死的貴族來說,彷彿是那麼遙遠。
屈原看到了浮華背後的滿身瘡痍,他深深知道除了推進改革別無選擇。但改革從來都是一個權力和利益再分配的過程,作為特權階級的貴族們,又怎麼可能心甘情願交出手中的權力呢?
屈原在《離騷》中,真實記錄了願意做改革先鋒的想法: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既然應該舉賢任能,為何不重新修訂法度?快騎上駿馬一起馳騁啊,來吧,我在前引路!
屈原在《離騷》中,還堅定地表達了他對「美政」矢志不渝的追求: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已經沒有人能同我推行美政啊,我將效法先賢彭咸跳水投江。
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屈原改革的具體內容已不可考。但是根據屈原美政的核心思想,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屈原實現「美政」的改革措施。
【採訪】 黃鳳顯屈原是想有作為的,是要走富國強兵之路的,內政外交他就要做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內政,一個是舉賢任能,其次就是富國強民。屈原早就很敏銳地感覺到,來自北邊的那個秦國,是楚國最大的威脅,屈原的外交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聯齊抗秦。
在對屈原時代的楚墓發掘中,考古學者發現了大量的司法文書檔案。這些保存完好的竹簡忠實地記錄了當時楚國法治嚴明、商貿繁榮的景象。這段楚國經濟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證明了屈原「造為憲令」的確功不可沒。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屈原以一曲剛健悲壯的《國殤》,禮讚了為國捐軀的英雄們。
這時的屈原,行走在實現其「美政」的道路上,猶如一株榮華初謝、青果滿枝的橘樹,迎來他政壇上的黃金時代。
這位剛正不阿的左徒沒有察覺到,那些利益受到損害的舊貴族們,開始利用他性格上的弱點,尋找時機對他進行致命一擊。
【採訪】 羅曼屈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高山峻岭,江峽急流,這些對他早年的性格形成是有影響的。這個反映出他性格比較急,比較剛,剛是堅持原則,急就可能對這個緩衝把握得不夠好。
楚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燕王噲賦予大夫子之代行王權,全力推進政治改革,卻招致燕國貴族的強烈不滿。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出兵,殺死了燕王噲。這就是著名的齊宣王滅燕事件。
燕國的改革悲劇,無疑對楚懷王產生了極大震撼。一方面,楚懷王不願意推行改革的臣下權力過大,導致王權旁落;另一方面,他不希望改革步伐過快,激發貴族內亂。屈原被罷免的命運不可避免,楚懷王在輿論、外交和心理上都找到了最恰當的理由。
在決定屈原命運的關鍵時刻,西方的虎狼之國秦國看準時機,開始推波助瀾。西漢文學家劉向在《新序》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前因後果:「秦欲吞滅諸侯,併兼天下。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賂夫人鄭袖,共譖屈原。」
原來,懷王派遣屈原出使齊國,與齊國結盟。齊楚兩大國佔據天下三分有二,如果屈原勝利完成使命,秦國的霸業將受到沉重打擊。
屈原由此成為秦國必須除去的人物,他們再次導演了拿手的反間計,派張儀用重金收買楚國官員詆毀屈原。張儀的切入點,就是楚國宮廷里的「媚秦派」。
【採訪】 王子今秦國的下層民眾,很多是原本來自甘、青的地方,通過它的一些民俗,通過它的一些埋葬方式,都可以看到他對青海、甘肅地方的一些古來民俗的繼承。中原人把它看作戎狄。長期以來,夷狄御之,楚人也同樣,楚人、中原人他們都是受到中原正統文化長期排斥的這樣兩個文化實體。他們中間會有一些溝通,會有一些相互的認同。
而屈原力主聯合的「文明之邦」齊國,恰恰與楚之間長期存在從軍事到文化上的衝突。
楚國和秦國是百年的兒女親家,與齊國卻是長期存在敵意。楚國大臣當中,究竟應該維護和秦國的傳統友好關係,還是採取與齊國結盟的策略,形成了截然對立的「媚秦派」和「聯齊派」。朝中的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夫人鄭袖等是「媚秦派」,屈原、陳軫是「聯齊派」。
屈原的改革得罪了傳統貴族,讓懷王變得更加猜忌。更為致命的是,他主張的聯齊戰略,很可能被多數人誤解。不知不覺中,屈原在楚國宮廷里空前孤立。這棵本可以茁壯生長的南國嘉木,即將迎來一場摧枝折葉的暴風雨。
郭沫若在1942年創作的話劇《屈原》,表達了這樣一種理念:屈原遭受的陷害雖然不見於正史,但再一次證明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多數是不擇手段的小人獲勝,而堅持「不黨不群」,「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往往在一支支暗箭下慘遭淘汰。
這種歷史的逆淘汰,不幸又在屈原身上重演了。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屈原又是如何被楚國保守貴族誣陷的呢?
【採訪】 王永平正好有一次楚懷王就把制定法令的任務交給了屈原,屈原把這個法令先寫了一個草稿,被上官大夫看見了。上官大夫就想把屈原制定的法令草稿搶過去,當然屈原不肯給他。那麼上官大夫就在楚懷王面前說讒言,說屈原的壞話。制定法令這件事本來是大王你讓屈原去做的,這大家都知道。天下的人都清楚這件事情。但是屈原每制定一條法令他都要自誇說,這件事情若不是我,其他人是做不了的。
對於君王來說,「功高蓋主」始終是最忌憚的事情,更遑論臣子居功自傲,將功勞統統攬在自己身上。懷王果然中計,他「怒而疏屈平」。屈原和舊貴族的交鋒,以屈原的失敗而告終。
(六集人物紀錄片《屈原》,將於近期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本報節選第二集《九歌》解說詞。)
推薦閱讀:
※胡健:不設防的立法會(南方周末 2009-6-25)
※輸入標題 主 法界本為普賢如來母 剎土布達拉是聖度母 祥山蓮光益西措傑母 蓮師明妃卡欽氏公主 來世示顯無數應化身 瑪吉拉珍朗莎俄布母 蘇母格登布等多世後 桑耶寺的南方扎地方 示顯貝若雜那之化身 卓瑪空
※徐賁:美國的慈善和公民社會(南方都市報 2010-6-25)
※北方人在南方待久了會有哪些改變?
※支招12生肖招財進寶法則 南方為羊的有利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