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九章7】回歸兒童精神,以詩性教學為朝向的重構

【重讀九章7】回歸兒童精神,以詩性教學為朝向的重構老伯牙

王尚文先生認為:「真正的教學與其說是教師與學生的相遇,還不如說人與人在教學中的相遇。」他進一步指出,語文教學,不管是作為科學,還是作為藝術,重要的是從個人、個性的角度,對漢語、對文學的感受、感情、感悟,對學生學習漢語、文學的態度、心理同情的理解和真切的體驗。因此,從根本上說,教學的本質是人與人主體間的交流,而教材,是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老課文的重構立場,我們已談及的對「語言」和「文學」的雙重回歸,都是基於一個人成長的路徑,最終,它必將指向更為宏大的文化建構,指向人的精神成長。一篇經典的課文,其根本的力量來源於對生命內在的關切。我們在《月光曲》中讀懂了藝術的情懷與知音,在《醜小鴨》中看到了成長的苦難與蛻變,在《小音樂家揚科》中目睹了人性的困境和天才的遭遇……優秀的文學作品,從根本上來說是其煥發出生命的光芒照亮孩子的成長。根本上,語文指向的是文學之上的詩性關懷。這首詩,潘新和先生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中這樣說:「文學教育首先要承擔起詩意人生教育的使命」;這首詩,錢理群先生這樣說:「語文的文學性對青少年有著更富感染的力量……語文教育是通過文學教育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這首詩,王崧舟先生這樣說:「語文是尊重學生的精神訴求、滿足學生精神訴求的詩意呈現」;這首詩,就是高爾基說的「人學」。沒有自我精神關懷的語文生活不值得一過,沒有兒童精神關懷的語文課堂不值得探討。無論是語言的實踐、知識的傳承、思想的啟迪,最終都為了建構兒童的生命詩。「讀寫聽說」是語文的基本工具性,然而,怎麼說話?說什麼話?用什麼態度去說話?怎麼聽別人說話?就關乎人的精神生活,工具性與精神活動不能割裂。語文教師應始終具備這樣一種清醒認識,我們的語文課始終是為孩子生命成長奠基。靠什麼奠基?就是一篇篇包孕人類高度情感和智慧的文學作品;我們的語文課始終保持著一種人類良善的精神朝向。靠什麼朝向?就是幾代人傳誦經典的價值。  從現代小學語文發展歷程看,語文課對於兒童精神的發展也是近年來開始逐步引起一線老師的關注。當下兒童精神世界的普遍匱乏,已成為一個令人擔憂的社會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在課堂上沒有通過教材建構精神。以小學語文教材引進的兒童經典課文為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存在著普遍的誤讀,教參的建議直接影響著課堂的話語方向,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判斷。接下來,我們不妨以經典老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詳細探討其價值流變及精神構建。  《賣火柴的小女孩》最早見於1919年的《新青年》雜誌,是周作人翻譯到國內的第一篇安徒生童話作品。作為童話,她的經典價值毋庸置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歷代教材,不同地方版本,幾乎都有入編。這是中國最家喻戶曉的童話代表作。不過,也正因流布廣泛,因此,其解讀也似乎變成共識,課堂更是在一種指導思想下的翻版。近年來,由於文本細讀意識的深入,很多專家和特級教師也對這一則童話做了一些新的闡釋,沈大安先生的解讀是其中的代表。作為教材的長期編撰者,最可貴的是,他提出了對過去教參建議的反思:「《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作為一個階級教育憶苦思甜的範本來讀,被貼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的標籤,這不僅不符合作家創作這篇童話的本意,而且使得這個內涵豐富的童話變得簡單化和概念化,削弱了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同時,他指出,這篇童話的更高文學價值是,它教會了我們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顯然,這對於當下語文老師如何面對經典提出了新的見解。  《賣火柴的小女孩》呈現了苦難與高貴的融合。這個最不像童話的童話指向了人生的信仰。從這個童話開始,安徒生這個「被上帝吻過的人」具備了悲憫的情懷,筆尖卻朝向冰冷的現實。他要表達最幸福的渴望,最溫暖的願望和最永恆的希望,而他要描述的卻是徹底的貧窮,徹底的寒冷和徹底的絕望。這兩種看似強烈反差的兩個極端卻在這篇童話中完美地融合,這就是經典的價值。然而,這種文學化的對比手法賦予的精神內涵學生顯然是無從所知的,因此,我們有必要站在課堂的角度作進一步深入探索,即如何通過課堂教學的構建,實現兒童精神的指向。  ……  第一課時:「冷」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你從1-4自然段哪些字詞句上,具體感受到小女孩在那一個夜晚「冷」得可憐?(生讀)  生:我從「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乖巧的小女孩,赤著腳在街上走著。」這一句感受到。這是一個下著雪的冬天,一到夜晚更加顯得寒冷,而且小女孩還赤著腳。  師:板書「又冷又黑」,你不僅關注到了時間,而且,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  生:「大年夜」,大家都在聚餐,而她在街上,感覺就更孤單,更冷了。  師:好。能讀出你的感受嗎?(讀)你為什麼會用這樣一種舒緩的語調朗讀?  生:我覺得小女孩一定是走得很慢,而且天寒地凍,她確實也走不快。  師:請同學們也和這位同學一樣,來關注一下這句話。「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完全可以用一句話說完,為什麼用短句來表達呢?試著讀一讀,有什麼新的感受?(眾生練習)  生:我覺得這樣的表達從一開始就給人一種悲傷的感覺。  師:哦?能讀給大家聽嗎?(生讀)確實從你的朗讀中感覺到了冷,這就是文章的節奏,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基調。其他同學,還從哪裡也感受到了「冷」得可憐?  生:「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我從這一句上讀到她不僅冷,而且是非常冷,可能我們早就受不了了。  師:你談到了自己的感覺對比。而且,從她凍的情況看,她走了多少時間了?  生:凍成這個樣子,一定走了很長的時間。  師:那是刺骨的寒冷,把你覺得冷到心裡去的詞語讀出來?(生讀,強調了「紅一塊,青一塊」)  生:「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我從這句上讀到小女孩冷得可憐,以至於冰冷的牆角這時也成了避風的地方。  師:也或許是聽著屋內的歡笑聲令她稍感安慰。  生:我覺得屋內越高興,她就越寒冷。  師:很有水平。你是個會讀書會思考的同學。還有嗎?  生:「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捲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這段話中的「又冷又餓」看出,她不僅是外面冷,由於沒有東西吃,她身體裡面也冷。  師:板書「又冷又餓」,用一個詞語來說,這個時候的小女孩是「饑寒交迫」。這一句你還從哪些地方讀到冷?  生:我還從「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上讀到整條大街都是團圓的感覺,聞到烤鵝的香味,她實在是太可憐了。  師:知道在西方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嗎?  生:聖誕節。  師:對我們來說,就是中國的除夕夜。去年的那個夜晚,你們是怎麼過的?  生:全家人先吃年夜飯,飯後有壓歲錢,還有喜歡的禮物,還可以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多人想像,略)  師:是的,這就是我們的大年夜。哪怕我們不是山珍海味,至少也是一家人其樂融融。那麼,我們的小女孩呢?這一夜,你看到了什麼?(生略思考)  生:我心情很難受,眼前總是出現著小女孩的身影她獨自一人在街頭賣火柴,大雪紛飛的大年夜,雪花落下來,如此美麗的小女孩,卻不敢回家。(多人想像,略)  師:冷,冰天雪地的冷,里里外外的冷。除了這「冷極了」「又冷又黑」「又冷又餓」,你還從哪裡感受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憐?  生:「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再說家裡跟街上一樣冷。」這裡說明小女孩的家裡很窮,她有家,但和沒有家一樣。  師: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個句子,你覺得這個冷和上面說到的「又冷又黑」、「又冷又餓」一樣嗎?  生:我覺得不一樣,她畢竟是有家的,只不過,因為爸爸要打她,她不敢回家。  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冷」?  生:這是冷漠。連家裡人都不關心的冷。  師:是的,不是沒有爸爸媽媽,不是無家可歸,而是有家不想回。  生:我還從一個句子上也體會到了冷漠。「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裡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她在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覺得人們沒有一點同情心。  師:板書「冷漠」,你從這一句的那些字上能鮮明地感受到?  生:「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這個句子用了三個「一」,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真的沒有一點溫暖。人們可能都衣冠楚楚的,但是他們對這個生命都漠不關心。  師:很精彩的發現。從白天冷到黑夜,從街上冷到家裡,從身體冷到心裡,這個小女孩還有什麼地方可去呢?於是,她在冷漠的街上開始幻想著屬於她的黎明的到來,屬於她的溫暖的到來,屬於她的親情的到來。多麼可憐的小女孩!  ……  ——錢鋒《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課堂實錄片段    我們看到整堂課圍繞著散落在字裡行間的「冷」字,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從關鍵語句上挖掘文本內在的表達。課文很長,但是經過主線梳理,顯得集中而緊湊。安徒生所生活的時代,底層的孩子求生的手段並不多,賣火柴、賣報紙等成了很多孩子幫助維持家庭生計的方式。因此,寫一個小女孩,等於寫了一個群體。為什麼一定要是火柴而不是報紙?因為火柴是溫馨的、暖和的、光明的,它對應著孤獨寒冷和黑暗。同樣,火柴的微弱、渺小、短暫同樣對應著現實中大人的冷漠、大街的冰冷和黑夜的漫長。我們幾乎可以看到歐洲冷峻縱橫的街道上那個無處徘徊的小身影,太微弱了。以一束轉瞬淹沒在黑夜之中的小小火光對應這個世界,那畢竟是容易忽略的。小女孩的柔弱和美麗映襯著這個忽略童真與美麗的冰冷現實。時間和地點的設置也著力強調「平安夜」和「大街」。為什麼是「平安夜」?那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團聚之夜,是上帝眷顧他的安琪兒的夜晚,是每一個孩子童年時代最渴望的願望之夜。而這個小女孩卻躑躅在街頭,她不是沒有家,而是「家裡和街上一樣冷」,「她爸爸一定會打她的」,「一向是她媽媽穿的」,這也意味著她有一個完整的家,卻比沒有家更顯得可憐。這是窮人孩子最深的無奈和痛苦所在。但,作者並沒有給我們再現這個小女孩在家裡被爸爸打的模樣,我們卻從小女孩寧願餓死和凍死在街頭也不願意回家更能看得見那種有家不敢回的恐懼。這也是將這個小女孩設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的重要原因,人多襯託了個人的孤獨,人多襯託了人群的冷漠,人多襯託了生命的卑微。大年夜,她不是天使。因此,「冷」這條線索就是在梳理安徒生的社會現實布局。不必講什麼資本主義,但人同此心,學生能在字裡行間找到觸動他們內心的同情,如果一篇課文無法勾起心中的弦,又如何彈奏課堂的琴?有了這一份情感的鋪墊,才有後面「幸福」的溫暖救贖。  第二課時:「暖」  ……在交流了五次擦火柴情景之後。  師:就是在一年時間終點的大年夜,就在新的一年的時間起點,小女孩度過了漫漫長夜,第二天清晨她死了,她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當你讀到這個時候,你心裡湧起的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生:我覺得並不痛苦,我覺得小女孩終於可以不必再忍受這一些寒冷和飢餓了。  生:她現在正和她奶奶在一起,我覺得很溫暖。  師:能把你們心中這份暖意讀出來嗎?(生有感情地讀)  師:我們心中或許會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小女孩真的是凍死的嗎?這一個冬天和往常一樣冷,這一夜和往常一樣沒人關愛,為什麼這麼多又冷又餓的日子都熬過來了,這一夜就不能的呢?(學生短暫思考)  生:我認為她已經不想在這個痛苦的世界活下去了,再說,這個時候也許她已經因為又冷又餓而出現了幻覺,她想跟最愛她的奶奶一起生活。  生:可能正是這五次火柴她才不願意留在這世上。因為她看見了幸福和美好,她心中很想永遠擁有這樣的溫暖。  師:有獨到的理解。你是說她即使是死也是對幸福和溫暖的追求?  生:是的。我是這麼想的。  師: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那樣,她完全可以繼續活著,但是她不願意,與其活在痛苦中,不如就這樣在幸福的幻覺中死去!但是我們又不忍心說,我們總希望她能好好活著,苦難總會過去。  (配樂反覆朗讀「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讀到現在,是不是對幸福和溫暖又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生:雖然小女孩死了,但是她仍然是抱著希望死去的。這是絕望後的重生。  生: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苦難,但小女孩的笑容告訴我們要勇敢地活下去,爭取自己的幸福。  生:那一刻,她真的活了,她的整個童年卻是死的!  師:你的感悟令我震撼。這是這一則永恆經典的童話所給予我們的力量。同樣是經典的世界兒童文學。請同學們再來重溫這三個都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筆下的三個窮孩子的命運。你或許對冷漠和溫暖、苦難和幸福有新的體會。  《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凡卡》(契訶夫):  過了一個鐘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裡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小音樂家揚科》(顯克微支):  揚科躺在長凳上。屋子前邊有一棵櫻桃樹,燕子正在樹上唱歌。姑娘們從地里回來,一路唱著:「啊,在碧綠的草地上………」從小溪那邊傳來笛子的聲音。揚科聽村子裡的演奏,這是最後一次了。樹皮做的小提琴還躺在他的身邊。小音樂家揚科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白樺樹嘩嘩地響,在揚科的頭上不住地號叫。  生自由交流自己的讀後感,相似的命運,卻給人不同的希望。  師:這部偉大的著作點燃的火柴至今還溫暖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只要追求幸福的信念不滅,生命之火就不滅。天堂不遠,有夢想的人最幸福。  ——錢鋒《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課時)課堂實錄片段  如果說第一課時找到了脈絡,那麼第二課時就是深入其間,甚至在最後關於小女孩的死這一結局上,引發學生對「幸福」有了顛覆性的解讀,在課堂現場引起了很多老師的關注。這和以往教參的解讀差異太大了!但不得不承認,學生的感悟是基於這則童話偉大的力量。經典課文所在課堂內達到的空間是巨大的,這就是語文的詩性目光。這堂課一改以往對黑暗社會的鞭笞和批判,轉而激發人性中永存的美好嚮往,由冷到暖,格調直轉而上,令每一個學生受到了精神的潤澤。要有光,每個人心裡都有了光。  每一篇經典都有其意欲表達的主旨。但是,由於童話是以兒童的語言和視角輔以誇張的想像的文學形式,因此,主旨往往比現實主義作品更隱蔽。偉大的童話作家無論描繪的是怎樣誇張離奇的故事,落腳點往往仍然是現實。只不過,這種現實的關注不同於一般的小說,他可以以更天真、更荒誕的形式表達,這也成了童話一再遭遇表象閱讀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思辨的主旨取向與兒童和成人的閱讀區別並沒有多大關係。晚年的安徒生即便寫的作品仍然冠以童話的名義,更恰當地說已經是現實主義小說了。很多專家以為,兒童由於閱讀積累和人生閱歷有限,某些深刻的主旨難以感悟,實際上,童話的獨特魅力就在於他的童年視角,成人卻容易產生隔膜。解析童話重要的一點就是抱有一顆單純明朗的童心,以此對接人類最真善美的精神家園。柯雲路先生在《童話人格》一書中闡釋「那些流傳廣泛的童話是整個人類的故事,是一切兒童的夢。」「童話故事之所以深受兒童喜愛,引起他們心靈的共鳴,是因為它道出了兒童心靈的夢;之所以也被成人喜愛,是因為即使已經成年,但其人格心理還深刻著兒童時代的一切。」這便是童話的意義。作家畢淑敏說成長過程中始終有《海的女兒》情結;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總能讓善良的人讀的流淚。這便是經典的永恆魅力。我們的語文課堂又怎能對孩子洞開的情懷置之不理呢?安徒生說過:「我的魂靈中湧出一種虔誠,對上帝和對永恆的肯定;這種虔誠把這一瞬間刻在我的生命里,成為一座豐碑……她的魂靈就是愛,她走向了愛和上帝。」這就是為什麼面對這一帶著神聖情感的文本,我們會從冷漠的死亡中看到溫暖的希望的理由,這也是為什麼學生會在課堂內迸出:「那一刻,她真的活了,她的整個童年卻是死的。」的驚人感悟,而這,是老師備課都不能達到的情感高峰體驗。生與死的意義在這個答案中完全復活。  蘇霍姆林斯基感慨:「童年時代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但是,若沒有喚醒這種潛藏的詩性,沒有喚醒這種文學的善端,沒有喚醒情感的衝動,我們的語文課堂將依然機械而蒼白,詩人也將不再是詩人。朱光潛說:「文學是一般人接近藝術的一條直截簡便的路,也因此,文學是一種與人生最密切相關的藝術。」所以,讓學生在文學的世界裡自由進行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神交流,這是我們語文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我們通過這些傳承幾代人的經典老課文能夠洞見的價值所在。


推薦閱讀:

共青團中央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全國兩會精神
奧斯卡頒獎禮正直播 多部提名電影飽含福音精神
哪些精神藥物禁用/慎用於青光眼患者? | 臨床必備
青檀精神
精神貴族

TAG:兒童 | 精神 | 重構 | 教學 | 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