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廣西農民增收問題探討

「十二五」廣西農民增收問題探討http://www.gx-info.gov.cn 2011-3-22 16:16:21來 源:《廣西經濟》「十二五」時期,我區「三農」發展既面臨新機遇,也面臨著許多新挑戰。從當前情況看,農民增收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從長遠分析,農民增收既有利好因素推動,也有不利因素限制……「十二五」廣西農民增收問題探討自治區農業廳 韋祖漢農民增收始終是「三農」發展的核心問題,解決好農民持續增收問題是推動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根本所在。「十二五」是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西部地區中等水平的關鍵時期,也是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和後發展省區,我區未來五年乃至相當長一段時期如何實現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是我區「三農」發展中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十一五」以來廣西農民收入現狀及特點「十一五」期間,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呈逐步增長態勢,其中2010年達4543元,比上年增長14.1%,增加563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增加額最多的一年。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增速快,實現了「三個高於」。「十一五」時期,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73%,高於「十五」期間平均增幅6.73個百分點,高於「十一五」全國平均增幅12.7%;2010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5年增加2048元,增長1.82倍,年增幅首次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7個百分點,成為我區農民增收最快時期。二是渠道寬,收入結構多元化。「十一五」時期,廣西農民收入已從單一依靠家庭經營收入,轉變為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共同拉動的格局。2005年,廣西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家庭經營純收入佔60.8%,工資性收入佔36.4%,轉移性收入佔2.1%。2010年與2005年比,家庭經營純收入比重下降為55.2%,降低了5.6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比重為37.6%,增加1.2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比重為6.4%,增加4.3百分點。三是支農力,政策惠農推動大。「十一五」時期,從中央到地方都實行「多予少取」的方針,加大了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不少扶持農業的政策措施。各種政策性補貼、補助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廣西人均轉移性收入達292元。四是市場好,農產品價漲促增收。糖料蔗、水果、蔬菜、糧食、茶葉、蠶繭、食用菌等大宗農產品價格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除2009年廣西農產品生產價格下降10.7%外,2006年、2007年、2008年農產品生產價格分別增長6.8%、21.5%和13.0%。當前我區農民增收的主要問題及困難(一)我區農民增收形勢分析1.從全國看,增長總量仍很排後。儘管我區「十一五」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略高,但由於基數差距,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與全國的差距還會不斷拉大。在西部12個省市中,2010年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排第6,我區的壓力非常大。2.從結構看,還需進一步調整優化。目前,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主要以工資性收入拉動,發達地區農民工資性收入已遠遠高於家庭經營收入。2010年我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構成與全國平均數相比,工資性收入比重低4個百分點左右,對農民收入的拉動還不夠強。由於地方財力有限,我區農民轉移性收入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0元以上。農民收入方式轉變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結構有待優化。3.從城鄉看,消除差距有待時日。2005~2010年,我區城鎮居民收入分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7、3.57、3.78、3.83、3.88、3.76倍,差距在連續3年拉大後於2010年有所扭轉。同一時期,全國城鎮居民收入分別為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22、3.28、3.33、3.31、3.33、3.23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要大得多,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的任務仍很艱巨。(二)促進農民增收的利好因素1.惠農政策越來越完善,將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強動力。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8年出台中央一號文件,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形成了由農業補貼政策、農業公共服務支持政策、農業生產服務扶持政策、農業災害救助政策等構成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這些補貼、支持、扶持、救助和保護的範圍還會進一步擴大,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推動農民增收將更加有力。2.我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將為農民增收拓展更寬渠道。2010年我區GDP總量9502.39億元,準備邁入萬億大關,自治區黨委、政府已明確提出要在「十二五」期末實現GDP總量翻番和實現城市化率50%以上的目標,我區經濟社會進入更快發展期。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空間,每年將有100萬以上農村人口往城鎮轉移,60萬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將會逐步提高,收入結構將進一步優化。3.特色產業發展成效明顯,為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經過「十五」、「十一五」的發展,我區糖料蔗、速豐林、桑蠶、木薯產業在全國排名第一,均占較大份額;水果、蔬菜、畜禽、水產養殖等產業位居全國前列。2010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10億元,2015年底有望實現翻番,這將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穩定來源。(三)影響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1、頻發重發的災害影響不可低估。近年來,我區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重發,自然和生物災害相互作用,疊加影響,深度和廣度不斷加重,農業損失巨大。特別是東盟開放後,全區生物災害發生面積以年均遞增10%,常年發生總面積2.2 ~2.6億畝次,直接經濟損失10億元以上;防控境外、區外動植物疫病傳入的難度加大,對保障農民增收帶來不小壓力。2、經營風險及市場競爭越來越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仍將艱難曲折,我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面臨複雜形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競爭激烈,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和上行推力並存、作用因素複雜多變、起伏波動趨於頻繁,農業生產面臨的市場風險不可低估,給農民增收帶來了許多變數。3、持續投入不足影響持續增收。現代農業比較明顯的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收益」。一方面,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積累不足,加上農資價格、用工成本上升,農民持續投入不夠,缺乏增收後勁。另一方面,我區財力有限,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不足,農業基礎施建設落後於發展需要,高效設施農業發展速度緩慢,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不強;農產品采後處理設施缺乏,農產品加工率低,市場營銷配套設施和服務跟不上產業發展等等,也限制了農民持續快速增收。4、耕地資源約束壓力前所未有。土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少一直是制約我區農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我區人均耕地僅為全國平均數的70%,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耕地、水資源不可避免地大量被佔用,農業發展越來越失去資源的支持。當前種糧收益比種植任何其它經濟作物都要低,既要保障糧食安全,又要實現農民增收,土地對「錢糧雙增」的約束將變得更為突出。「十二五」時期促進我區農民持續增收的思路2011年全區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要實現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15年達8000元,相當一部分地區達9000元,條件較好的地區達10000元。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以及自治區黨委、政府一系列「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和精神,加快實施農業千百億元產業「339」工程、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全面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延長增收鏈條和環節,積極引導農業產業「接二連三」,穩定提高家庭經營收入,大力提升轉移就業創業工資性收入,保障轉移性收入,充分挖掘增收潛力。(一)鞏固提升種養業,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重點圍繞農業千百億元產業「339」工程實施,出台財政、稅收、用地、金融等優惠政策,採取優化布局、產業升級、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健全市場以及擴大開放合作等,打造蔗糖、畜禽、速豐林3個總產值超1000億元,糧食、水果、蔬菜3個超500億元,中藥材、非糧生物質能源、優勢水產品、桑蠶、油茶、草食動物、花卉、奶水牛、農業生態旅遊9個超100億元的農業產業。到2015年底,確保我區糧食總產達1500萬噸,糖料蔗面積穩定在1600萬畝左右,畜禽產品533萬噸,速豐林發展到4000萬畝,蠶繭產量30萬噸,水果產量1200萬噸,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超過5300億元,實現翻番。大力實施「萬元增收工程」,打造「萬元片區」、「萬元村屯」、「示範農戶」等,爭取到2015年底農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增加2000元。(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就業創業收入。抓住外出務工形勢向好的機遇,加強農民工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鼓勵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加大轉移培訓力度,5年內培訓農民300萬人以上,取得技術技能培訓資格證書的農村勞動力累計50萬人次以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擴大勞務經濟發展空間,科學布局勞務輸出走向,大力開展區域勞務合作,積極建立培訓、就業和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大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力度,強化政策扶持,不斷完善支持自主創業的政策體系和創業培訓、創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優化農民工創業環境,消除創業者後顧之憂,以促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帶動更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爭取5年轉移就業300萬人以上,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50%以上。(三)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著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拓展農業功能,提升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一產與三產對接,充分發揮農業生態資源優勢,拓展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建成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態和旅遊名鎮名村,增加農民在第三產業的經營性收入,到2015年底,全區休閑農業園發展到500個,農家樂旅遊點1300個,帶動旅遊點10萬個農戶年人均增收超2萬元。通過加大稅收、投融資、資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引導擴大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打造一批工業強鎮和商貿名鎮,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農民在農村二、三產業領域自謀職業、增加收入創造條件。(四)落實強農惠農護農政策,保障農民既得利益。繼續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把農民應得的財政補貼、補助按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努力爭取中央將廣西納入全國糧食主產省扶持範圍,給予享受全國糧食主產省的有關政策,爭取中央給予廣西甘蔗、桑蠶等良種推廣補貼政策,將甘蔗、桑蠶良種推廣補貼列入國家良種推廣補貼範疇;逐步提高自治區財政「三農」補貼、補助標準,爭取到2015年底全區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五)加快推進產業化經營,延長農民增收鏈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培育大型跨省區甚至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著力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大力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 +基地+農戶」等產業化模式。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5家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20家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200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全區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帶動農戶350萬戶以上,戶均年增收超1萬元。力爭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區農產品加工率達45%以上。進一步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打造廣西農產品知名品牌,提高我區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提供基本保障。積極爭取國家投入,加大地方財政投入,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引導農民籌資籌勞。突出抓好農田灌排工程、蓄水工程、節水灌溉工程等農田水利建設;抓好標準農田建設,使農田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提高防洪、治澇、抗旱能力,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要求,逐步提高農業生產防災抗災能力,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繼續開展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著力改善水、電、路田等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抓好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提供基本保障。(七)強化科技社會化服務,為農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撐。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專家+農技人員+示範戶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機制,充分利用「十萬工作隊員深入農村服務活動」、千萬農民大培訓、「農家課堂」、遠程教育等載體,做到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形成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技術服務的網路體系。切實加大「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建設力度,突出抓好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力爭「十二五」末,特色產業良種覆蓋率92%以上,切實把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八)加強產銷對接,降低市場風險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圍繞產前、產中、產後三個關鍵環節的產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升級,加強農產品保鮮、貯藏、配送、運輸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信息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路;加強網上銷售,組織舉辦農產品推介活動,加強區域產銷合作等,促進農產品流通加工銷售。防止鮮活農產品滯銷、賣難,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推薦閱讀:

關於普洱茶的幾點探討
教會興旺的DNA ——從腓立比教會探討教會興旺的要素
名方小柴胡湯的應用探討
百通療法的理論探討
南泉斬貓(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TAG:農民 | 廣西 | 探討 | 問題 |