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燈》中的名言警句鑒賞
《歧路燈》中的名言警句鑒賞
正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游廬山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樣,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廬山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精彩紛呈,美不勝收。我們在品讀清代白話小說《歧路燈》時,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領略,同樣是百花齊放,眾說紛紜,各具特色,各展其長。比如,從清代中葉的朝章國政、科場慣例、社會風俗等方面去品讀,就能看到一幅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貌;從教育的視角去品讀,就能感悟出教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之重要,尤其是讓有過錯的人歧路迴轉,重新做人;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去品讀,就能領悟到儒家的傳統說教,亦有對落後思想的諷喻揭露;從俗言俚語角度去品味,即是研究18世紀河南方言的極有價值的資料,欣賞到方言俚語的趣味深奧;從寫作手法去品讀,就能領略到作者文筆自然流暢,「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看不到雕琢的痕迹;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欣賞,書中有二百多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讓人似曾相識,經久難忘……等等。近年來,隨著對《歧路燈》的反覆研讀,從中真切地品味到了其中的精華,特別是小說中大量的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得出了一些粗淺的感悟,稍為進行梳理歸納後奉獻給大家,一起來品味鑒賞,願能引發一些新的思考,得到一些新的啟示與教益。
總論:人生在世,成敗兩端
《歧路燈》是一部教育小說,更是教育「浪子回頭」的小說。小說的主人翁譚紹聞在其父譚孝移的早期教育下資稟敦厚,學有所得,在其父死後受匪人夏逢若、張繩祖、盛希僑等人的欺騙、利誘,逐步墮落,慢慢走上了一條吃喝嫖賭的歧路,幾近毀掉家庭和自己的前程,後經周圍的師長、朋友對其極盡挽救,終致重振家業,學業有成,最後英勇抗倭,為國立功,成為「星級人物」。
正如小說第一回開始中說的那樣:「話說人生在世,不過是成立覆敗兩端,而成立覆敗之由,全在少年時候分路。大抵成立之人,姿稟必敦厚,氣質必安詳,自幼家教嚴謹,往來的親戚,結伴的學徒,都是些正經人家,恂謹子弟。譬如樹之根柢,本來深厚,再加些滋灌培植,後來自會發榮暢茂。若是覆敗之人,聰明早是浮薄的,氣質先是輕飄的,聽得父兄之訓,便似以水澆石,一毫兒也不入;遇見正經老成前輩,便似坐了針氈,一刻也忍受不來;遇著一班狐黨,好與往來,將來必弄的一敗塗地,毫無救醫。」所以古人留下兩句話:「成立之難如登天,覆敗之易如燎毛。」言者痛心,聞者自應刻骨。其實父兄之痛心者,個個皆然,子弟之刻骨者,寥寥罕覯。「只因有一家根柢人家,祖父都是老成典型,生出了一個極聰明的子弟。他家家教真是嚴密齊備,偏是這位公郎,只少了遵守兩個字,後來結交一干匪類,東扯西撈,果然弄的家敗人亡,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多虧他是個正經有來頭的門戶,還有本族人提拔他,也虧他良心未盡,自己還得些恥字的力量,改志換骨,結果也還到了好處,要之,也把貧苦熬煎受夠了。」
譚孝移臨終時,反覆叮嚀紹聞千萬要記著:「用心讀書,親近正人。只此八個字。你只守住這八個字,縱不能光宗耀祖,也不至覆家敗門;縱不能興家立業,也不至棄田蕩產。(第十二回)」譚紹聞出生在書香門第,條件相當不錯,正如小說第二十八回里描述的那樣:「譚紹聞弱冠之歲,雖說椿萱不全,現有北堂可事;興官雖非嫡出,聰俊豐澤,將來亦可成令器;妻賢妾嬌,皆出人生望外。若肯念自己門第,繼先世書香,收心從師長讀起書來,著得力的家人王中料理起家計,亦可謂享人間極樂之福。世間真樂只尋常,真樂原來在一堂;舍此偏尋分外樂,定然剜肉做成瘡。」
好得後來在幾位老師、家叔和好友的幫助下,終於迷途知返,成就學業和事業,為驅倭寇,保家國作出了貢獻,受到朝庭褒獎和老百姓的好評,可謂是終成正果。正如小說在終篇里總結的那樣:「譚紹聞父子,雖未得高爵厚祿,而俱受皇恩,亦可少慰平生。更可以慰譚孝移於九泉之下。孔慧娘亦可瞑目矣。倘仍前浮浪,不改前非,一部書何月歸結?至於王中赤心保主,自始不二,作者豈可以世仆待之耶?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這些的確值得我們很好地品味、思考,從曲折的故事和深刻的警語中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禍福兩端,不可不慎矣!
一、讀書:用心讀書,方成學業
讀書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三年五載之事,而是一生之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們治病的良藥。這些道理在小說中處處可見,而且語重心長,發人深省。少年時的譚紹聞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日月遷流,這端福兒已七歲了,雖未延師受業,父親口授《論語》、《孝經》,已大半成誦。」孝移想起丹徒本家,此時正是小學生上燈讀書之時,不覺內心嘆道:「黃昏如此,白日可知;今晚如此,前宵可知!」萬事無如愛子真,遺安煞是費精神;若雲失學從愚子,驕惰性成怨誰人(第一回)。
時間如白雲蒼駒,稍縱即逝,若不珍惜,就像白花花的銀子和金黃的糧食一樣被浪費了,實屬可惜。「卻說光陰似箭,其實更迅於箭;日月如梭,其實更疾於梭。(第六回)」如果學生是否喜愛書,肯讀書,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也大不相同。「大凡學生肯讀書,黑臉皮兒都是秀氣;不肯讀書的,即是白凈臉,也都是油氣。這是莫之為而為的。 (第十一回)」「相公要妝大爺門面,只在讀書不讀書,不在棄產不棄產。(第三十六回)」「官可以不做,書不可以不讀。(第七十四回)」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譚紹的兒子簣初自小就聰穎好學,勤奮用功,早早地就顯示出了他的才華。正如小說里說的那樣:「大凡人之讀書日進而不已者,有兩樣:或是抑鬱之極,以發憤為功程;或是暢遂之極,以怡志為進修。簣初白日在碧草軒目不窺園,黃昏到自己樓上課畫談帖,偶然鬮韻聯句,不覺天倪自鼓。兩樣功夫互乘,屬題構思,竟成了風發泉涌,不惟不能自己,並且不能自知。到了秋闈,中了第四名《春秋》經魁。(第一0八回)」
然而,在教育學生問題上,譚孝移和老師侯冠玉的觀點相左。他們在討論時,這位侯老師是把讀書與功名緊緊聯繫在一起:「學生讀書,只要得功名;不利於功名,不如不讀。若說求經史,摹大家,更是誣人。你想古今以文學傳世者,有幾個童生?不是閣部,便是詞林,他如不是大發達,即是他那文章,必不能傳。況且他們的文字俱是白描淡寫,直與經史無干。何苦以有用之精力,用到不利於功名之地乎?你只把我新購這兩部時文,千遍熟讀,學套,不愁不得功名。」譚孝移則是主張:「窮經所以致用,不僅為功名而設;即令為功名起見,目不識經,也就言無根柢。」侯冠玉道:「只要多讀時文,俗話說:『好詩讀下三千首,不會做來也會偷。』讀的多,多就會套。『砍的不如鏇哩圓』,放著現成不吃,卻去等著另做飯?這大相公聰明的很,他是看貓畫虎,一見即會套的人。」正是因為侯老師的教育引導出偏,後來使得譚紹聞不好好讀聖賢書,而慢慢看上了淫穢書,加上母親王氏也不看重讀書:「舅爺也不必恁說,像如姑爺在日,也不曾見得讀書什麼好處;像舅爺把書丟了,也不見如今不勝人」,後又遇見匪人的利誘,開始走上邪路。「讀書不多,則文不能進於雅;觀理不清,則文不能規於正;心未底于澄澈,則文不能清;行未極於砥礪,則文不能真。(第九十三回)」
鄉鄰們眼看著譚紹聞時好時差,心裡也是擔憂,常常在議論中更多的是希望他能改正缺點錯誤,走上正途,有所作為。「已經三十多歲的人,在庄稼人家,正是身強力壯,地里力耕時候;在書香人家,就老苗了。中什麼用里。」「不然。譚相公到底是個老實人,如今忽然立志,三十多歲還不算老,將來還有出頭日子也不敢定。(第八十七回)」第九十三回里寫到譚紹聞父子閉門苦讀,踴躍參加鄉試、縣試,獲得「次日圓榜招復,父子坐號東橫西豎,同寫在圈子上。及至大複發案,父子同入芹泮」之後,引來了「滿城私議,有言孝移庭訓根基是正的,有言簣初聰明出眾超群的,就有說紹聞舊年幾乎入於下流的。那妒忌之人,竟有說道台使上體面通了門路的。總之,貶者可怕,誇者亦可怕。惟有閉戶讀書這一丸藥兒,能治百樣病,後生們宜牢記在心坎里。(第九十四回)」
由此可見,讀書雖為一世之事,但越早越好。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古人讀書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少年讀書記憶深,猶如石上刻印痕。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讀書要的是用心專致,不能像蜻蜓點水只一陣子,要像滴水穿石一樣持之以恆。讀書不可以已,要做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讀,不怕千萬卷。用心讀書,關鍵在「用心」上。林語堂老先生在《論讀書》里說,讀書本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向來算為清高。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所以讀書向來被稱為雅事樂事,但是現在雅事樂事已經不雅不樂了,讀書本旨湮沒於求名利之心中,可悲。倘若讀書不用心就會是「原來人於書上若無心得,坐在案頭,這個『悶』字便來打攪;胸中若無真趣,聽見俗事,這個『樂』字早已相關」。所以讀書就要用心閱讀,熟記經典章句;用心體悟,升華人生抱負;用心實踐,造福社會蒼生。因為,讀書不僅是個人之事,而且是社會之事,是關乎人類走向文明,社會走向進步的大事!
二、延師: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靈魂的引導者。所以,擇師須謹慎,萬不可疏忽大意。因為,人在幼年時期,性不自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和人的影響。小說在第十一回里就明確提出「延師教子,乃是孝移第一宗事」的鮮明觀點。因為,「學生自幼,全要立個根柢,學個榜樣,此處一差,後來沒下手處。長兄此舉,端的不錯。(第二回)」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仍然是我們擇師的標準。老師既是文明之樹的培育者,又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開拓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光輝典範,「無德無以為師。」小說在第十一回里有過精彩之論:「先生者子弟之典型。古人易子而教,有深意存於其間焉。嗣後子弟讀書請先生,第一要品行端方,學問淹博。至於子弟初讀書時,先叫他讀《孝經》,及朱子《小學》,此是幼學入門根腳,非末學所能創見。王伯厚《三字經》上說的明白,『《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是萬世養蒙之基。如此讀去,在做秀才時,便是端方醇儒;到做官時,自是經濟良臣;最次的也還得個博雅文士。若是專弄八股,即是急於功名,卻是欲速反遲;縱幸得一衿,也只是個科歲終身秀才而已。總之,急於功名,開口便教他破、承、小講,弄些坊間小八股本頭兒,不但求疾反遲,抑且求有反無;況再加以淫行之書,邪盪之語,子弟未有不壞事者。」
譚家先後請過四位塾師:良師婁潛齋、智周萬;歪師侯冠玉以及庸師惠養民。婁潛齋,譚孝移盟心之友,「端方正直博雅盡,盡足做幼學楷模。」譚孝移為子延師非常鄭重,先約再投帖爾後攜友去拜。「我嘗聞前輩說,教小兒請蒙師,先要博雅,後來好處說不盡。況且博雅之人,訓蒙必無俗下窠臼。品行端方,學問淵博。」婁潛齋教書的幾年,使紹聞打下了很好的學問根底,為其以後改過自新打下了基礎。智周萬學識淵博,並且能針對譚紹聞的「病痛」進行規勸,使其收心,用功讀書。侯冠玉,可謂是塾師中的另類。書中說道:「這是一個隔行的經紀提起,一個抖能的婆娘舉薦,尼姑擇取的日子,師娘便當了家子:這侯先生也就可知。」侯冠玉人品不端,縱然學生吃酒。不務正業,嗜酒好賭,看相卜地,說媒拉縴,無所不為,譚孝移在京等待做官的時候,最放心不下兒子。後來告病回鄉,回家看見侯冠玉以《金瓶梅》、《西廂記》的章法教兒子作文,憂鬱成疾,最後撒手西歸。惠養民則泥古酸腐,被人戲稱為「惠聖人」,是言行不一的假道學的代表。不能治內,最終患了「羞病」。歪師侯冠玉的行為給譚紹聞以壞的影響,三四年來學問沒有增添,喜歡在街頭遊盪。
對於歪師侯冠玉的言行,小說用許多筆墨作了刻畫。「原來侯先生名冠玉,字中有,也忘了他是那縣人。也是一個秀才,也考過一兩次二等。論起八股,甚熟於『起、承、轉、合』之律;說起《五經》,極能舉《詩》《書》《易》《禮》《春秋》之名。只因做生日,把一個小學生吃得酒醉了,只像醉死一般,東家婆上三官廟一鬧,弄的不像體統,把學散訖。」果然「新來和尚好撞鐘」,鎮日不出園門。將譚紹聞舊日所讀之書,苦於點明句讀,都叫丟卻;自己到書店購了兩部課幼時文,課誦起來。還對紹聞說道:「你若舊年早讀八股;昨年場中有兩篇俗通文字,難說學院不進你。背了《五經》,到底不曾中用,你心中也就明白,時文有益,《五經》不緊要了。即是婁先生,聽說他經史最熟,你看他中式那文章,也是一竿清晰筆,不惟用不著經史,也不敢貪寫經史。侯冠玉漸漸街上走動,初在各鋪子前櫃邊說閑話兒;漸漸的廟院看戲,指談某旦角年輕,某旦角風流;後來酒鋪內也有酒債,賭博場中也有賭欠;不與東家說媒,便為西家卜地。軒上竟空設一座,以待先生。(第八回)」正如友人評說的那樣:「古人云『師道立,則善人多。』晚生看這侯先生,恐不足以師長之尊。(第十一回)」於是眾人都勸紹聞另擇師尊。「大相公半月沒有出門,每日閑坐著沒個事體,也不是個常法。總是讀書是頭一件事。讀書須要從師。(第二十六回)」
良師婁潛齋後來進京當了官,對於學子譚紹聞的所作所為是早有耳聞的。所以,當紹聞到京城拜訪師爺時,婁老師就苦口婆心地進行規勸,對紹聞的後半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賢契若肯遵令先君『用心讀書』的遺囑,不用你親近正人,那程嵩老這個正人,先親近你了。但他的性情,遇見好的,接引之心比別人更周;遇見不妥的,拒絕之情比別人更快。前輩說:子弟不可隨任讀書,不惟無益,且壞氣質。(第七十一回)」學生接納、喜愛某個老師,往往是從對這位老師的敬佩開始的。因此,老師要隨時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以高尚的道德使學生高尚,以淵博的知識使學生聰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學生心理的健康。老師只有以自己完美的人格去塑造學生的人格,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才能使受教育者「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現代教育應當是「愛心」教育、情感教育。老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生才會把老師當成可以信賴的人,也願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師生之間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橋樑,教育才能生效。老師更應該以陶行知先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勵自己,只講奉獻,不求索取,敬業樂業,把自己的生命、樂趣、幸福建立在學生身上,為中華民族的昌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三、家教:蒙以養正,愛子有道
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易經》里,有一個關於教育啟蒙的卦,叫《山水蒙》,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蒙以養正,聖功也;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用科學正確的觀念教育人,引導他們走正道,培養有德有才的人,是家長、教師的責任,是神聖的功德一件;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父母,要效法山下出泉那樣,做到以身示教,為人師表,培養好孩子們的道德品質。同時提倡「愛子有道」,反對溺愛、寵愛,強調以進德修身,貴名節,重家聲,清白做人為重。小說在第三回里就談到家教問題。「自古云:教子之法,莫叫離父;教女之法,莫叫離母。若一定把學生圈在屋裡,每日講正心誠意的話頭,那資性魯鈍的,將來弄成個泥塑木雕;那資性聰明些的,將來出了書屋,丟了書本,把平日理學話放在東洋大海。我這話雖似說得少偏,只是教幼學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緊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難而已。」
譚孝移對子女要求甚嚴,注意以書香傳道育人,而他病逝後,其妻王氏對兒子紹聞百般寵愛,任其浪蕩放縱,差一點毀了他的性命和前程,教訓不謂不深刻。比如,紹聞和匪人聚賭博後,家財快要敗光時,她的弟弟王春宇勸道:「外甥聰明伶俐,有管教便成一個出格的好子弟,沒管教便要下流。姐姐休怪我說,咱親姊妹們說話,畢竟你有些護短溺愛。將來你還要吃他的苦哩。(第二十七回)」王氏不僅聽不進勸,反而找出些許理由替兒子開脫:「哎喲!如今那個不賭。許多舉人、進士、做官哩,還要賭哩。你就是略弄一弄兒,誰嗔你來?輸的也有限,再休這樣兒嚇我。(第六十回)」 這樣的教育,怎麼能把孩子引上正路,有些出息呢?
在持家、用錢方面,特別是當譚紹聞因嫖賭欠下債務時,王氏沒有及時制止兒子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教育和引導,還想辦法變賣家產,為之揮霍。僕人王忠早就勸王氏:「不是我生意行里人,開口說銀錢中用,只是相公年幼,休要妄費了。有時,看這東西不難;沒有時,便一文錢逼死英雄漢。相公要知道珍重。我只願相公這錢買書,供給先生。(第二十三回)」紹聞的舅舅說得更是仔細在理:「究之那些東西,中什麼用?休說綾羅綢緞,即如一付好頭面,到窮了時,只換一斗麥子;一股好鳳釵,到窮了,只換一升米。這就是奇巧東西下場頭。況且外甥兒近日事體也不大好,書兒也高擱起,不妥的事兒也做出來。這行聘過禮的事,只可將就,不必華美。(第二十八回)」
「萬事無如愛子真,遺安(澹泊自守,遺子以德)煞是費精神;若雲失學從愚子,驕惰性成怨誰人。」孩子是上蒼賜予的寶物,沒有一個父母不愛的,但是留予物質還是傳下精神就有愚智之分了。「愛子不教猶飢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矣!」特別在孩子幼小不懂事的時候,學業的放棄可能是驕惰的開始,父母遷就將會釀成終生大錯,不僅會使孩子失去見識,更多的是縱壞了性情。「人無不瞻仰其父取法則者,無不依恃其母以長大者。」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育和影響側重點不同,所謂的嚴父慈母即是如此。當前紛紛推崇賞識教育,但「大成之人越誇越怕,小就之人見誇就炸。」或許對此是個打擊,誇也是一門藝術,誇要誇得恰如其分,重在激發,否則「早發早萎」,成了傷仲永;誇要誇得實事求是,點明差距,若忽視基礎,將無法面對挫折,這些都需要思考。
兒子紹聞在受到老師、族兄、義僕的批評教育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非常後悔,給他娘講出了對他不該溺愛的感受:「天下為娘的,沒一個不見兒子親。必定是有管教才好。像我爹爹這樣人,學問好,結交的朋友都是正人,教兒子又嚴又密。娘見親,就是慈母,若是單依著母親一個老的——」 「若是單依著母親一個老人家見親,姿性蠢笨的,還不妨事;若是姿性聰明的,就要吃了虧。(第八十六回)」後來為娘的也有所醒悟,小說是這樣寫的:「原來婦人性情,富厚足以養其愚,一經挫折,因悔知悟,竟能說書籍筆墨是傳家寶貝;見了農器耕具,知道是吃飯傢伙;織機紡車,知道是雪中不寒,夜間不冷的來路。(第八十三回)」小說還引用了一個《字字雙》牌子,單講父母苦處,聽我道來:「堪恨孽子惱爹娘,憨樣。慈心欲將正路匡,不傍。各人識見自高強,發妄。幾番提耳苦商量,強項。濃蔭大樹不乘涼,浪蕩。祖宗勤儉今改行,裝相。可喜這番遭奇殃,懲創。爭乃疼兒有舊腸,難放。(第六十五回)」說的更是淋漓盡致,發人深省。
由此看來,家教是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其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健康的人品道德。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養成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陶冶氣質。所以,小說給我們的啟示是:家教應是嚴而有情的教育,講究方式方法,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嚴格要求,不能讓其放縱自流,做到合情合理,嚴而有度,充分考慮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家教應是愛而不溺的教育,愛要有理智和原則,泛濫了就會成為禍害孩子健康成長的洪水,到頭來毀了孩子;正確的愛應該是愛而不溺、愛而不包、愛而不庇、愛而不矯,賦予其獨立思考、獨立選擇、獨立生活的能力與智慧;家教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同樣也是對家長的再教育,需要家長們學會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四、交友:親近正人,勿交匪人
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正直的嚴正朋友」。的確,交上一個好朋友就等於多了一個好知己、好夥伴、好幫手。若交上一個不該交的朋友,則如雪入墨池,雖溶於水,其色已污。交友擇朋需要慎重,否則會招來禍根。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就得慎重交友,冷靜交友,從善交友,健康交友。
小說在第二十一回就強調:「子弟寧可一日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匪人。」「人生自古誰無死,惟有正人偏感人。(第十二回)」「端人取友必道契,正士居官必認真。(第四回)」 「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後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這正是:擇友曾說得人難,車笠盟心那得寒。偏是市兒聊半面,霎時換帖即金蘭。(第十八回)」還有:「承奉他們的色笑,偏會順水推舟;慫勇他們的行事,又會因風吹火。(第二十一回)」「如今世上結拜的朋友,官場上不過是勢利上講究,民間不過在酒肉上取齊。若是正經朋友,早已就不換帖了。(第三十回)」
在濫交友,走下坡路時,譚紹聞早把父親的臨終遺言「用心讀書,親近正人」忘得一乾二淨。沒有了父親的管教,加上母親的溺愛,塾師的失德,譚紹聞便荒疏了學業,在街頭遊盪結識了出身閥閱門第,簪纓舊族,終日里呼盧叫雉,倚紅偎翠的「宦門中不肖之子」盛希僑,「竟把平日眼中不曾見過的,見了;平日不曾弄過的,弄了;平日心中不曾想到的,也會想了」。自然而然地沾上了狎妓呢尼,玩婢弄優、吃酒弄錢的壞習氣。爾後他又結交了父親做過江南威員的幫閑夏逢若、先人做過知縣的賭徒游棍張繩祖。夏逢若、張繩祖之類處心積慮、千方百計地拉譚紹聞下水,並從他的身上騙取錢財以養活自己。於是,譚紹聞在那條墮落的路上越滑越遠,狎婢、狎戲子、狎妓女,濫賭,以至於公然把戲子引進碧草軒---往日讀書的地方,私通皮匠的妻子,在家中開設賭場,設爐煉銀,熔鑄私錢,終於將全部家產敗光,連父親墳上一百多棵楊樹也都砍去抵債,又幾次弄成被告上公堂,妻子孔慧娘也憂鬱而死。真正是「又豈知這傻公子性情,喜怒無常,一時上心起來,連那極疏極下之人,奉之上座,親如水乳;一時厭煩起來,即至親好友,也不願見面的。(第三十七回)」「從來比匪定遭殃,直如手探沸釜湯。強盜心肝娼婦嘴,專尋面軟少年郎。(第三十六回)」從來「酒肉朋友」之間無「真感情」而言,只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作為「兄弟」的他們為紹聞誤入歧途做了嚮導,為他指引道路,加速了他的墮落。
好在,在與譚紹聞交往的人中是正人多於匪人,而那些正人都是真心誠意地幫助他讀書學習,改正缺點錯誤,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在這些人中首推他的老師婁潛齋。可以說,他屬於「都是些極正經有學業的朋友」:「這潛老才是正經理學。你聽他說話,都是布帛菽粟之言,你到他家滿院都是些飲食教誨之氣,所以他弟兄們一刻也離不得,子侄皆恂恂有規矩。自己中了進士,兒子也發了,父子兩個有一點俗氣否?」婁潛齋居官因為從不行賄受賄,打鼓退堂之後就操筆耕硯種的舊業,所以他才敢挽留前來打抽豐的譚紹聞在衙門裡讀書。他說:「前輩說,子弟不可隨任讀書,不惟無益,且壞氣質。惟我這個衙門,紗帽下還是一個書生,二堂後仍然是一個家居。迂腐兩個字,我捨不得開撥了;俗吏兩個字,我卻不肯聊復爾爾。」婁先生的兒子婁朴也是有所造就的年青人,對紹聞的幫助亦是不小。
還有古學淵深程嵩淑,以豪爽個性痛斥譚紹聞無故遷葬祖墳,話重而切直,煞尾說「譚紹聞呀譚紹聞!你那意思象有不喜我輩所說之話。我爽利對你說罷,你若敢妄行啟遷,我就要呈你個邈視父訓,播弄祖骨。我程嵩淑,實為你父道義至交,不能在你面前順情說話。你要知道!(第六十二回)」說著,早巳向眾賓一拱,離座而去。眾人挽留不住,昂然出園門,向衚衕口走訖。程嵩淑熱心快腸,說話做事乾淨利落,決不「圓和模稜」,毫不拖泥帶水,連朋輩都視為畏友,何況激於道義,給了譚紹聞不小的幫助。當然最後給譚紹聞幫助最大的非族兄譚紹衣莫屬。這裡就不一一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小說中去閱讀、品味和感悟。
由此可見,年輕時因為閱歷太少,常常交友不慎,吃了許多這種「朋友」的苦頭。稍長才知道,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真朋友的。所以,交朋擇友要做到以信義為本,親密無間,肝膽相照,真誠相待;不要把友情常掛在嘴邊,不求索取,彼此為對方辦一切能辦的且不違背原則的事情。「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交朋擇友應擇善避惡,交有進取心的人,交正直善良的人,交樂於助人的人,交情趣健康的人;絕不交姦邪之人、虛偽之人、趨炎附勢之人、狂妄自大之人和詆毀人的人。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正所謂「是以與善人居,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交朋擇友要患難共濟,使朋友之間友誼長久地發展。人所共知,偉大的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的友誼是人類友誼的典範。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古人交友尚且「願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敞之而無憾。」然處在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的人們,在交友時更應如此。
五、為官:忠於職守,清正廉潔
怎樣做個好官,歷朝歷代掌權人都曾試探過,老百姓一直渴求著。做好官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好多做官人耐心不夠,研究不透,越走越偏離好官的軌道,隨著時代的發展,做好官,勢在必行。小說《歧路燈》里對如何做官的學問也有許多探究,有很多觀點,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如「端人取友必道契,正士居官必認真。(第四回)要上不負君,下不負知人之明才好。(第五回)」 「知縣是父母官。請想世上人的稱呼,有稱人以爺者,有稱人以公者,有稱人以伯叔者,有稱人以弟兄者,從未聞有稱人以爹娘者。獨知縣,則人稱百姓之父母。(第一0五回)」
小說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及其腐敗,是值得我們警醒的。「如今官場,稱那銀子,不說萬,而曰『方』;不說千,而曰『幾撇頭』。(第九回)」「卻不知千古之巨奸大憝,將來總沒有好結局。何況閹宦。譬之猛虎當道,吃的路斷人稀,必有個食肉寢皮之日。這些弄權蠱國的人,將來必有個燈消火滅之時。(第十回)」「結交官府,全靠著『謹具』『奉申』;出入衙門,休仗那『年家頓首。倘擬以不應之律,原是陋規;若托乎致敬之情,也像典禮。(第五十二回)」「人臣進諫,原是要君上無過。若是任意激烈起來,只管自己為剛直名臣,卻添人君以愎諫之名,於心安乎不安?倘若再遇別事,人君早防備臣下聒噪,這『廷杖發邊』四個字,當其未曾開口之先,天威早已安排下成見,是連後來別人進諫之路,也替他塞斷,於事可乎不可?」「總之閹寺得志,其勢先立於不敗之地,官僚之梗直者,若必抗之,則觸禍;塌冗者,又必媚之以取容。」「不管他是外來魚,本池魚,總是一個水淺魚不祝且休說水淺魚不住,即是水太清,魚先不住了。譬如做官的長隨,若不是勞金之外,有些別路外快兒,誰還肯跟哩。在主戶人家,糶糧米,有他們出倉錢;賣牲口,有他們籠頭錢;送節禮,有他們腳步賞封;出遠門,有他們盤費余頭;那些分打莊稼,收租討課,以及修蓋房屋,都免不了有些扣除、侵漁,這才許打就打、罵就罵的。若不然,他們圖啥呢?(第八十回)」譚紹聞就任黃岩知縣後感慨良多:「舊令解韜脫樊而去,譚紹聞方得振起精神做官。留心體察衙役,沒有一個不持票殃民;稽查書辦,沒有一個不舞文枉法;上台照拂,無非漁利之計;紳士綢纓,不免陽鱎之憎。作了一年官,只覺握印垂綬,沒一樣不是作難的,沒一宗不是擔心的。(第一0六回)」
當官的確不易,進諫取捨之間的微妙更難把握。「總之人臣事君,匡弼之心,原不能已,但要委屈求濟,方成得人君受言之美。故如流轉圜,君有納諫之名,而臣子亦有榮於史冊。若徒為激切之言,致人君被拒諫之名,而臣或觸惡而予杖,或激怒而為殺,縱青史極標其直,實則臣子之罪彌大耳。」「臣子固不可以戇言激君父之怒,若事事必度其有濟,不又為阿諛取容輩,添一藏身之窟乎!」「內中有幾位,俱是君子路上的人,只是見理太執,有受了廷杖死的,有貶竄遠方不知所終的。最可恨者,朝中若有了專權的官兒,他們個個俱是糊塗厲害,愚而且狠的。」「賢契那知做官的苦衷。從來獄貴速理。人命重情,遲此一夜,口供就有走滾,情節便有遷就。刑房仵作胥役等輩,嗜財之心如命,要錢之膽如天。惟有這疾雷不及掩耳之法,少可以杜些弊竇,且免些鄉民守候死戶,安插銀錢之累。(第七十一回)」總之,「當日各大人胸中先有個『激』字,進奏日又有個『戇』,哭闕時直是一個『劫』字,受廷杖、竄遠方,卻又有個『懣字』」。「若說留心家事,看來不做官,便當以治家為首務。既做官,則州縣以民事為首務;閣部以國事為首務。弟豈庸庸者流,求田問舍,煦煦於兒女間者?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第八十五回)」
譚紹衣還給紹聞面授做官的好處與秘訣:「賢弟呀,你還教你的相公罷,中舉,中進士,做了官,那時你到衙門膺太老爺,吃其肉而穿其緞,喝其酒而抹其牌,人人稱封乎翁乎,豈不美哉?況且做官的人,有兩個好字,曰升,曰調,有兩個不好字,曰革,曰故。這是官場的常事。俗語云:千里投任只怕到。怕的是碰到這四個字,搭了盤費撲了空,少不得回來時住堂廟,穿學館,少做一年莊稼,得典出十畝田地。投任有何好處?賢弟如今既是改邪歸正,與學生正字罷。(第八十六回)」就連盛希僑也和紹聞講起做官的奧妙: 「第一句要緊話,為爹娘的饞極了,休吃兒女的肉,喝兒女的血。即如今日做官的,動說某處是美缺,某處是丑缺,某處是明缺,某處是暗缺;不說沖、繁、疲、難,單講美、丑、明、暗。」「做了官,人只知第一不可聽信衙役,這話誰都曉哩,又須知不可過信長隨。衙役,大堂之長隨;長隨,宅門之衙役。那做官請幕友也是最難的事。第一等的是通《五經》、《四書》,熟二十一史,而又諳於律例,人品自會端正,文移自會清順、暢曉,然著實是百不獲一的。下一等幕友,比比皆是,托他個書札,他便是『春光曉霽,花柳爭妍』。」「衙門中,第一以不抹牌、不唱堂戲為高,先消了那一等俗氣幕友半個厭氣光景。還有一等人,理學嘴銀錢心,賢弟尤宜察之。賢弟審問官司,也要有一定的拿手,只以親、義、序、別、信為經,以孝友、睦姻、任恤為緯,不拘什麼戶婚田產,再不會大錯,也就再不得錯。做官之法,只六個字:『三綱正,萬方靖。』」
「好官則溫厚和平,不改儒素舊風;俗吏則趾高氣揚,顯出光棍排場。此中分流別派,只在神氣微茫之間,早不出奸胥猾吏瞧料,亦跑不掉飽於閱歷者的眼睛。」「譚紹聞是浮浪場中閱歷罄盡,艱窘界上魔難飽嘗,所以今日做官,蒞任之初,尚能飭雅度而免俗態,並無驕傲凌礫可笑處見於眉睫唇吻之間。(第一0五回)」這些話無一不說明紹聞走馬上任以後,牢記父親,包括父親生前的至交好友,族兄的教誨,在做官上還是兢兢業業,清正廉潔的,群眾的評價相當不錯,實在難得。「官員中君子加慶,百姓們正人皆欣。可見正人做官,到重來時歡聲遍野,若是小人,只得唾罵由其唾罵了。穿補衣的人,何可不懼!也可悟「得意夫妻欣永守,負心朋友怕重逢」這句俗諺,人世偶侶,作如是觀也可。(第一0七回)」
現在看來,當官,是許多人終生追求的夢想,也是世界上最榮耀、最實惠,同樣又是最危險的職業。可以說,現代社會,官是越來越不好當了。因為吏治嚴格了,政策制度和規定管理具體了;群眾的期待高了,而且希望當官的是清政廉潔的,想撈點好處難了;再者是社會矛盾增多,處理的問題的難度加大,需要有魅力、有能力,當太平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好當與不好當,難易與否也不是絕對的,就看你怎麼當,怎麼為了。當好了就是一榮俱榮,光宗耀祖,造福社會蒼生,留下好的口碑;當不好就會一損俱損,假若違法亂紀,還身陷囹圄,身敗名裂,禍及社會、家庭,留下罵名。所以,要想當官,當好官,首先就要做好人。「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就能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做好人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每個人都應當重視做人的問題,不斷提高道德水準,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其身正,不令則行」,讓群眾信服和擁戴。其次要堅持不懈地學習,提高勝任本職的能力。當今時代,知識在一天天升值,學習一天比一天更重要。跟上時代發展,應對時代挑戰,團結和帶領廣群眾致富奔小康,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學以立德,學以培智,學以陶情,學以修身。成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能人和好官。
六、孝悌:父慈子孝, 家風和暢
孝悌,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儒家強調人生在世,要以「立德」為本,而「立德」要以「孝」為本。在家為「孝」,在國為「忠」,忠孝一體。《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出身「孝子門庭」,他將以「孝」為本的思想貫穿於書《歧路燈》之始末。小說第一回為「念先澤千里伸孝思,濾後裔一掌寓慈情」,寫的是譚氏家族有兩大派系:丹徒本家與靈寶分支。兩派遠隔千里,三世未曾見面。當靈寶一支接到丹徒老家「續修家牒」的來信後,便不憚「陸鞭水棹」之勞而趕往丹徒本族老家「千里伸孝思」。 小說中用許多筆墨勸人要孝敬父母,恩愛兄弟姊妹。道理講得非常透徹自然。「在家為順子,在國為良臣。孝之理極大,孝之事無難。恭敬了,便是孝,驕傲就不是孝;老實了,就是孝,欺詐就不是孝。恭敬老實便集福,豈不是孝?驕傲欺詐便取禍,豈不是不孝么?(第九十回)」「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第九十一回)」「古人云: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第九十三回)」「萬一有個山高水低,這父母身上大事,是萬萬承不得人情,萬萬落不得後悔。(第八十五回)」逢年過節也是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之時。「舊歲盡於除夕,新年始於東皇。果然爆竹轟如,桃符煥然。這正是老人感慨遲暮之時,為子弟的要加意孝敬;幼童漸開知識之日,作父兄的要留心堤防。(第七回)」
作為一個家庭還應該以書香傳家,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可供傳承學習的典籍。「不是說『寶劍贈烈士』正是『萬卷藏書宜子孫』,只要你報一個『十年樹木長風煙』。(第九十二回)」尤其是「我們士夫之家,一定要有幾付藏板,幾部藏書,方可算得人家。所以靈寶公遺稿,我因親戚而得,急鏤板以存之。總之,祖宗之留貽,人家視之為敗絮落葉,子孫視之,即為金玉珠寶;人家競相傳鈔,什襲以藏,而子孫漠不關心,這祖宗之所留,一切都保不住了。所謂『臧榖亡羊』,其亡必多。」世兄紹衣與紹聞促膝談心時說得更是明白:「鏤之以肝,印之以心,終身用之不荊就是做官時,也千萬休離開了書。接引僚友寅好,那親近正人,尤應銘心。這八個字,這邊鴻臚派,就可用以為子孫命名世系。如南邊宜賓派,是以『純孝開基,世守咸昭,紹延永綿,光啟後貽』十六字為命名世系。(第九十五回)」
譚紹聞的父親從北京回來後,發現兒子不好好讀書,還養成了偷懶好玩的習性,加以千里奔波的勞頓,患病醫治無效,又上了庸醫的當,病情加重而抱憾離去。無異給這個不怎麼興旺的家庭帶來了危機。「人生最苦難堪事,莫過死別與生離。」紹聞本該「『夫孝者,善繼人之志』」,用心讀書,成就學業,然而受到匪人利誘,既不好好讀書,又開始了吃喝玩樂,背上債務。正如幾位賢叔、好友勸告的那樣:「你今日若能承守先志,令尊即為未死。你若胡亂走動,叫令尊泉下,何以克安?」「譚大兄在日,毫無失德,世兄終為全器。此時不過童心未退。能知聆教,將來改過自新,只在一念。」事實上,「原來譚紹聞,自從乃翁上京以及捐館,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又見婁朴,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難說心中不鼓動么?若就此振勵起來,依舊是譚門的賢裔,孝移的孝子。(第十四回)」這種「不孝」的行徑,在當時社會已經不什麼鮮見的事了,正如小說中描寫的:「這也無怪其然。近日士夫人家,見理不明,於父母初亡之日,聽陰陽家說多少凶煞,為人子的,要在父母身上避這宗害;於父母營葬之時,聽風水家說多少發旺,為人子的,要在父母身上起這宗利;一避一趨,子道尚何言哉?可惜程嵩老此時在山東,若在家時,必有快論止之。孟子說『不取必有天殃』人偏說人死了有人殃;子夏說『富貴在天』,人偏說富貴在地;真正邪說橫行,充塞仁義。(第十二回)」
一旦家中老人有個三病兩痛時,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服侍在身邊說說話,把過去未從深說的話都說出來;兒女不在身邊的都盼著能夠回到身邊,該交待的作個交待,怕留下遺憾。小說對王氏生病急著見兒子寫得非常形象生動:「看官要知,父母到老來有病時,心中只有一個死字橫在胸膈。這是大黃不能瀉的,藜蘆不能吐的,也是參蓍峻補不能起的。唯有兒子到跟前間癢間疼,這疼癢就會寬解;擦屎刷尿,心裡也沒避諱。卻說王氏見兒心喜,飯漸吃的多,葯漸吃的少;少吃藥是治病良方,多吃飯更是治病良方。」「這是譚紹聞能慰親心,也是譚紹衣處置得體。以視世之貪位慕祿者,明知親老嬰疾,卻甘戀棧而惡枕塊。一旦在任聞訃,卻刻父母《行述》曰:「不孝待罪某任,罪逆應自殞滅。不意昊天不弔,禍延家嚴(慈),於某月某日疾終正寢(內寢)。不孝於先嚴(慈)見背之日,未獲屬纊含飯,是尚何以靦顏而為人子也耶!」姑念「先嚴嘉行(先慈懿德)」云云,只得「濡血縷述』,央你們先生大人採擇,於是「不孝這裡銜結無窮」起來。這是未衰杖時裨諶起就腹稿,遂成官場中丁憂的一個通套。(第一0六回)」
「家庭間沒個禮字,定然是天翻地覆世界。(第一0七回)」「新夫婦之相敬,不過相敬如賓;相愛,不過相愛如友。(第一0八回)」真是家有家規,人與人有禮,就連結婚時的擺設也非常講究,不同一般。「堂樓院里,中間設一方桌,絨氈鋪面,紅圍裙四面周繞,上面放了紅紙糊的一隻大斗,中盛五穀,取稼穡惟寶之意。斗內挑銅鏡一圓,精光映日奪目,明盥濯梳妝所有事也;插擀麵杖一條,切菜刀一口,示以烹任事姑嫜之意也;插大秤一桿,細杼一口,示以稱繭絲、紡木棉,軋軋機杼之意。這些設施,雖不準之《家禮》,卻俱是德言容功婦職所應然者。所謂求諸野;觀於鄉,此其遺意。(第一0八回)」
自古以來,孝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行為準則。「百善孝為先。」在現今天,「孝」既是社會、家庭道德的要求,也是一個人感恩家庭、感恩父母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於發現美並欣賞美的道德情操。孟郊曾吟詩一首以報母親養育之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召了多少人。現在雖然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長大後也要各自自立生活,然而當一個人遇到困難需要求助於別人時,首先想到的還是兄弟。作為子女的盡量不惹父母生氣,常打電話報平安,跟父母聊聊你的近況;尊重父母的意見,儘管他們很嘮叨,但他們的意見你可以不接受但一定要尊重,不要對父母大嚷大叫;父母不需要你送他們多少貴重的禮物,給他們多少錢,而是需要我們在心理上給父母一些慰藉。在現代社會中「悌」的思想更應該推廣為同事,朋友之間的尊重友愛。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敬而不矢,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禮」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七、做人:忠誠老實,方圓有度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還是做人,懂得自愛自尊,使自己有一顆坦蕩又充實的靈魂,足以承受得住命運的打擊,也配得上命運的賜予。倘能這樣,也就算得上做命運的主人了。人在世間,做人總應該有一個底線,那是一個人自己保持住人格的基本。人的靈魂不應該喪失在物質世界當中。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有一個完整的人生。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佔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做人要講道德,做事要講效率。講道德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講效率是為了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小說《歧路燈》對如何做人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同樣是值得我們學習仿效的,儘管時代不同了,做人的內容有所不同,但做人的基本準則、基本要求沒有變。
做人就要多讀書,養正氣。「不知人心如水,每日讀好書,近正人,這便是澄清時候,物來自照;若每日入邪場,近匪類,這便是混濁時候,本心已糊,聽言必惑。深於閱歷者,定知此言不謬也。(第六十一回)」「你若是有志向上,比人家上去的快;若還下了路,比人家聲名分外不中聽。(第六十三回)」「語云:養正邪自除。正氣充實,則邪氣無縫可入;正氣衰弱,則邪氣自來相攻。人世間風寒暑熱,遇見秉氣壯盛之人,飲食調和之侶,便毫不為害;若正氣衰弱,自有各邪來侵。(第五十七回)」在之方面,小說舉了孝移生前幾位好友的個性,大多是充滿正氣又不乏有鮮明個性特徵之人。「類老慈祥處多斷制處少,耘老沖和處多稜角處少,我便亢爽處多周密處少。即如孝移兄在日,嚴正處多圓融處少。惟婁兄有咱四人之所長,無咱四人之所短。城內死了一個益友,又走了一個益友,竟是少了半個天,好不令人氣短。(第三十九回)」
做人就要做正人,遠小人。「大凡人到了七八十歲,人看他心中糊塗,他自覺心中明白的很;人看他口中絮叨,他自覺說得斬截的很。(第九回)」「不曉的見錢親,只曉的見人親。(第十回)」有了過錯並不要緊,只要能坦然面對,下決心改正也無妨,怕就怕學壞了還不自知羞恥,那就會無顏見「父老鄉親」。「再不走荊棘,這邊就是茂林修竹;再不踏確犖,這邊便是正道坦途。(第九十六回)」「原來浮浪子弟見了端方正人,未有不生愧心。(第二十回)」「老實二字,俗人看來,與愚相近;識者看來,卻與誠字為鄰。休認成他是老實人,他是個最不老實的。這便是相戒以怕的意思。要知道人怕你,你將來就有怕人的時候來。況且民間俗諺說,『人怕天不怕』。到那天不怕時,你便支撐不祝這不是說天道好還,正是說人眼難哄。緣不老實人,定然居心刻薄,待人行事,縱然假託慷慨,不難以千金贈人,貌似恭謙,不憚於百拜款接,看著是鷹化為鳩,甚實兩隻鷹眼還在。(第八十七回)」「大凡小人見正人,有兩幅面孔:當全盛時,他的氣象是倔傲的,言語是放肆的,極不欲正人在座;當頹敗時,他的面貌是跼蹐的,神態是齷齪的,又只欲自己起身(第九十回)。」
做人就要虛其心,恆長久。「天下自己不認的自己的人,多是吃誇的虧。水淺魚不住,這也無怪其然;老鴉鴨鵲揀旺處飛,他們自然要展翅哩。(第七十四回)」「咱們一個士夫之家,忽爾來一個親族做本處大員,不知者則以為甚榮,知者則以為可怕。(第八十八回)」「原來盛希僑是個本底不壞的人。少年公子性兒,呼盧叫雉,偎紅倚翠,不過是膏粱氣質,紈袴腔調,也就吃虧祖有厚貽,缺少教調。畢竟性情亢爽,心無私曲。處兄弟之變,大聲呼曰:『俺家媳婦子不是人!』這八個字,就是治鬩牆病的千金不換的一劑妙藥。」「苦莫苦於離別,樂莫樂於不意之重逢。官場內酒席,以遊戲徵逐為排場;仁者贈人以言,方謂之真朋友。(第一0五回)」
寫一個「人」很容易,只有一撇一捺,但真正做好一個「人」,卻很難。明代學者高攀龍曾說:「吾立於天地間,只思量做好一個人,乃第一要義。」做人不見得非得頂天立地,但起碼要對得起良心。做人的涵義寬如天海,深若淵藪,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研究它,每個人都在實踐它。做人就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大至對國家和社會。做人就要做毛澤東提倡的「五種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當前來說,要力爭做一個有志向的人,做一個真實坦誠的人,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做一個寬厚善良的人,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做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做人是做事、做官的基礎,只有把「人」做得端端正正,做事才可能有正確的動機,有顯著的效果,才可能為群眾所稱道。
八、做事:兢兢業業,追求極致
孫中山曾告誡人們: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道出了做事的重義。事伴終生,做官一時,做事一生;做事是人生主題,奮鬥是生命的本質,勞作是快樂的源泉;有人說:小車不倒只管推,活到老學到老,表現了不懈的追求;有事業、做事就有活力,有動力,有生命力;事做多了,就有了必勝的經驗和財富,能力是歷事的堆壘,經驗是經歷的提升,財富是點滴積澱。「只要曉得做人,精於做事,自會財源廣進。」孔子倡導「事思敬」,即做事要敬業,要嚴肅,要認真。荀子呼籲做事要「心不使焉」,以至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莊子提倡做事要「不徐有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可謂智者見智,各有所得。不過歸根結底,方式雖各有千秋,目的卻只有一個,不外乎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人生做事,不可留下後悔。俗語說:莊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第四十九回)」這話說得多麼明了,人生做事一定要認真仔細,不可馬馬虎虎。譚紹聞在受領抗倭任務後慷慨陳辭:「為人臣者報國恩,為人子者振家聲,此丈夫事也。愚弟受哥大人栽培,自願多聆教益,或備筆札之需,或效奔走之勞,唯哥大人之命是從。」決心好好乾一番事業,做一點突出成績,既為國家社稷作點貢獻,又為自己爭個面子,洗刷一下過去那不好名聲的恥辱。
做生意是最實在的做事,把生意做好,不坑人騙人,就是一個好商家。婁潛齋在官場上打拚,懂得生意經,所以他教王吉隆做生意要:「你近日做了生意,可惜你的資質。也很好,我也不嫌你改業。既作商家,皆國家良民,亦資生之要。但你是個聰明人,只要凡事務實。」「這可知正氣奪人,邪說自遠。又可知惡聞邪說,必在己有以招之也。(第十五回)」 「抑且常山之蛇,不知該擊何處;山陰之道,不知應接何方。(第七十四回)」「俗話說:做小生意休買吃我的,做大生意休買我吃的。(第六十九回)」做生意不能光鑽到錢眼裡去了,還得講誠信,不能像小說里說的那樣:「門戶高,身份重,面情軟,氣概豪。這四樣是怎的做不的呢?賒出去討不上來,撇的去氣不動他。總之做生意的人,只以一個錢字為重,別的都一概兒不管他。」
同時,他對譚紹聞不認真做事,反而做了些不該做的事,感到恨鐵不成鋼。他與紹聞有幾句對話,足以看出婁老教育晚輩的良苦用心。譚紹聞道:「先君字小侄,原起下念修二字。」程嵩淑道:「尊公名以紹聞,必是犬紹聞衣德』之意,字以念修,大約是『念祖修德』意思了。請問老侄,近日所為,何者為念祖,何者為修德(第五十五回)?」 不能 「成事不足,壞事有餘;勝之不武,不勝為笑啊!(第一0四回)」
人生在世,就要做事。做事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用力做事,第二種境界是用腦做事,第三種境界是用心做事,層次逐漸提升。做事要如水,有萬折必東不回頭的志氣,赴百仞之谷而不懼的勇氣,有滴水石穿的韌勁。一個人要想干好事、干成事,就要做到專心做事,干一行、愛一行,安心本職,幹事創業、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讓生命發熱和閃光;就要務實做事,摸實情,想實招,干實事,求實效,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聚精會神謀發展,一門心思干工作,撲下身子抓落實,真正做到說干就干、干就干好、干出樣子;就要高標準做事,高起點定位,自我加壓爭一流,全身心克難,攻堅克難解難題,就要下功夫創新,有一種敢闖敢試敢冒的激情和銳氣;就要高水平謀事,認真、科學、積極地去謀劃,把不可能轉化為可能,把常規轉化為超常規,甚至把似乎已成定局的失敗轉化為奇蹟般的成功;就要高效率做事,埋頭苦幹,不尚空談,用實幹鍛煉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把心思凝聚到事業的發展上,把精力集中到工作的落實上,決不拖拖拉拉、推諉扯皮、不明頂暗抗、迴避和上交矛盾,大膽突破、勇於創新,在前進道路上繪出濃墨重彩的人生圖畫。
九、色賭:酒色財賭,害人根苗
《歧路燈》完稿的時間是乾隆四十二年。當時的社會,賭博之風盛行,上至達官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普遍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其輿台市儈,交臂紛伮,故無足論。乃衣冠之族,讀書知禮者,抑或蹈之,斯文掃地,莫此為甚。(撫豫宣化錄)」在這樣的風氣下,很多良家子弟受人引誘,因賭博而敗家者,數不勝數。書中有因賭而喪命的,像布店老闆竇從之子竇又桂在巴庚酒館賭博,輸了一百三十兩銀子。被父親撞破,打了一頓。回家後尋思「一來知道父親性情難解,心中害怕;二來想及自己出外作商,未免羞愧難當;三來一百三十兩輸賬,難杜將來討索。」躺在房中,左右盤算。忽然起了一個蠢念,將大帶系在樑上,把頭伸進去,把手垂下來,竟赴枉死城中去了。」有因賭而敗家者,且不說譚紹聞受匪人引誘,八次進賭場,最終把家敗光。就是那匪人夏逢若,張繩祖,先祖都是富裕人家,皆因染上賭癮而將家產敗光。為了維持生計,又想法設法拉別人下水。還有因賭而葬送讀書人的前程者,竇又桂死後,其父告官說匪人盤賭逼命,縣官著人追索……果真是「嫖賭是敗家的根本」,嫖賭有時是連在一起的。譚紹聞屢次決定戒毒,皆因貪色再次被匪人引誘。在第七十二回里譚紹聞和僕人德喜去老師任所打抽豐,回來店上,動了嫖念,雖被皂役打斷念頭,但言語不慎,使強盜有機可乘,險些丟了性命。
小說對人們參與賭博與嫖娼的刻畫,特別是心理描寫相當有水平,可謂是出神入化,惟妙惟肖,暢快淋漓。「卻說這譚紹聞心中發熱,臉上起紅。他原是有家教的,父師的話是聽過的,今日這事,意思很有些不安。」「心裡跳個不住,怎麼行得?」慧照擲了一個「臨老人花叢」的大快,把五六串錢,都贏的七零八落。這紹聞書氣未退,總覺心下不安。(第十六回)真是「此間樂,不思蜀」「紹聞竟是也不臉紅,也不手顫,拿起色子擲了一個兩點,心中還想數著一個有情趣的地方,不料數了一個冷泉亭。」而且賭博在當時的官場盛行,影響到民間、民眾都參與其中。「這不是因舉人、副榜到宅,別立體統,總因賭博之場,儓督也有八分輕忽,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也;衣冠之會,賓主皆具一團恪恭之心,所謂『上行下自效』也。究起來媟褻場兒,當下也有些歡樂,將來只有不好處沒有好處,釁端即起於浹洽,戈矛即蘊於談笑;禮法場兒,當下雖有些拘束,將來只有好處沒有不好處,恭敬可以蓄德,緘默可以免訾。(第九十九回)」 「大凡人走正經路,心裡是常有主意的。一入下流,心裡便東倒西歪,隨人穿鼻。這正是:少年子弟好浮華,又是孤兒又富家;莫怪群謀攢巧計,劉邕端的嗜瘡痂。」
譚紹聞參與賭博、嫖娼,除了自己缺乏抵抗不良誘惑的能力外,與那些狐朋狗友的歪理邪說利誘也有很大關係。比如所謂:「人生一世,不過快樂了便罷。柳陌花巷快樂一輩子也是死,執固板樣拘束一輩子也是死。若說做聖賢道學的事,將來鄉賢詞屋角里,未必能有個牌位。若說做忠孝傳後的事,將來《綱鑒》紙縫裡,未必有個妊名。就是有個牌位,有個姓名,畢竟何益於我?所以古人有勘透的話,說是『人生行樂耳』,又說是『世上浮名好是閑』。總不如趁自己有個家業,手頭有幾個閑錢,三朋四友,胡混一輩子,也就罷了。所以我也頗有聰明,並元家業,只靠尋一個暢快。若是每日拘拘束束,自尋苦吃,難說閻羅老子,憐我今生正經,放回托生,補我的缺陷不成?」這些狗屁胡說是很迷惑人的。小說里是這樣描寫的:這一片話,直把個譚紹聞說的如穿後壁,如脫桶底,心中別開一番世界了。不覺點頭道:「領教。」若說夏鼎這一個藥鋪,沒有《本草綱目》,口中直是胡柴,縱然說的天花亂墜,如何能哄的人?爭乃譚紹聞年未弱冠,心情不定,閱歷不深;況且在希僑家走了兩回,也就有欣羨意思;況且是豐厚之家,本有驕奢淫佚之資;況且是寡婦之子,又有信慣縱放之端,故今日把砒霜話,當飴糖吃在肚裡。 (第二十一回)「此時方寸之中,把昨夕醉後歡字、悅字、恰字,都趕到爪窪國去了;卻把那悔字領了頭,領的愧字、惱字、恨字、慌字、怕字、怖字、愁字、悶字、怨字、急字,湊成半部小字彙兒。端的好難煞人也。(第四十四回)」
人人都知嫖賭害人,也想下狠心戒掉,但往往很難。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痛下決心,拿出實際行動去「金盆洗手」,想辦法償還賭債嫖資。「從來酒是迷魂湯,醉了便乖常,壞盡人間事,且慢誇杜康。大凡人到醉時,一生說不出來的話,偏要說出來;一生做不出來的事,偏要做出來。所以貪酒好色、吃酒賭博的字樣,人都做一搭兒念出。故戒之酒,不下於賭娼。(第四十三回)」「天無心而有氣,這氣乃渾灝流轉,原不曾有祥戾之分。但氣與氣相感,遂分為祥戾兩樣。如人家讀書務農,勤奮篤實,那天上氣到他家,便是瑞氣;如人家窩娼聚賭,行奸弄巧,那天上氣到他家,便是乖氣(第九十七回)。」「揭債要忍,還債要狠。此時不肯當賣原好,若再揭起來,每日出起利息來,將來搭了市房,還怕不夠哩。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第三十回)」「總之,錢錢錢,難難難。這心若不時時刻刻鑽到錢眼裡面,財神爺便不叫你發財。就如讀書人,心不時時刻刻鑽到書縫裡面,古聖賢便不曾替你代過筆。(第六十九回)」「誰知錢不由正經路來的,火上弄雪;不由正經路去的,石沉大海,日減月削,漸漸損之又損,而至於無。(第七十四回)」「這『欠債還錢』四個字,休說是俗下諺語,那是『孔聖人為魯司寇時,定下的律條。所以論今日之富,數產以對;論今日之貧,數債以對。身上有了大債時節,那產便要『逝將去汝』這也別無妙法,只有割愛忍痛,是好藥方兒。(第八十三回)」有時也是手中有幾個錢惹的禍:「況銀子這個東西,到君子手裡,能添出『恭者不侮,儉者不奪』許多好處。若入平人手裡,便成了奢侈驕慢的本錢。即令不甚驕奢,這水漲船高,下邊水漲一尺,上邊船高九寸,水只管漲,船隻管高,忽爾水落了,把船閃在岸上,再回不來,風耗日晒,久之船也沒得了。(第八十九回)」
嫖賭是橫跨意識形態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空前隱形災難。它是反社會與害國害家害人害己已釀成違法罪行。嫖賭現象與倡導文明建設和諧社會是背道而馳。我國目前嫖賭群體的教育與制約,管理與法治還不是很有力。這個問題引起重視,下狠勁解決好,將會引起社會動蕩不安,決不是杞人憂天,危言聳聽。經濟時代金錢至上,芸芸眾生中,有急浪中奮勇揮漿搏擊前行,也有破釜沉舟戲水自溺。賭博者進了賭場,都因了一個「貪」字在作怪。英雄難過美女關,賭徒難過貪婪關。無論大賭小賭,賭徒的目的就是要獲取一夜暴富一局千金的意外收穫的驚喜,小贏小喜大贏大喜,狂喜來臨則毫無顧忌,一發不可收。待到失利後的一落千丈,決不退縮決不收兵,他的期望值即是「下一局」扳回,反敗為勝。直至「死無葬身之地」時也不會善罷甘休,魚死網破也要血戰到底。貪婪,可謂是人性的弱點,貪婪使人喪失理智。賭博者的輸贏都在錯誤的估計中進行。因之,見好不收,見壞不退。輸了扳本,贏了再贏。你想贏錢嗎?一個最好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趁早收手,不要賭了,不賭就是贏,而且是穩贏,永遠是贏家!
十、改錯:悔過自新,善莫大焉
譚紹聞是一個本質並不壞的孩子,只因過早的缺失了父親的管教與約束,在糊塗母親的縱容之下,一步步地接近匪人,一步步地誤入歧路。他在每次賭博之後他幾乎都有一個自我懺悔的過程,如果此時的母親能夠從正面教育一下,估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王氏,偏偏溺愛袒護自己的孩子,給兒子的是一種負面的鼓勵作用,再加上周圍一些「匪人」的百般刁誘,紹聞難逃走入歧途的厄運。紹聞一次次地被誘入賭場,又一次次事後反悔,如果當時譚紹聞就這麼努力地堅持下去,他也許不會再走上歧路,可惜他沒有持之以恆,也難免會被人再次誘入賭場。直到他悔過自新,決定重新做人而進入科考場中時,仍然被鄰裡間瞧不起:「譚相公明明是個老實人,只為一個年幼,被夏鼎鑽頭覓縫引誘壞了。又叫張繩祖、王紫泥這些物件,公子的公子,秀才的秀才,攢謀定計,把老鄉紳留的一份家業,弄的七零八落。如今到了沒蛇弄的地步,才尋著書本兒。已經三十多歲的人,在庄稼人家,正是身強力壯、地里力耕的時候;在書香人家,就老苗了。中什麼用里。這位譚相公,不是敗家子又是什麼?(第八十七回)」
小說第二十六回,紹聞同人搶白家財之後的一段心理描寫:「我譚家也是書香世家,我自幼也曾背誦過《五經》,為甚的到那破落鄉宦之家,做出那種種不肖之事,還同著人搶白母親,葬送家財?母親孀居,憐念嬌生之子,半夜不曾合眼,百般撫摸。又想起父親臨終之時,親口囑咐『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話,不覺得雙淚併流,哭個不住。一把手扯住母親的手,叫了一聲:『娘,我再不敢了!』後面對王中說:我一向乾的不成事,也惹你心裡不喜歡。我如今要奠定你大爺臨終的話,『用心讀書,親近正人』八個字。你當日同在跟前聽著,我今日同你立一個見證。我一心要改悔前非,向正經路上走。我如後話不如前言,且休說我不再見你,連趙大姐,我也見不得。」「卻說譚紹聞被皮匠這一番擺布,不說丟錢,只這個羞恥就是很難受的。一連睡了兩三天,白日難以見人,卻真正夜間出恭。」心中想道:「母親親自交財,見不的母親;妻妾跟著受驚,見不的妻妾;王中如何能瞞得過,見不的僕役;這一聲傳出去,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親戚朋友都是要知道的,無論師長、岳翁見不的,就是盛公子、夏逢若也見不的了。躺在床上,往前想又羞又悔,往後想一怕再怕,一怕者怯明日當堂匍匐,再怕者怯包賠戲衣。嗚呼!紹聞好難過也!(第三十回)」「但凡富厚子弟下了路,便是光棍的財神爺開口笑了;若一旦棄邪歸正,便斷了光棍們的血脈。(第五十五回)」
最後,小說的作者用勸忠實僕人王忠的話,告誡人們要聽得進逆耳忠言,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咳!王中,你這一片忠心,把話說錯了。看官,大凡做正經事體的人,聽人道他的不是,便覺是至誠愛我的;做不肖事體的人,聽人說著他的短處,便是犯了毛病。若說紹聞把這遺囑八個字忘了,他也不是土木形駭只因一向做事不好,猛然自己想起這八個字,心中極為不安;強放過去,硬不去想。他見了王中,早已是霍光驂乘,害了漢宣帝芒背之玻今日聽了王中的話意,臉上發紅,心中害羞。羞淺則忌,羞老則成怒。(第三十二回)」
人難免會犯錯誤,犯了錯誤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否在犯了錯誤後能夠猛醒,認識到錯誤,改正錯誤,及早回頭,重新做人,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小說的主人翁譚紹聞交友不慎,誤入歧途,破家敗業之後,受到了忠實的家僕王忠的勸告,幾乎到了動怒,關係惡化的程度;受到了族叔、老師,以及父親孝移的生前好友的嚴厲批評,有所觸動;當然賢惠妻妾的勸告,兒子的待教和期待都起到了批評教育,使之幡然醒悟,後悔莫及,痛下決心改過自新的作用。「至此,譚紹聞父子,雖未得高爵厚祿,而俱受皇恩,亦可少慰平生。更可以慰譚孝移於九泉之下。孔惠娘亦可瞑目矣。」父子雙雙修成正果,功成名就,留下美名。
十一、文才:談詩論賦,志趣高尚
李綠園自言「漫嫌小說沒關係,寫出純臣樣子來」。作者自托稗官,干預社會,他對整個封建末世的重大社會問題都有關注。他是連年不第老舉人,是被迫辭官的賦閑縣令,寫作之時,可以想見其「意所鬱結」。可見,《歧路燈》實乃為「發憤之作」。作者還借書中主要人物之口,或者以敘事者的身份發表了許多「道學氣」十足的議論,要其指歸,不外乎四書五經、庄言正論、程朱理學、名寓教思等。可以說在這方面寫得富有文學色彩,哲學理性,充滿風趣幽默,讀來讓人回味無窮,頗受教益。「試看古聖先賢,守身如執玉,到臨死時候,還是一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光景。提耳諄言,不憚窮形極狀,一片苦心,要有福量的後生閱之,只要你心坎上添上一個怕字,豈是叫你聽諧語,鼓掌大笑哉!(第五十八回)」
比如:兩旁長聯一付,一邊是「立德立言立功,大丈夫自有不朽事業」一邊是「希賢希聖希天,真儒者當盡向上功夫」「孔子云:『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為介介。」「千金一諾,更無可移。」「人之所以為人者,信而已。片言已定,寧有中遷。」「卻也不在功名之得與不得,先要論他學之正與不正。至於匪類相親,弟在那邊,也就不仁者遠矣。」「古人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況且無所為而為之為善,有所為而為之為惡,先圖獲福,才做陰功,便非無所為而為之善了?(第三十八回)」「俗話道:鄰居眼睛兩面鏡,街坊心頭一桿秤。(第八十回)」「富者贈人以財,仁者贈人以言。(第八十三回)」等等。
作者對中傳統文化的精華也運用得恰到好處。如:「《咸有一德》上說:『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周夫子《太極圖》上說:「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修是修德,不是修墳;悖是悖了理,不是悖了向。太公《丹書》上說:「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我所說,俱本聖人之經訓,遵時王之令典,敢非聖者無法,為下者不倍?」「求福免禍,原是人情之常,人斷沒有趨禍而遠福者。但禍福之源,古人說的明白:「福是自求多的,禍是自己作的。再遲十萬年,也是這個印板樣兒。如耕田的糞多力勤,那收成就不會薄了。如以火置於乾柴亂草之中,那火必不能自己滅了。所以聖人說個『自』字,『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自作孽,不可活』;不曾說,『永言看地,自求多福』,也沒說『不調向,不可活』罷?」「風水之說,全憑陰騭。總是積下陰德,子孫必然發旺;損了陰騭,子孫必然不好;縱然葬在牛眠吉地,也斷不能昌熾。總是人在世上,千萬保守住天理良心,再也不得錯了。」《陰騭文》上說的好:「欲廣福田,當憑心地。(第六十二回)」 把柄在己,豈在人哉!(第八十九回)」正是「天道遠,人道邇,於天道予何敢多言哉。(第九十七回)」「地因人靈,福由心造;追悔一層,痛快一層。(第九十七回)」「《易》著乾坤,《詩》弁《關雎》,《書》美厘降,《春秋》重元妃,五倫六經的大義,叫八股子秀才寫來套去,倒弄成老生常談。(第一0七回)」
還有一些風趣的調侃,說起來幽默詼諧,讀起來又讓人感到富有詩意,值得回味,體悟到幾位老學究的睿智。如程嵩淑笑拱道:「適從桃葉渡頭至?」張類村也笑道:「恰自杏花村裡來。」程嵩淑道:「老類哥年紀大了,萬不可時時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張類村又回道:「一之為甚,怎敢『重重疊疊上瑤台』。(第七十九回)」不知怎的一拐,拐在貴老師懼內上來,眾人說:『老先生是聖人,如何不以聖人的話感化老嫂?』惠人老道:『不瞞列位說,委實我沒不是。小事大事,俱是賤內的不是。兼且喜怒無常,聖人的話,那裡用得著。』程老叔道:『聖人的話,用不到老嫂身上,卻用在老哥身上了:老嫂有了小不是,老哥曰,聖人教我矣,曰『赦小過』;老嫂有了大不是,老哥曰,聖人教我矣,曰『肆大眚』;老嫂怒的時節,老哥不敢了,遵著聖人說的話,『宴呢之私,不形乎動靜』;老嫂喜的時節,老哥你敢了,遵著聖人說的話,『惰慢邪僻氣,不設於身體』。老弟婦回娘家等著你接,你遵著聖人說,『不節若,則嗟若』;今日回來了,你遵著聖人說,『既來之,則安之』。呸,呸,侮聖之言,口過!口過!(第八十八回)」
總之,小說引用儒家典籍約一百五十處,其中《論語》50處,《詩經》35處,《孟子》16處,《禮記》14處,《易經》11處,《尚書》9處,《左傳》5處。另外還引用朱熹《四書集注》及《詩經集傳》凡5處。書中所見「《四書》題」凡九處,《論語》其八:「無友不如己者」、「或乞醯焉」、「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吾與點也」、「君子不重則不威」、「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君子不器」、「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其一:「人恆過然後能改」。而且《歧路燈》中人物的名字每每本之經傳,使人「顧名而思義」。主人公譚紹聞字念修,出自《尚書·康誥》:「紹聞衣德言。」正義曰:「繼其所聞者,服行其德言。」「念祖修德」,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譚紹聞次子名「用威」,語出《尚書·大禹謨》,是禹向舜陳說的修政治民的方法。人物所居止的亭台樓室的名號也往往本之經傳,使人「寓目而警心」。如盛希僑家中有「退思亭」,婁潛齋署中有「補過處」。「退思」、「補過」皆本之《孝經》。與時下一些文人寫的乾癟文章相比,那真是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勝出幾籌,值得品味啊!
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人大 劉選啟
推薦閱讀:
※詩歌人物形象鑒賞複習
※周邦彥《一落索·眉共春山爭秀》鑒賞
※紅木鑒賞:聞香識紅木
※中央級高官八字鑒賞
※體物精微 窮無極相 ——鑒賞《始得西山宴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